高中古诗文诵读有效性浅议
支建平
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历来被语文教育工作者推崇和青睐。琅琅上口的诵读,调动了学生的眼口手耳多种感官一起运作,是一种更能直接品悟语言的方法。语文学习强调诵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形成良好的语感,这是必须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综观当前的古诗文教学,已经将背诵的功能强化到一个不切实际的高度。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大多数人认为,熟读成诵会强化学生对文本的记忆,促进其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很多语文教师的文言文课堂已经由原来的“讲得多”变成现在的“读得多”、“背得多”。笔者曾和一位中学语文老师交谈,她说,在执教《滕王阁序》前,花一节课时间让学生读背整篇课文,整节课下来,也有三五人能熟练背诵,但大部分学生并不能达到背诵全文。这种读,其实是一种功利的读,是一种不求甚解的读,也是一种缺乏人文底蕴的读。这种错误理解诵读要义的现象,导致学生对诵读内容缺失兴趣,同时也费了不少时间。这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并非罕见,其效果可想而知。比如,在默写古诗文名句时,学生将“留取丹心照汗青”写成“留取丹心照汉青”,将“小弦切切如私语”写成“小弦窃窃如丝雨”,其他还有“大江东去,浪涛尽”“落霞与孤鹜其飞”“赢得身前生后名”。最离谱的是“乱石穿空,惊涛拍案”“小乔出嫁了”。据此分析,学生在进行古诗文诵读时有很多是机械性记忆,对古诗文的内容缺乏理解,更不要说赏析与品味了。如此诵读,对学生有多少帮助呢?这样的诵读教学,又有多大价值呢?
所以,古诗文诵读教学要有效,做到以下几点是必须的:
一、注重诵读的科学合理性
语文教学离不开诵读,语文课堂离不开诵读。不同的诵读方法会带来不一样的效果。如自由读,有利于学生自主理解文章,增强语感,这适合于预习阶段;集体朗读,具有带动作用,能提高部分学生的诵读水平,品味出文本的气势;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自己选择作品中各具个性的人物,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深层次理解人物的性格;为了能明确地体现诵读的要求,教师范读,能给学生以示范和激励;配乐朗诵,则适用于情感充沛的文言诗文,能够加强文本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适当的朗读形式,科学的诵读方法,在古诗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如在教学故事性比较强的文言文时,为了能更好地理解文本,品味人物个性,教师可以组织安排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课前,教师做好准备工作,公布角色,招募人员,认真指导,反复训练,直到学生能贴切地表现人物个性,再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朗读或表演。如果没有课前科学性的安排,课堂上临时抓角色,可能只能换来学生的凑热闹。再如在诗词教学过程中,读准字音,努力背诵之外,教师更多的是要引导学生读出诗词的韵味,真正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进行个性化的品味,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示范诵读。记得在教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课前,我也做了充分的准备,查阅资料,听诵读录音,但是总担心女教师难以读出其中的大气磅礴,但是学生的鼓励让我放下了包袱,他们说老师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别有一番风味。
语文课堂上,科学合理的诵读有助于教学进程的深入,更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参与。如果古诗文诵读,教师指导缺失,教师示范不够,只泛泛要求学生读,只会让朗读流于形式,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更难以改变语文课堂的沉闷和无趣。
二、注重诵读的目的性
语文课堂,应更多侧重于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随心所欲的设计。诵读,是让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在丰富生动的语言的引领下,在头脑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艺术形象或画面,把学生引领进课文情境,对课文中所塑造的人物,所描绘的景物,所安排的情节,所抒发的情感产生共鸣,把握和理解文章主题,形成个性化阅读。
所以,不同风格的古诗文,不同特点的句段,教师都要灵活地采用不同的诵读方法,明确诵读的目的和要求,让学生真正有所体悟。一位老师执教李清照的《声声慢》,他先让班上一位诵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朗读,再进行点评,教师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用舒缓、低沉的节奏来处理,并且挑选了一些句子示范诵读,然后请那位同学再一次诵读,最后全班齐读。这样的课堂安排显得有步骤性,强化了诵读的目的性,值得我们借鉴。
三、注重诵读的层次性
被选进高中教材的古诗文,一般都是内涵丰富文质兼美的作品。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古诗文诵读时,要注重诵读的层次性。笔者在教学中,古诗文诵读教学大致分为三步走:先是初读课文,利用早读时间查字典,读准字音,分清句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把握大意,初步整体感知。这个过程有利于学生诵读习惯的养成,也有利于学生筛选信息能力的培养,教师课堂上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检测预习情况,比如复述课文,点名朗读等。第二步就是教师示范朗读,并带领学生揣摩个别词句的韵味,读出人物的性格。最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课文的思想、结构、艺术特点等进行探究质疑。这样使诵读有步骤,有层次,层层深入,才能带领学生徜徉于古诗文的海洋。
古诗文教学,强调诵读是理所当然的,但我们更要注意诵读的高效。如何提高诵读的质量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寻找更多有效的方式,使古诗文诵读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作者单位: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