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家园共育共治”的学科理论与培育模式

    何庆 赵志军 黄书进

    [摘 要]“人文素养家园共育共治”是以课程内容、培育方式、评价体系和育人环境“四位一体”的人文幼教培育模式。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文教育理论”为基础,在课程内容上突出培植幼儿的人文素养,厚植立德树人的根基,扭转偏重知识教育和智力开发的小学化倾向;在培育方式上,强化家园共育共治,扭转家庭和幼儿园独立、分离的育人方式;在评价体系上,量化人文素养的培育内容、指标,检验家园共育共治效果,扭转有定性无定量、重知识说教、轻实践养成的粗评做法;在育人环境上,既强调发挥家庭和幼儿园两大主体作用,也强调发挥政府领导和社会支持作用,构建家庭、幼儿园、政府、社会合力共育的大环境。

    [关键词]人文素养;人文教育;家园共育共治;培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9)12-0121-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12.022

    为落实学前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特别是以其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人文教育”的学科理论,提出了“人文素养家园共育共治”的人文幼教新理念,构架了以课程内容、培育方式、评价体系和育人环境“四位一体”的培育模式。2019年1月以来,我们先后与黑龙江大庆市教育局、包头钢铁集团幼教处、广州市花都区教育局、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固阳县教育局、四川凉山州喜德县教育局、湖南湘西州花垣县教育局等单位合作,在其所属的部分幼儿园开展了“人文素养家园共育共治”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实践表明“人文素养家园共育共治”反映了新时代学前教育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现代教育规律和幼儿成长特点,在幼儿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真善美的种子,为其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提供了重要渠道。

    一、“人文素养家园共育共治”的学科理论

    “人文素养家园共育共治”的提出,既有鲜明的社会基础,是新时代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有深厚的学科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人文体系”,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人文教育理论”的具体体现。准确把握“人文素养家园共育共治”的地位、实质、内涵、意义、方法、环境和体制,必须深入理解其学科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和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科学真理是基础,人文精神是核心。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目的是为建设共产主义社会、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类彻底解放的人民立场或科学的人文精神奠定科学基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特别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延展中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人文体系”,以及加强“马克思主义人文教育理论”学科建设,这是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指导社会实践的重要途径,是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当代马克思主义人文教育,培育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养,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基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文体系?我们认为它是由马克思主义人文哲学、人文科学和人文教育三位一体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中,人文哲学是理论基础,人文科学是主要内容,人文教育是主要方法[1]。具体地说,马克思主义人文哲学在宏观方面深入研究和回答了社会主义国家最佳生存状态的形成、周期、方法,以及社会主义国家新型公民素养和人格界定等问题;在微观方面深入研究和回答了人的存在质量、价值、责任、义务,以及存在的意义等问题。马克思主义人文科学坚持把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的成长规律统一起来,是知识与技能融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人力与人格一体的人文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人文教育理论是研究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人文哲学和人文科学培植人文素养,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学基本理论和方法,是开展“人文素养家园共育共治”研究和实践,提出具体的人文素养培育内容、培育方式、培育环境、培育标准的学科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人文教育理论”的主要特点突出表现在: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夯实立德树人的根基,辩证地把握人文教育的阶段性任务与立德树人的整体性要求,辩证地把握人文素养理论和道德品质实践的关系,辩证地把握学校(幼儿园)、家庭、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把党的育人目标、育人政策与具体的育人内容、育人方式、育人标准、育人环境和育人体制有机地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人文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以下8个方面:第一,注重抓好学前阶段的人文素养奠基。其把握幼儿天性未染、善言易入、先入为主的特点,在其人生之初开展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人文幼教”和“人文家教”系列课程,夯实立德树人的人文根基,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文明行为和健康的心理,在其心灵深处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第二,小学教育开设“人文小教”课程,塑造学生的完整人格。要求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强化对幼儿人文素养的培育。通过家校共育的方式,持续运用社会主义人性化道德塑造学生的完整人格;通过强化责任意识、忧患意识、节约意识、公平意识、规则意识等,使学生具有积极向善的品格,并能够尝试承担部分社会责任。第三,在中学教育阶段开设“人文中教”课程,塑造学生的成熟人格。要求拓展家园共育渠道,通过强化社会主义集体化道德塑造学生的成熟人格,使其将创造社会价值的“人生经管能力”视为人生的根本财富,实现由重视物质价值到重视精神价值的提升,以及由重视个人价值到重视集体、国家价值的提升,做到积极择善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第四,大学阶段开设“人文大教”课程,塑造学生的理想人格。强化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培育,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坚持运用社会主义社会化道德塑造学生的理想人格,使學生完成从向善及尝试承担责任,到择善及勇于承担部分责任,再到至善勇于承担责任与义务的转变。同时,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及其与不同种族、不同文明、不同制度、不同国家的关系,从而自觉地把握人生目的、感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展示生存意义。第五,大、中、小、幼人文素养培育的整体设计应努力构建一体化的人文素养课程和教材体系。要把人文幼教、人文小教、人文中教和人文大教辩证地统一起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培育学生的科学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学生不断地夯实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增强奋斗精神、完善综合素质。培育具有人格完善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六,构建人文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党的育人目标和育人政策,把握人文幼教、人文小教、人文中教、人文大教及人文家教的具体任务和要求,坚持理论与实践、定性与定量、共性与个性统一的原则,从培育对象、培育主体、培育内容、培育方式、培育环境、培育体制等多维度,提出关于人文素养培育的量化指标体系,并以此指导人文素养课程教学和检验人文素养的培育效果。第七,开展人文党建,夯实党员理想信念的根基。强调开展大、中、小、幼一体化的人文素养培育。“掌握群众必须先要武装党员”既是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的主要渠道,也是党思想建设的理论基础。同时,“武装党员”也为人文党建成果的巩固提供了保障。要根据新时代党的建设总目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创造性地开展人文党建工作,突出党员的主体地位,紧紧扭住理想信念的根本宗旨,着力夯实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的理论根基,大力完善德治与法治相统一的制度,努力打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为全面落实党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制度保障。第八,全社会大力加强人文教育,创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2]。强调坚持以人文党建为统领,以大、中、小、幼一体化人文教育为基础,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人文素养教育,不断提高个人的核心素质,提高家庭的文明程度,进而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品质,为国家实现治理现代化、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础和人文环境。

    二、“人文素养家园共育共治”的培育模式

    依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文教育理论,我们提出了“人文素养家园共育共治”的幼教新理念,构建了以课程内容、培育方式、评价体系和育人环境“四位一体”的培育模式。在课程内容上,“人文素养家园共育共治”的培育模式强调要突出对幼儿人文素养的培植,扭转课程偏重知识教育及智力开发的小学化倾向;在培育方式上,其强调家园密切联系,实现共育共治,扭转家庭和幼儿园独立、分离的育人方式;在评价体系上,其强调量化人文素养的培育内容与指标,检验家园共育共治的效果,扭转有定性而无定量、重知识说教而轻实践养成的做法;在育人环境上,其强调既要建立家园共育共治的良好育人环境,也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在家庭、幼儿园、政府、社会共育共治的大环境下,扭转家园育人小环境与社会育人大环境相脱节的问题。总之,“四位一体”的培育模式,为开展“人文素养家园共育共治”的实践探索提供了科学路径。

    (一)符合幼儿心理成长特点,创构科学严谨的人文素养系列课程

    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键是抓好学前阶段的奠基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幼儿心理成长特点,强化人文素养培育,创构科学严谨的人文素养系列课程。我们遵循幼儿的成长规律,着眼夯实立德树人的人文根基,开发了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人文素养系列课程,并编写了幼儿《人文素养特色系列丛书》“人文幼教”教师指南、“人文家教”指导手册等。以幼儿《人文素养特色系列丛书》[3]为例,根据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编写了《识别好与坏》人文素养课程教材,帮助孩子建立“选择好的扔掉坏的”的心理机制,形成追求美好的意识;根据中班幼儿认知特点,编写《识别对与错》的人文素养课程教材,帮助孩子在自我与环境、自我与他人、自我与自然的互动中建立起自我约束的心理机制,埋下爱的种子,从而选择做对的事情,树立追求卓越的意识;根据大班幼儿的认知经验和判断能力的特点,编写了《识别是与非》人文素养课程教材,帮助孩子建立勇于担责的心理机制,使其选择进步的信念,并坚守人间正道的理想。人文素养系列课程和教材为有效地开展“人文素养家园共育共治”研究和实践,以及更好地实现幼儿教育立德树人的理念提供了科学严谨的依据和课程内容。

    (二)遵循幼教规律,构建“人文幼教”与“人文家教”有机统一的培育方式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必须充分发挥家庭与幼儿园(学校)两大主体的合力育人作用。我们认为,在幼儿教育中实施“人文素养家园共育共治”,必须深刻地把握幼儿心理成长和人文素养培育的辩证关系和本质要求,要遵循幼儿教育规律,努力构建“人文幼教”与“人文家教”有机统一的培育方式。其一,幼儿园是实施“人文幼教”的主体,必须把培植幼儿的人文素养、夯实其立德树人的根基作为幼儿教育的核心理念和根本任务。在培植幼儿人文素养、夯实立德树人根基的过程中始终做到尊重幼儿、呵护幼儿、培育幼儿,帮助和引导幼儿建立正确的人生理念和核心价值,使其形成健康的心理和文明的行为。其二,幼儿园要把“人文幼教”进一步延伸到幼儿家庭生活教育中,指导家长开展“人文家教”,实现“人文幼教”与“人文家教”有机衔接、同频共振,使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中都能感受到人文关怀与滋养,从而接受相同的价值观念、文明行为及健康心理的培育。其三,家长是开展“人文家教”的主体,要担负起培育幼儿的主要责任,要自觉地与幼儿园配合,认真接受“人文幼教”的指导,积极参加“人文家教”的知识培训,努力提高“人文家教”的育人能力和水平,促进家园合力育人。“人文幼教”与“人文家教”实现有机统一,二者既要有时间上的相互衔接、地点上的相互补充,又要有一致的培育目标、相贯通的培育内容、相补充的培育方式及相促进的培育主体,从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人文关怀、人文滋润和人文环境。

    (三)把握“人文幼教”的目标任务,构建人文素养评价的量化指标体系

    “效果评估”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人文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开展“人文素养家园共育共治”的重要手段。我们认为有效开展“人文素养家园共育共治”,必须把党的育人政策、育人目标与具体的育人主体、育人内容、育人方式、育人环境等有机统一起来,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定性评价与定量考核相统一的原则,切实建好、用好评价体系,提出一套全面的、系统的、科学严谨的人文素养培育效果的指标评价体系,用以规范、引导、促进“人文素养家园共育共治”的实践活动,检验和评价培植幼儿的人文素养及立德树人的实际效果。新时代立德树人及培植幼儿的人文素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必须结合“人文素养家园共育共治”的实际需要开展实践和探索,辩证地把握幼儿园、家庭、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努力构建一套全面的、系统的、可操作的人文素养量化指标体系,更好地规范和检验幼儿园、家庭、政府、社会的共育共治。

    (四)发挥全社会的合力作用,构建共育共治的大格局

    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开展“人文素养家园共育共治”的內在要求和重要保障。实施“人文素养家园共育共治”,目的是夯实立德树人的人文根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站在为国家培养战略人才的高度,理解和把握创造良好培育环境的重大意义和内在要求。其一,要构建以家庭、幼儿园、政府和社会“四位一体”共育共治的大格局、新体制。开展“人文素养家园共育共治”,不仅需要发挥幼儿园和家庭两大育人主体的共育共治作用,而且需要进一步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的育人作用,要大力发挥党政的统一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作用,切实建立以家庭、幼儿园、政府、社会“四位一体”的共育共治大格局、新体制,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供可靠保障。其二,要构建以课程内容、培育方式、评价体系和育人环境“四位一体”的育人新体系、新体制。开展“人文素养家园共育共治”,要把党的育人政策、育人目标与具体的育人主体、育人内容、育人方式、育人环境和评价体系有机统一起来。一方面,要努力克服“家园分别育人”问题或“家园共育两张皮”现象,实现家园在育人目标上的高度一致,在育人内容、育人途径、育人方法上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另一方面,要大力解决家园共育共治与全社会共育共治相脱离的问题。通过政策法规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切实发挥党政领导的作用,切实发挥社会各界大力支持教育立德树人的作用,尤其是通过改进和提高学风、教风、校风、家风、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建设工作,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良好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何庆.21世纪人类“健康文化”的建立与战略构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何庆.创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人文体系的引出[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7(6):57-59.

    [3]何庆.人文素养特色系列丛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付英华)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