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夕阳 黑白键抒写美丽人生
中国音乐学院党委宣传部
葛德月,女,生于1932年9月,原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钢琴教研室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音乐学院考级办特级评委。1987年退休后在中国音乐学院返聘任教21年。 2010年,获中国音乐学院“十佳老有所为”荣誉称号;2012年获北京高校离退休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多次获优秀指导教师园丁奖和教书育人模范等。
在中国音乐学院校园里,在钢琴教室里,人们常会见到一位年逾古稀的女教师,她脸上洋溢着慈爱、善良、真诚,又闪烁着智慧、活力、童稚的光芒,让人感到亲切和温馨。她就是年过八旬的钢琴教师葛德月,中国民主促进会成员,她退而不休,几十余年来仍然为钢琴教学事业孜孜不倦地奋斗着、奉献着。
著书立卷,硕果累累
我国的钢琴艺术教育基本上是西化教学,无论是作品、教材,还是教学法大都是遵循西方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葛德月师从我国著名钢琴大师、中央音乐学院的朱工一教授,在学习过程中,她体悟到朱教授独特的钢琴教学体系的不同,他既严格遵循西方传统的基础训练方法,又把中国独特钢琴表演艺术理论和教学体系融汇贯穿于他的教学中,这是凝结着朱教授40多年教学的经验和心血。葛德月非常认同朱教授的教学理念,并由此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决心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它完整地学习、记录下来,教授给后人,并将这样的教学理念不断地发扬和创新。经过5年的努力,葛德月终于完成了《朱工一钢琴教学论》撰稿工作,此书于1989年12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7次印刷、中外发行,成为当今畅销钢琴教学参考书,载入史册。
葛德月还协助和改编了不少儿童钢琴作品。她在教学过程中看到中国孩子学习18世纪的巴哈复调作品有难度,音乐语言不熟,难理解。她决心进行教学改革,尝试着用中国的民歌儿歌加上自己的创作,完成一本《儿童钢琴入门》,共百余首曲目并附有插图,成为有训练价值、有教育意义的儿童钢琴教材。像《二小放牛郎》 ,此故事家喻户晓,民歌的旋律好听易学,改编成复调的钢琴曲后,深得儿童的喜爱,孩子们还常常把它作为参赛作品,频频获奖。后此教材由和平出版社于1988年9月出版,先后6次印刷共六万余册。随后,葛老师又写了30余部849—299程度不同的教材—《少儿趣味性教材》,2005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其中先后有8首作品获奖,得到琴童喜爱。这些创作的教材有4首选入了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的教学大纲;有3首编入考级教材,还有4首乐曲于2003年在巴黎中法钢琴大赛时定为必弹曲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葛德月在音乐教育事业上可称之为“常青树”,退休后继续返聘,始终活跃在教学第一线。她表示,只要学校需要,她的教学就不会停止。在教学中她认为,“教学的艺术不仅仅是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和鼓舞。”葛老师对学生的负责可以说是有些“极端”,对待任何一名学生,特别是程度不高的学生她都抱着非常执着、决不放弃的精神,使他们进步、成才。她曾接收了一名钢琴课连续两年不及格的学生,葛老师用心去寻找他身上的长处,发现他的优点,得知这名学生平时喜欢文学、乐于助人,她就像慈母般地接近他、关心他,常常赞扬他乐于助人是好品质,喜爱文学是陶冶情操的好方法。在葛老师的精心调教下,这名学生在期末钢琴考试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被评为三好学生。葛老师说:“帮助一名后进生虽然很难、很累,可是挽救了一个学生的艺术生命,把这样需要帮助的学生造就成才,不正是教师最大的愉快和教师的价值所在吗?”
葛老师所教授的学生中,除本科生外,还有多名取得硕士学位,成为文艺界的骨干力量,给母校带来了众多荣誉。
夕阳莫道晚 绮霞耀眼明
葛老师是一名虔诚的基督徒,也是一名民进成员。她爱国、爱党、爱教、爱人如己,她甘心奉献自己,荣神益人。葛老师除在校的学生以外,还保留了一些校外业余的钢琴学生,其中有4名是免费学生,2名是教会分派的任务,另外2名是盲人学生。特别是其中的男盲童学生,上小学六年级,长得很帅气。葛老师见到这个孩子后,感觉他是一个聪敏、反应快的孩子,很是高兴,又听他朗诵了一段写给自己老师的作文—“献给我的盲校的特需教师”,更是动容,葛老师似乎看到了他心灵里的眼神,渴望能得到老师的帮助,葛老师的泪水不自觉地就流出来了:“多好的孩子啊!但是他从未见过光明。我要无条件地帮助他,通过美妙的琴声让他在心灵里寻找到光明。”葛老师无偿地欣然收下了这个盲童。这个孩子用自己的努力和优异的成绩报答了老师对他的爱心。葛老师感叹道:“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应尽一份努力去关爱他,也分担一下他母亲的责任。这是希望工程,我应该成为‘特需门诊里的‘特需大夫”。
葛老师经常利用寒暑假休息时间到外地义务讲学,做一些钢琴普及工作,多次荣获优秀钢琴辅导教师奖项。她将所著的作品集的稿酬都奉献于希望工程、扶贫赈灾等基金组织,还经常资助学校里一些经济拮据的老教工。像葛老师这样不辞劳苦、不计报酬、不图虚名、真情奉献、无私帮助学生的精神,太难能可贵了!但葛老师非常平淡而谦虚地说,“这只是对社会的微薄回报,做的还很不够。”
[责任编辑:张 雯]
葛德月,女,生于1932年9月,原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钢琴教研室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音乐学院考级办特级评委。1987年退休后在中国音乐学院返聘任教21年。 2010年,获中国音乐学院“十佳老有所为”荣誉称号;2012年获北京高校离退休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多次获优秀指导教师园丁奖和教书育人模范等。
在中国音乐学院校园里,在钢琴教室里,人们常会见到一位年逾古稀的女教师,她脸上洋溢着慈爱、善良、真诚,又闪烁着智慧、活力、童稚的光芒,让人感到亲切和温馨。她就是年过八旬的钢琴教师葛德月,中国民主促进会成员,她退而不休,几十余年来仍然为钢琴教学事业孜孜不倦地奋斗着、奉献着。
著书立卷,硕果累累
我国的钢琴艺术教育基本上是西化教学,无论是作品、教材,还是教学法大都是遵循西方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葛德月师从我国著名钢琴大师、中央音乐学院的朱工一教授,在学习过程中,她体悟到朱教授独特的钢琴教学体系的不同,他既严格遵循西方传统的基础训练方法,又把中国独特钢琴表演艺术理论和教学体系融汇贯穿于他的教学中,这是凝结着朱教授40多年教学的经验和心血。葛德月非常认同朱教授的教学理念,并由此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决心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它完整地学习、记录下来,教授给后人,并将这样的教学理念不断地发扬和创新。经过5年的努力,葛德月终于完成了《朱工一钢琴教学论》撰稿工作,此书于1989年12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7次印刷、中外发行,成为当今畅销钢琴教学参考书,载入史册。
葛德月还协助和改编了不少儿童钢琴作品。她在教学过程中看到中国孩子学习18世纪的巴哈复调作品有难度,音乐语言不熟,难理解。她决心进行教学改革,尝试着用中国的民歌儿歌加上自己的创作,完成一本《儿童钢琴入门》,共百余首曲目并附有插图,成为有训练价值、有教育意义的儿童钢琴教材。像《二小放牛郎》 ,此故事家喻户晓,民歌的旋律好听易学,改编成复调的钢琴曲后,深得儿童的喜爱,孩子们还常常把它作为参赛作品,频频获奖。后此教材由和平出版社于1988年9月出版,先后6次印刷共六万余册。随后,葛老师又写了30余部849—299程度不同的教材—《少儿趣味性教材》,2005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其中先后有8首作品获奖,得到琴童喜爱。这些创作的教材有4首选入了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的教学大纲;有3首编入考级教材,还有4首乐曲于2003年在巴黎中法钢琴大赛时定为必弹曲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葛德月在音乐教育事业上可称之为“常青树”,退休后继续返聘,始终活跃在教学第一线。她表示,只要学校需要,她的教学就不会停止。在教学中她认为,“教学的艺术不仅仅是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和鼓舞。”葛老师对学生的负责可以说是有些“极端”,对待任何一名学生,特别是程度不高的学生她都抱着非常执着、决不放弃的精神,使他们进步、成才。她曾接收了一名钢琴课连续两年不及格的学生,葛老师用心去寻找他身上的长处,发现他的优点,得知这名学生平时喜欢文学、乐于助人,她就像慈母般地接近他、关心他,常常赞扬他乐于助人是好品质,喜爱文学是陶冶情操的好方法。在葛老师的精心调教下,这名学生在期末钢琴考试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被评为三好学生。葛老师说:“帮助一名后进生虽然很难、很累,可是挽救了一个学生的艺术生命,把这样需要帮助的学生造就成才,不正是教师最大的愉快和教师的价值所在吗?”
葛老师所教授的学生中,除本科生外,还有多名取得硕士学位,成为文艺界的骨干力量,给母校带来了众多荣誉。
夕阳莫道晚 绮霞耀眼明
葛老师是一名虔诚的基督徒,也是一名民进成员。她爱国、爱党、爱教、爱人如己,她甘心奉献自己,荣神益人。葛老师除在校的学生以外,还保留了一些校外业余的钢琴学生,其中有4名是免费学生,2名是教会分派的任务,另外2名是盲人学生。特别是其中的男盲童学生,上小学六年级,长得很帅气。葛老师见到这个孩子后,感觉他是一个聪敏、反应快的孩子,很是高兴,又听他朗诵了一段写给自己老师的作文—“献给我的盲校的特需教师”,更是动容,葛老师似乎看到了他心灵里的眼神,渴望能得到老师的帮助,葛老师的泪水不自觉地就流出来了:“多好的孩子啊!但是他从未见过光明。我要无条件地帮助他,通过美妙的琴声让他在心灵里寻找到光明。”葛老师无偿地欣然收下了这个盲童。这个孩子用自己的努力和优异的成绩报答了老师对他的爱心。葛老师感叹道:“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应尽一份努力去关爱他,也分担一下他母亲的责任。这是希望工程,我应该成为‘特需门诊里的‘特需大夫”。
葛老师经常利用寒暑假休息时间到外地义务讲学,做一些钢琴普及工作,多次荣获优秀钢琴辅导教师奖项。她将所著的作品集的稿酬都奉献于希望工程、扶贫赈灾等基金组织,还经常资助学校里一些经济拮据的老教工。像葛老师这样不辞劳苦、不计报酬、不图虚名、真情奉献、无私帮助学生的精神,太难能可贵了!但葛老师非常平淡而谦虚地说,“这只是对社会的微薄回报,做的还很不够。”
[责任编辑:张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