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大班额化解对策

    高靓 刘海毅

    摘 要 大班额羁绊教育公平、阻碍教育教学进程,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城镇化深入发展,优质教育资源相对集中,教育作为一种稀缺性资源,无法满足人们广泛和无限的需求。破解此现象的对策是制定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保障城镇义务教育学校的建设用地,均衡配置城镇义务教育学校的师资运转,科学统筹城镇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管理等。

    关键词 城镇化 大班额 均衡发展 化解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班额过大,影响课堂环境,包括课堂物理环境、生理环境、社会环境等影响新课改的实施,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学习方法的改变、课程的深度与广度等影响教育公平,包括教室空间组织形式、教师对学生的关照度和期望值等。可见,大班额现象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许多中部城市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汲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探讨出适合地区实际情况的解决方案,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

    1根据城镇规划进行学校的建设

    大班额的实际情况是教室人数较多,解决人数较多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缩小班级规模,限定班内学生数量。新建和改扩建学校的目的是增加各年级的班级数,从而减少班级人数。落实校建规划措施,统筹配建义务学校。政府在规划新建住宅小区时,规划好住宅小区配套学校的建设,尤其是城市新区更需加大对学校建设,确保校建工程的落实。

    2保障师资力量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内容,要彻底改善薄弱学校的现状,打造人民信任的学校,就必须组建一致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强当地教师的统筹管理,加强学校之间、优秀教师之间的交流活动。鼓励和推动优秀教师资源向薄弱学校之间的教研活动,提升现有教师队伍的素养;同时,加大对优秀应届毕业生和优秀在职教师的引入,提升当地教师的学历水平,鼓励教师进一步深造学习。

    3科学统筹公办、民辦学校管理

    “择校热”是各大城市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天价学区房”之所以被炒的火热,根源是人们对优质学校的追求。实现优质资源的均衡发展,既要利用优质学校的优势,也要打造建设新的高品质教育资源,进一步助推高品质教育资源的外延。也就是说:首先,推进高品质学校接管发展困难学校或通过改扩建增加学位容量;其次,进一步支持“名校+分校”,支持优质学校在新区建设分校,并加强校区间的资源共享、教育管理同步,实现各学区教育资源均衡。第三,鼓励高校办附校,利用高校优质的科研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助推义务教育发展,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高品质学校。第四,加强民办学校发展建设,给予民办学校政策上的优惠,也可通过购买民办学校学位的方式,接受随迁子女,满足大班额背景下人们对学位的需求,主要用于解决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的需求,既保证了整体的教育质量,也解决了大班额问题。

    4加大对资金投放

    学校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财政的投入,而教育资金投入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大班额的解决。如何有效破解各学校的资金困境,首先,当地政府部门需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确保教育资金投入逐年增长。其次,需设立教育支出的专项资金,并且能够活用财政转移支付,根据各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有针对地偏向弱势区域。第三,拓宽教育投入的融资渠道的同时合理利用闲置资源。积极主动寻求社会资金力量,鼓励企事业单位为化解大班额集资,协调社会资金力量共同解决大班额问题。

    5以立法的形式规定班额的大小

    法律是制度约束的强有力手段,将大班额政策上升到法律层面,通过法律,赋予相关大班额解决措施权威性。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把相关标准列入法律条文中,把班额的具体标准以规章制度的形式进行规定,通过利用法律的强制性,以法律的形式削减大班额班级,成为解决大班额问题的后盾支撑。

    参考文献

    [1] 马艳云.班额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影响[J].教育科学,2009(07):46.

    [2] 李可.我国中部地区城市小学大班额问题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

    [3] 刘小天.中学大班额教学的策略[J].教育探索,2012(05):65-66.

    [4] 薛二勇.论教育公平发展的三个基本问题[J].教育研究,2010(10):24-32.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