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一个亟待重新审视和辨析的话题

郑立平
题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似乎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不得不面对却又感到棘手的问题,而“问题学生”的产生与存在又是一个伴随着教育产生与发展的永恒问题。
为了更好地面对“问题学生”,我们首先必须辨析清楚两个概念,一是“学生问题”,二是“问题学生”。所谓“学生问题”是从来都有并且随时会发生的普遍问题;而“问题学生”则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由于在成长中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在心理、行为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很明显,“问题学生”是由于“学生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关注,在较长时间内不能解决,逐渐积聚、发酵、激化,而在个别学生身上集中爆发所导致的结果。
俗话说,防患于未然。对待“问题学生”,转化固然重要,但预防才是根本。“问题学生”的“问题”不是天然就有的,它的形成与许多因素密切相关,只有从源头入手,才能“治本”。
“问题学生”的源头在“问题家庭”
治病要治根。“问题学生”的初始之错往往错不在己,而在于有问题的生活土壤。“问题学生”的形成总是有很多原因的,其中,家庭影响是最重要的原因。
通过多年对“问题学生”的追踪和研究,我发现“问题学生”的产生与家庭变化、家庭教育的失误以及学校与家庭关系的不协调有着直接关系。家长既是孩子的父母,也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双重角色。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父母们往往望子成龙,但过度关注教育并不代表他们懂得教育。绝大多数“问题学生”都是在家庭中种下的病根。
有的父母自身文化层次低,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孩子动辄打骂训斥,致使孩子心灵受到伤害;有的父母忙于生计,把孩子交给老人,家长与孩子、学校与家长交流不畅,无法形成教育合力;有些“问题学生” 本身就生活在“问题家庭”中,父母不能给予孩子正常的家庭生活与关爱,导致孩子性格出现问题。
对家庭教育的缺失进行有效弥补,是我们加强家校沟通中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美国人格心理学家赫根汉认为:世界上最困难的事和最重要的任务,都是抚育儿童、教育子女。我们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形式,与家长沟通、交流有关学生的情况,为家长提供必要的家教方法指导,还可以邀请专家和研究人员做有关家庭教育的报告,向家长提供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我们要结合实际情况,重新定位家长会的目的、形式,彻底改变单一的开会方式,以丰富多彩的研讨培训、案例剖析、联欢互动等模式取代之,并尝试由家长主持,让家长和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积极参与。这样可以把家长会真正开成学生喜欢、家长高兴的亲情会、促进会,对化解亲子矛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创建新型的家校联动教育机制,也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可以采用组织家长委员会、招收家长义工、开展家访等有效形式,让家长积极参与班级学生管理,形成家校齐抓共管的局面,充分发挥家长群体资源优势,共建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有效预防“问题学生”的产生。
从“问题学生”到“学生问题”
如果尺子本身出了问题,那么所量出的长度必然错误。我们成人总习惯于用自己的眼光和标准去评判孩子,常常会得出失之偏颇的结论。善于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来观察和分析问题,才是帮助“问题学生”的第一步。
关注“问题学生”的确应该从心理疏导开始,但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尊重也不容忽视。只要我们用心分析就不难发现,很多所谓的“问题学生”其实身上并没有多大的问题。多数时候,我们眼中的“学生问题”或者“问题学生”是以我们自己的主观思维来判断的,而我们判断的标准本身常常就存在很多问题,有时把小问题无限放大,有时把人之常情扭曲。于是,有的孩子因为喜欢偶尔拿别人的东西玩就被扣上“小偷”的帽子,有的孩子因为给喜欢的异性同学写了张小字条就被认为是“坏孩子”,甚至有孩子只是因为和老师的性格不合就被认为是“问题学生”……
多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我们教师眼中的问题未必是真正的问题,我们成人焦虑的问题未必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问题。绝大多数“问题学生”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孩子,他们往往只是在学习上相对较弱,而在其他方面大多有自己的强项,有的文体特长突出,有的动手能力很强,有的思维敏捷。不同个性的学生必然有不同的成长需求,而现在学校的教育模式很难满足学生多元学习的需要,同时,受传统教育观念和评价方式的影响,有些教师还片面地盯住分数不放,依然采用落后的教育方式方法,根本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当学生自身某些方面的优势得不到发挥、个性受到压抑时,其成长过程中缺少应有的成功体验,不能获得价值感,久而久之,就会造成性格和行为出现偏差,于是就慢慢变成了真正的“问题学生”。
面对“问题学生”,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看清他身上的问题到底是什么问题,他想用这些问题来证明什么,得到什么。
例如,有的学生经常打架。一般而言,第一应该想到他在成长环境中没有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归属感,他在班上也没有得到重视,于是对老师、同学产生敌意,他爱打架是为了让自己摆脱孤独的恐惧,他在用扭曲的行为证明自己的强大,试图引起大家的关注。第二要思考是什么样的成长环境让他变成了这样,问题积聚的程度有多深,要改变的突破口在哪里……很明显,必须先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分析他问题行为背后深层次的心理因素,并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唤醒、鼓励、帮助他打开自己的改变之门。第三要考虑的就是采取什么方法和措施改善“问题学生”的成长环境。第四是接纳、理解、信任“问题学生”,为其树立良好的榜样并对其持续关注和帮助,使他走向自信自强,不断改变自我。
我始终认为“问题学生”是“需求缺失”的学生。他们的问题从来都不是“问题”,只是被压抑的需求的一种另类表达。我们有些老师习惯给个别学生戴上“问题学生”的帽子,其潜意识里不外乎有这样的两种想法:一是突出自己在这些学生身上的努力和付出——“尽管他是‘问题学生,但你看我对他多么用心”;二是为自己的教育效果不好找借口——“他是‘问题学生,没学好没做好,不是我的责任,我已经尽力了”。
孙悟空大闹天宫,按我们的标准,应该是个典型的“问题学生”,可即使他在佛祖手中撒尿,佛祖也只是微微一笑,绝无一棒子打死;子路插嘴抢话,做事冲动,按我们的标准,也应该是个典型的“问题学生”,可孔子并没有一味去责罚他。
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场持久的学习,我们在其中的某个阶段都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问题孩子”。可是,往往就是这些“问题”才促成了我们的成长、成熟。在某种意义上,学生身上的“问题”也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笔财富,而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恰恰正是教育者观察和审视自我行为的一面镜子。
虽然我一直在谈论“问题学生”,但只是想借这个固有的概念来突出我对教育的思考和探究,因为在我眼中,常有“学生问题”,但绝无“问题学生”。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带着各种潜在可能性的生命个体,教育的作用就是提供适合每个孩子发展的“土壤”,让各式各样的生命幼苗都能在其中吸收营养、茁壮成长。
(责 编 卢丽君)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