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户外运动区的创设
王瑜
户外运动区设置的合理性、适宜性以及开放性,对于幼儿的运动兴趣以及多种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现实中不乏以成人的视角来创设户外运动区环境、组织各种活动的现象,导致幼儿的需要得不到尊重,个体差异被忽视。随着课程游戏化的不断深入,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力水平与课程实施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户外运动区环境的创设及其价值成为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幼儿如何参与户外运动区环境创设?户外运动区环境因什么而改变?户外运动区的环境创设、改造与幼儿发展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为此,我园进行了多年的探究,试图创设开放的、能够满足不同幼儿发展需要的户外运动区。
一、动态跟进,遵循幼儿内在需要
空间、规则、材料都是影响开放性户外运动区活动质量的要素,这些要素与幼儿的实际需要密切相关。我们只有了解幼儿、理解幼儿、尊重幼儿,从幼儿的视角来看待这些要素,才能真正走进幼儿的学习场,进一步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1.空间规划,献计献策
我园的户外空间较大,我们将其划分为五个运动区,教学楼北面的一条水泥通道成为一个运动区,东西两侧不规则的瓷砖地面和塑胶地面分设两个综合运动区,南面较大的操场和草地分割为两个综合运动区。户外原有基本的设施设备主要集中在南面的操场上,其他空间只有一些零散材料。如何有效利用我园现有的空间,满足幼儿运动能力发展的需要呢?我们除了从运动核心经验角度考虑不同活动类型外,还邀请幼儿参与到空间规划中来,从幼儿的视角考虑运动区规划的合理性和适宜性,进而使运动区更符合幼儿的内在需要。
关于户外运动区的规划和设计,我们开展了全园大讨论:“你想在哪里玩?你想玩什么?”幼儿积极参与其中,他们在教师的支持下分成若干小组在幼儿园里勘查和讨论(见图1)。很快,幼儿的想法逐渐清晰起来:想在操场上玩自建的迷宫,想爬上大树看一看鸟窝里有没有鸟,想在草丛里或大树边玩打仗游戏,想爬到像堡垒一样的水塔上玩……教师还问孩子:“幼儿园里,你还希望玩哪些游戏?”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希望水池里增加滑梯,希望树上有树屋(见图2)……他们想到利用水池、草地、操场等场地,从自己的角度想到了钻、爬、跑、攀、滑等玩法。
我们结合幼儿园实际,吸纳幼儿的合理想法,因地制宜地对户外空间进行改造。比如,在操场上增设轻便而具有多种功能的铝塑格组合架,供幼儿随意组合进行游戏,既满足幼儿钻迷宫的需要,又促进幼儿爬、走、跑、平衡、躲闪等多种运动能力的发展。又如,在树林区的大树上搭建树屋、吊挂绳梯、安装绳索,供幼儿吊挂、滑行、荡秋千、爬网等,促进其上下肢力量、腰腹力量、协调性、平衡性、耐力以及攀爬能力等的发展。同时,我们还利用狭长围墙边、草地和墙角等,增设攀爬网、钻爬网、平衡桩、摇摆桥、吊环等,以满足幼儿多种动作发展的需要。
因地制宜地改造户外运动区,这是幼儿给予我们的空间规划思路。通过幼儿的参与,我们进一步了解幼儿、理解幼儿、尊重幼儿,更能从幼儿的视角来看待空间、看待学习。
2.规则约定,共商共建
户外运动区的规则是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为了解决问题而共同协商制定的,常被张贴在相应的位置以便幼儿共同遵守。同时,规则是不断更新和调整的,因为各个运动区的环境、材料和玩法不同,幼儿会遇到各种问题需要不断协商调整规则。
例如,我园教学楼北面有一条水泥通道,通道的一侧是教师的停车区。后来,我们增加了幼儿骑行的小车,通道成了幼儿的骑车区域,我们就将停车区划出来一块给幼儿做停车场。新添置的小车新颖多样,深受孩子们的欢迎,骑车区一下子热闹起来了。可是,問题也随之而来:骑车区经常因双向行驶造成车辆堵塞和撞车(见图3),停车场里的车辆横七竖八,给幼儿后期取车带来很多不便。针对问题,教师引导孩子们讨论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孩子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爸爸开车是走右边的,我们也应该靠右走。”“我们去看看马路上的车辆是怎么开的。”“停车场里是有线(停车位)的,我们可以去看看。”于是,在家长的协助下,孩子们去马路上观察行驶的汽车,去停车场看停车位。
第二天,孩子们分享了很多新发现。“汽车是靠右开的,自行车和电动车也是靠右骑的。”“马路上还有拐弯的箭头和长长的线。”有的孩子还用绘画表示:“停车场上有一个个的停车位,有进出箭头,有停车标记和指示灯(见图4)。”还有一个孩子说:“停车场里有出入闸机,还有车位号码。”教师追问:“那我们的骑车区也可以这样改进吗?”教师的追问又引发了孩子们的热烈讨论,很快讨论有了结果,停车区域、车牌号码、停车标记、行驶箭头、红绿灯,甚至“交警”和“管理人员”应有尽有。教师和孩子们一齐动手,设计、制作各类规则标识,如停车标识、车辆行驶路线标识等。车辆按照类别分开,每一辆车都有一个车牌号码、一个停车位,车上的号码和车位的编码一一对应(见图5)。路上划出了左右行驶分割线、行驶方向箭头、转弯箭头,还增加了红绿灯和交警服装。骑车区的玩法和停放问题引发了幼儿的讨论,他们制作、张贴经过讨论形成的规则,共同遵守,保证了游戏的顺利进行。
又如,户外运动结束了,轮胎区的幼儿开始收拾整理材料。睿睿站在规则图示前自言自语:“好像不对,这怎么摆呀?”笑笑凑过去看,但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见图6),他俩向教师求助。教师走近看着按照“一个轮胎、三个轮胎”规律摆放的轮胎图示,马上明白了:原来,昨天下午家长赠送了大量的轮胎,并把它们垒在了原有的轮胎上。幼儿收拾整理材料时才发现如果按原来的规则摆放,肯定容纳不下那么多轮胎了。游戏结束后,教师带领幼儿一起讨论:“出现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谁来解决?”进而引导幼儿协商并重新制作适宜的轮胎存放标识(见图7)。幼儿去现场考察了一番,说只有增多每一层的数量才能放下,他们用数字和图示表征的方式,绘制了“三二、三二”、“二四、二四”的轮胎摆放规则(见图8)。幼儿还考虑到以后轮胎数还会增多,于是设计了“?”的摆放规则,表示可以根据轮胎数的改变调整摆放规则。
运动区的内容、玩法、材料不同,参与的幼儿不同,以及幼儿各阶段的游戏水平不同,规则会随之不断调整和变化,新的规则又会促进幼儿游戏的深入发展。
3.材料调整,为我所用
我园户外的各个运动区相对独立,每一个大区中根据材料的不同分设若干小区,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运动需要选择材料的种类、数量,决定材料的玩法。随着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和游戏情节的发展,我们会随时调整材料,以满足幼儿的需要,给予幼儿更多挑战的机会。
例如,放置在综合运动区的铝塑格组合架是一组集轻便性、灵活性、多功能性于一体的户外大型运动器材。大二班的幼儿将铝塑格组合架拉开摆成迷宫,在其中开心地钻爬、追逐。分享交流时,孩子们纷纷说迷宫真好玩,一个男孩说可以玩打仗游戏,孩子们纷纷响应。第二天,孩子们就从家里带来了玩具枪,没有玩具枪的孩子就用积塑拼插枪,他们还利用报纸制作了一筐炮弹。
戶外游戏开始了,孩子们积极布置场地,将组合架全部拉开,有横着放的、竖着放的,有连起来放的、分开来放的,形成了一个大大的迷宫战壕(见图9)。接着,孩子们兵分两路,迅速进入“战斗”状态,有的趴着不动,有的迅速隐蔽,有的站立瞄准(见图10)……
玩了一段时间后,有的孩子说轮胎也可以做战壕,这样“战壕”会更宽大。绿队使用组合架搭建了一条长长的、分前后的多层战壕。黑队使用轮胎搭建了一条长长的、高高的战壕(见图11)。他们迫不及待地展开了“战斗”,有打枪的、投掷的、躲闪的、潜伏的、做掩护的……热闹非凡。
又过了几天,孩子们轮换到了另一个运动区,但玩“战斗”游戏的兴趣未减。这里有木梯、小木屋、小树林等,他们说要在这里好好练兵。他们用攀爬架、攀爬网“翻山越岭”,用竹梯组合搭建练习高空行走,用大滚筒练习平衡(见图12),用清水积木铺路进行草地行军(见图13),拉起网格布在其下面练习匍匐前进……因为材料的变化,游戏得以发展,运动的类型也变得丰富多样。
一个铝塑格组合架引发了幼儿长达两个月的户外野战游戏。推动游戏发展的力量是游戏情节不断发展而引发的大量的材料选择和使用,这些材料给幼儿提供了大量的钻爬、跑跳、投掷、躲闪、匍匐前进等运动机会,帮助幼儿获得了满足感、掌控感以及运动能力的发展。
二、追随需要,促进幼儿主动发展
幼儿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能力的。为使户外运动区环境能满足幼儿的需要,支持幼儿的发展,教师需要随时关注幼儿的实际水平,追随幼儿的兴趣,为幼儿创造学习机会,并适时调整策略,支持幼儿不断与材料互动。
1.分层满足,接纳差异
户外运动区必须满足全园幼儿的运动需求,但幼儿个体差异明显,户外运动区的材料该如何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呢?我们在材料的提供上努力体现低结构性,一种材料可以有多种玩法,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玩。同时,我们考虑材料投放的层次性,让每个幼儿都能挑战自我。
我们在户外投放了大量的低结构材料,如轮胎、竹梯、油桶、圈、滚筒、平衡板、平衡墩、纸筒、纸箱等,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发展水平选择材料及玩法。
例如,大班的昊昊与同伴找来几个纸箱,把两头折起来做成镂空状。昊昊钻进纸箱蹲下身子说:“我是汽车人。”小伙伴们一人拿着一把玩具枪钻进纸箱。昊昊指挥着:“我们是汽车人,准备出发。”大家行进至爬网处,昊昊高喊:“前方有敌人,趴下,别动,不要被敌人发现……敌人走了,继续前进!汽车人变形!”(见图14)大家一起在昊昊的指挥下一会儿在纸箱里蹲行、爬行、走跑,一会儿钻出纸箱奔跑和躲闪。纸箱帮助幼儿实现了汽车人的假想,使游戏更有趣味性。纸箱在不同时候、不同情境中,也可以有不一样的使用方式。孩子们有的用纸箱铺路架桥行走,有的钻进纸箱滚着走,有的把纸箱组装成公交车,有的用纸箱模拟开大货车、独轮车,还有的用纸箱来搭建堡垒,形成保护墙,开展参与人数更多的两军对垒游戏(见图15)。
其他低结构的材料同样可以有多种玩法:铝塑格架可以随意拆分和组合,形成平衡板、迷宫、攀爬架等,用来开展钻、爬、走、跑、跳等游戏;滚筒不仅可以滚着玩,还能躲在里面休息、玩过家家游戏,组合起来又可以玩打地鼠、接力钻、大闯关等游戏。所以,每种材料的功能都是多变的,材料的拓展性玩法不断带给幼儿新的挑战。
对同一类材料,我们也会设置不同的难度。比如,用来促进幼儿攀爬能力发展的材料包括高低倾斜的钻爬网、斜坡的攀爬屋、垂直的攀爬架和绳梯等,它们的长度不一样、垂直度不一样,其难度也就不一样,可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教师还会根据幼儿的具体问题不断作出调整,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
例如,小班的冉冉正在爬软梯,只见她双手握住视线高度的软梯档,身体侧对软梯,一只脚跨在软梯第一档上,第二只脚却怎么也抬不上来,尝试多次未果。于是,她调整姿势,双臂搭在软梯档上,上身压了上去,双脚抬起来放在了软梯第一档上,可是只能身体蜷缩着来回晃动(见图16)。冉冉爬不上软梯,是因为身体的协调性不强,平衡能力欠缺。爬软梯需要反复练习,不可能学一次就掌握。于是,我们让幼儿参与讨论:“想怎么玩?能怎么玩?怎样更好玩?”幼儿的意见和建议成为后期调整材料和提供支持的直接依据。教师在软梯的不同高度分别挂上一碰就响的铃铛,只要幼儿通过努力触及自己的目标铃铛就算挑战成功。挂有铃铛的软梯可以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
幼儿的运动能力和水平是千差万别的,教师只有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适宜的支持,才能满足幼儿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2.经验共享,鼓励互助
我园的每一块户外运动区都是开放、共享的空间,可供大、中、小三个年龄班幼儿共同使用。在运动时间,各运动区可以共享材料和经验,不同年龄、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有许多互助互学的机会,规则协商、技能学习、经验分享等行为在不知不觉中发生。
例如,幾个孩子在吊环区玩。兰兰双手拉住吊环,身体向后退,抬起双脚向前荡,还时不时地用脚蹬一下前面的柱子(见图17),她的身体在空中荡来荡去。晓晓接着玩,她也用双手拉住吊环,但是抬起双脚后身体荡不起来。兰兰告诉晓晓:“要向后站,才会荡起来。”(见图18)晓晓努力向后站,抬起双脚终于荡起来了。兰兰是大班孩子,有一定的玩吊环的经验,兰兰看到中班的晓晓不会玩,便耐心地指导兰兰,兰兰逐渐掌握了玩吊环的动作要领。
在户外运动区,不同年龄、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有了相互学习的机会。每一个幼儿都有机会自我接纳、自我调整、自我突破。不敢的,会听到鼓励的声音;不会的,会看到示范的身影。幼儿在互动中相互学习、接受挑战、彼此分享、积累经验、收获快乐。
3.持续支持,深入学习
幼儿是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建构经验的,教师要用欣赏的态度鼓励幼儿不断挑战,支持幼儿理解、运用和创造,进而推动幼儿的学习不断深入。
例如,户外游戏时间到了,新增的几个油桶引起了轩轩的兴趣。轩轩将油桶一个个推倒并排放在一起,然后去拉竹梯,教师看到后和轩轩一起将竹梯放在油桶上。接着,轩轩搬来废旧轮胎放在竹梯上。他坐在轮胎上推动着竹梯,嘴里发出“嘀嘀嘀”的声音(见图19)。游戏分享时,教师鼓励轩轩介绍自己的游戏内容,并引导幼儿讨论:“怎样更好玩?可以和谁一起玩?”
第二次户外游戏时间,丁丁与小伙伴们分工合作,用油桶、轮胎和竹梯搭建了一辆有车身、车轮和方向盘的公交车(见图20)。丁丁发现油桶会前后滚动,便将几个小轮胎放在油桶的两侧加以固定。搭建完公交车,丁丁招呼小伙伴加入公交车游戏(见图21)。游戏结束后,教师鼓励丁丁和伙伴们一起回顾游戏过程中的发现,引导全体幼儿讨论丁丁的新发现——小轮胎放在油桶两侧的作用是什么?幼儿说:“这样公交车可以更稳。”
又要进行户外游戏了,几名幼儿凑在一起讨论游戏内容。多多说今天要搭飞机,教师鼓励多多和伙伴们一起绘制并向大家介绍搭建计划。游戏时,丁丁和多多分工合作,用更多的油桶、轮胎和竹梯来搭建飞机(见图22)。这架“飞机”使用了长短不一的竹梯以及大大小小的轮胎,有机头、机身、机翼和机尾。游戏中,为了固定油桶,他们使用了大轮胎,丁丁说:“用大轮胎固定更稳固。”还搬来一个木梯子架在“飞机”旁边,用来“登机”(见图23)。飞机的搭建上引来了更多同伴的关注。
在以上拽倒油桶引发的游戏中,教师没有过多介入和指导,而是鼓励幼儿分享经验,支持幼儿预先计划,引导幼儿进行后期思考、讨论和改进,以促进游戏的不断丰富和深入。从搭建汽车到搭建公交车,再到搭建飞机,幼儿使用材料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多,计划性越来越强,角色扮演的时间越来越长,解决问题的机会逐渐增多,同时他们还发展了耐力、协调性等身体素质。
开放性户外运动区的创设,需要我们顺应幼儿的发展需要,把握幼儿的兴趣特点,满足幼儿的内在需求,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为幼儿提供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运动环境,让空间、规则、材料以及游戏的内容、形式成为支持幼儿动作和体能发展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