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法律对校园暴力的规制作用

摘 要 近年来我国校园暴力发生的次数已经越来越多,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少校园暴力的事件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从法律上约束校园暴力事件的产生关系到了学生能否在学校内健康的成长。本文通过对校园暴力的定义进行概述,分析了存在校园暴力的根本原因,针对目前校园暴力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从法律规制上解决校园暴力问题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 法律规制 校园暴力 规制作用
作者简介:邢嘉悦,石家庄市第一中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2.206
由于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存在心理变化,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此时如果不能够进行正确的引导,就会导致校园暴力的产生。校园暴力不仅对在校学生的心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也对学校的教学环境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受到校园暴力的同学很难在现有的教学环境下进行良好的教育,同时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也很难走出校园暴力带来的心理阴影。校园暴力带来的恶劣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仅使受到校园暴力的学生很难将心思放在学习上,会更加在意他人的眼光,同时实施校园暴力的学生在性格上会产生偏激,在成长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犯罪现象。校园暴力的屡次发生与我国目前缺少相关的法律监管体制之间有重要的关系,因而研究法律对校园暴力的规制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一、 校园暴力概述
(一) 校园暴力的定义
一般情况下来说,暴力事件指的是个人采用身体的力量对他人身体造成直接损害的现象,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受害者身体重伤或者死亡。由于在学校中,学生之间存在的暴力行为,教育部提出了校园暴力这一概念。目前校园暴力不仅存在于叛逆期的中学生中,同时在小学和高中校园内也屡次发生。校园暴力已经脱离了学生之间单纯打闹的行为,暴力的举动已经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校园暴力并不是真的指学生动手打人等行为,言语上的“暴力”同样会对学生带来伤害,甚至对心理的影响要更深。例如,对一些身体不好的学生或者关系较差的学生进行言语上的攻击,给对方起一些带有讽刺性意味的外号,或者对一些不好的行为进行污蔑和栽赃等,都是校园暴力的主要形式。身体上的攻击和言语上的攻击等校园暴力,对学校和学生带来的影响都是不可磨灭的。
(二) 校园暴力的主要特征
校园暴力的主要人群是心智不健全的学生,以叛逆期的高中生和初中生居多,同时也有着低龄化的趋势。由于学生在学校内主要的任务是学习知识,对外界环境中的是非辨别能力较差,同时也容易受到不良事件的影响,进而对一些不好的举动进行模仿。校园暴力容易使学生的内心产生剧烈的变化,从而影响其成长过程中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甚至于容易引起犯罪。由于未成年人的特性,在校园内容易产生小团体,而导致了部分排外现象,欺负部分不合群的学生,导致了校园暴力屡次发生。二、存在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
导致校园暴力发生的原因十分复杂,不仅仅是由于相关的法律监督体制不完善,校园暴力的施暴学生的成长环境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作为教育引导人员的教师和家长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状态。
(一) 校园暴力的相关法律监管体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在校园暴力上的法律规制不健全,虽然在部分法律中有所涉及,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受到校园暴力的学生起到了保护作用,然而随着我教育制度的改革,和教育主体的变化,如今的教育更加具有开放性和全面性,教师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压力,对一些特殊的事件不方便进行处理,因而想要通过法律来切实约束校园暴力的产生,还需要部分法律的完善。我国的《刑法》中对严重的校园暴力行为,已经涉及到校园犯罪等方面,追求刑事责任的年纪为14岁。由于目前校园暴力逐渐趋向于低龄化,家长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也逐渐趋向于低龄化,使得学生尽管年纪较小但已经明白很多法治方面的道理,因而14岁的门槛已经不能够对部分校园暴力的事件进行约束。如今的未成年人通过网络设备能够从互联网上了解到更多的信息,信息的获取范围更加广泛,从网络上也可能会受到社会事件的影响,对未成年人造成一些心理上的变动,从而导致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由于没有专门的法律规定,使得校园暴力无法追究实际责任,只能够进行教育引导,不能够对未成年人起到足够的威慑效果。同样,仅仅是从教育引导对受到校园暴力的学生进行引导,也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心理上带来的伤害是难以磨灭的。
(二) 校园学生的成长以及环境因素
由于学生的成长环境是来自于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不良的家庭影响会导致学生情绪的波动,导致校园暴力的发生,例如家庭关系不和谐、父母要求过于严厉等。未成年人在受到了压力的时候并没有成年人那么妥当的处理方式,更多的是采取发泄的手段。在进行情绪上的发泄时,主要是针对班级中曾经受过排挤的同学,被排挤的同学曾经对他人的负面情绪并没有抵抗,受排挤学生的隐忍行为和需要发泄情绪的学生之间一旦有所交集,就会导致校园暴力的产生,产生的结果是对受排挤的同学进行暴力,如果受到校园暴力的学生并没有将这种情况告诉家长和教师,就会导致长期的校园暴力事件,对受到校园暴力的同学身心健康带来重大影响,甚至可能会留下阴影。
未成年人更容易轻信他人,被诱导产生暴力行为。前正处在上学阶段的主要是00后,00后的家长群体主要为80后,独生子女的政策使得现在的00后较为娇惯,家长在社会上的生存压力较大,对学生的学业要求也较高,强大的压力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家长社会上的压力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排解,就会导致家庭生活不和谐,导致未成年人产生负面情绪,在学校其他学生的诱导之下,这种负面情绪会产生转变,从而导致了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长期的校园暴力事件,不仅会对受到暴力的学生带来难以磨灭的影响,同时也会对施暴者的心理造成影响,一旦施暴者从校园暴力中获取了慰藉,甚至情緒高昂,会严重影响施暴者未来的身心健康。一旦养成负面情绪就要施加暴力的习惯,在之后的成长中哪怕施暴者走出了校园,一样会有其他的受害者,导致一系列的暴力事件的发生。在社会暴力事件的调查中,有70%以上的施暴者承认在上学期间内有过校园暴力的行为。总而言之,校园暴力带来的恶性后果是双方的,这种恶劣的事件应该极力杜绝。
由于家庭水平的提升,家长对未成年人的要求较宽,在金钱方面的攀比严重,形成了错误的消费观念,当未成年人在心理上无法获得满足的时候,就会采取较为极端的做法,产生校园暴力,对其他同学进行敲诈和勒索。如今校园学生的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家长为了让学生在学校吃好用好,给学生过多的零用钱,导致学生大肆消费,长此以往养成了坏的消费习惯。家长在给予学生大量的零用钱之前,并没有交给未成年人合理规划和理财的方法,導致了学生“有多少花多少”,一旦将手里的钱花干净而父母拒绝给予的时候,未成年人就会动歪心思,产生偷盗、抢劫他人、威胁他人的现象,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威胁的学生进行反抗,就会遭到校园暴力,这也是校园犯罪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三、校园暴力的法律规制对策
(一) 完善法律监管体系
对现有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进行完善,降低刑事犯罪的处罚年龄,从法律上对未成年人的校园暴力现象进行约束,提高法律监管体系,让试图进行校园暴力的学生明白一旦产生暴力是要负法律责任的。通过出台《校园安全法》等政策,明确校园犯罪的类型、责任和处罚规制,进而减少校园暴力现象的产生。完善法律监管体系,是对校园暴力事件进行约束的根本保障,同时也是最有效的防范手段。
(二)加强学校内部的法律宣传教育
校园暴力行为主要是由于学生之间的矛盾,而矛盾的产生正是来自于校园环境。因而在学校内部加强法律宣传是必要的,通过教育学生,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在进行法律宣传的时候,部分学生可能不明白校园暴力带来的严重后果,可以适当的举例说明,一旦产生了什么样的行为,就会导致什么样的下场。这不仅仅是危害到受到校园暴力学生的行为,同时也影响施暴者的健康成长。通过社会暴力事件的产生缘由,让学生明白校园施暴者如果不能够改变自己施暴的行为,就会将这种恶劣的行为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受到严厉的惩罚,付出相应的法律代价。通过让学生知道校园暴力所要付出的代价和对自己身心带来的影响,从而降低校园暴力发生的次数,将校园暴力的发生防患于未然。对未成年人进行校园暴力危害的意识教育,让学生们共同建设和谐的校园环境。加强学校内部的法律宣传教育,是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根本途径。
(三)增强校园暴力的执法力度
增强校园暴力的执法力度需要学校内教师、保安的共同努力。教师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如果心理上产生了剧烈的变化要及时疏导,了解导致心理变化的因素。而后,要针对学校的安保人员,加强监督学校附近校园暴力行为,而后对产生校园暴力的行为进行严格的惩戒。尤其是对校园周围容易发生校园暴力事件的角落,要定期监督和巡查。学校应该加强对校园暴力的重视程度,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定期组织校园暴力的督查行为,对学校附近的社区和网吧等学生出没的主要场所进行搜查,消除校园暴力隐患。一旦发现了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要对事态的严重性进行评判,结合带来的不良影响的程度进行惩戒,并对发生校园暴力事件的学生进行密切的关注,防止校园暴力事件的连续发生。增强家园暴力的执法力度是减少校园暴力次数的主要手段。四、结论
校园暴力屡次发生,不仅是学生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影响产生了心理上的变化,同时也是法律监管体制不完善,惩戒的措施较少,对有校园暴力倾向的学生约束性不强。校园暴力的产生也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不仅仅是受到成长环境中接触的人和事的影响,同时也说明了学校教育引导的程度不够。想要减少校园暴力的现象,首先要完善法律监管体系,进而加强学校内部的法律宣传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同时加大校园暴力的执法力度,对校园暴力的学生进行严惩,切实减少校园暴力带来的危害。
参考文献:
[1]廖海霞.中小学校园暴力的现状及法律对策.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6,23(1).
[2]范琪.校园暴力问题的探究与法律思考.法制博览.2015(35).
[3]谢晋.当代中国“校园暴力”的法律缺位与应对.法制与社会.2017(5).
[4]陆玉维.校园暴力的成因分析及法律防范.法制博览.2017(32).
[5]陈治辛.校园暴力的法律风险及应对策略.法制博览.2017(33).
[6]邹开亮、刘佳明.中学生校园暴力现象法制归因与对策.三明学院学报.2017,34(5).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