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王海燕

    【摘 要】语文教学的实质是培养学生在各种场合,综合、灵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恰当表达的能力。而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语言的最佳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加强说话训练,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言表达 语言与思维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运用语言”,而且是“善于运用语言”,而学生在课堂上的个性化表达正是“善于运用语言”的一个基本表现,因此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时千万不能将“说”这个能力边缘化。

    一、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們老师要培养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能让他们在各种交际活动中,会倾听、能表达与交流。因此,我们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要重视兴趣激发和增强学生自主提升的欲望。

    (一)采用鼓励的方式,让学生敢于说

    《教学心理学》一书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特别注意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需要表扬的心理。多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说得好的,表扬他会说;说得差的,表扬他敢说;课上不说的,关注其在课后及生活中的交流。长此以来,学生的自信得到提升,敢于表达自然不在话下。

    (二)选择合适的话题,让学生有话说

    要想唤醒学生表达的欲望,提高他们“说”的积极性,我们必须走出文本,走进他们的生活,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例如,笔者在执教《老师,您好》一文时,设置了这样的话题:你最想对曾经教过你的哪位老师说点什么?再如执教《秋天》时,让孩子们讨论秋天和其他季节有什么不同?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秋天又能让你联想到哪些颜色?

    这些话题的设置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使学生兴趣高涨,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变“要我说”为“我要说”,而且也能促使他们有意识地运用课文里的表达方式,做到活学活用,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他们表达的能力。

    (三)营造宽松的环境,让学生乐意说

    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明主、和谐、愉快的环境,用亲切、平等、公正的态度对待学生,多开展一些演讲、辩论、朗诵、演课本剧等活动,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相信学生会在老师努力创设的宽松环境中,体会到表达的快乐!

    二、提升学生表达的深度

    要想提升孩子表达的深度必然离不开“思”的前提。“有疑才有思”,只有提出疑问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怎样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英国学者德波诺曾提出:“思维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思想活动。”“思维是为了某一目的对经验进行有意识的探究。”可以说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爱因斯坦),因为让学生心中常有疑问,也便留住了学生活跃的思维。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用疑问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考呢?

    (一)教师要善于设疑

    设计一个好的疑问不仅能启动学生的思维,将其理解引向深入,并且还能激发创造的火花。那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好问题呢?

    教师设疑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注重真实性,应真正触及学生认识的矛盾,成为学生产生探求欲望、推动积极思考的刺激。第二,要富于启发性,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尽可能引导学生认清问题的实质,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第三,要激发主体性,给学生提供产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追索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地、合作地去解决问题。第四,要追求开放性,不要以书本上的固有答案和教师自己的已有结论限制学生的回答,应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贡献自己的创意和经验。第五,要具有差别性,应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要善于提出能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适合他们发展思考力的针对性问题。

    例如,《但愿人长久》一文写苏轼“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笔者抓住这里的省略号提出疑问:你觉得这里省略了什么?你能不能说说苏轼当时的心声?

    这样的问题有效地刺激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在研读教材和相互讨论的基础上,有同学得出了苏轼不仅埋怨月亮也是在埋怨朝廷的结论。这样不仅培养了孩子想象力,更加深了孩子对文本的理解。

    (二)引导学生质疑

    明代学者陈献章指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给教师建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而疑问能够激发求知的欲望”。因此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并尝试解决是最智慧的做法,也最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发挥他们的才能。

    例如,笔者在执教《秋天》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诗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到困惑?”有同学问:“秋天的空气为什么是甜的?”有同学问:“为什么酿造的不是酒而是酒歌?”还有同学问:“汗珠为什么是蓬蓬勃勃地闪耀?”等等。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我让同学们带着这些疑问自己去课文中寻找答案,小组间合作讨论,结果同学们发现了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不仅充满着丰收的喜悦还有来年的希望。

    可见,质疑,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指路明灯,是他们积极思考问题、努力探索的具体表现,最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果我们都能明确语文教学的本质,积极营造学生“说”的氛围,让学生敢于表达,努力提升学生“说”的质量,让学生乐于表达,我相信学生定会在其个性化表达中对“语文”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而这也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努力方向所在。

    【参考文献】

    【1】朱学坤.语文:话语重建与传统回归.语文学习,2007(10)

    【2】严先元.教师怎样提升课堂教学技能.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