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留学生跨文化趋同培养模式探析

    李刚

    [摘 要]本文从跨文化沟通与教育、适度趋同模式产生的背景入手,指出跨文化趋同培养模式应追踪当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教育教学方式,其核心是要跨越文化或政治、国界的差别,实现教育理念的近似一致,最終目的是提高普遍意义上的教育教学水平。对跨文化趋同理念的阐释将有助于高校留学生教育模式的实践改革与理论总结,为促进适合本国留学生教育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思考。

    [关键词]留学生;跨文化;适度趋同;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9)12-0096-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12.018

    从上世纪末期开始,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高等教育在党的正确领导和指引下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上世纪的“211工程”“985工程”,到现阶段国家层面实施的“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的国家计划,以及省市层面的“中国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地方计划,中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正在高速发展的道路上迈向现代化与国际化。在现代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中,学生来源的多样化、校园文化的多维化是衡量教育发展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之一。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浓郁的东方文化氛围和源远流长的神秘底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有志青年来华留学深造。2010年9月,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留学中国计划》的文件[1],预计到2020年全年来华留学人员达到50万人次。据教育部网站消息,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 185 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全国31个省(市、区)的1004所高等院校学习,比2017年增加了3 013人,增长比例为0.62%(以上数据均不含港澳台地区)。中国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超额实现了留学中国计划分项目工作进程规划表中的指标要求。为了在达到规模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留学生的教学质量,教育部于2018年10月印发了《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的通知,进一步规范相关高校在对留学生教育培养过程中的相关指标和做法。

    一、跨文化趋同理念产生的背景

    面对日益激烈招收留学生的竞争,世界各国都在积极采取一些手段和措施吸引留学生来到本国进行学习和深造[2]。美国作为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目的国和拥有世界上教学质量顶尖高校最多的国家,至今仍致力于通过努力发展本国的高等教育来吸引全世界的优秀人才,反过来因实力而汇聚过来的人才又进一步补充了美国高等教育世界领先的实力;英国作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脱欧的大背景下,力争摆脱脱欧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参与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建设中寻求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3];法国、德国、日本作为非英语圈的世界发达国家,为了进一步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到本国学习深造,近年来陆续推出了更多的高水平英语课程或主要用英语授课的专业,既丰富和多样化了本国的留学生专业与授课形式,又给那些无法克服留学目的国本土语言障碍的留学生更大众和普适的选择。2010年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到全球留学与教育输出的竞争,来华留学生人数保持持续增长与高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目前正从扩大规模转变到提高内涵发展的道路上来[4]。

    由于中国还没有在高等教育领域里形成非常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相当部分高校在招收世界留学生的过程中还无法与世界发达国家一流高校互相竞争非常优秀的生源。再加上中文不如英语那样是在全世界各地的使用范围广泛,所以中国高校在发展留学生的过程中面临着任重道远的困难,还需要不断地摸索与努力的奋斗。

    2013年,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倡议的背景下[5],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国际的竞争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中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机构,中国高校的留学生教育得到了更多国家和人民的认可与支持。为了能够加快留学生教育高速发展的态势,越来越多的高校成立了专门从事留学生招生、教育与管理的机构——国际学院,对国际学生的教育质量与水平也成为了衡量中国大学办学现代化与国际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积极实践国际学生的教育之余,很多老师、学生与教育管理者们也加入了对留学生教育进行理论研究的行列[6]。在2018年来华留学生将近50万的体量和规模下,如何为来华留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7],进一步提高中国国际教育的质量和美誉度,一直是大家研究的热门话题[8]。

    对留学生实行与本国学生基本相同的管理与教育模式是世界上高等教育发达国家传统的做法。虽然近年来部分发达国家的部分大学在教育产业化的浪潮中也在积极开设或探索有异于本国学生或本国语言的全留学生班级,但从整个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轨迹来看,传统的对留学生与本国学生实施一视同仁的教育方案与标准仍然是世界上主流的发达国家相对比较成熟的做法。中国在发展留学生教育的过程中,一直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发展阶段与道路的政策与做法[9]。

    对待来华留学生的课堂教育,目前国内主要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把留学生与本土学生编入同一个班级,实施同样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质量要求,一般用中文语言授课;另外一种做法是把留学生与本土学生区分开来编成全部由留学生组成的国际生班级,采用专门定制的国际生培养原则与方案,配备全英文化的授课教师,执行相当或略低于本土学生的考试考核标准和质量要求。前者需要学生具有很好的中文基础,并且其他知识部分也应该达到中国高中毕业生的水准。由于目前来中国的留学生主要来自非洲、东南亚等经济教育相对落后于中国发展水平的第三世界国家,即使来自中东、欧美等发达国家,学生的基础大多数情况也不太乐观,再加上来中国的留学生入学统一考试等客观手段的缺乏或者不完善[10],因此很多来华留学生还不能达到与本土学生同堂听课的水平。因为完全照搬欧美发达国家的主流做法也需要辩证的对待,不能一概而论。后者把留学生单独变成国际班级,有的学校也是集中住宿,甚至在某些方面享受高于本土学生的一些条件与待遇,这是目前大多数国内非顶尖高校的现阶段采取的做法,这种做法从当前时期来看,符合中国当下的具体国情和留学生招生的市场行情,一定程度上是符合现阶段的来华留学生的具体情况的。其实这种做法也并非是中国的特例,即使在高等教育相对发达的法国、德国等国家的某些大学里,也有专门针对国际留学生的英语留学生班,以迎合暂时不能攻克法语、德语等非英语语言障碍、但是有迫切接受国际教育需求,并能壮大本国教育产业的求学者。这种做法在当下这个阶段的确促进了留学生教育的招生、培养与发展,有利于留学生们从母国到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不用克服语言障碍的难度突增问题,是由于当下特定的生源与办学实力决定了现有的培养模式。然而,这种把留学生单独编班特殊授课的方式,人为地隔离了留学生与本土学生的授课环境,使得留学生虽身居中国,但并不能充分接触中国本土最原生、最传统的授课方式和授课要求,留学生与本土学生的分开也让留学生失去了与同龄多元文化人士深度融入的机会,这使得留学生留学的目的的达成度也打了一定的折扣。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的趋同教育模式[11],更接近于这里的前者。还有学者致力于跨文化教育的研究[12],但是由于跨文化教育的实践虽然已经很长时间了,其理论体系还在建设与发展当中[13]。

    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就和成绩,中国高校也迫切期待在教育领域能够实现与经济建设相对应的成就。本文正是在中国高校大力发展留学生的大背景下,理论滞后于实践的现实条件下,尝试洞悉影响留学生跨国流动的影响因素[14],追踪来华留学生教育过程中与本土教育趋同的轨迹,吸收跨文化教育的相关理念,提出跨文化趋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二、跨文化趋同理念的构建

    一是跨文化趋同的前提是确定趋同的对象。对以往对趋同模式的理解,我们默认为“趋同”或“适度趋同”是指在留学生的教育培养过程中,尽量创造条件让留学生与本国本土学生接受一样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考核标准。也就是说,传统的趋同是指在实施国际教育过程中的本土化,而不是我们现有的大多数学校对国际学生单独编班、单独培养、隔离于本土学生的培养模式。留学生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再是我国几所或几十所重点大学所垄断的教育服务。目前,不光是准备创办世界一流大学或世界一流学科的高校在积极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地方省属院校、甚至地理位置处在各省地市州的普通大学都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浪潮中积极谋划留学生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由于从全国范围来说,留学生教育的开展历程普遍都不长,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来华留学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领域里一个新的品牌和学术进步的增长点,对于目前的非重点院校来说更有机会可以实现弯道超车。毕竟教育水平越是发展到高位提升的难度就越大,能够提升的幅度就更加有限。因此,对于目前已经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高校来说,留学生教育的趋同或适度趋同模式是指尽可能把国际学生以本土学生一样来对待,执行相同或近似相同的模式与标准,以让留学生体验到世界一流的教育水平与服务,这也是对自己知名教育品牌的捍卫与传承。但是,对中国大学来说,由于中国各地经济教育水平非常悬殊,每个学校应当在实施趋同模式的过程中适当把握好一定的尺度。比如,对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这样的国际化水平非常高的大学或部分知名院校的高水平专业,他们可能只需要尽可能地发挥现有的教育力量或教育水平,就能取得很好的留学生教学效果,因此他们自身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水平已经能够在国际上拥有一席之地了。而对于更多非知名院校或者知名院校的非一流专业而言,他们在实行留学生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探索教育教学本身的规律,追踪和学习世界上已经得到一定证实的高水平院校的普遍做法和一致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趋同本校与现有的最优秀做法与模式之间达到一定的平衡。所以,跨文化趋同就需要跨越不同的国界、文化和认知边界,探寻最接最优秀、最适合教育教学本质规律的教育教学方法。因而跨文化趋同的对象是教育教学最本质、最优秀的范式和行为。

    二是跨文化趋同的核心是以跨越文化、认知水平差异的方式实现教育理念的一致。教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和行业之一。世界各国在发展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适合本国国情和风格的教育教学模式,也在很多学科领域筑造了自己的学科优势地位和领先水平。由于教育是面向人的服务,而人的认知很多情况下是主观的。因为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一定地区或范围内的通行做法,所以教育的过程本身是主观的,是存在行为边界和认知局限性的。今天我们看来非常先进的值得推崇的做法,过了一定的时间段,或许会发现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合理的;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和做法,也有可能到了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和又发现了它的不适应性。所以教育本身存在时间或空间上的主观性。同时,教育也是客观的,不管是留学生的教育还是本土学生的教育,都是遵循教育的普遍规律和基本原理的。所以跨文化趋同的核心理念,就是要超越时间和地点的局限,深刻反思教育的本质规律,让我们的留学生教育处于一个有别于常规教育的新起点和高度,追寻不同文化或国别教育中的有益经验和可取做法,在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中趋利避害,在探索与徘徊中逐渐区分出现有的哪些部分是适合的、哪些部分是超越现有条件的,让教育的真理超越文化壁垒和政治偏见,达成一定条件下的最广泛的认同和传承。

    三是跨文化趋同的本质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与质量。我们提倡跨文化的教育,提倡多元化的、兼收并蓄的包容的文化,是想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最大程度上考虑到不同政治、不同國别、不同地区和时间的教育的主体的不同具体情况,拥有不同的现实基础和自然人文条件,而采用不同的做法或动态演变的具体措施。中国古代讲究教育要因材施教,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要选择不同教育方式方法,呈现不同的教育目标,这一点在我们留学生教育中也一样的重要。因为跨文化趋同的本质是追寻最好的教育方法,给受教育者更好的教育体验与教育结果,最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学理念。因此,我们在给留学生教育的过程中,要善于打破现有教育理念的禁锢与框架,在全球范围内探索适合本校本阶段的留学生的授课方式与培养方案,实现留学生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三、如何实现跨文化趋同培养模式的构建

    在教学过程中,究竟是使用英文授课还是中文授课,这只是教育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实施方式。中外大学在执行的过程中基本都是结合具体的情况而采用不同的方法方式。在英语成为世界主流的国际语言之前,世界上的大多数发达国家会尽量使用本土语言授课。虽然近年来很多国家面对英语授课的主流趋势也推出了适合本国本校国际留学生的英语授课课程,但是语言作为载体只是知识传授的工具,用什么语言授课也只是留学生培养的表面形式,真正决定留学生教育教学质量的还是整个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教学精髓的实施。比如中国本土教育上历来注重知识的铺陈与知识结构的完整呈现,但是国外发达国家的教育更注重问题导向,以问题的解决为流程与线索的框架结构来传授知识,这样学生都是在应用中学习知识,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学习知识的乐趣。国内很多学校的全英文授课,哪怕语言形式上已经是无限接近西方先进的地道的做法,但是实际上仍然没有跳出中国本土讲授式思维的束缚,导致很多留学生虽然学了很多知识,但不知道具体怎么去应用,没有很好地跨文化吸收国外教育的先进做法,而只是换了另一种形式重复以往传统教育的老路,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改良式教育没有从根本上克服中国本土传统教育的弊端,也无法获得中国本土教育在国际化过程中的后发优势而顺势崛起。在教材的编排体系上,国外也更加注重问题导向和成果导向式的结构体系,这一点也便于我们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之后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理工科中最基础的高等数学为例,这也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学生都会觉得比较难的一门通识教育基础课。国内的高等数学教学沿袭和传承了前苏联国家时期对知识门类分科具体细致的做法,更加注重高等数学的知识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全面性,表达上也追求数学意义上的精准与完善。但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教育发达国家的高等数学的教学与教材上,更加注重知识点的来龙去脉的交代与呈现,教师上课讲授的时候也更加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课后也会让学生做更多应用性、探索性的具体问题。这种教学模式的出发点不是致力于知识点掌握得多少、知识理论体系是否了解得完备为出发点,而是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学了这门课的知识之后具有什么效用为最终的考量,这种偏实用主义的导向绝不是狭隘的实用主义的表现,恰恰是一种超越实用又融合理论的学习模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受教育者的兴趣与热情,更好地践行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和互相促进;这种教育模式更能够体现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具有跨越不同文化的先进性。

    中国在改革开放几十年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成就,为教育进一步的开放和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和积累。目前,在中国有资格招收外国留学生的本土院校中,绝大多数高校里面都有大量的海归教师和具备跨文化交流交际能力的国际人才,后续需要进一步扩大国际人才的引进规模,同时加强本校现有师资的培训与培养,保证有足够的师资力量或人才储备来应对国际留学生教育的蓬勃发展态势。来华留学生教育在经过近年来持续高速的发展之后,規模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下一步需要从粗放式地追求规模效应转到提高内涵追求质量上来。据相关研究表明,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已经成为吸引留学生就读的一个重要因素。尽管近年来中国在来华留学生教育领域取得很大的成绩,但是仍然处于留学生输入与输出的“逆差”状态。一个国家教育输出是文化输出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和手段。正如同中国经济建设领域具有如此庞大的内需市场一样,中国的教育市场也拥有世界上人数体量最庞大的国内待受教育群体。因此,积极发展本国留学生教育,也是提升本国整体教育质量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留学生教育模式的跨文化趋同是一切做教育事业的学者与老师们对教育普遍真理的无限追求与真实接近,留学生教育水平的提升也必然导致整个国家群体的大学教育水平与世界上最先进教育水平的趋近。因此,建议国家进一步扩大教育的改革开放力度,加大支持高校积极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提升中国大学留学生教育的美誉度,吸引世界上更多国家和地区的青年学子来华深造;提高中国的高素质人才储备,稳步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优势,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势崛起与国家富强、人民安康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陆菁,凌慧,潘修扬.全面开放格局下的中国高等教育服务国际化——高等教育服务出口与留学生来华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9(01):22-27.

    [2]李立国,胡莉芳,周平.来华留学教育发展趋势与战略选择[J].复旦教育论坛,2010(1):49-52.

    [3]沈伟.趋同抑或求异: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过去与未来[J].高等教育研究,2018(10):92-99.

    [4]陈丽萍,田晓苗.试点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内涵发展”研究——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调研报告[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49-53.

    [5]马佳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就读经验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8(04):19-28.

    [6]朱虹,胡金光.近十年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文献梳理[J].世界教育信息,2018(17):45-49.

    [7]周思,赵峻岩.论“适合的教育”:内涵与实现路径[J].教育探索,2019(1):9-12.

    [8]李立国,胡莉芳,周平.来华留学教育发展趋势与战略选择[J].复旦教育论坛, 2010(1):49-52.

    [9]王军.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基本定位与应对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4(8):88-92.

    [10]孙志远,陈小红.来华留学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路径研究——基于中美比较的视角[J].教育探索,2019(03):120-125.

    [11]徐卓.来华留学生实施趋同教学管理模式之研究[D].兰州大学,2011.

    [12]宋隽.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

    [13]姜亚洲.跨文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14]魏浩,赖德胜.文化因素影响国际留学生跨国流动的实证研究——兼论中国扩大来华留学生教育规模的战略[J].教育研究,2017(07):55-67.

    (责任编辑:刘爽)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