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错车的人生
第一次“认识”石述思老师是在2009年9月,凤凰卫视录制的《一虎一谈》的现场。当时石述思老师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的话语犀利但不失原则;语速不快不慢,但铿锵有力;他的很多观点掷地有声,每次发言都获得了热烈的掌声。通过这样的认识后,我加了他的微博成了他的粉丝,以致后来,他写的诸多文章或者发的微博,以及有关他的诸多电视节目也去留意收看,成了不折不扣的石粉丝!
慢慢地,我惊喜地发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供职于报社的石述思,常常在电视屏幕中出现,同时还写了大量的文章,出版多部作品,比如《石述思说中国》、《实话石说》、《一个社会的悲伤和勇气》等等。二个是哪里有热点,哪里就有石述思。而他那犀利幽默的点评风格,被人们冠之以“犀利哥”的封号。那么,在“犀利哥”石述思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精彩的人生故事呢?
顽皮小孩的趣味童年
1969年5月,石述思出生在山东潍坊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父亲是济南一家化肥厂的技术人员,母亲则在淄博上班。在石述思三岁那年,母亲又生了妹妹。在妹妹一岁左右的时候,父亲思乡心切,举家搬回了父亲的老家河南。由于父母都是双职工,带着两个孩子非常不容易,因此,石述思的妹妹留在了山东潍坊,由姥姥照顾。
在石述思的童年记忆里,山东潍坊的童年里很少见到父母,因为20世纪70年代初是计划经济时代,那时有句口号叫“抓革命、促生产”,发展生产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父亲母亲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白天干活,晚上参加政治学习,很少有时间陪伴他。即使到了河南商水,父母的陪伴也是少之有少。
石述思说,在他四岁时,一个深秋晚上,妈妈像往常一样把他哄睡着后就去厂里参加组织的学习,在半夜的时候,他醒来发现没有妈妈,于是自个出门去找妈妈。那晚的天气像发疯似的,风大雷声响,淅沥淅沥下着雨,石述思无比惊恐,但为了找到妈妈,他独自一人行走在夜雨中。石述思家住的家属院,离妈妈的工厂有三里地,一路上,石述思只遇见一个人,那个人见他一个小孩子,就问他去哪里,他说找妈妈。石述思打趣道:“好在那时的人比较纯,人家没有拐走我,要是放在现在,就保不准了!”
不过,从那以后,石述思的母亲晚上政治学习都带着他,从此以后,他成了年龄最小的学员。听的多了,他也会念出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最后的胜利。
对工作兢兢业业的父母,对于石述思的教育却是放养式的。白天他们忙于工作,根本无暇照顾到他,因此,没有父母太多约束的石述思找到了自己的玩法。水和泥土是他的玩伴,它将二者混合起来,做成了喜爱的动物,以及泥碗、泥人、泥车、泥房子等等。同时,他爬房上树捣鸟窝,自己做毽子踢。但做毽子需要铜钱和鸡毛,他排除万难的方式就是逮住鸡、鸭、鹅,拔他们的毛。这样的次数多了,它们见着石述思就大叫,似乎在给同伴传信,立即逃走了。
“我很小就是学校的长短跑冠军,这要归功于我的父亲,我能跑的技能不过是为了躲避父亲的‘追杀,” 石述思幽默地说。
石述思的父亲是从最穷的地方读书出来的。因此,他对石述思要求较高,没上学之前,就让他读唐诗宋词,学科学知识、学数数,还要每天跟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学习英语。加上跟着母亲的政治学习,致使他能在听广播的过程中分辨出谁是好人,谁是坏蛋,爱憎分明。
由于石述思贪玩,常常忘记了学英语的时间。一旦忘记,等于摊上大事了。这时候的父亲,不言语,而是手持扫帚朝石述思“追杀”过去。见此情形,石述思为了保命,拼命地跑,等他与父亲拉开一段距离后,那扫帚总能狠狠掷向他的后背,每发必中。不打脑袋,不打腰,专砸后背正中央。这样的一幕经常在家属院上演,那就是父亲拿着扫帚在后面追,石述思在前面飞快地跑。父与子的博弈,使石述思在成长中收获了“成果”。因为怕挨打,上学后的石述思用功读书,学习成绩非常拔尖。他不但会背好多首唐诗宋词,还会不少英语单词。到了小学二年级时,班上选大队长,因为各方面成绩都很优秀,石述思很荣幸地当上了这个官,为此,校长要接见他。班主任不放心,找他谈话。班主任说,校长一定会问你为什么学习科学知识。石述思回答:“我爸逼的。”班主任说,这么说不行,要说“为早日实现四化而学习”。
中午,校长接见石述思,第一句话就问:“小石同学为什么学习科学知识?”石述思马上回答:“为早日实现四化而学习。”校长正吃午饭,马上就笑喷了出来。“谁教你的?”后来,石述思当笑话把这件事告诉父亲时,他摇摇头说:“是啊,怎么从小逼孩子撒谎呢?”
“所以我觉得我的启蒙非常好,是从真诚开始的。父亲和校长都说不能撒谎。有人说在主流媒体混,不撒谎怎么活下去?我就和人说‘你有权保持沉默。我们有不撒谎的空间,不撒谎是做媒体的底线,而不是说真话,说真话要求太高了。我也没有做好要当董存瑞的准备。”
“环境对我的影响也是很大的。”石述思说,我们家里书特别多,父母爱看书,受其影响,我也爱看书,小学期间,我把四大名著都看完了,我也是我们地区新华书店的常客。那里的叔叔阿姨很多都认识我,还经常给我推荐一些好的书,为此,只要有钱,我都会用来买书,那时2分钱一根的冰棍也舍不得买,但我也能吃到冰棍,就是每到考试的时候,帮同学辅导,他们考及格了,就请客。
那时的小学不是义务教育,而是需要考进去的。小升初的时候,石述思以全地区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了周口市第五中学。刚进初中,石述思在全年级统考中,获得了第一名,由此也获得了十元钱的奖金。那时,石述思的父亲每月工资才50多元,而他把这笔“巨款”很快就送进了书店,买了一堆自己喜欢的书。
石述思说,读书是最低成本的消费,但是最高雅的行为。他后来也多次参加知识竞赛,每次都能取得数一数二的成绩,每次获得的奖金最后都变成了一本本书。
初中三年很快结束,一向成绩优秀的石述思顺利考进高中,进入郑州回民中学就读。扎实的学习基础,使石述思的成绩一直拔尖,他始终占据着第一名的位置,而第二名学生的分数与他的差距是一百多分。升学率是体现教学成绩的量化依据,为此,老师把石述思盯得很紧,同时也不忘表扬他。在表扬中浸泡的石述思,在学习上也不敢放松。
那时的高考是七月七、八、九日,学生戏称这个日子是黑色的七月。石述思在这个有着高考大省之称的河南,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这一年是1987年。
到了中国人民大学,石述思放下行李,直奔天安门,在毛主席像下面留影。因为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早已熟悉了神一样的毛主席,他陪妈妈政治学习过程中背过不少最高指示,而挂着毛爷爷头像的北京天安门在他心中始终是个神圣的地方。
单纯快乐的大学校园
进入大学后,石述思很快发现了小城市与大都市的差距。跟同学交流,他们提到顾城、海子、弗洛伊德、王朔、高仓健等等。这些人的名字他以前都没有听说过,这使他感到有些自卑,也无法与其交流,因为没有共同的话题。为了了解这些知识,他扎进了图书馆,在那里找到了有关这些人的资料,这才知道,顾城、海子是诗人,王朔是写小说的作家,高仓健是日本演员,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家。看过他们的作品后,石述思被深深地影响了,于是,他也开始写诗,渐渐地,不光写诗,还写散文,并且开始向多家报社投稿。图书馆的书种类很多,古今中外的名著都有,他看得最多的是西方哲学文学名著。
在他走进校园的时候,听到学校的广播里说“你们都是天之骄子,你们的未来要改变世界。”这两位新闻系的师哥师姐讲得非常有激情,语调铿锵有力,石述思被感染了。结果不少同学的理想是成为总理。石述思打趣地说:,多年后,发现没人当上总理,处长不少,更多同学当了总经理。”
“我也曾追星追过一个作家。”石述思说,大学期间,我花了1.6元钱,买了一本台湾作家柏杨写的《丑陋的中国人》,这书当年即评为台湾年度畅销书。《丑陋的中国人》一书,是让中国人知道自己的缺点。痛心中国的“酱缸文化”,反省中国人的“丑陋”,就是要中国人活得有尊严。我和三个同学受此影响,崇拜柏杨。1988年4月,柏杨来到北京,入住北京饭店。跟现在的追星族差不多,有同学打探到他住的酒店,于是我们三个人就埋伏了大半天,终于见到了柏杨,并将《丑陋的中国人》一书送上,他在上面写着:述思小友,柏杨于北京。
他认为,大学期间要完成三件事:一是为今后独立生活做准备;二是要谈恋爱;三是你的同学和老师会对你的塑造很重要。而不仅是简单的等待一张文凭。
他的写作有一个诱因,就是为了自立。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父亲总给他灌输,说国外一个人18岁就该独立了。受其影响,他在19岁时还接受家里的接济,有些不好意思。加上学的是新闻,有一些采访,这才发现写作也能挣钱,于是给《中国青年报》投稿,写批评稿。记得他第一次写的那篇《校园孤独症》引起很大反响,导致学校党委书记找他,说以后能不能写写其他大学,比如北大什么的。
大四的时候,石述思在《经济日报》实习,他干活勤快,对人真诚,表现很好,跟编务科的人也处得十分融洽。一天,编务老师拿了一份《中国妇女报》对石述思说,这篇文章写得特别好,石述思看了看,这不就是自己写的文章吗,怎么被别人盗用了,石述思拿起了法律的武器,为自己维权。石述思说,当年《新闻出版报》和《大学生杂志》都报道了这件事,在高校引起不小的轰动,毕竟自己也是北京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维权作者了,那一年,他19岁。后来,他在实习期间获得了两次省部级新闻奖,这为他留京奠定了一个重要基础。
“青春就是用来犯错误的。一个人能在年轻时把错误都犯尽了,老年的时候就会很慈祥。就像年轻的时候要喝酒,年老的时候才更懂得品茶。” 1990年12月,石述思毕业后的工作已经敲定下来,他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学校规定不准许打麻将,但他还是与几个同学在宿舍里偷偷打了起来。学校管理科科长对于学生们打麻将的事情真是手到擒来,刚打就被逮住了。学校领导看在他们辛苦读书多年也不容易,快要毕业了,觉得给予开除的处罚太重,就给了两个处罚:一是让他们两个人一组,自己掏钱印五讲四美的标语一百张。石述思说,当时,真是只要认识的同学宿舍门口都贴一张。二是让他们打扫全楼卫生,并在全系做公开检查。
“不安分”的媒体人
1991年,大学毕业后的石述思被分配到财政部刚刚创刊的《中国财经报》,由于资历浅,每天只管拆信封。尽管如此,石述思依然认真地工作着。一天,总编辑给石述思派了一个任务,让他出差去安微凤台县,这让石述思受宠若惊,感觉自己受到领导的重用了,他在领导面前承诺,一定完成任务。
石述思说,那是安徽发生的一场特大洪灾,自己是带着满腔的热情奔赴现场的。毕竟有过采访经历,这样的报道对于石述思来说不算困难,但最难的是恶劣的环境。每天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了解情况,各种交通工具都坐过,更有甚者在遇到水路时,由于没有船,最后只能坐着洗澡盆划过去。在那里呆了一个多月,石述思完成了领导交给他的任务,同时,他所写的稿件,获得了全国首届财政好新闻二等奖。
石述思24岁那年,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跳槽!他要离开《中国财经报》,去《工人日报》,但是,原单位的领导不愿意放人。单位不放人,石述思就无法到新的单位就职。为了争取得到领导的同意,石述思通过多方打探,拿到了领导家的地址,几乎每个星期去一趟领导家。他这样坚持,最终还是没有见着领导,但跟领导夫人却熟悉了。领导夫人被石述思的执着和真诚打动,最后说服领导,开出了那张同意的证明,但领导夫人对石述思说,人生就像排队买包子,排了很久又去买饺子。石述思当时说,我还年轻,请给我一次排队的机会。
此后,石述思顺利到了工人日报社,一直工作至今,现任工人日报社社会周刊主任。
在媒体工作的岗位上,石述思先后发表了二百多万字的新闻作品,十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并成为央视《财富论坛》、《经济半小时》的总撰稿,是《大家》、《艺术人生》、《名人堂》等电视栏目的核心策划, 他还多次参加各大卫视的访谈类节目,成为颇有名气的评委与嘉宾。
石述思说,我总认为自己搭错了车。大学毕业后,自己跨媒体转型,在电视上站台;互联网兴起后,又在朋友的建议下,于2007年开始开博客,结果人气飙升。接着,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又开始了微信平台。所以,一切都是在变化着。当前的中国是一个浮躁的时代,但我相信,未来的思想者,最后的理想者,随着社会的成长,那个单纯的年代,还会回来。平凡世界藏着一种力量,命运下不抱怨的力量。
慢慢地,我惊喜地发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供职于报社的石述思,常常在电视屏幕中出现,同时还写了大量的文章,出版多部作品,比如《石述思说中国》、《实话石说》、《一个社会的悲伤和勇气》等等。二个是哪里有热点,哪里就有石述思。而他那犀利幽默的点评风格,被人们冠之以“犀利哥”的封号。那么,在“犀利哥”石述思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精彩的人生故事呢?
顽皮小孩的趣味童年
1969年5月,石述思出生在山东潍坊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父亲是济南一家化肥厂的技术人员,母亲则在淄博上班。在石述思三岁那年,母亲又生了妹妹。在妹妹一岁左右的时候,父亲思乡心切,举家搬回了父亲的老家河南。由于父母都是双职工,带着两个孩子非常不容易,因此,石述思的妹妹留在了山东潍坊,由姥姥照顾。
在石述思的童年记忆里,山东潍坊的童年里很少见到父母,因为20世纪70年代初是计划经济时代,那时有句口号叫“抓革命、促生产”,发展生产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父亲母亲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白天干活,晚上参加政治学习,很少有时间陪伴他。即使到了河南商水,父母的陪伴也是少之有少。
石述思说,在他四岁时,一个深秋晚上,妈妈像往常一样把他哄睡着后就去厂里参加组织的学习,在半夜的时候,他醒来发现没有妈妈,于是自个出门去找妈妈。那晚的天气像发疯似的,风大雷声响,淅沥淅沥下着雨,石述思无比惊恐,但为了找到妈妈,他独自一人行走在夜雨中。石述思家住的家属院,离妈妈的工厂有三里地,一路上,石述思只遇见一个人,那个人见他一个小孩子,就问他去哪里,他说找妈妈。石述思打趣道:“好在那时的人比较纯,人家没有拐走我,要是放在现在,就保不准了!”
不过,从那以后,石述思的母亲晚上政治学习都带着他,从此以后,他成了年龄最小的学员。听的多了,他也会念出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最后的胜利。
对工作兢兢业业的父母,对于石述思的教育却是放养式的。白天他们忙于工作,根本无暇照顾到他,因此,没有父母太多约束的石述思找到了自己的玩法。水和泥土是他的玩伴,它将二者混合起来,做成了喜爱的动物,以及泥碗、泥人、泥车、泥房子等等。同时,他爬房上树捣鸟窝,自己做毽子踢。但做毽子需要铜钱和鸡毛,他排除万难的方式就是逮住鸡、鸭、鹅,拔他们的毛。这样的次数多了,它们见着石述思就大叫,似乎在给同伴传信,立即逃走了。
“我很小就是学校的长短跑冠军,这要归功于我的父亲,我能跑的技能不过是为了躲避父亲的‘追杀,” 石述思幽默地说。
石述思的父亲是从最穷的地方读书出来的。因此,他对石述思要求较高,没上学之前,就让他读唐诗宋词,学科学知识、学数数,还要每天跟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学习英语。加上跟着母亲的政治学习,致使他能在听广播的过程中分辨出谁是好人,谁是坏蛋,爱憎分明。
由于石述思贪玩,常常忘记了学英语的时间。一旦忘记,等于摊上大事了。这时候的父亲,不言语,而是手持扫帚朝石述思“追杀”过去。见此情形,石述思为了保命,拼命地跑,等他与父亲拉开一段距离后,那扫帚总能狠狠掷向他的后背,每发必中。不打脑袋,不打腰,专砸后背正中央。这样的一幕经常在家属院上演,那就是父亲拿着扫帚在后面追,石述思在前面飞快地跑。父与子的博弈,使石述思在成长中收获了“成果”。因为怕挨打,上学后的石述思用功读书,学习成绩非常拔尖。他不但会背好多首唐诗宋词,还会不少英语单词。到了小学二年级时,班上选大队长,因为各方面成绩都很优秀,石述思很荣幸地当上了这个官,为此,校长要接见他。班主任不放心,找他谈话。班主任说,校长一定会问你为什么学习科学知识。石述思回答:“我爸逼的。”班主任说,这么说不行,要说“为早日实现四化而学习”。
中午,校长接见石述思,第一句话就问:“小石同学为什么学习科学知识?”石述思马上回答:“为早日实现四化而学习。”校长正吃午饭,马上就笑喷了出来。“谁教你的?”后来,石述思当笑话把这件事告诉父亲时,他摇摇头说:“是啊,怎么从小逼孩子撒谎呢?”
“所以我觉得我的启蒙非常好,是从真诚开始的。父亲和校长都说不能撒谎。有人说在主流媒体混,不撒谎怎么活下去?我就和人说‘你有权保持沉默。我们有不撒谎的空间,不撒谎是做媒体的底线,而不是说真话,说真话要求太高了。我也没有做好要当董存瑞的准备。”
“环境对我的影响也是很大的。”石述思说,我们家里书特别多,父母爱看书,受其影响,我也爱看书,小学期间,我把四大名著都看完了,我也是我们地区新华书店的常客。那里的叔叔阿姨很多都认识我,还经常给我推荐一些好的书,为此,只要有钱,我都会用来买书,那时2分钱一根的冰棍也舍不得买,但我也能吃到冰棍,就是每到考试的时候,帮同学辅导,他们考及格了,就请客。
那时的小学不是义务教育,而是需要考进去的。小升初的时候,石述思以全地区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了周口市第五中学。刚进初中,石述思在全年级统考中,获得了第一名,由此也获得了十元钱的奖金。那时,石述思的父亲每月工资才50多元,而他把这笔“巨款”很快就送进了书店,买了一堆自己喜欢的书。
石述思说,读书是最低成本的消费,但是最高雅的行为。他后来也多次参加知识竞赛,每次都能取得数一数二的成绩,每次获得的奖金最后都变成了一本本书。
初中三年很快结束,一向成绩优秀的石述思顺利考进高中,进入郑州回民中学就读。扎实的学习基础,使石述思的成绩一直拔尖,他始终占据着第一名的位置,而第二名学生的分数与他的差距是一百多分。升学率是体现教学成绩的量化依据,为此,老师把石述思盯得很紧,同时也不忘表扬他。在表扬中浸泡的石述思,在学习上也不敢放松。
那时的高考是七月七、八、九日,学生戏称这个日子是黑色的七月。石述思在这个有着高考大省之称的河南,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这一年是1987年。
到了中国人民大学,石述思放下行李,直奔天安门,在毛主席像下面留影。因为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早已熟悉了神一样的毛主席,他陪妈妈政治学习过程中背过不少最高指示,而挂着毛爷爷头像的北京天安门在他心中始终是个神圣的地方。
单纯快乐的大学校园
进入大学后,石述思很快发现了小城市与大都市的差距。跟同学交流,他们提到顾城、海子、弗洛伊德、王朔、高仓健等等。这些人的名字他以前都没有听说过,这使他感到有些自卑,也无法与其交流,因为没有共同的话题。为了了解这些知识,他扎进了图书馆,在那里找到了有关这些人的资料,这才知道,顾城、海子是诗人,王朔是写小说的作家,高仓健是日本演员,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家。看过他们的作品后,石述思被深深地影响了,于是,他也开始写诗,渐渐地,不光写诗,还写散文,并且开始向多家报社投稿。图书馆的书种类很多,古今中外的名著都有,他看得最多的是西方哲学文学名著。
在他走进校园的时候,听到学校的广播里说“你们都是天之骄子,你们的未来要改变世界。”这两位新闻系的师哥师姐讲得非常有激情,语调铿锵有力,石述思被感染了。结果不少同学的理想是成为总理。石述思打趣地说:,多年后,发现没人当上总理,处长不少,更多同学当了总经理。”
“我也曾追星追过一个作家。”石述思说,大学期间,我花了1.6元钱,买了一本台湾作家柏杨写的《丑陋的中国人》,这书当年即评为台湾年度畅销书。《丑陋的中国人》一书,是让中国人知道自己的缺点。痛心中国的“酱缸文化”,反省中国人的“丑陋”,就是要中国人活得有尊严。我和三个同学受此影响,崇拜柏杨。1988年4月,柏杨来到北京,入住北京饭店。跟现在的追星族差不多,有同学打探到他住的酒店,于是我们三个人就埋伏了大半天,终于见到了柏杨,并将《丑陋的中国人》一书送上,他在上面写着:述思小友,柏杨于北京。
他认为,大学期间要完成三件事:一是为今后独立生活做准备;二是要谈恋爱;三是你的同学和老师会对你的塑造很重要。而不仅是简单的等待一张文凭。
他的写作有一个诱因,就是为了自立。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父亲总给他灌输,说国外一个人18岁就该独立了。受其影响,他在19岁时还接受家里的接济,有些不好意思。加上学的是新闻,有一些采访,这才发现写作也能挣钱,于是给《中国青年报》投稿,写批评稿。记得他第一次写的那篇《校园孤独症》引起很大反响,导致学校党委书记找他,说以后能不能写写其他大学,比如北大什么的。
大四的时候,石述思在《经济日报》实习,他干活勤快,对人真诚,表现很好,跟编务科的人也处得十分融洽。一天,编务老师拿了一份《中国妇女报》对石述思说,这篇文章写得特别好,石述思看了看,这不就是自己写的文章吗,怎么被别人盗用了,石述思拿起了法律的武器,为自己维权。石述思说,当年《新闻出版报》和《大学生杂志》都报道了这件事,在高校引起不小的轰动,毕竟自己也是北京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维权作者了,那一年,他19岁。后来,他在实习期间获得了两次省部级新闻奖,这为他留京奠定了一个重要基础。
“青春就是用来犯错误的。一个人能在年轻时把错误都犯尽了,老年的时候就会很慈祥。就像年轻的时候要喝酒,年老的时候才更懂得品茶。” 1990年12月,石述思毕业后的工作已经敲定下来,他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学校规定不准许打麻将,但他还是与几个同学在宿舍里偷偷打了起来。学校管理科科长对于学生们打麻将的事情真是手到擒来,刚打就被逮住了。学校领导看在他们辛苦读书多年也不容易,快要毕业了,觉得给予开除的处罚太重,就给了两个处罚:一是让他们两个人一组,自己掏钱印五讲四美的标语一百张。石述思说,当时,真是只要认识的同学宿舍门口都贴一张。二是让他们打扫全楼卫生,并在全系做公开检查。
“不安分”的媒体人
1991年,大学毕业后的石述思被分配到财政部刚刚创刊的《中国财经报》,由于资历浅,每天只管拆信封。尽管如此,石述思依然认真地工作着。一天,总编辑给石述思派了一个任务,让他出差去安微凤台县,这让石述思受宠若惊,感觉自己受到领导的重用了,他在领导面前承诺,一定完成任务。
石述思说,那是安徽发生的一场特大洪灾,自己是带着满腔的热情奔赴现场的。毕竟有过采访经历,这样的报道对于石述思来说不算困难,但最难的是恶劣的环境。每天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了解情况,各种交通工具都坐过,更有甚者在遇到水路时,由于没有船,最后只能坐着洗澡盆划过去。在那里呆了一个多月,石述思完成了领导交给他的任务,同时,他所写的稿件,获得了全国首届财政好新闻二等奖。
石述思24岁那年,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跳槽!他要离开《中国财经报》,去《工人日报》,但是,原单位的领导不愿意放人。单位不放人,石述思就无法到新的单位就职。为了争取得到领导的同意,石述思通过多方打探,拿到了领导家的地址,几乎每个星期去一趟领导家。他这样坚持,最终还是没有见着领导,但跟领导夫人却熟悉了。领导夫人被石述思的执着和真诚打动,最后说服领导,开出了那张同意的证明,但领导夫人对石述思说,人生就像排队买包子,排了很久又去买饺子。石述思当时说,我还年轻,请给我一次排队的机会。
此后,石述思顺利到了工人日报社,一直工作至今,现任工人日报社社会周刊主任。
在媒体工作的岗位上,石述思先后发表了二百多万字的新闻作品,十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并成为央视《财富论坛》、《经济半小时》的总撰稿,是《大家》、《艺术人生》、《名人堂》等电视栏目的核心策划, 他还多次参加各大卫视的访谈类节目,成为颇有名气的评委与嘉宾。
石述思说,我总认为自己搭错了车。大学毕业后,自己跨媒体转型,在电视上站台;互联网兴起后,又在朋友的建议下,于2007年开始开博客,结果人气飙升。接着,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又开始了微信平台。所以,一切都是在变化着。当前的中国是一个浮躁的时代,但我相信,未来的思想者,最后的理想者,随着社会的成长,那个单纯的年代,还会回来。平凡世界藏着一种力量,命运下不抱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