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拉开大幕

周大平
今年9月4日面世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被舆论称之为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系统的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因为从考试科目到高校招生录取机制都有重大调整:
——考试方面,明确高中将引入综合素质评价,不再分文理科,考生总成绩改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外语科目将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考生可选其一计入总分。
——招生方面,明确将缩小招生计划分配的区域间差距;规范并公开自主招生办法、考核程序和录取结果,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试点高校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择优录取。2015年起将把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
突出保障公平的理念
这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从2005年开始酝酿,可谓“十年磨一剑”。2013年12月,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曾表示,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教育部已经完成制订考试招生总体改革方案,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后,修改完善,印发实施。然而,《实施意见》面世前并没有经过公开征求意见的程序。
究其原因,过去三年一直参与这个文件多个版本起草的两位专家试图给出一个符合逻辑的解释:《实施意见》出台前的最后一次重大修改是在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以后。这个渐进性的改革基调的确定,与三中全会关于考试招生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的表述差别不小。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认为,这个思路的合理性在于,与整体改革的节奏大体吻合,以治标来换取治本的时间。他说,先解决包括高校自主招生在内的最突出的不公正的问题,一方面相对比较容易,另一方面又符合了学生和家长群体对公平的诉求。《实施意见》出台后社会之所以比较平静,少有质疑,是因为它突出了推进公平、保障公平的理念。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文东茅认为:把公平放在第一原则,是技术问题和教育问题,还涉及政治问题,所以用政策来解决教育弊端,群众容易接受。他说,遗憾也是有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个理念突出不够。当然,迈出了前半步总比不走好。“至于后半步怎么走,我还是比较乐观的。”
恢复全国统考有何意义
《实施意见》提出“从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21世纪教育研究院随即进行公众网络调查,在回收的5871份有效问卷中,八成受访者表示赞成。此前,该院发布的民间版高考改革方案中,曾有恢复全国统一命题的建议。如今这项调整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民意的回应。
如何使用统一命题进行录取,其实比恢复统一考试更关键。如果恢复统一高考,仍然实行分省按计划集中录取,就只是解决了分省命题带来的高考试卷出题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同时必然会增加安全风险。事实上,当年实行分省命题,一方面是为了扩大地方的办学自主权,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分散安全风险。
实行全国统一高考,统一划线录取,将意味着要取消分省计划,全国所有学生集中填报志愿录取。这种依旧是教招考一体化的模式可能导致的问题是,由于地区差异明显,一些贫困地区上线学生大幅减少,而一些教育质量高的地区,将由全省范围内择校演变为全国范围内择校,那些省市的超级中学,会发展成全国超级中学。
而学界设想的恢复全国统一高考,所对应的是高校自主招生。在参加统一高考后,每个考生可持高考成绩申请若干所大学,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再择校。建立这样的考试招生制度,首先用统一高考保障基本的公平,然后由学生和学校双向互选建立教育竞争机制,再由学校针对不同类型的地区和家庭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如此,既可解决异地高考问题,又做到招考分离,从而实现更大程度的教育公平。
至于恢复统一高考之后,会采取哪种录取模式,还要看《实施意见》提到的高考后的自主招生改革究竟怎样推进。如果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从当前的集中录取逐步推进到招考分离,那么期待中的基于统一考试的高校自主招生就有望实现。
中学要给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
9月19日,作为全国考试招生改革试点的上海和浙江同时公布了《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下称《方案》)。由于关乎对国家部署的具体落实,因而引起各界的密切关注。
两地有关负责人都指出,改革将扩大学生的选择权,而从《方案》的设计看,也力图能保障学生的选择,比如,明确要求“大学在录取时,最多不得提出超过3个科目的要求,学生只要满足一门就可报考”。这意味着学生在高中选择科目时,受高校招生录取科目的限制将会缩小,因而有更充分的选择空间可自主搭配科目组合。
依照《方案》,在理论上中学可以给学生提供多达20个学科组合,且可文理混搭。而在实际操作中,高考科目的调整,能否带来学生选择权的增加,将取决于高校的录取制度以及中学对高考科目调整的应对。如果中学不改变传统的办学思维,这一轮考试招生改革,将很难对应试教育形成冲击。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中学能否改变传统办学思维,将受制于三方面,一是大学的录取规则要与自身的教育教学改革相配套;二是中学要有足够的师资开出那么多的课程组合;三是中学要有教育理想和办学追求。在目前的高考制度下,有多少中学重视选修课?一些本有条件在校内给学生提供更多课程选择的高中,仍在围着高考核心科目办学。假如办学者的追求还是考名校,那么,限定学生选择优势学科,必然会成为中学的现实选择。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原校长谢应平特别强调,落实好《方案》,将要求中学每个年级、每门学科的教师对每个学生都是“把关教师”,这需要中学在教育观、师生观、质量观上重新审视,在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模式、评价方式等方面合理调整,使学生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潜能、兴趣和特长。这一切,都有赖于高中教育质量的提升。
摆在大学面前的“必答题”
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会给人才培养带来的挑战,大学将如何应对,很快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民众最大的未知便是2015年的大学自主招生到底怎么招?有大学招办主任称,把自主招生放在高考后进行,确实更符合大学的理想。“对大学各专业来说,宁可选择一些有兴趣但分数不那么高的学生,也不愿招那些仅有高分但专业志向不明晰的学生。”而在高考后进行自主招生,显然有助于大学“筛”出后者。
“过去无论高考还是自主招生,大学习惯的做法是谁分数高就招谁,这样做既简单,又貌似公平。” 有大学分管招生工作的负责人表示:“根据今后的高考改革方向,大学要从‘招分过渡到‘招人,即在同一分数段的学生中,大学如何选拔最符合本校办学特色及定位的学生,坦白说,很多学校的经验是有限的。”
知名大学在自主招生中传递的人才选拔理念和具体做法,一向具有风向标意义。“这一轮招生考试改革,大学和中学在人才培养上的衔接一定会比过去顺畅很多。”上海一所名校的教务处负责人认为,大学中学联手培养人才,将会有机制上的保证。近年来,不少名校和一些在人才培养上有特色的高中之间,已建立了一些合作平台。比如,大学拿出自己的优势学科、专业,到中学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室、科技夏令营等。“今后,会有更多大学对中学的人才培养提出明确的、个性化的要求,大学和中学的合作、沟通会更频繁、更紧密。”这位负责人对《方案》赋予大学更多的招生自主权充满期待。
伴随《方案》的启动、推进,公开各自的选才标准也将在各大学间形成新一轮博弈。门槛设置过高,学生不来报,相当于将好学生拱手让人;门槛设置过低,也同样不利于选拔。面对这类充满博弈的题目,所有大学无一例外非答不可。
新一轮考试招生改革的影响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关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已经成为一项重大的民生问题。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海峰认为,这次《实施意见》的最大亮点,是在主导思想上兼顾了这项制度最核心的两个方面:促进公平和科学选才。
《实施意见》提出的措施,首先是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提高中西部地区人口大省的高考录取率,且有具体指标:“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要从2013年的6个百分点缩小到2017年的4个百分点以内。”其次是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的比例。再次是“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这些调整都需要制定具体的操作规程,确保选拔的公平、客观。
此外,《实施意见》的科学性,还体现在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学设计命题内容,着重考查考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这些重大调整,旨在革除积弊,全面优化教育“指挥棒”,力求为千百万学生开创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刘海峰认为,《实施意见》并非十全十美,它牵涉很多利益群体的不同诉求,难免会出现新问题,这都有待于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及时加以调整。
(责 编 子 君)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