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推动“双创”实现的价值审视

    唐志龙

    [摘 要]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价值论视阈,文化自信推动“双创”实现,有三个层面:一是从奠定民族心理基础、根植独特价值理念、激发与时俱进品格方面,揭示出文化自信是“双创”生成的价值基因;二是从倡扬原创性、张扬主体性、弘扬辩证法方面,表明文化自信是“双创”发展的价值引领;三是从促进当代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推进世界多彩文化的繁荣共生、努力为人类进步事业多做贡献等维度,明确文化自信是“双创”现实化的价值力量。

    [关键词]十九大;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价值

    [中图分类号] D61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4479(2018)01-0035-09

    文化自信问题是价值论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对社会及各方面发展具有极大促进意义。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1]从价值论视阈,认真研究文化自信推动“双创”的实现功能,对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颇有必要。

    一、文化自信是“双创”生成的价值基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是基础,中华文化渗透到中国人的骨髓里,是文化的DNA。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从发生学视角看,文化自信是“双创”生成的内在价值基因。

    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自我认知。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2]显然,文化自信这三个层面密切联系的主要内容,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自觉,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开拓了我们文化自信的深厚泉源,进而奠定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即“双创”起步的向上阶石。创造性转化,系指按时代特点和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借鉴价值的内容加以改造,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及当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系指按时代的新进步和新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时代感和影响力。习近平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3]显而易见,“双创”的生成离开文化自信这个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力量的推动,不可能被提出来。具体说,文化自信为“双创”生成的价值基因主要表现为三点:

    一是奠定民族心理基础。“双创”的对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果没有文化自信,对自己的民族文化采取鄙夷和否定的态度,根本不可能提出这个命题。只有具备了对本民族文化深刻的认知、高度的自觉与坚定的自信,才能科学提出“双创”任务,并进一步为其生成拓展广泛的民族心理基础,使之成为人民大众的共识与一致行动。一般来说,民族心理指一个民族所特有的心理状态即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意识等精神素质的总和,是构筑在本民族经济地域基础上并渗透着该民族共同文化传统,决定着该民族人们性格与行为模式的共同心理倾向及精神结构,也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民族性格或国民性。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少有的文化血脉从未中断的国家之一,传统文化厚重的亲和力实质在于它直接回答了“我们到底是谁”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多次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民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4]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文化从历史上为我们今天的“富强”提供依据,为“中华民族”这个概念诠释底蕴。文化是人的自我意识,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绵延五千多年历史中创造的,并滋养和推动了中华民族永不停歇的历史发展,必定成为割舍不断的民族血脉,成为中华民族的“根基”与“魂魄”。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独特的自我意识,凝敛着中华民族特殊的核心价值理念,涵纳着中华民族特定发展历史,耸立于上的文化自信为“双创”的生成奠定了坚实民族心理基础。反之,一个文化自信心缺乏、不知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的民族,必定看不到自己的存在和力量,极易坠入自我否定即全盘否定传统历史文化的虚无主义泥坑。2016年5月,习近平在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座谈时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5]他还在许多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了这一基点,如在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时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6]显然,文化自信对“双创”的生成价值是确定的。

    二是根植独特价值理念。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多年,有着独特的价值理念和价值体系。这些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鸿篇巨制中蕴涵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及求真务实、崇学向善、勤劳勇敢、开拓创新、牺牲奉献的精神因子,不仅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也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还有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言简意赅、凝练节制、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并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艺术审美风范等。诸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敬民思想,“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戒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尊崇铭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意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气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向善品质,“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乐施德行,“讲求实事,不尚空谈”的务实作风,“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奉献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责任担当,“先天下而忧而忧,后天下而乐而乐”的高洁境界,“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的仁者风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以及“四大发明”、“四大名著”和灿若繁星的诗词赋画、戏曲民歌等经典传承,都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构建共有精神家园和促进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为中华文明诠释了基本内容,也为人类历史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习近平指出:“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不觉的价值观。”[7]他多次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3]显然,坚持文化自信,才能为“双创”的生成涵养及提升独特而正确的价值认同度。

    三是激发与时俱进品格。任何文化都不能故步自封、孤芳自赏,必须与时俱进,根据时代条件不断发展完善自身,达到永不停步、日臻完美。中华文化也是如此,其基本基因不能孤立自行,在“双创”过程中要强调现代化,以时代精神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文化自信常讲常新。这是由于,传统文化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时人认识水平、历史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制约及影响,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后人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注重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结合新的实践与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全盘照套照用。显然,搞好“双创”必须以其高度的文化自信为先决条件,一个对自己文化缺乏自信的国家和民族,不可能殚精竭虑地去创造、创新和发展文化、繁荣文化。在这个意义上,文化自信必然为“双创”激发与时俱进的时代品格,以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世界发展相辉映。习近平多次阐明,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精神命脉;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他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8]2014年5月,他在北京海淀区民族小学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今天,中华民族要继续前进,就必须根据时代条件,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特别是包含其中的传统美德。”[9]这种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如果离开了文化自信的品格诉求,“双创”就会举步维艰,不仅不能生成概括,更无法在实践中坚持与时俱进。

    二、文化自信是“双创”发展的价值引领

    文化自信不仅是“双创”生成的价值基因,也是“双创”发展的价值引领。这种价值引领,指其在引导和领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途程中的积极作用及正向能力。2017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为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提供强大的价值引领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10]显然,文化自信成为“双创”发展的价值引领,既是时代使然,也是我国文化发展改革的当代要求,彰显着文化自信积极而健康的价值意蕴。

    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提出: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不应当只注重经济发展,而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鉴此,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人类发展报告》中曾列举过五种有增长而无发展的误区,其中之一就是“无根的增长”,即“增长导致本民族传统文化日趋边缘”。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998年的《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本质上,文化是一种软实力,任何国家与民族的繁荣富强,最终必定以文化的兴盛为明显标志。这种兴盛,必定需要“双创”推动,需要文化自信的价值引领。我国改革开放近40年来,经济飞速增长,物质财富大量增加,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获得了大幅度提升,随之而来就是人民群众对中华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十八大后进一步作出了一系列关于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文化自信的具体要求,阐明中国的发展必须在文化自信价值引领下不断加强实践创造。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11]这充分凸显出我们党坚持文化自信对“双创”发展的价值引领,充盈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担当精神。侧重有三个方面:

    其一,倡扬原创性。发源于芬兰艺术领域的“原创力”一词,不仅蕴涵着创新性和独创性之义,其“原”字着重强调了艺术创造的原初性问题。2016年5月习近平在同哲学社会科学者座谈时曾指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有三个重要特点,首要者为理论必须“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他强调:“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5]推而广之,我国社会所有领域的创新毫无例外都需要坚持原创性,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要内容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也必定如此。显然,我们强调的原创性主要是指文化“双创”的原初性、本源性与中国特色,这都离不开文化自信的价值引领。只有在文化自信正确的价值引领下,我们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双创”才能充分发挥原创力,避免陷入人云亦云、浅尝辄止和敷衍了事的误区,在实践中着力推动其繁荣发展,使优秀传统文化在现实土壤里生根长叶,开花结果。我们开掘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原创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这个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着力探寻创新之立足点,获得创新的动力源。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党在文化自信价值引领下,坚持把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价值观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起来,在“双创”中获得了突出成就。特别是经过较长时间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集中大家的集体智慧,从文化的精髓层面科学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12]显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与提出,是在文化自信价值引领下,结合当代中国实际需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世界文明有益成果的科学结晶,不仅深刻展现了时代精神,也鲜明彰显着“双创”的原创力。

    其二,张扬主体性。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类实践是自觉而现实的对象化活动,是实现人的本质力量与理想目的的创造性活动。在实践基础上,人们除按照客体的外在尺度规划行为外,还必须根据内在尺度即主体需要规划行动。我们推动“双创”发展,需要坚持文化自信,科学把握主体尺度,即把握好标准、准则、规范。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太戈拉指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13]第一个明确提出了以人的需要为标准的尺度理論,破天荒提高了人的地位,贬低了神祗作用,张扬了人的主体性,历史进步价值显而易见。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14]这里阐明了人在生产中不仅将自己内在尺度即主体需要运用到对象上去,把客体改造成符合自身需要的事物,也阐明了人在改造客体时还要按客观规律活动,人的劳动产品就是客体性与主体性的辩证统一。这不仅正确解决了人在实践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也为我们大力张扬主体性,以文化自信价值引领有效促进“双创”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实践表明,主体性的张扬与增强,可以直接促进人们对民族文化价值认同,成为祛除文化自卑感、滋养民族文化基因的能动力量,进一步内化为恪守文化自信并奠定文化自觉基础,努力克服对民族文化的自卑、自怯心态。当代世界,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西方文明对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有着极强的文化侵入力,致使不少人误以为经济发达国家的文明也必定发达,因而欣赏西方文化所代表的精神追求,对中国传统文化反而产生疏离与陌生感,尤其是有些年轻人崇洋媚外,喜欢尾随外国文化,包括热衷过洋节、拿洋奖,忽略传统节日和淡化本民族特色等。习近平曾针对文化领域某些失却主体性误区指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事实上,外国人也跑到我们这里寻找素材、寻找灵感,好莱坞拍摄的《功夫熊猫》、《花木兰》等影片不就是取材于我们的文化资源吗?”[6]毫无疑问,这对坚持文化自信发展民族文化具有普遍性指导价值。文化价值认同感的缺失,直接导致民族自信心蒙尘和民族文化主体性错位。我们务必要提高文化自觉,把握文化发展规律,重视文化的积极作用;要充分了解中华文化,树立对民族优秀文化的强烈自豪感,充满信心地看待中华文化的璀璨未来;要坚决克服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不够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不够坚定的乱象,在全球化中大力强化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2014年9月,习近平到北师大看望一线教师并参观课标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15]只有以文化自信为价值引领,积极张扬“双创”的主体性,才能整合出强有力的文化认同,增强我们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提供正能量。

    其三,弘扬辩证法。文化自信价值引领“双创”发展,还拓展了科学的路径和方法,关键在于大力弘扬辩证法。习近平指出:“要推出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就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5]这里提出了一系列科学观点,实际上即要求在“双创”中将它们转化为科学方法论。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东西,本来意义是研究对象本质自身中的矛盾,研究对立面是怎样能够统一、并怎样成为统一的,列宁称对立统一规律为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毛泽东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16]正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精神,我们党历代领导人对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有着一系列科学论述,其要点在于:既要尊重传统、守望传统,又要理性地面对传统、反省传统;既要把握好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关系,又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既要重视中华传统美德的承继、发展,又要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是说,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对有益的东西、好的东西予以继承与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与克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习近平指出:“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6]他之所以从不同角度反复要求“双创”,是由于中华文化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治理乃至环境保护等,都存在需要协调整合才能相适应与匹配之处,本质上仍在于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发展的辩证关系。在文化自信价值引领下推动中华文化进行“双创”,既有别于守旧者的“文化复古”,也有别于现代新儒家的“返本开新”,更非以中国传统文化取代马克思主义,而是进一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化开掘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提供牢固扎根的民族文化沃土,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习近平强调:“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7]显然“双创”的发展,如果缺少了辩证法的正确运用,必定无法顺利进行;而辩证法的完全贯彻,也必须在文化自信价值引领下才能发挥应有作用。

    三、文化自信是“双创”现实化的价值力量

    文化自信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生成的价值基因与发展的价值引领,在现实性上,文化自信还必定成为着力推进“双创”实现与完善即现实化的价值力量。十九大报告在第七部分专门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时代课题,明确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2]

    当今世界,文化的创新繁荣对国家发展、世界进步的价值愈来愈凸显,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内容。经济较量中不能忽视文化因素的作用,许多国家已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价值目标;即便是社会制度的竞争,背后也有一系列思想观念、道德伦理、宗教意识等文化精神作为支撑。这种国际共识,引领着文化软实力发展在20世纪后期展示出强劲势头,日本1995年、韩国1998年相继提出了“文化立国”战略,英、法、俄、印等国也不甘落后,纷纷把提升文化软实力摆上了重要日程。特别是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着手产业结构调整,将发展高科技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发展方向,以后又利用经济全球化及传播数字化、网络化之机遇,急剧膨胀成世界上最庞大的文化超级大国,其文化产品已成为出口的第一大产业。可以说,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锋交融更加频繁、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深刻复杂的现实背景下,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对内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对外增强国家亲和力与影响力,已成为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与战略之举。当代中国,以文化自信为前导所衍生的推动力,可以通过“双创”锻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力量,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促进各项事业发展,使文化建设同經济、政治、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整体推进,有效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同时,雄厚的综合国力又将为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夯实基础,使之跨上迅速发展的快车道。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最根本的文化自信增添了自觉性。文化自信对推动“双创”繁荣兴盛的现实化价值力量,侧重展现为三个维度:内向、外向及其二者的结合。

    从内向维度看——促进当代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中华传统文化五千多年奔腾的历史长河,既坚守本根又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与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价值、理想及精神。习近平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6]这就需要立足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崭新时代条件,在文化自信价值引领下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永远繁荣昌盛。实际上,“双创”提出本身就是坚持文化自信科学扬弃中华文化的积极结果,也是《诗经·大雅·文王》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古老命题的现代版本,积淀着传统文化浓郁的民族底蕴。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教授曾把这两句概括为“旧邦新命”,明确阐释道:所谓“旧邦”,指文化传统;所谓“新命”,指现代化,即通过承继、发展所焕发的强大生命力。文化史的发展证明,“旧邦新命”是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Arnold Toynbee)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但全世界只有中国的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当其他文明古国不断遭到社会发展的淘汰,中国仍能保持自身历史的连续性,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最重要原因在于生生不息的转化和创新所蕴含的不绝推动力。这种推动力源于对历史文化的长期积累传承,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并蓄,对未来文化的敏锐把握,使古老中国和年轻中国始终保持着完美融合。这个对人类作出伟大贡献的中国传统文化,生于旧邦,长于历代,活在当下;亘古亘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它既具有历史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也不可避免带有时代的印记与糟粕,思想高度同认识限度瑕瑜互见,需在现实化过程中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5]正是坚持文化自信的价值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现当代形态中,最耀眼、最核心的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途程中创造与展现出的一系列科学精神。战争年代所创造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诸种革命精神,惊天地、泣鬼神,众口铄金;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新时期所创造的各种精神,诸如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光彩夺目、辉耀华夏、彪炳史册。所有这些科学精神,都同我们党创立的先进文化相伴随,也离不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引领。可以说,97年来我们党的伟大历程,就是一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传承光大的历史,就是科学吸纳古今中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与时俱进地整合成先进文化的历史,也是以其为价值引领带领各族人民改变自身命运的壮丽史诗。尤其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各项建设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大发展、大繁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强调:“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17]显然,无论过去、现在抑或将来,离开了文化自信的价值引领,“双创”就会失去本根,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就失去了现实推动力量。

    从外向维度看——推进世界多彩文化的繁荣共生。当代中国,正处于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交汇点上,也处于经济、政治、文化日益频繁的交流、交锋与交融之中。历史经验表明,人类生存问题越是艰难与复杂,生存的动能和势能越是突出与强烈,生存的碰撞越是激越与深刻,它所掀起的精神浪花也就越加壮美与惊艳,必定直接演绎成文化领域的合作与竞争。显然,我们坚持文化自信价值引领,在“双创”中还可以推进世界多彩文化的繁荣共生。习近平多次指出:“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5]他还在国际会议上公开宣称:“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8]我们党明确提出的“双创”课题,不仅正确揭示了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阐明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繁荣发展的普遍性价值,也凸显出文化自信是应对世界多元文化冲突与碰撞的理性支撑。全球化发展到当代,对文化的影响愈来愈大,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多样性发展,揭示出人类文明进步的深层动力。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出现的文化帝国主义与霸权主义对民族文化带来极大挑战,优势文化利用先发影响力强行推销自己观念、价值与产品,使得许多民族原有特色文化逐渐边缘化,陷入消失之危局。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国际话语权与竞争力,必须进一步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双创”,在现实化过程中昭示亲和力,使别人真诚认同、理解和亲近,促进世界多彩文化发展繁荣。新中国成立特别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对外广泛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从解放初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改革开放时期提出的“走和平发展道路”,再到新时代呼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均是这样。鉴此,《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提出了全面实现文化发展改革的目标任务:“文化开放格局日益完善,中华文化影响力持续扩大,中国故事、中国声音广泛传播,良好国家形象全面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进一步增强,促进世界文化多样化发展。”[10]十九大报告阐明:“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18]我们要用世界性的眼光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恪守文化自信价值引领,认真研究其他文化的发展需求,不断搞好国际文化交流互鉴,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大胆向世界推介和宣扬中华文化,同时也科学吸纳全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为己所用。习近平指出:“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他强调:“我们既要立足本国实际,又要开门搞研究。对人类创造的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我们应该吸收借鉴,但不能把一种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当成‘唯一准则,不能企图用一种模式来改造整个世界,否则就容易滑入机械论的泥坑。”[5]可见,我们只有不断拓展文化自信价值引领的现实力量,才能进一步在“双创”中努力推进世界多彩文化的繁荣共生。

    从结合维度看——努力为人类进步事业多做贡献。文化自信对推动“双创”的繁荣兴盛,还体现在内外维度结合的价值追求上,能够为人类进步事业提供正能量。先进文化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最可贵的精神品质,善于整合古今中外各种资源,才能恪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价值引领,为人类进步事业多做贡献。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19]这包括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体现中国立场,以及传扬中国价值理念、智慧、主张、方案等,体现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繁荣发展的积极价值。在新时代,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推动世界文明繁荣发展所显露的积极价值是多方面的。这不仅包括中国开辟的新型现代化之路、提供的新型经济全球化方案、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提出的世界经济复苏方案,为改写全球发展观念、强化全球经济治理意识、加快世界经济复苏贡献了中国力量;也包括中国倡导并积极参与的亚投行、金砖银行、丝路基金等多边金融架构,中国推动构建的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中国参与的G20、APEC等国际平台,为改革与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了中国智慧。特别是在文化核心部分的价值观层面,我们恪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精髓,除了呼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还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的公平正义观念等,为经济全球化的未来发展和重塑全球理性交往提供了合理性的价值引领。习近平指出:“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6]这种科学态度,凸显着对中华文化的理性把握,彰显着对世界文化繁荣的责任担当,传递着中国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文明底蕴,充盈著对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世界的殷切期盼。同时这种科学态度,不仅鲜明地展现出中华民族从古到今承续不绝、博大无垠的崇高人类情怀,也更深层次地揭示出文化自信对推动“双创”繁荣兴盛现实化的内在价值力量。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8-19.

    [2]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3.

    [3]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9-25.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0.

    [5]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5-19.

    [6]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16.

    [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1.

    [8]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3-28.

    [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81.

    [10]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7-5-7.

    [1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6.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9.

    [13]北京大学哲学系等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38.

    [1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0~51.

    [15]习近平.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人民网,2014-9-9.

    [1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9页.

    [1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7-2.

    [18]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7.

    [19]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6.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