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
张立芳
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人文教育的功能,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中吸取营养,使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一、感知古诗文,积淀文化底蕴
1.诵读积累
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是语文教学的手段之一。可诵读的经典内容很多,我们根据学情,要求七年级学生背诵《三字经》和《国学经典诵读》。诵读的过程是学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也是接受精神熏陶的过程。
2.情境解读
时代的变迁使有些诗词的内涵显得深奥,学生不易接受。针对此种情况,我让学生课下查阅资料,在课前三分钟轮流讲述历史小故事、名人逸事等。我还利用自读课为学生讲解《笠翁对韵》等文章中的典故。这种学习方法使他们既了解了历史,又体味了诗词的内涵,一举两得。
3.趣味训练
训练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手段,尤其是富有趣味的训练内容,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美妙。针对有些学生总写错别字的现象,我引导学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汉字的起源,了解自己姓氏的演变等。通过学习,他们明白了汉字的造字方法,在多样化的训练过程中掌握了字词。
4.节日熏陶
传统节日活动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好时机。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时,我会带学生诵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清明节时,我带学生诵读程颢的《郊行即事》、王禹偁的《清明》等,以此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情。
二、重视古诗文,营造文化氛围
我们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了古代名人的画像及格言警句,在黑板报上开辟“民族文化快餐”,根据节气、天气等每天抄一首诗或词、曲,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在教学经典古诗文时,教师要注意采用丰富的展示手段。如教杜甫的《石壕吏》,可以配上古典乐曲《十面埋伏》,悲凉气氛立刻显现,易于学生理解文章。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往往偏重于对字词的分析记忆。其实,语文教师更重要的教学任务应该是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底蕴,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
1.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要灵活,可以在导入时运用,可以在解决主要问题时引用,还可以在课堂小结或总结时使用。引用古诗词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印象深刻、把握准确,同时也进行了情感教育。
如爱国、思乡、思亲等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丰富的内容。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等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王维的《杂诗》表现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孟郊的《游子吟》、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对亲人关爱之情的展现;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则是为朋友而作,深情厚谊令人感动。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这些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让他们对古诗词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2.学习文言文中的精华
文言文相对于诗词有着更为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讲授文言文时要着重对其艺术造诣进行讲解,鼓励学生从古代文人的思想中学习优秀的创造力,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努力达到古为今用。如郦道元的《三峡》描绘自然之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为抒写胸怀之作,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具有意境美,《论语》则是经典的哲理论述等。
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刻领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在学习优秀的文言文时,学生可以不断地受到熏陶,久而久之,自然能够明白许多人生道理。
语文可以让我们智慧,让我们优雅,让我们明理而有内涵。传统文化的弘扬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努力,若能让学生胸中始终充盈着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那么良好的人文素质也就自然形成了。
(责 编 莫 荻)
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人文教育的功能,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中吸取营养,使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一、感知古诗文,积淀文化底蕴
1.诵读积累
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是语文教学的手段之一。可诵读的经典内容很多,我们根据学情,要求七年级学生背诵《三字经》和《国学经典诵读》。诵读的过程是学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也是接受精神熏陶的过程。
2.情境解读
时代的变迁使有些诗词的内涵显得深奥,学生不易接受。针对此种情况,我让学生课下查阅资料,在课前三分钟轮流讲述历史小故事、名人逸事等。我还利用自读课为学生讲解《笠翁对韵》等文章中的典故。这种学习方法使他们既了解了历史,又体味了诗词的内涵,一举两得。
3.趣味训练
训练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手段,尤其是富有趣味的训练内容,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美妙。针对有些学生总写错别字的现象,我引导学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汉字的起源,了解自己姓氏的演变等。通过学习,他们明白了汉字的造字方法,在多样化的训练过程中掌握了字词。
4.节日熏陶
传统节日活动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好时机。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时,我会带学生诵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清明节时,我带学生诵读程颢的《郊行即事》、王禹偁的《清明》等,以此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情。
二、重视古诗文,营造文化氛围
我们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了古代名人的画像及格言警句,在黑板报上开辟“民族文化快餐”,根据节气、天气等每天抄一首诗或词、曲,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在教学经典古诗文时,教师要注意采用丰富的展示手段。如教杜甫的《石壕吏》,可以配上古典乐曲《十面埋伏》,悲凉气氛立刻显现,易于学生理解文章。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往往偏重于对字词的分析记忆。其实,语文教师更重要的教学任务应该是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底蕴,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
1.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要灵活,可以在导入时运用,可以在解决主要问题时引用,还可以在课堂小结或总结时使用。引用古诗词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印象深刻、把握准确,同时也进行了情感教育。
如爱国、思乡、思亲等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丰富的内容。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等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王维的《杂诗》表现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孟郊的《游子吟》、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对亲人关爱之情的展现;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则是为朋友而作,深情厚谊令人感动。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这些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让他们对古诗词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2.学习文言文中的精华
文言文相对于诗词有着更为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讲授文言文时要着重对其艺术造诣进行讲解,鼓励学生从古代文人的思想中学习优秀的创造力,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努力达到古为今用。如郦道元的《三峡》描绘自然之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为抒写胸怀之作,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具有意境美,《论语》则是经典的哲理论述等。
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刻领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在学习优秀的文言文时,学生可以不断地受到熏陶,久而久之,自然能够明白许多人生道理。
语文可以让我们智慧,让我们优雅,让我们明理而有内涵。传统文化的弘扬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努力,若能让学生胸中始终充盈着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那么良好的人文素质也就自然形成了。
(责 编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