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1948年解放区反“客里空”运动研究 ?
【摘 要】“客里空”一词诞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指“不实新闻”以及新闻工作者“不正确的立场与作风”。1947年至1948年,反“客里空”运动作为解放区新闻界开展的群众运动,与新闻真实性紧密关联。从“客里空”问题的提出到反“客里空”运动的形成,与克服右倾主义错误目标相关,也得益于中央领导人的重视与《人民日报》的宣传。在土地改革情绪影响下,《人民日报》对于“献田地主翟士贤”焦点问题的处理,体现其对反“客里空”运动原则与方法的探索。在批判与纠偏并行的运动过程中,运动收获的理论与经验,共同构筑了中国共产党宣传话语体系的标准范式,反“客里空”渐趋理性化、常态化。
【关键词】解放区;反“客里空”运动;《人民日报》;翟士贤
【中图分类号】K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6644-(2020)01-0090-09
2013年3月1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上谈道:“领导干部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带着问题学,拜人民为师,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千万不能夸夸其谈、陷于‘客里空。”a“客里空”一词诞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指“不实新闻”以及新闻工作者“不正确的立场与作风”。反“客里空”运动作为解放区新闻界开展的群众运动,与新闻真实性紧密关联。学界对于这一运动的关注,多见于新闻传播学,主要涉及运动的发展逻辑、思想偏差与亲历记者研究,对于运动的历史学考察较为缺乏,且研究区域集中于晋绥解放区,史料来源多依据《晋绥日报》。b本文从1947—1948年《人民日报》相关报道和评论着手,分析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由战略反攻到战略决战过程中,在宣传文化战线上的思考与实践。
一、“客里空”:从问题的提出到运动的开展
追本溯源,“客里空”是俄语词汇之音译,是指苏联剧本《前线》中一个从不亲赴一线战场,单凭少许线索材料就在指挥部里肆意编造新闻的战地特派记者。《前线》剧本最早由诗人萧三翻译,1944年,毛泽东将该剧本推荐给延安《解放日报》。翌年5月19日起,《解放日報》在一周之内通过刊登其中译本的形式进行连载,同年6月1日发表社论《我们从科尔内楚克的〈前线〉里可以学到些什么》,谈到在领导实践时,要依靠真实批判的态度,光会称赞不会批判是不可取的,记者客里空就是一个反面典型。纵观报道全文,“客里空”只出现一次,单纯指代剧本角色。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在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同时也服务于新政治和新经济。a新民主主义文化之“新”就在于领导者是无产阶级,形式是民族的,内容是科学、民主的,方向是大众的。b这就要求文化工作者坚持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为人民服务。然而,“客里空”问题的出现使新闻报道的价值大打折扣。《人民日报》社论指出:“解放区内的新闻工作者都在如何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间,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弱点……形成产生‘客里空的社会根据与封建残余堕落文人的‘防空洞。”
土地改革运动过程中,新闻报道及时性不足,很多新闻稿件被积压;d新闻工作者思想落后,未能坚持群众路线,存在思想上“新闻事业唯干部论”以及技术上“新式科举”几种错误偏向。
具体来说,编辑部审稿粗枝大叶、改稿添枝加叶。对内容存疑的稿件,只注意到此稿件“对外宣传作用甚大”e便将其刊登。并且总想创造出更“美丽” “艺术”的文章,比如“柴泉修渠”f报道中,编辑主观地认为原稿“不够完整”,对报道结尾进行了杜撰。有通讯员贪慕名利,为刊登稿子出名,追求效率,“听了就写,一见就写”,“不管真实不真实”,把实际耗费数年的成效,写成一天内发生的事情;把参与革命活动的人数肆意放大,从“几千人”变为“十万人”。
更有新闻工作者为地主张目、替地主说话,“失掉立场或立场不稳”h的现象。不少新闻工作者认为新闻事业是少数文化水平高、写作技术好的干部的事情,i没有了他们就行不通。《人民日报》记者辛深,1946年9月7日报道了《杨真卿的新生》一文,讲述群众对地主进行说理斗争的胜利,但地主家庭出身的辛深却在报道中删减了群众斗争,主观上强调地主的转变。j诸如此类的报道招致了广大读者尤其是农民群体的不满。
解放区新闻界出现的“客里空”问题,是右倾思想在宣传文化战线蔓延的体现。早在1947年初,中央派工作团赴晋绥地区考察土地改革情况时就谈到土改工作中存在右倾错误。同年6月3日,中共晋绥分局召开土改整党工作会议,重点批评了过去工作中的右倾错误,《晋绥日报》总编辑常芝青作为与会人员,在会上便决定通过《晋绥日报》发起反“客里空”运动。k并强调开展反“客里空”运动,就是开展反右倾斗争。
1947年6月,《晋绥日报》对《前线》剧本进行重刊,并通过按语强调:“我们的编者应该更加警惕,并勇敢地严格地检讨与揭露自己不正确的采访编写的思想作风,更希望我们每一个读者都起来认真、负责、大胆地揭发客里空和比客里空更坏的新闻通讯及其作者,在我们的新闻阵营中肃清客里空。”
这是解放区新闻界第一次在报纸上提出反对“客里空”的问题。b一方面鼓励新闻工作者检讨反思自己的采访编写思想作风,另一方面鼓励读者揭发类似于记者客里空的新闻通讯和作者。原本作为文学形象的“客里空”从《前线》剧本中抽离出来,融入宣传话语体系,成为晋绥解放区反右倾斗争的政治符号。
《晋绥日报》发动的反“客里空”运动得到了中央领导人的认可。1947年8月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给新华社写信,认为“我们应加以提倡,加以欢迎,来教育我们的新闻工作的同志”。
在1947年“九一”记者节前,《人民日报》号召新闻工作者“掀起学习热潮,配合全区查阶级查思想,来检查为农民服务的阶级立场及清算‘客里空现象,更好地为人民的新闻事业服务”。d记者节到来之际,《人民日报》刊载了《学习晋绥日报的自我批评》《发动群众揭露不真实新闻,晋绥日报深入自我检讨,群众反映良好报纸威信空前提高》《锻炼我们的立场与作风 学习晋绥日报检查工作》《严格检查立场与作风》4篇相关文章,肯定晋绥解放区“发现了新闻工作中的阶级立场问题”,称其是土地改革中“一大收获”。e《人民日报》号召所有新闻工作者立即投入一个改造自己的学习运动,“运用公开的自我批评的武器,彻底检查与端正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在土地改革中的立场,克服一切不正派的作风,把我们这一支新闻军队锻炼得更好,使它更好地为人民服务”。f值得注意的是,《学习晋绥日报的自我批评》这篇社论,充分肯定《晋绥日报》对于“客里空”之揭露,并依据当前形势指出当前“土地政策改变到彻底平分田地……乃是绝对必要的”。
关于社论中“彻底平分田地”的论断,刘少奇认为:“明显的这篇社论是经过毛主席看过的,彻底平分土地的口号很可能就是毛主席提出的,不经过毛主席这种口号不敢提的。”h可见,社论中同时谈到的反“客里空”运动与“彻底平分土地”口号一样,也已得到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的认可。
1947年9月28日,毛泽东批转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诉苦教育的经验报告,并提出具体要求,在全军部队开展起以“诉苦”“三查”为中心内容的新式整军运动。同年年末,他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中也谈到,党员队伍的扩大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不少思想不纯、动机不纯的人也趁机混入了我们的队伍,在贯彻党的具体方针政策时脱离群众。对于新闻界,毛泽东意识到此时新闻工作者存在着“关起门办事”“少数人办事”的作风问题,在具体的工作中新闻队伍没有贯彻群众路线。i因而,将反“客里空”运动推广至各解放区新闻界是十分必要的。
经《人民日报》的宣传推动,各解放区发现新闻报道中“客里空”问题普遍存在。《人民日报》在记者节后一周内,就刊登了包括原载于太岳《新华日报》《冀南日报》的数篇揭发“客里空”的新闻通讯。
1947年11月9日,中央宣传部发布《反对客里空运动的指示》文件,对解放区正在开展的反“客里空”运动做出肯定,称其“是土改中的一个重要收获”,且号召“将此种自我批评的精神应用到各种工作中去,使我们的各种工作,都能带有根本性质的某种改变,以适合于改变了的土地政策,彻底消灭封建与半封建制度”。a在先前《学习晋绥日报的自我批评》一文中,新华社就有“晋绥日报的自我批评,是土地改革中的一个收获,它必将使新闻工作更加向前推前一步”b的论述,而中宣部文件在表达上,将话题对象由“自我批评”变更为“反客里空运动”,直接赋予反“客里空”以“检讨新闻工作”“批评与自我批评”之政治内涵。
综上,“客里空”从文学概念发展为政治符号,与广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克服右倾主义错误相关,也得益于中央领导人的重視与《人民日报》的宣传。晋绥解放区新闻界1947年6月重刊《前线》剧本,鼓励新闻工作者反思检讨、号召读者大胆揭发“客里空”,掀起了反“客里空”运动;同年8月,陆定一对运动予以肯定;“九一”记者节来临之际,《人民日报》刊登的社论,经由毛泽东过目,将反“客里空”运动与全区“三查”工作结合,强调检查阶级立场、清算“客里空”问题的重要性,反“客里空”运动开始在各解放区开展。
二、如何开展:土地改革背景下的焦点问题处理
农村人口占据中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这些分散的、受压迫的、落后贫苦的小生产者被看作“沉默的多数”。而此时的新闻报刊作为新闻记者写作发声的平台,在立场方法上存在着严重纰漏。因此,正确处理好“发声的少数”与“沉默的多数”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反“客里空”运动的开展逻辑。
土地改革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内容,反“客里空”运动与土地改革运动有着紧密关联。c当时解放区新闻报道呈现出两条基本路线:一是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土改路线、方针和政策,将土改与解放战争联系起来;二是大量揭发封建地主阶级剥削罪恶的报道与材料,积极反映农民的呼声,为农民伸张正义。d报道土地改革运动,是解放区新民主主义文化工作的重点,也贯穿于反“客里空”运动之始终,受新闻工作者阶级立场与土地改革情绪影响,对于运动原则与方法的把握,成为新闻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从“献田”报道把握运动原则
土改过程中,不少开明绅士和中小地主主动献田,时人希望献田运动能给土改工作带来重要的助推力,且该运动主要用来没收国民党、军人和边区政府官员的多余土地。e“五四”指示肯定了“献田”的合理性,“与我们合作而不反共的开明绅士及其他人等,在运动中应谨慎处理,适当照顾,一般采取调解仲裁方式”。f1946年7月至次年3月,《人民日报》共报道50余篇“献田”新闻,其中宣传具体献田事迹的报道达24篇,g体现了当时的“献田热”,也反映出开明绅士和中小地主对于土地改革的积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反“客里空”运动的开展,《人民日报》对“献田”的宣传报道却出现了数量上的极端偏向。经统计,自《人民日报》1946年7月27日刊登《苏皖士绅干部热烈献田》一文始,该年相类的报道共23篇,而1947年全年,“献田”报道只剩1947年2月3日《“要走劳动发家的路子!” 战士说服家人献田》一篇。
如此悬殊的数量差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实际“献田”事迹的减少。然而有研究显示,即便是在1947年10月《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之际,“献田”仍有发生,a但《人民日报》却对这些事件毫无报道。这与《人民日报》处理一篇“客里空”新闻有关。1946年8月2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主动帮助农民翻身,翟士贤献出大部田产,武安县委号召干部首先响应这一行动》一文。翟墨新,原名翟士贤,武安伯延镇人,早年就读于保定第二师范学校,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开除,回家乡成立旨在发动农民同封建势力斗争的“贫农会”。b据其表弟武序镇回忆,七七事变之后,表兄翟墨新归乡加入其父武伦佩组织的抗日队伍,经翟墨新串联,武伦佩率部投奔八路军,翟墨新任副大队长。c全面抗战第二年,翟墨新还作为骨干,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深造,解放战争期间任北方大学教员。d土地改革过程中,翟墨新说服其家庭主动献田百余亩、屋宇两百多间,以及价值数百万元的衣物器具,以促进“耕者有其田”主张的实行。这本来是一篇典型的献田事迹报道,然而,中央局领导看到该消息,认为“翟士贤献田”代表着改良主义和土地改革的不彻底性,是欺骗群众,应给予严肃地批判。
1946年9月10日《人民日报》社论中指出
“必须继续放手发动群众解决土地问题。要打
破任何障碍和顾虑,坚持这一改革运动到底”,认为当前“主要关键仍然是如何继续放手发动农民,而不是过火的问题”。f 9月20日,《人民日报》所在的晋冀鲁豫地区,也颁布贯彻“五四”指示、彻底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指示,g就“献田”作了诸如“不要把献田运动代替了群众自己解决问题的运动”“恶霸地主尚未清算时,更不应用献田了事”的明确规定。此后,便不再将“献田”作为典型进行宣传。
三、理性回归:批判与纠偏并行的运动轨迹
1947年12月,解放战争全部转入进攻,土地改革必须加紧进行。迅速纠正“左”倾错误是使土地改革获得全面胜利、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f12月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集中探讨土改等问题的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报告《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人民日报》全文刊载,对于土地改革中出现的“左”的错误予以纠正。此后,中共中央和各解放区将纠“左”视为整体工作的重中之重。
中共中央领导人也一直密切关注着反“客里空”运动的发展,并在关键时刻给予了引导与纠正。1948年2月11日,毛泽东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纠正土地改革宣传中的“左”倾错误的指示,肯定成绩的同时明确指出“左”的问题。4月2日,毛泽东在与《晋绥日报》编辑部人员沟通时,具体谈到了反“客里空”运动,认为运动开展下的《晋绥日报》“内容丰富,尖锐泼辣,有朝气,反映了伟大的群众斗争,为群众讲了话”。a毛泽东充分肯定了反“客里空”运动反右倾的成绩,但也提出了运动中“把弓弦拉得太紧”这一问题,对于新闻队伍来说,“过去发生的‘左的偏向,是因为大家没有经验。没有经验,就难免要犯错误。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要有一个过程……经过反右和反‘左的斗争,使大家都知道了反右、反‘左是怎么一回事。没有这样一个过程,大家是不会知道的”。认识到偏差并及时纠正,“就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同年10月,刘少奇在与华北记者团的讲话中也具体谈到反“客里空”运动“是个很严肃的工作”,工作的偏差“在人民中的影响是很严重的”,新闻工作者要根据群众的实际去考察政策是不是正确的,“不靠广大人民吃饭,不靠真理吃饭,你们的事业就靠不住”。c
面对反“客里空”运动呈现的错误倾向,中央领导人与相关新闻工作者谈话时既中肯地指出了问题,将运动拉回了正轨,又使新闻队伍不至于因犯错误而气馁,令其在运动中保持积极态度的同时,也更加理智、清醒。运动开展一年以来,不少新闻工作者开始总结开展反“客里空”运动的经验教训,在批判“客里空”问题与纠正“左”倾情绪的过程中,逐渐领会到实事求是与群众路线的深刻内涵,批判与纠偏的过程也伴随着理性主义的回归。
报社、通讯员和地方广播构成了党的新闻事业的有机整体。在反“客里空”运动的推动下,宣传战线形成“上下联动”的良好态势:一方面依托于新闻工作者的自觉反省,开展自我检查;另一方面发动公开的、群众性的、彻底的检查。这种宣传战线自查检讨与读者大众来信揭发,广泛开展的“线上线下”批评与自我批评及新闻写作之热潮,一改以往只依靠少数干部写稿的模式,有效避免因个别新闻工作者思想态度、业务能力不过关而造成的“客里空”现象。
在延续之前自我检讨与群众揭发相结合的形式的同时,更注重从“客里空”新闻本身出发,以澄清、改错、反省为主要目的。虽然某些新闻工作者仍存在“客里空”思想以致于产生不实新闻,但在反省检讨时已经能够就事论事,不再浮于表面地给自己扣帽子,体现新闻工作者虚心、踏实的工作心态。《人民日报》刊登了记者安岗工作一年以来的体会,文章中安岗对一年来新闻事业工作做了较准确的划分,第一阶段是“三查学习和整党清算客里空”,第二阶段是“盲目发展‘左的偏向”,第三阶段是“纠‘左”。
反“客里空”运动贯穿全年,在三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特征。
第一阶段,《人民日报》响应中央政策和《晋绥日报》号召,虽然一开始“左”倾情绪就处于潜伏状态,但不少反“客里空”报道就事论事、新闻工作者虚心改错的基本立场,对运动本身的良性意义起到了决定性影响。但常芝青也谈到,在这场“求真实”“求精深”e的有关立场作风的新闻界反右倾检查运动中,“左”的倾向已萌芽。在个别问题上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不够实事求是和恰如其分,f文化服务政治,政治影响文化。常芝青认为“左”倾偏差是受整个边区土改工作的影响,但同时报纸也助长了错误的发展。
随着《人民日报》对“献田地主翟士贤”反面典型的树立,运动进入第二阶段。此时具体新闻纠错报道已经少见,更多的是刊登类似于安岗、李庄一类具有“客里空”思想的记者的反思。a后通过调查发现报道中描绘的各种“反动”行为确有不实,但《人民日报》登出后的影响力实在过大,翟士贤的处分问题、工作问题仍旧困难。b“献田地主翟士贤”问题给《人民日报》敲响警钟的同时也收获了反“客里空”运动具体实践中的宝贵经验,关于原则与方法的探索,也成为反“客里空”运动的焦点。
第三阶段,新闻队伍逐渐反省,开始纠正“左”倾偏向,反“客里空”运动找到了正确的发展道路,新闻工作再次踏上正轨的同时仍不忘防止“客里空”作风死灰复燃。至此,新闻界逐渐扭转了此前的极端倾向,《人民日报》上有关反“客里空”的报道又多了起来。比如公开回应群众来信,承认编辑时出现差错;c明确判断新闻报道对象的成分,不再乱扣地主帽子。d1948年6月13日,《人民日报》合并《晋察冀日报》前两天,还刊登了三篇有关“客里空”的新闻,一篇是反应黎城办公室人员“客里空”作风的纠偏报道,另外两篇是对先前刊登的不实新闻进行揭露与改正,内容更为及时与客观,体现反“客里空”走向理性化、常态化的同时,也为一年以来的反“客里空”运动画上句号。
四、结语
1947年至1948年,解放区新闻界发动反“客里空”运动,是中国共产党“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宣传战线的一次生动实践,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事件。“客里空”问题实际上是土地改革背景下新闻工作者具体工作中右倾偏差所致。随着反“客里空”运动的深入,“客里空”的内涵与外延相较于《晋绥日报》时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成为与广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克服右倾主义错误相关的政治符号。反“客里空”运动得到了中央领导人的肯定与助推,推广至各解放区。《人民日报》通过对于“献田地主翟士贤”焦点问题的处理以及几个阶段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上下联动”的良好态势,克服了右倾主义、纠正了“左”的情绪,找到了正确的工作原则与方法,成为解放战争取胜以及中国共产党走向最终胜利的重要法宝。
由晋绥解放区新闻界发动的反“客里空”运动,自始至终都贯穿着新闻工作者对于工作原则方法的实践与思考,在批判与纠偏的过程中,将“发声的少数”与“沉默的多数”通过新闻报刊融合为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声的多数”。从陆定一对于《晋绥日报》开展反“客里空”运动的肯定,到毛泽东、刘少奇对于反“客里空”运动的推广、纠偏,集中体现其对宣传文化战线中新闻传播事业的重视与思考。毛泽东、刘少奇、陆定一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关于反“客里空”运动的理论言说,与新闻工作者理性回顧运动而总结的实践经验,共同构筑了中国共产党有关新闻真实性宣传话语体系以及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标准范式。
(常家玮,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现代史方向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