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挫折教育新论

    江晨

    [摘 要]大学生挫折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塞涅卡的挫折观为视角,对当前大学生挫折教育进行分析,发现大学生挫折教育存在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缺乏挫折情境的预见教育和对挫折情境的价值判断过于武断等问题。塞涅卡的挫折观对当代大学生承认挫折情境、预见挫折情境和正视挫折情境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大学生能依靠自我教育的形式最终化解挫折情境,实现自我超越。

    [关键词]大学生挫折教育;塞涅卡;自我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9)11-0031-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11.006

    所谓挫折,是指个体遭遇引发目的受阻的客观情境或事件时,对这一情境或事件产生的认知及自身的情绪感受,包括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情绪三个要素。所谓挫折教育,是指在受教育者遭受挫折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其进行理论教育或技能训练,充分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从而使受教育者能够正确地认识挫折、面对挫折,增强其承受挫折的能力的教育[1]。

    一、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座谈会上对青年们说:“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2]挫折在人的一生中是不可避免的,当前尚未经历过挫折的人生看似是幸运的,实际上却潜藏危机,任何一个小的打击都可能彻底击垮所谓的幸运。目前,很多正在经历挫折的大学生不知如何应对挫折,而一些尚未经历过挫折的大学生却暗自欢喜,错误的认为挫折永远不会在自己身上发生。因此,不论是正在经历挫折的大学生,还是仍处于一帆风顺的大学生,对其开展挫折教育都是必要的。

    大学阶段作为人生的重要转折阶段,与其他人生阶段不同。一方面大学生刚刚成年,思想不够成熟;另一方面,大学阶段作为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面临着就业的压力。如此一来,大学生可能会遭遇来自学习、人际交往、经济、感情、择业等多方面的挫折,如果挫折教育不到位,会加重其的心理负担,造成心理扭曲,甚至会做出极端行为。目前,在校大学生多为90后、00后的独生子女,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大部分独生子女相对于非独生子女存在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和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3]。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前习惯于家庭、学校的两点一线的生活,进入大学之后,原来的生活被彻底颠覆,高考的唯分数论的选拔机制使其缺乏意志、情感、合作等方面能力的训练,很多学生会产生无所适从的情绪。一些学生会选择沉迷于网络游戏、赌博等方式排解心中情绪,甚至有些学生因心中不适的长期积压会造成抑郁。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找准生活学习的方向,实现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塞涅卡的挫折观

    塞涅卡(约公元前4—65年)是在罗马帝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晚期斯多亚学派的代表人物。stoic(音译:斯多亚)蕴含“恬淡寡欲的、坚忍的;恬淡寡欲的人、禁欲主义者”之意。在面对命运中的磨难方面,塞涅卡主张坚强、不动心、甚至冷酷。尽管塞涅卡哲学的宗教色彩因素早已过时,但他“只要内心不垮,一切打擊都可以等闲视之”[4]的挫折观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挫折情境存在的客观性

    在塞涅卡看来,挫折情境是客观存在的,即使是最杰出的人也免不了会遭遇挫折情境。“灾祸的袭击是轮着来的,它一视同仁地摧毁一切事物,它驱赶着一切事物,将他们当作自己的猎物。它一个接一个地命令所有的人最终结账,无人可以逃脱因生于人世而应偿付的惩罚。”[5]不仅人人都会遭遇挫折情境,甚至在人的一生中,挫折情境也可以是连续不断的。“人生周遭潜伏着诸多形形色色的不幸,它们不会允许任何人处于长时间的宁静之中,甚至不让人短暂休战。”[6]因此,要正视挫折情境存在的客观性。一方面,不要抱怨命运的不公,挫折情境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另一方面,也不要抱有侥幸心理,挫折情境潜藏在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不可大意。

    (二)对挫折情境的积极价值判断

    塞涅卡指出,遭遇挫折情境并不会造成自我损失,“我们接受的都是会毁灭的东西,我们自己也会毁灭。所以,我们为什么要恼怒?为什么要抱怨?我们生来就是为了这个的。让自然随其所愿处理质料吧,那是她自己的;让我们面对一切时都开开心心,保持勇敢,要记住:我们自己的东西是绝对不会毁灭的”[7]。诚然,挫折情境会导致我们失去一些东西。但仔细想想,又能失去什么呢?失去钱财、面子、地位、爱情亦或是荣誉?在塞涅卡看来,这一切皆为身外之物,因为它们从未真正属于过你,唯有“美德”,是真正属于你的,也是终身不会失去的。

    挫折情境不但不会引起损失,反而会磨练美德。塞涅卡在《论天意》一文中用大量篇幅阐述经受困境与磨难对自我实现的重要意义。“一个人如果没有遇上困境,在我看来就是最为不幸的。”“一个人如果要认识自己,那他首先要接受考验;没有经过测试,谁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灾难是美德的机会。”“不经历风吹雨打,没有哪棵树能根深蒂固。长在洒满阳光的山谷之中的树木是弱不禁风的。所以,灾难是为了好人的利益,为了使它们无所畏惧,坚定地生活在惊险中,并耐心承受所有那些在无力承受的人看来是灾难的事件”[8]。由此可见,塞涅卡十分认同挫折情境对于个体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个体也只有在多次经历挫折情境之后,才能修炼美德,是自己变得更加坚强。

    (三)如何应对挫折情境

    1.顺应自然,以人为本。塞涅卡在《论天意》一文中写大地、海洋、暴雨、乌云、星星等自然之物的有序运行,来论证时神明在维系自然中的一切,否则宇宙绝不会如此井然有序。塞涅卡还在文中写道:“自然绝不允许好被好伤害。”[9]此处,塞涅卡将自然与神混用,可见在塞涅卡看来,神与自然之间是可以相互替代,互划等号的。学界也认为,“斯多亚学派的自然哲学其实就是它的神学”[10]。“自然允诺给我们的是何等样的生活——她宣告人类呱呱落地后的第一项行为就是哭泣。”[11]塞涅卡在此处指出人生遭遇挫折是自然之神赋予的,是不可改变的。因而,塞涅卡主张万事万物的运行应顺应自然,遵循事物本性及内部发展规律。个体遭受挫折是人生成长的自然规律,要学会顺应自然,尊重生命中的挫折,允许并接受挫折情境的存在。

    塞涅卡还在《论天意》一文中写道,“好人与神明之间存在着美德带来的友谊”“好人与神的区别仅仅在于时间这一要素”“好人是神的学生、神的模仿者、神的真正后裔” [12]。由此可见,塞涅卡眼中的神并非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自然万物之中,因为人具有理性,所以区别于其他生物。这种理性只有神和人类具有,因而这种理性可以称为“神性”或“人性”。“神明的目的——同时也是智慧的人的目的”[13],塞涅卡在此处将神明与智慧的人混为一谈,可见在塞涅卡看来,神明存在于人心中。当然,神明并非存在于每个人心中,对于那些胆小鬼和卑劣之人,神明是不屑一顾的,只有好人,拥有美德与精神的人,心中才会有神明常驻。表面看来,塞涅卡崇尚神,崇尚一种虚无。仔细辨认才发现,塞涅卡崇尚的神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神,这是一种伦理学意义上的神,是强调类似美德的一种伦理道德。因而,塞涅卡尊重人、尊重人性,深具人本主义色彩,并期望神的精神促进人美德的发展。所以在面对挫折情境时,塞涅卡提倡的顺应自然不是消极的宿命论,而是强调人在遭遇挫折情境中积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2.正视死亡,预见挫折。塞涅卡在《致玛西娅的告慰书》和《致波里比乌斯的告慰书》这两篇文章中对死亡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因宗教信仰的关系,塞涅卡把死亡视作对痛苦的解脱和对生命的超越,这种对待死亡的态度是我们唯物主义者所不能接受的,将这种对待死亡的看法摒弃之后,其死亡哲学中依然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塞涅卡首先论证了人生命的脆弱。“对于人,嗅与尝、疲累与失眠、饮与食,以及一切对他来说必不可少的东西都充斥着死亡”[14]。人活著需要空气、水源、温暖、食物、睡眠等许多要素的合作,失去任何一个最简单的要素都会导致人的死亡。塞涅卡把人视作一艘轻轻一晃微微一颠就会破碎的船,足见生命的脆弱。既然死亡如此简单,相较于生活,死亡似乎是最简单的事,因而只有懦夫才会去选择最容易的死亡,而勇者会选择勇敢的面对生活。塞涅卡还提到一切不幸的最坏结果也不过是死亡。“死亡是一切痛苦的解脱,它是我们不幸难以逾越的界限”[15]。人遭遇到的最大的不幸最终会导致的最坏的结果是死亡,而人的生命无比脆弱,死亡又那么容易。既然死亡尚且可以如此轻易面对,更何况挫折呢?毕竟挫折的最坏结果也不过是死亡罢了。

    挫折情境常常是非人力所能控制的,但却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人生本就是变化无常,不可能事事顺意。在行事之前,如果抱着必然成功的心态,那么打击的来临对人造成的伤害将是剧烈的。“在我们的眼前那样多的财富突然间一贫如洗,然而我们却从未想到自己的财产也一样会转眼成空!因此,我们必然更加易于崩溃;或者说,我们根本没有防备”[16]。当提前预见,有所防备之后,挫折情境带来的打击将会大大减少。“如果你并未确定无疑的保证你的欲求一定成功,那么欲求的舍弃给心灵带来的痛苦也必定会轻得多”[17]。由此可见,挫折情境的预见对挫折情绪的控制帮助很大。

    3.寄情阅读,效仿贤哲。在塞涅卡看来,成为贤哲应是人一生的追求。而贤哲唯一重视的就是其美德,不在意身外之物的得失,唯有美德是他人抢夺不去的。正因如此,“贤哲是不可伤害,不可羞辱的”[18]。塞涅卡在其书中多次举苏格拉底、伽图等贤哲遭受不幸却美德长存的例子证明贤哲根本无法受到伤害。“这些人中(指贤哲)没有一个会‘不在家,这些人中没有一个不会让他的来访者在离开时更加快乐、更加专注于自身,这些人中没有一个会让任何人两手空空地回去;或夜晚、或白天,一切人都可以与他们见面”[19]。通过哲学阅读,普通人也能实现与贤哲对话,他们是几个世纪以来最优秀的人,普通人可以不带任何委屈的、以最真实的状态与他们相处。贤哲也不会吝惜自己的财产,会用其全部所学影响他人。通过与贤哲交流,我们可以习得美德的重要性,从而能收获心灵的宁静。因而,塞涅卡提到:“哲学研究会治愈你的创痛,它们会根除你的一切悲伤”“哲学是你最可靠的卫士,惟有她能救你于命运之神的掌控之中。”[20]通过哲学的阅读,受伤者能够彻底根除消极的挫折情绪。

    三、当前大学生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初,孙云晓撰写了一篇文章——《我们的孩子是日本人的对手吗?》,这篇文章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许多专家学者纷纷呼吁要注重对青少年抗挫折能力的提升,正是这篇文章开始,我国明确提出了挫折教育,之后,挫折教育在我国得以广泛研究[21]。鉴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教育界一直把大学生群体的挫折教育作为重点研究领域,并形成一定实践体系,但以塞涅卡挫折观的视角来审视,依然可以发现诸多问题。

    (一)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塞涅卡强调挫折教育要以人为本,但当前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主要形式包括心理健康讲座、团辅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以这些形式开展的挫折教育具有实施性强、辐射面广的优点,但集中教育也忽视了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大学生是挫折教育的接受者,同时也是挫折教育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挫折教育中的主体作用,使其自我感受挫折教育,才能够取得实际效果。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自我意识和个性都比较强,一味地对大学生灌输式的进行挫折教育,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得挫折教育流于形式。此外,不能够有效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的挫折教育,会产生治标不治本的问题,并不能够真正的提高大学生应对挫折情境的能力。

    (二)缺乏挫折情境的预见教育

    塞涅卡强调预见挫折情境的重要性,然而大学生挫折教育把重点放在挫折情境发生之后的应对上,而忽视大学生对挫折情境预见能力的培养。在挫折的三个要素中,由于挫折情境是导致挫折产生的客观原因,非主观力量所能控制的,所以挫折教育多把重点放在挫折认知和挫折情绪等主观反应的教育上,这一点本无可非议。但是,作为不可改变的挫折情境,挫折教育真的就没有对策了吗?通常我们文化引导了我们习惯于采用鼓励式教育。例如,学生在考试前的鼓励与找工作时的祝福与期望。然而,现实境况却与学生被注入的美好生活向往形成了巨大反差,潜藏挫折的生活轻而易举的击垮学生的幻想,毫无心理准备的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由于长时间无法承受,进而造成一定的心理疾病甚至抑郁。倘若在事先学生心中就能对失败的结果有所预见,心理有所警惕,当真正失败时,一切将变得可以接受。而这种在挫折情境发生之前预见能力的培养正是高校挫折教育中严重缺失的。

    (三)对挫折情境的价值判断过于武断

    塞涅卡认为挫折情境未必是坏的,反而可以磨练人的美德,然而大学生挫折教育却普遍认为挫折情境是消极的。美国应激理论的代表人物拉扎勒斯认为,引发问题的是主观压力,而非客观压力。事件是否会导致挫折产生,并非先验决定的,而在于人们差异化的诠释。人们只有感到自己的能力无法应付环境需求的能力时,才会产生挫折。因而,面对相同的挫折情境,不同的人的表现可能会完全不同。传统挫折教育研究多用“抗挫”来应对挫折情境,如此定义已经将挫折情境当作负面之物,但实际上挫折作为人的主观产物,绝不能如此武断定义。2018年,施一公院士在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上说:“我对一帆风顺、很少取得负面结果的学生总是很担心,因为它们没有经历过科研上批判性思维的训练。”由此可见挫折情境对人有很强的锻炼价值。因而,过度地对挫折情境进行消极价值判断,不但会让学生将挫折情境妖魔化,不能正视挫折情境,而且会让学生不能有效的利用挫折的锻炼价值,耽搁其获益成长。

    四、塞涅卡挫折观对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启示

    塞涅卡的自然哲学观强调尊重人、尊重人性。挫折的涵义中所包含的挫折认知和挫折情绪也表明挫折的产生主要是主观因素。塞涅卡的挫折观启示我们在挫折教育中要强调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教师为主导的挫折教育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潜能。因而也只有通过大学生自我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挫折教育的有效实施。在大学生的自我挫折教育中,塞涅卡的挫折观可以给我们如下启示:

    (一)承认挫折情境

    塞涅卡的自然哲学观强调要顺应自然。因而,大学生要学会尊重自然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承认挫折情境的存在性。由于大学生尚处于人生的青年时期,未来人生发展充满变数,其须认识到挫折情境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非人力所能控制的。因而,当挫折情境尚未发生时大学生不应该抱有侥幸心理,挫折情境发生时,大学生也不能自暴自弃。当然,大学生对待挫折情境的这种淡然的态度要建立在自身已付出努力的基础上,如果因学生并未付出过努力而遭遇失败,学生要学会总结自身原因,并积极改进自我,不可一味地把责任推卸给挫折情境的发生。现在很多挫折教育提倡人为的创造挫折情境,基于挫折情境的存在性,笔者是反对这种做法的,因为挫折情境是必然会发生的,只是或早或晚罢了,而这种人为创造的挫折情境没有很好地顺应自然规律,只会起到揠苗助长的作用。

    (二)预见挫折情境

    塞涅卡强调要对挫折情境有所防备,这样在挫折情境来临时,人不会受到过于强烈的冲击,从而能够更加从容的应对。但现在的大学生在做事前总是刻意回避去预想失败的结果,把这当成不好的兆头。但实际上心理学有一个说法叫“目的颤抖”,当你越期待某一件事的成功时,完成过程中反而会出现紧张、心跳加速等反应,从而更易导致失败。因而,对于大学生来说,在事情发生之前应在心理作好失败的准备是很有必要的。提前预见失败绝不是诅咒,而是一针强心剂,既可以帮助学生缓解“目的颤抖”,又可以帮助学生在失败之后勇敢面对。不仅学生自身如此,教师、家长在鼓励学生的同时也应该对学生进行可能失败的预期教育,鼓励成功是美好的,但会在无形之中增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容易产生“目的颤抖”效应,也易让学生在经历失败之后觉得对不起老师、家长的期望,陷入自责之中。家长、老师和学生三方在行事之前不妨都预想一下挫折情境的发生,那样即使挫折情境真的发生也已经有所准备,可以坦然面对了。

    (三)正视挫折情境

    首先,塞涅卡的死亡观启示我们不该畏惧人生中的挫折。很多大学生在遭遇挫折之后想不开甚至会选择轻生,这种极端的做法是极其懦弱的。当代大学生必须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同时也要意识到生命的脆弱。选择死亡是懦夫所为,而勇者会选择直面人生,直面各种挫折情境。其次,塞涅卡挫折观启示我们挫折情境可以磨练美德。很多大学生对此观点不以为然,认为遭遇挫折情境则意味著失败,失败就意味着没有未来。这种想法其实是没有远见的。人活一世,不是争这一朝一夕的成败,人一生的追求应该是美德和心灵的宁静。挫折情境可以磨练美德、锻炼能力、熨平心境。因此,大学生应学会正确看待挫折情境,充分利用挫折情境的磨练价值,锻炼自身品格,实现自我提升。

    (四)化解挫折情境

    塞涅卡在书中多次提及贤哲,并指出挫折情境从来无法对贤哲造成伤害,而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哲学书目实现与贤哲交流并受其影响。对于现代大学生挫折教育而言,未必非要把阅读书目局限在哲学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对学生内心美德发展有益的人文学科书目供学生自主选择。通过阅读,学生会积极自然地融入其中,内心变得更加强大,再面对挫折情境时会自然联想到从书中所得,用历史名人所为来教育自己。在历史名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挫折教育将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张作平,李春凤.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以泸州医学院为例[J].传承,2014(9):106-107.

    [2]习近平.五四青年节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3-5-4.

    [3]邓建生.挫折教育:高校德育的题中要义[J].江苏高教,1998(3):22-24.

    [4][7][8][9][12]塞涅卡.强者的温柔——塞涅卡伦理文选[M].包利民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338-339,330,334,335,337,326,304.

    [5][6][11][13][14][15][16][17][18][19][20]塞涅卡.哲学的治疗——塞涅卡伦理文选之二[M].吴欲波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96,98,122,337,90,104,86,58,23,109,170.

    [10]汪子嵩,陈村富,包利民等.希腊哲学史( 4) (上)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1]何超男.大学生挫折教育创新研究[D].渤海大学,2017.

    (责任编辑:宇美臻)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