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馆校合作课程开发的思考
冯峰
摘 要:馆校合作课程开发是在馆校合作的背景下,学校和博物馆共同开发的针对学生的课程资源,它是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和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外的馆校合作课程开发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我国馆校合作课程的开发还处在初级阶段。笔者从馆校合作课程开发的现实需要出发,通过借鉴国外馆校合作课程开发的经验,分析当前馆校合作课程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得出国内馆校合作课程开发取得良好效果的对策是: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博物馆主管部门支持与参与的前提下,博物馆与学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转变双方的理念,建立一支专业的课程开发队伍并吸纳社会组织的参与、加大对课程开发专业资金的投入、开发专业的馆校合作课程评估体系。
关键词:馆校合作;课程;博物馆;学校;学生
博物馆是人类历史和文化活态呈现的文化教育场所,担负着对社会公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历史教育的职责和使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兴邦,教育树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学校自古以来都是教育的主要阵地,博物馆担负的历史使命和学校的教育目的不谋而合。
馆校合作课程是在馆校合作的背景下,学校和博物馆共同开发的针对学生的课程资源。馆校合作开发的课程并不专指学生使用的教材,而是指双方合作开发的教育项目,这些教育项目既是学生在课堂上使用的教材,更多的是指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在博物馆主导下,利用博物馆本身的场馆、出发去文化目的地等机构进行的教育活动。
1 国内外现状分析
1.1 国外现状
190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博物馆最早开办博物馆培训课程。2001年,美国有100多万教育工作者在课堂上使用了史密森尼研究院编印的教育资料,从学龄前儿童到高中生,数百万人受益。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向纽约市的每一所公立学校赠送编印的《希腊艺术》、《韩国艺术》、《东南亚艺术》等系列专题材料。加拿大魁北克国家艺术博物馆专门为该地区的学校制定了一套细化的专题类参观计划,使学校可以根据学科性质及学习主题选择性地参观。在英国、新西兰,未来的小学教师都要接受博物馆教学的专门指导。苏格兰国家博物馆将其展览定位为“连接苏格兰过去和未来的桥梁”,2008年推出展览“变化中的国家”,目标就是成为苏格兰的历史教科书。
1.2 国内现状
在我国,“馆校合作”工作整体处于起步阶段,但上海、南京、北京、广州等文化发达地区,博物馆“馆校合作”教育开展的比较好,他们积极借鉴西方成功经验,取得了有益的教育效益。
一些博物馆还尝试开辟专门的学生展区和动手室,如中国科技馆的“儿童乐园”、河南博物院的“历史教室”等,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上海博物馆每当有重要的展览,都委派馆内人员或志愿者到“文博基地”中小学校,开展“观前导览”讲座。同时,鼓励教师们把课堂搬到博物馆,将被动的“教育”转变为主动的“学习”。
2 馆校合作开发课程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馆校合作课程开发已经取得一定的效果,也积累了一部分经验,但是国内馆校合作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也很多。
2.1 课程主题内容松散、没有系统性
我国馆校课程开发的主题往往以博物馆的文物资源、展览资源、社教资源为依托,结合传统文化、节假日、二十四节气等特定要求灵活开展社会教育活动,因此,整个课程的变动性较大,课程内容较为松散,无法形成系统性。
2.2 学校未能真正参与到课程的开发
我国馆校合作课程开发主要以博物馆方为主体,所采用的形式也是博物馆社教部人员设计课程,学生在周末或者寒暑假时间到博物馆场所,通过参观博物馆展览结合动手做手工的形式开展,这就导致课程的主题较为松散,不够固定,学生在博物馆的学习也是走马观花,完成任务,学习的目的性弱。
2.3 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馆校合作课程开发的对象是学生,但是,我国馆校合作开发课程主要以博物馆方为主,学校的参与度较低,跟学校相比,博物馆对学生的了解度相对较低。因此,在馆校合作课程开发中,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要求,從学生角度出发的理念和实际课程有所偏颇。
3 馆校合作开发课程的现实需要
3.1 馆校合作课程开发是教育发展的要求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素质教育、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已成共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本”的要求相悖。在此背景下,馆校合作开发课程是学校、教师去探索符合课程目的和要求的教学方法的重要渠道之一。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传统的应试教育强调的是学生的知识性,往往无法和学生的兴趣点完全吻合,当前学校教育发展的一个巨大的挑战就是从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改革要求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馆校合作课程的开发可以利用博物馆本身的资源让学生沉浸式、体验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的科学理念和知识态度,符合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
从课程开发的必要性来说,课程开发的宗旨是以学生为本。近年来,我国基本形成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大体系,这三大课程因其自身的特点,还是以知识性学习为主,在联系学生实际生活需求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馆校合作课程的开发可以作为这三大课程的补充,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拓宽学生知识面、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学生个性潜能优势的发挥,有利于学生主体性、自主性学习的培养。
3.2 馆校合作课程开发是博物馆本身发展的要求
2007年新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对博物馆的定义是:“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将 “教育”调整到博物馆功能的首位。教育已经是博物馆最重要的功能。2008年,国家发布《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中提出“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纪念馆社会教育功能,积极推进博物馆进校园”。2018年,在全国博物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雒树刚发表《改革创新 ?激发活力——奋力推动博物馆事业再上新台阶》上提出要进一步强化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利用博物馆资源和空间,开展历史知识、艺术审美和科普教育,构筑终身教育体系。要加强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建立馆校合作长效机制,推动博物馆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把博物馆资源与大中小学课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有机结合,增强博物馆教育的针对性,因此,推动馆校合作,开展博物馆和学校共同开展教育课程已成为博物馆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开发博物馆进校园社会教育活动课程也是必然的要求。
综上所述,不论是从学校、学生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博物馆的自身发展来说,馆校合作课程的开发都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个别博物馆如上海博物馆、中国美术博物馆有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从总体来说,国内馆校合作开发的课程还在摸索中,处于一个初级发展的阶段。
笔者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国外馆校合作课程开发能取得一定的成效,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有一个官方平台支撑的、社会参与较高的博物馆学校平台。例如,美国国家博物馆学校联盟(NAMS),旨在为教师和管理者提供了一个平台去分享关于博物馆学习的最佳实践和分享创意、难题、建议和经验。
它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目的并不是通过灌输知识将学生培养成传统意义的人才,而是教会学生如何观察世界并鼓励他们主动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材施教在这种以学习者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中尤为重要。为此,博物馆学校的教师和博物馆教育者每年都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课程模块进行完善,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而国内的馆校课程开发的主体以博物馆一方为主,学校参与度较低。
3 馆校合作课程开发的对策
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国内馆校合作课程开发对策是:在行政力量的驱使下,建立一个馆校合作的平台。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博物馆主管部门支持与参与的前提下,博物馆与学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转变双方的理念,建立一支专业的课程开发队伍并吸纳社会组织的参与、加大对课程开发专业资金的投入,开发专业的馆校合作课程评估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开发出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
首先是观念的转变。学校教育观念和博物馆教育观念都要转变。传统的学校教育注重的是书本知识的传授,博物馆教育则是从自身资源出发,开发适合青少年的社会教育活动,随机性较强。在馆校合作的平台下,博物馆和学校可以基于各自的教育目标,主动调整各自的行为策略,采取共建共享的互动行为,实现双方的深度合作。
其次,在馆校合作平台下,博物馆课程开发人员可以真正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开发学生喜爱的课程。由于客观条件得限制,博物馆工作人员无法全面彻底的了解学生,利用馆校合作的平台,可以在编写教材之前,以学生为主体、找准定位,以学生的兴趣为契合点,并深入研究学校教科书,详细了解课程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目的,全面地把握学校课程教学进度和各个年级教学要求以及学生年龄特点,再根据博物馆拥有的资源与课程目标相结合之处,精心制定有针对性的、广泛的、详细的学校计划。从内容上说,不同于学校课程,馆校合作课程在接轨知识性课程之外,有其自己的特点:一是馆校合作课程的差异化特点,在当前学校教育中,主要面对的是同质化的教学对象,但在实际中,学生的个性不同,基础知识不同,学校教育没有完全顾及到,而博物馆的教育资源,可以结合学校教育,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二是可以适当吸收本土特色文化。本地独特文化由于其稀缺性,大力宣传本地区文化,打造文化品牌,已经是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定位。博物馆作为地区的公共文化单位,在传播地域文化、本土文化方面不仅是其职责所在,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大部分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以本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独特文化為主。学生在学校教育中接受的主要是同质化的知识文化,在课外辅助补充的博物馆社会教育课程中,可以立足于差异化、个性化需求,突出地域文化,和学校同质化教育互为补充。例如安徽地区的馆校合作课程开发,可以适度侧重徽文化。
另一方面,在行政力量的推进下,建立一支专业的开发馆校合作课程的队伍。博物馆教育人员往往以讲解员为主,并非专业开发社会教育课程工作人员,因此,专业队伍的构建是必然要求之一。招聘专职的教育人员,根据博物馆基本陈列、临时展览结合学校课程要求、学生发展要求,为学生策划组织教育课程。此外,官方的支持,不仅可以将馆校合作课程正规化、系统化,还可以动员社会力量参加到这个平台,为馆校合作课程开发提供新视野、新思路。
值得一提的是,馆校合作课程开发,不论是专业队伍的构建,还是课程的编纂都需要资金的投入。传统的博物馆单方面开发的课程,基本都是由博物馆单方面经费的下拨,使用额度有限。因此,设立专项资金,加大馆校合作课程开发的经费投入,是开发馆校合作课程的保障之一。
最后,开发专业的馆校合作课程评估体系。开发完成一个课程后,并不意味着结束。任何一个课程设计完成后,都需要根据各方的反馈不时的修正和完善。馆校合作课程在使用时要注意学生、学校、家长、社会组织等等的反应,及时反馈,这样才算真正达到课程的效果。
4 小结
馆校合作课程开发的优劣与学校合作的密切程度有关,只有馆校双方加强合作,勠力同心,不断创新教育模式,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活动的有序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实践空间。
参考文献
[1]单霁翔,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社会教育,[J],东南论坛,2011,(12).
[2]顾咪咪:博物馆成了课外“大学堂”,[N],解放日报,2009-07-27(08).
[3]王愉贵子,博物馆公众教育活动现状浅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