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研究

    梁琳

    【摘要】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受宗教习俗、成长环境、原生家庭观、民族语言等因素影响,在此背景下,从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角度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受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影响的现状,同时提出加强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对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建议,旨在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建构正确的国家认同感,维护稳定。

    【关键词】少数民族教育政策 少数民族大学生 国家认同观

    国家认同是个人内心中形成的认为自己归属于国家的身份认同感,从而与之相伴的对国家的归属感和依附感,以及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为保卫祖国和争取祖国的独立富强而献身奋斗的精神,表现在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认同。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在一定意义上是共存于个体的意识中的,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通常在个体的观念中这两者是有机结合的。在极其极端民族主义者个体上也会体现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偏差。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原生环境的文化影响和学校及社会教育的引导对其形成健康的国家认同观念有积极作用,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形成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正确观念,在国家认同的理性认知的前提上,产生的浓厚的同胞情感。本文立足于内蒙古西部地区高校,对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进行研究。

    一、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与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实证研究

    教育可以促进甚至决定人们的身份认同的形成,民族教育涵盖神话、象征符号、特定仪式、价值感等内容,通过教育将上述事物固化称为情感、态度、意志等,教育是培育、选择、灌输、复制、明确的过程。在教育中少数民族形成正确的国家认同观。同时教育政策会对教育的方向进行指引。

    我们就教育政策设计了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与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问卷,问卷设计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基本情况、受调查对象对我国主要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了解程度、受调查对象享受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程度和因此产生的国家认同观(包括国家认同的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的情况。受调查对象为内蒙古自治区部分高校,受调查的少数民族大学生96%为蒙古族,还有4%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为达斡尔、鄂伦春和鄂温克族,四个民族都为内蒙古自治区的自治民族。共发出调查文件2800份,收回问卷除去无效文件共2643份,为有效调查。

    调查涉及到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是少数民族学生各阶段教育中接触到或者直接相关的政策,如高考加分制度、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民族双语教学、双语幼儿园、民族学校、民族班、寄宿制民族中小学、“两免一补”政策、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等。同时也设计了少量的主观调查题目,比如享受的民族政策对地区民族教育的作用,个人享受的民族教育政策有哪些,并说出你所享受的教育政策对个人成长是否有帮助并说明理由,等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国家认同的考察。

    二、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与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调查分析

    从调查来看,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受益多的大学生,国家认同感越高。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是从法律规定、行政管理以及专项补贴补助等方面对少数民族教育进行重点扶持,打破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教育发展障碍,在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动国家主流价值教育,增强个体的国家认同感。从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少数民族教育政策越了解,其得到的实惠越多,国家认同感就越高。调查显示: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国家认同感强。因为少数民族学生在其学习生涯中均享受到民族教育政策的优惠,所以在成长过程中,少数民族大学生逐渐增强了国家认同意识,对国家产生归属感、依赖感、责任感、自豪感等情感和认知。

    同时,此项调查还进行对照组的调查,主要是针对汉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的调查,个别题目涉及了汉族学生对少数民族教育优惠政策的看法,以考察非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否有教育政策的平权要求。调查显示,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在国家认同观上是存在差异的,汉族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更强。绝大多数的汉族学生认为在教育上给少数民族更多的优惠政策是在平衡各民族各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给,更能促进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水平的提高。

    三、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国家认同观的形成和发展

    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正确国家认同观的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影响价值观的因素较多,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距加大,这会直接影响国家认同观。另外,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文化的渗透和入侵,在意识形态上的形成冲击,对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制度认同、历史认同、文化认同造成一定影响。而且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角度,我们还没有形成系统体系,如何在不同阶段的教育中形成阶梯式的包含国家认同观在内的价值观教育,仍是需要解决的课题。

    在我们开展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中,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国家认同的塑造,还存在校际的差别,分析差别与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实施的力度直接相关,如民族预科教育、民族双语教学开展好的学校,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高,国家认同感也高。因此要把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实施作为塑造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重要手段。

    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问题,如更注重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保护,而忽略了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在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实施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各民族地区的个性化差异,有偏离了政策目标的现象出现;经过中小学少数民族语言的教学,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汉语的语言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较差,直接影响大学学习,使他們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足,等等,这些问题使民族教育的实效性减弱,使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教育的公平产生质疑。在就业、工作中的竞争力也会影响他们的情感,在国家认同上产生情感和行为上的偏差。因此在制定政策上要注重政策的引导作用,不断深化体制与机制的改革,提高民族教育自身人才培养的水平,让少数民族学生在政策引导下,适应市场竞争,提高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

    在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实施过程中,要加强与学校日常教育的结合,逐渐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比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注重个性化教育,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传统文化,在日常管理中将情感的沟通和国家认同教育结合起来。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日常教育中,加强符号化、仪式化的教育,在特定的仪式下,加强国家认同。比如,在传统节日中开展仪式化教育,通过多种教育方式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再如,校园文化的仪式化教育,日常升旗仪式、入党仪式、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学校合理设计各种活动,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通过此次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调研,让我们认识到有必要制定完备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政策,政策引导加日常教育再与国家认同教育相结合,可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的归属感,提高国家认同意识,提高对国家的忠诚度。

    参考文献:

    [1]拉雷恩著.戴从容译.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高丽娜,冯媛媛.略论新疆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实现途径[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

    [3]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1).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