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视域下妇女解放的媒体言说
黄天弘
摘 要: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在内陆地区创办的地方党报把一些早已在东南沿海大都市报刊中的副刊或专栏等成熟的形式运用到报刊中。借助这两种形式,国民党河南省党部机关报《河南民国日报》的副刊被当地的知识女性开辟为河南省最早专门宣传妇女解放的报刊《妇女周刊》,并在女性主编的主持下,确立三民主义为原则的办刊指导思想,与作者和读者一起探讨救亡图存的妇女解放问题,介绍和倡导西方妇女解放思想,宣扬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在国民革命救民族存亡的旗帜下,南京国民政府地方党报副刊中的妇女解放媒体言说,推动了内陆地区女性主体性意识的发展。
关键词:民族主义;妇女解放;妇女周刊
中图分类号:K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8)11-0128-05
20世纪30年代,中国各地方主流报刊以创设专门副刊的形式,纷纷把妇女问题推到主流媒体的传播平台上。借助颇具影响力的主流报刊提供的副刊园地,一方面知识女性们可以较为自由地发表对社会问题和妇女解放问题的看法,积极参与妇女相关问题的讨论与争鸣;另一方面,她们以媒体言说的表达手段来展现妇女作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变革力量存在的事实。毋庸置疑,副刊对妇女生活变迁过程的记录与描述,成为后来学者研究妇女史不可或缺的生动素材。从近年来报刊史与性别史结合研究来看,研究成果多基于沿海大城市知名的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报刊或在华外国人所办报刊的副刊為中心来进行的,内陆地区地方性报刊所蕴含的性别史料与价值尚未得到重视与挖掘,其中国民党地方党报更无人问津,难以准确对当时女性主体性诉求进行充分的文本分析。为此,本文拟以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地方党报《河南民国日报》副刊《妇女周刊》为中心,运用报刊史与妇女史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民族主义视角来考察内陆地区国民党地方党报副刊关于妇女解放的言说,探析不同类型报刊在妇女解放问题上的诉求与特点,展现历史现象的共性和个性特征,丰富中国妇女运动的文本研究。
一、投身国民革命的创刊思想
为了丰富报刊媒介的内容和扩大读者,以及向社会宣传国民党的意识形态、政策及政纲的目的,①内陆地区的国民党党报把一些早已在东南沿海大都市报刊中的副刊或专栏等成熟的形式运用到党报中。借助这两种形式,有的地方党报的副刊被当地知识女性开辟为专门宣传妇女解放的报刊,《妇女周刊》作为国民党河南省党部机关报《河南民国日报》的副刊,就是其中之一。
1933年2月5日,妇女刊物《河南民国日报》副刊《女子文艺》在开封创刊,创刊人为毕业于开封艺术高中、年仅19岁的知识女性赵清阁。作为经历过新文化启蒙思想涤荡的知识女性,赵清阁了解和接触到不同社会阶层民众的生活,使她产生了强烈的谋求妇女解放的社会责任意识。②她认为,妇女解放不是盲目的乌合之众的行为,是要有过“训练”“团结”“组织”经历的妇女或妇女团体合作奋斗的过程。只有向社会各阶层的妇女进行宣传与教育,把她们训练为精神统一、团结合作的妇女组织,妇女解放运动才有希望。对于《女子文艺》承担的使命和未来的发展,赵清阁在发刊词中充满期待和想象地写道:“所谓妇女解放的根本问题,便是妇女运动,运动的目的自然是在使妇女从束缚时期解放到自由时期,在社会上能够和男子平等衡立,同样为国家服务、为革命努力,打破一切恶的势力,扫平一切难的关键。”赵清阁提出,《女子文艺》中的妇女解放问题必须以三民主义理论的要求,即民族主义是解决男女平等的前提、民权主义保障妇女的政治权利、民生主义包含妇女生活问题的解决的内容,作为探讨妇女解放根本问题的标准,以妇女解放问题三要素“地位”“参政”“生活”为重点,向妇女宣传三民主义,使她们信仰三民主义,为三民主义工作,并在三民主义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共同谋求妇女解放。“以三民主义为原则指导妇女解放”成为赵清阁创办《女子文艺》的指导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赵清阁热切地向社会推介《女子文艺》所要反映的内容与栏目,如鞭策妇女努力贡献革命与国家的评论、反映社会妇女解放的热点话题、介绍国外妇女运动的情况等,希望社会各界妇女不拘论文、小说、诗歌、戏剧、随笔等多种文体积极投稿。为了给予女性言论的充分重视,《女子文艺》特别对来稿做了“只能在同性方面研究,至于男同志们的大作,是一概不登”的规定③。《女子文艺》拒绝男性的投稿,表明自清末民初以来的妇女解放运动始终未能根本改观女性在主流媒体中缺乏话语空间的历史现状。
《女子文艺》发行后,编辑部陆续收到一些读者来信,对征文规定、刊名、办报宗旨等提出了不少建议。其中,有来信提出“妇女运动具有男女共同奋斗的意义”,应“让有志于妇女解放的男性朋友都有机会来帮助女子,使羸弱的妇女能够得到效率的方针,光明的成功”的建议,④根据读者的建议,编辑部在三个方面做了改进:一是报纸征文以后不再限制性别,欢迎男同志的投稿,来稿应以报刊宗旨、使命为原则;二是既然征文不再限制性别,刊名也由《女子文艺》改为《妇女周刊》,便于在扩大和更多选择的范围下,切实研究“妇女与社会”“妇女与政治”“妇女与革命”“妇女与教育”等妇女问题;三是来稿不拘于论文,可以小说、戏剧、随笔、诗歌等读者感兴趣的体裁来丰富妇女问题研究的内容。
《妇女周刊》在创刊过程和办刊思想中凸显其定位及其需要,是因为在国民党主流舆论与思想表达的报刊中专门创办言说妇女解放问题的副刊,除源于清末民初以来报刊作为男女两性倡导妇女解放问题协商与合作的媒介外,还在于当时南京国民政府主流媒体意图在建构新的社会性别关系的过程中,树立赞成男女平等从观念向行为转变的公共形象的缘故。因此,对于《妇女周刊》来说,只有办刊宗旨和所刊文章与《河南民国日报》在妇女解放问题上的认识完全遵守国民党的言论方针及宣传策略,才能在省党部机关报上开辟出一块立足之地来。
二、救亡图存的妇女解放言论
怎样以三民主义来探讨妇女解放运动的问题?撰写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的妇女解放理论就成为《妇女周刊》编者和作者尤为注重的内容。《妇女周刊》从创刊伊始,就把宣传妇女救亡、爱国为核心议题的文章固定放在每期第一版“妇女解放时事评论”栏目的显著位置上,希望借此对妇女解放运动的实践营造舆论声势。
《中国的妇女运动》作为第一篇向读者宣扬爱国主义的妇女解放思想文章,以妇女地位、参政意识的历史演变为阐述方向,描绘出中国妇女运动发展的脉络。作者写到,戊戌时的政治改革,有志之士为唤醒国人的痴梦,介绍了许多欧美的思想,“所有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物竞天择等名目,被一般知识阶级所了解,男女平等的思想也由此传入女界的心中”,社会有志之士开始创办妇女报刊和出版妇女书籍,从此男女平等观念传播开来,中国妇女运动迎来了它的萌芽时代。但是受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具有妇女解放觉悟的也只是少数女性,就是有男子提倡男女平权的呼声,女性也不愿予以响应。直到新文化运动从思想上发起的大革命,才对妇女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当时诞生了两个引人注目的妇女团体:女子参政会和女权运动同盟会。其中,女权运动同盟会把妇女运动转向男女平权的争取中,确定女子应当具有的多项权利,作为今后妇女运动实现的目标。⑤
为了向读者阐明救国与争取妇女自身权利的关系,《妇女周刊》刊发的题为《新时代女性应有的认识》一文里,强调指出,独立的人格,而非为人的附属品,才是妇女解放的意义。文章还劝导女性不要为了婚姻,被家庭事务绊住两足,放弃自我进取的精神。宣传“只有妇女参与社会制度的解放,才会有妇女真正的解放”的思想。⑥
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妇女周刊》呼吁妇女在国难之时应走出家庭,担当起参加救亡运动的社会责任。根据当时一些妇女组织的救亡活动,《妇女周刊》提出为救国应作到的四项准备工作:一是组织救护伤兵的看护队;二是为国难募集大宗款项;三是宣传民族主义,激发人们的爱国精神;四是坚决地抵制日货。⑦为抵制海外舶来品,《妇女周刊》把抵制外来商品与妇女的教育紧密地联系起来,作者认为,“授以妇女生活和工作的技能,使她们接受物质朴实有益生活的观念,才能达到支持国家经济发展的目的,也尽了做国民的责任”⑧。可见,编者和作者在倡导抵制海外舶来品时,充分认识到妇女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
《妇女周刊》在谈论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责任、教育、自我认识的文章中,充分体现出其言说妇女解放所特有的表达方式:即在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灌输国民党意识形态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为妇女谋求自身解放应有的观念,指出妇女只有通过参加国民革命运动的实际活动,才能争取与男性平等的地位与参政的权利。这种表达方式,是在遵循《妇女周刊》办报的宗旨与原则下,运用时代赋予妇女解放运动的革命话语,达到向社会宣传妇女革命学说的目的。
三、西方妇女解放思想的介绍与仿效
《妇女周刊》有关西方女权运动理论的内容,主要围绕资本主义妇女问题的批评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妇女运动的向往两大问题展开讨论。这些内容,既为当时妇女解放提供理论参考,也为河南妇女了解学习西方妇女运动的知识打开了一扇信息的窗口。
为解释西方妇女运动兴起的问题,赵清阁运用卡尔斯、倍倍尔、拉巴德等人的著述,在撰写的文章中先分析了资本主义对妇女生活改变的原因,进而揭示了产业革命对妇女生活带来的双重影响,“使妇女投入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经济生活的漩涡中,于是妇女的青春、妇女的健康、妇女的幸福都被残贱无余,妇女问题也就成了劳动问题的一部分,女权运动也就附入了更根本的广泛的意义”⑨。来自产业革命机器的发明及在家庭中的使用,把妇女从旧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投入到新的生产劳动中去,出现了妇女与男子为生存展开竞争的局面,妇女在获得经济独立和人身自由之时,又深陷新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
受当时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妇女周刊》开展了关于社会主义与妇女运动的介绍和讨论。在《妇女运动初期的经过》一文中,作者认为马克思与恩格斯关于妇女問题的思想是论究妇女社会地位变迁的理论依据,并以苏俄社会主义制度为例,来阐明妇女问题的解决“只能由劳动问题的解决使能得到具体的解决”⑩的认识。
《妇女周刊》并不停留于空泛的谈论社会主义妇女运动理论上,主张从实际操作的层面探讨问题,其中有关评论20世纪初以来在俄国民主革命运动中勇敢参与革命的女性文章,尤其受到《妇女周刊》的重视。如《俄罗斯的妇女参与革命》一文叙述到,在俄国民主革命运动过程中,俄国革命党人通过发行《劳动妇女》杂志,向占人口半数的广大妇女宣传革命理论,指派革命党员到工厂组建女工组织。1917年7月,彼得堡的劳动妇女与男子一起拿起武器加入到战斗中,最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妇女在苏维埃政权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与男子的平等。文章以此为鉴,提出见解,认为中国妇女应该以俄国妇女为榜样,积极勇敢地投入到国民革命中去,男女平等才能实现,妇女也才能实现自身的解放。B11
作为倡导妇女文艺创作的报纸,学习评论国外文学作品和介绍西方著名女性文学作家也是《妇女周刊》的主要内容。不过,借助国外文学作品中隐含的妇女问题,紧密地与中国妇女现实社会活动联系起来,却是《妇女周刊》探讨国外文学作品的真正用意。如在《表现妇女问题的文艺》评论中,作者认为妇女问题被提出来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是以围绕欧洲近代文艺为主要内容开始的,其中易卜生、萧伯纳、托尔斯泰等人的文学作品极具代表性。作家们从独立的人格、婚姻、两性、母性、社会组织等方面,从虚无主义的立场,运用不同的写作手法,在文艺作品中表达出对妇女问题的看法,来正视现实社会中的矛盾。B12有作者以西方著名的女性文学作家为题材,通过对乔治桑和玛丽两位女性的人生经历的介绍,B13向读者展现了西方妇女开放、独立的不同个性特征,表达出作者渴望妇女自由的思想感情。B14
《妇女周刊》对西方妇女解放的言说,反映出主编和作者为附和社会舆论的需要与心理,她们急切地把社会上新近流行的西方学说介绍给河南妇女,根据自己对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理解,大胆阐释和批驳资本主义制度的妇女问题,尤其对苏联妇女运动的介绍表现出一种政治向往的情怀。《妇女周刊》注重对西方女性主体性的探讨,目的是为了突出女性主体意识对中国妇女的重要性。而从主编和作者选择和介绍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内容上来看,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妇女周刊》的政治倾向,这或许成为影响《妇女周刊》未来走向的重要因素。
四、妇女社会生活的陈述与文学创作
《妇女周刊》从考虑读者关心的话题与需要出发,通过散文、诗歌、小说、杂文、评论等多种形式来表述教育、爱情、婚姻、家庭、校园生活、女性文学等方面的观点和感情,以此来呈现妇女多难不平的社会生活内容。如《中国女子教育的历来情形》对女子受教育的陈述,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妇女受教育演变过程的图景。作者以极大的热情寄以受教育女性“努力妇女解放事业、鼓起革命的精神”B15,走向光明大道的希望。相比之下,《妇女周刊》对妇女实际生活真实的报道,又把读者从理想带回现实生活中,那些受过新式教育却依然保持着传统陋习的妇女形象,往往也会成为《妇女周刊》批判的对象。如《一个时期的女子学校之生活写真》的文章中,作者描写了某女子学校的学生们不以学业为重,浪费光阴的故事,告诫读者人生短暂,不要虚度此生。B16对编者和作者来说,妇女需要通过教育,获取知识,谋求妇女独立的解放。这既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更是女性主体性得以表现的先决条件。
再如对婚姻的看法,《妇女周刊》极力倡导“结婚是爱情的结合”,反对把结婚作为一种经济的契约,鼓励女性打破封建婚姻的束缚。“因为结婚在从前是一种冒昧的结合,没有爱情的根据,不是为了爱而互相同居,订下终身偎依的合同,所以处处是违背的、反对的、逆行的,因此便不能够合作,男子是以利用夫尊女卑的旧礼教来尽量压迫家庭的妇女。”对这种婚姻存在的原因,《妇女周刊》解释为“这是社会的影响,归责于父母的待遇、社会的制度,不会把妇女应有的待遇给予妇女,所以形成一切的不平等”。怎样帮助妇女解决产生于社会制度中的婚姻矛盾问题,赵清阁提出,“欲要解除家庭的黑暗,妇女运动当从家庭生活开始,家庭生活又从婚姻中男女平等开始,再向家庭以外之社会方面活动,不然,不易于解放妇女”B17。从讨论的焦点问题来看,《妇女周刊》对婚姻家庭的立论重点仍是放在破除封建传统上,只不过借助了现代意义的词汇“爱情”“契约关系”“经济基础”等,来界定婚姻家庭生活中的男女关系,这依然是当时报刊媒介主编与作者引用各种新思想解释妇女社会生活问题的作法罢了。值得注意的是,在讨论的过程中,有些读者将自己的思想观点写成文字反馈给报刊,实现从读者的身份向作者的转变。这种转变,带来的是一种不同社会阶层参与构建女性主体性而推动社会性别关系变革的舆论空间的形成。B18
用艺术的力量去滋润读者是副刊的基本任务。《妇女周刊》在刊期间,都于每期的第三、四版刊登大量的妇女文学作品,其中诗歌最多。如涕克的诗歌《念慈》,把父亲描绘成慈爱而温存的形象,表达了作者通过父爱渴望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B19涤凡的《焚化在慈母灵前》以向逝去亲人的述说,痛斥世间对妇女的不公,期盼驱散妇女心头悲哀的光明社会早日到来。B20散文、短篇小说等题材的文学作品,同样表现出创作者怀抱着妇女解放的理想,渴望美好的生活,在真诚的歌颂与哭诉中传达出被唤醒的一代女性的心声和向现实社会表达男女不平等的愤慨。在《妇女周刊》主编的眼中,文艺作品显然可以与论说文体发挥同样的社会舆论效力,还可以经由自己创办的报刊把新的文艺作品推向社会,避免对文坛主流期刊的依赖。更有意义的是,《妇女周刊》还成为了当时河南为数不多的,具有现代女性文学思想的新知识女性创作早期文学作品成长的基地,后来成为著名女作家、编辑家、画家的赵清阁,正是借助主编《妇女周刊》的历史机缘,开始了她的文学之旅的。
五、结论
相比此时中国沿海大都市传媒业的发展,不论在时间与规模上,地处内陆的河南传媒业的发展都处在一个举步维艰的状态下,直到1933年河南才有第一个妇女专题报刊,在思想乃至社会开放程度上表现出沿海与腹地的巨大差距。B21《妇女周刊》对妇女解放的媒体言说虽是个案,但它体现了当时中国多数妇女副刊的样态。从形式来看,《妇女周刊》借助《河南民国日报》所提供的话语平台,真实地展现了地方公共舆论空间存在着的知识女性关于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谋求妇女解放的呼声。从内容上来看,《妇女周刊》讨论的妇女与社会性别议题,并不以痛批封建礼教为中心,而以三民主义原则下的民族主义为主线,突出对女性主体意识的解读。在民族存亡的时代背景下,《妇女周刊》诠释了民族主义与妇女解放的关系:妇女是民族国家的重要力量,妇女解放是民族解放的重要部分,妇女为争取民族解放而走出家庭,在参加民族解放的实际行动中获得了女性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并实现了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因此可以说,民族解放为妇女解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B22
注释
①蔡铭泽:《论中国国民党地方党报的建立和发展》,《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②沈建中:《最后的访谈——赵清阁答〈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摄影记者问》,《新文学史料》2001年第1期。
③赵清阁:《妇女解放的根本问题——代发刊词》,《河南民国日报——女子文艺》1933年2月5日第1版。
④赵清阁:《编者的话》,《河南民国日报——女子文艺》1933年2月13日第3版。
⑤叶红:《中国的妇女运动》,《河南民国日报——女子文艺》1933年2月5日第2版。
⑥痕石:《新时代女性应有的认识》,《河南民国日报——妇女周刊》1933年3月6日第1版。
⑦赵清阁:《当国难日迫的时候做妇女的责任》,《河南民国日报——妇女周刊》1933年3月27日第1版。
⑧赵清阁:《中国妇女教育与国货关系》,《河南民国日报——妇女周刊》1933年4月17日第1版。
⑨赵清阁:《产业革命及与妇女的影响》,《河南民国日报——妇女周刊》1933年3月20日第2版。
⑩赵清阁:《妇女运动初期的经过》,《河南民国日报-妇女周刊》1933年2月27日第1版。
B11赵清阁:《俄罗斯的妇女参与革命》,《河南民国日报——妇女周刊》1933年2月20日第3版。
B12赵清阁:《表现妇女问题的文艺》,《河南民国日报——妇女周刊》1933年4月3日第1版。
B13叶鼎洛:《女先驱玛丽》,《河南民国日报——妇女周刊》1933年3月20日第2版。
B14叶鼎洛:《天才的女性乔治桑》,《河南民国日报——妇女周刊》1933年2月27日第2版。
B15吾然:《中国女子教育的历来情形》,《河南民国日报——妇女周刊》1933年5月8日第1版。
B16赵桂芳:《一个时期的女子学校之生活写真》,《河南民国日报——女子文艺》1933年2月13日第3版。
B17赵清阁:《结婚与家庭》,《河南民国日报——女子文艺》1933年2月13日第2版。
B18B22侯杰、傅懿:《女性主体性的媒体言说——对20世纪30年代〈世界日报〉专刊〈妇女界〉的解读》,《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B19涕克:《念慈》,《河南民国日报——女子文艺》1933年2月5日第3版。
B20涤凡:《焚化在慈母靈前》,《河南民国日报——女子文艺》1933年2月5日第3版。
B21王天根:《1915—1937年中国报刊史探索的题旨情境及其书写》,《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责任编辑:何 参
摘 要: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在内陆地区创办的地方党报把一些早已在东南沿海大都市报刊中的副刊或专栏等成熟的形式运用到报刊中。借助这两种形式,国民党河南省党部机关报《河南民国日报》的副刊被当地的知识女性开辟为河南省最早专门宣传妇女解放的报刊《妇女周刊》,并在女性主编的主持下,确立三民主义为原则的办刊指导思想,与作者和读者一起探讨救亡图存的妇女解放问题,介绍和倡导西方妇女解放思想,宣扬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在国民革命救民族存亡的旗帜下,南京国民政府地方党报副刊中的妇女解放媒体言说,推动了内陆地区女性主体性意识的发展。
关键词:民族主义;妇女解放;妇女周刊
中图分类号:K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8)11-0128-05
20世纪30年代,中国各地方主流报刊以创设专门副刊的形式,纷纷把妇女问题推到主流媒体的传播平台上。借助颇具影响力的主流报刊提供的副刊园地,一方面知识女性们可以较为自由地发表对社会问题和妇女解放问题的看法,积极参与妇女相关问题的讨论与争鸣;另一方面,她们以媒体言说的表达手段来展现妇女作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变革力量存在的事实。毋庸置疑,副刊对妇女生活变迁过程的记录与描述,成为后来学者研究妇女史不可或缺的生动素材。从近年来报刊史与性别史结合研究来看,研究成果多基于沿海大城市知名的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报刊或在华外国人所办报刊的副刊為中心来进行的,内陆地区地方性报刊所蕴含的性别史料与价值尚未得到重视与挖掘,其中国民党地方党报更无人问津,难以准确对当时女性主体性诉求进行充分的文本分析。为此,本文拟以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地方党报《河南民国日报》副刊《妇女周刊》为中心,运用报刊史与妇女史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民族主义视角来考察内陆地区国民党地方党报副刊关于妇女解放的言说,探析不同类型报刊在妇女解放问题上的诉求与特点,展现历史现象的共性和个性特征,丰富中国妇女运动的文本研究。
一、投身国民革命的创刊思想
为了丰富报刊媒介的内容和扩大读者,以及向社会宣传国民党的意识形态、政策及政纲的目的,①内陆地区的国民党党报把一些早已在东南沿海大都市报刊中的副刊或专栏等成熟的形式运用到党报中。借助这两种形式,有的地方党报的副刊被当地知识女性开辟为专门宣传妇女解放的报刊,《妇女周刊》作为国民党河南省党部机关报《河南民国日报》的副刊,就是其中之一。
1933年2月5日,妇女刊物《河南民国日报》副刊《女子文艺》在开封创刊,创刊人为毕业于开封艺术高中、年仅19岁的知识女性赵清阁。作为经历过新文化启蒙思想涤荡的知识女性,赵清阁了解和接触到不同社会阶层民众的生活,使她产生了强烈的谋求妇女解放的社会责任意识。②她认为,妇女解放不是盲目的乌合之众的行为,是要有过“训练”“团结”“组织”经历的妇女或妇女团体合作奋斗的过程。只有向社会各阶层的妇女进行宣传与教育,把她们训练为精神统一、团结合作的妇女组织,妇女解放运动才有希望。对于《女子文艺》承担的使命和未来的发展,赵清阁在发刊词中充满期待和想象地写道:“所谓妇女解放的根本问题,便是妇女运动,运动的目的自然是在使妇女从束缚时期解放到自由时期,在社会上能够和男子平等衡立,同样为国家服务、为革命努力,打破一切恶的势力,扫平一切难的关键。”赵清阁提出,《女子文艺》中的妇女解放问题必须以三民主义理论的要求,即民族主义是解决男女平等的前提、民权主义保障妇女的政治权利、民生主义包含妇女生活问题的解决的内容,作为探讨妇女解放根本问题的标准,以妇女解放问题三要素“地位”“参政”“生活”为重点,向妇女宣传三民主义,使她们信仰三民主义,为三民主义工作,并在三民主义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共同谋求妇女解放。“以三民主义为原则指导妇女解放”成为赵清阁创办《女子文艺》的指导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赵清阁热切地向社会推介《女子文艺》所要反映的内容与栏目,如鞭策妇女努力贡献革命与国家的评论、反映社会妇女解放的热点话题、介绍国外妇女运动的情况等,希望社会各界妇女不拘论文、小说、诗歌、戏剧、随笔等多种文体积极投稿。为了给予女性言论的充分重视,《女子文艺》特别对来稿做了“只能在同性方面研究,至于男同志们的大作,是一概不登”的规定③。《女子文艺》拒绝男性的投稿,表明自清末民初以来的妇女解放运动始终未能根本改观女性在主流媒体中缺乏话语空间的历史现状。
《女子文艺》发行后,编辑部陆续收到一些读者来信,对征文规定、刊名、办报宗旨等提出了不少建议。其中,有来信提出“妇女运动具有男女共同奋斗的意义”,应“让有志于妇女解放的男性朋友都有机会来帮助女子,使羸弱的妇女能够得到效率的方针,光明的成功”的建议,④根据读者的建议,编辑部在三个方面做了改进:一是报纸征文以后不再限制性别,欢迎男同志的投稿,来稿应以报刊宗旨、使命为原则;二是既然征文不再限制性别,刊名也由《女子文艺》改为《妇女周刊》,便于在扩大和更多选择的范围下,切实研究“妇女与社会”“妇女与政治”“妇女与革命”“妇女与教育”等妇女问题;三是来稿不拘于论文,可以小说、戏剧、随笔、诗歌等读者感兴趣的体裁来丰富妇女问题研究的内容。
《妇女周刊》在创刊过程和办刊思想中凸显其定位及其需要,是因为在国民党主流舆论与思想表达的报刊中专门创办言说妇女解放问题的副刊,除源于清末民初以来报刊作为男女两性倡导妇女解放问题协商与合作的媒介外,还在于当时南京国民政府主流媒体意图在建构新的社会性别关系的过程中,树立赞成男女平等从观念向行为转变的公共形象的缘故。因此,对于《妇女周刊》来说,只有办刊宗旨和所刊文章与《河南民国日报》在妇女解放问题上的认识完全遵守国民党的言论方针及宣传策略,才能在省党部机关报上开辟出一块立足之地来。
二、救亡图存的妇女解放言论
怎样以三民主义来探讨妇女解放运动的问题?撰写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的妇女解放理论就成为《妇女周刊》编者和作者尤为注重的内容。《妇女周刊》从创刊伊始,就把宣传妇女救亡、爱国为核心议题的文章固定放在每期第一版“妇女解放时事评论”栏目的显著位置上,希望借此对妇女解放运动的实践营造舆论声势。
《中国的妇女运动》作为第一篇向读者宣扬爱国主义的妇女解放思想文章,以妇女地位、参政意识的历史演变为阐述方向,描绘出中国妇女运动发展的脉络。作者写到,戊戌时的政治改革,有志之士为唤醒国人的痴梦,介绍了许多欧美的思想,“所有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物竞天择等名目,被一般知识阶级所了解,男女平等的思想也由此传入女界的心中”,社会有志之士开始创办妇女报刊和出版妇女书籍,从此男女平等观念传播开来,中国妇女运动迎来了它的萌芽时代。但是受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具有妇女解放觉悟的也只是少数女性,就是有男子提倡男女平权的呼声,女性也不愿予以响应。直到新文化运动从思想上发起的大革命,才对妇女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当时诞生了两个引人注目的妇女团体:女子参政会和女权运动同盟会。其中,女权运动同盟会把妇女运动转向男女平权的争取中,确定女子应当具有的多项权利,作为今后妇女运动实现的目标。⑤
为了向读者阐明救国与争取妇女自身权利的关系,《妇女周刊》刊发的题为《新时代女性应有的认识》一文里,强调指出,独立的人格,而非为人的附属品,才是妇女解放的意义。文章还劝导女性不要为了婚姻,被家庭事务绊住两足,放弃自我进取的精神。宣传“只有妇女参与社会制度的解放,才会有妇女真正的解放”的思想。⑥
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妇女周刊》呼吁妇女在国难之时应走出家庭,担当起参加救亡运动的社会责任。根据当时一些妇女组织的救亡活动,《妇女周刊》提出为救国应作到的四项准备工作:一是组织救护伤兵的看护队;二是为国难募集大宗款项;三是宣传民族主义,激发人们的爱国精神;四是坚决地抵制日货。⑦为抵制海外舶来品,《妇女周刊》把抵制外来商品与妇女的教育紧密地联系起来,作者认为,“授以妇女生活和工作的技能,使她们接受物质朴实有益生活的观念,才能达到支持国家经济发展的目的,也尽了做国民的责任”⑧。可见,编者和作者在倡导抵制海外舶来品时,充分认识到妇女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
《妇女周刊》在谈论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责任、教育、自我认识的文章中,充分体现出其言说妇女解放所特有的表达方式:即在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灌输国民党意识形态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为妇女谋求自身解放应有的观念,指出妇女只有通过参加国民革命运动的实际活动,才能争取与男性平等的地位与参政的权利。这种表达方式,是在遵循《妇女周刊》办报的宗旨与原则下,运用时代赋予妇女解放运动的革命话语,达到向社会宣传妇女革命学说的目的。
三、西方妇女解放思想的介绍与仿效
《妇女周刊》有关西方女权运动理论的内容,主要围绕资本主义妇女问题的批评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妇女运动的向往两大问题展开讨论。这些内容,既为当时妇女解放提供理论参考,也为河南妇女了解学习西方妇女运动的知识打开了一扇信息的窗口。
为解释西方妇女运动兴起的问题,赵清阁运用卡尔斯、倍倍尔、拉巴德等人的著述,在撰写的文章中先分析了资本主义对妇女生活改变的原因,进而揭示了产业革命对妇女生活带来的双重影响,“使妇女投入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经济生活的漩涡中,于是妇女的青春、妇女的健康、妇女的幸福都被残贱无余,妇女问题也就成了劳动问题的一部分,女权运动也就附入了更根本的广泛的意义”⑨。来自产业革命机器的发明及在家庭中的使用,把妇女从旧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投入到新的生产劳动中去,出现了妇女与男子为生存展开竞争的局面,妇女在获得经济独立和人身自由之时,又深陷新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
受当时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妇女周刊》开展了关于社会主义与妇女运动的介绍和讨论。在《妇女运动初期的经过》一文中,作者认为马克思与恩格斯关于妇女問题的思想是论究妇女社会地位变迁的理论依据,并以苏俄社会主义制度为例,来阐明妇女问题的解决“只能由劳动问题的解决使能得到具体的解决”⑩的认识。
《妇女周刊》并不停留于空泛的谈论社会主义妇女运动理论上,主张从实际操作的层面探讨问题,其中有关评论20世纪初以来在俄国民主革命运动中勇敢参与革命的女性文章,尤其受到《妇女周刊》的重视。如《俄罗斯的妇女参与革命》一文叙述到,在俄国民主革命运动过程中,俄国革命党人通过发行《劳动妇女》杂志,向占人口半数的广大妇女宣传革命理论,指派革命党员到工厂组建女工组织。1917年7月,彼得堡的劳动妇女与男子一起拿起武器加入到战斗中,最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妇女在苏维埃政权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与男子的平等。文章以此为鉴,提出见解,认为中国妇女应该以俄国妇女为榜样,积极勇敢地投入到国民革命中去,男女平等才能实现,妇女也才能实现自身的解放。B11
作为倡导妇女文艺创作的报纸,学习评论国外文学作品和介绍西方著名女性文学作家也是《妇女周刊》的主要内容。不过,借助国外文学作品中隐含的妇女问题,紧密地与中国妇女现实社会活动联系起来,却是《妇女周刊》探讨国外文学作品的真正用意。如在《表现妇女问题的文艺》评论中,作者认为妇女问题被提出来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是以围绕欧洲近代文艺为主要内容开始的,其中易卜生、萧伯纳、托尔斯泰等人的文学作品极具代表性。作家们从独立的人格、婚姻、两性、母性、社会组织等方面,从虚无主义的立场,运用不同的写作手法,在文艺作品中表达出对妇女问题的看法,来正视现实社会中的矛盾。B12有作者以西方著名的女性文学作家为题材,通过对乔治桑和玛丽两位女性的人生经历的介绍,B13向读者展现了西方妇女开放、独立的不同个性特征,表达出作者渴望妇女自由的思想感情。B14
《妇女周刊》对西方妇女解放的言说,反映出主编和作者为附和社会舆论的需要与心理,她们急切地把社会上新近流行的西方学说介绍给河南妇女,根据自己对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理解,大胆阐释和批驳资本主义制度的妇女问题,尤其对苏联妇女运动的介绍表现出一种政治向往的情怀。《妇女周刊》注重对西方女性主体性的探讨,目的是为了突出女性主体意识对中国妇女的重要性。而从主编和作者选择和介绍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内容上来看,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妇女周刊》的政治倾向,这或许成为影响《妇女周刊》未来走向的重要因素。
四、妇女社会生活的陈述与文学创作
《妇女周刊》从考虑读者关心的话题与需要出发,通过散文、诗歌、小说、杂文、评论等多种形式来表述教育、爱情、婚姻、家庭、校园生活、女性文学等方面的观点和感情,以此来呈现妇女多难不平的社会生活内容。如《中国女子教育的历来情形》对女子受教育的陈述,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妇女受教育演变过程的图景。作者以极大的热情寄以受教育女性“努力妇女解放事业、鼓起革命的精神”B15,走向光明大道的希望。相比之下,《妇女周刊》对妇女实际生活真实的报道,又把读者从理想带回现实生活中,那些受过新式教育却依然保持着传统陋习的妇女形象,往往也会成为《妇女周刊》批判的对象。如《一个时期的女子学校之生活写真》的文章中,作者描写了某女子学校的学生们不以学业为重,浪费光阴的故事,告诫读者人生短暂,不要虚度此生。B16对编者和作者来说,妇女需要通过教育,获取知识,谋求妇女独立的解放。这既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更是女性主体性得以表现的先决条件。
再如对婚姻的看法,《妇女周刊》极力倡导“结婚是爱情的结合”,反对把结婚作为一种经济的契约,鼓励女性打破封建婚姻的束缚。“因为结婚在从前是一种冒昧的结合,没有爱情的根据,不是为了爱而互相同居,订下终身偎依的合同,所以处处是违背的、反对的、逆行的,因此便不能够合作,男子是以利用夫尊女卑的旧礼教来尽量压迫家庭的妇女。”对这种婚姻存在的原因,《妇女周刊》解释为“这是社会的影响,归责于父母的待遇、社会的制度,不会把妇女应有的待遇给予妇女,所以形成一切的不平等”。怎样帮助妇女解决产生于社会制度中的婚姻矛盾问题,赵清阁提出,“欲要解除家庭的黑暗,妇女运动当从家庭生活开始,家庭生活又从婚姻中男女平等开始,再向家庭以外之社会方面活动,不然,不易于解放妇女”B17。从讨论的焦点问题来看,《妇女周刊》对婚姻家庭的立论重点仍是放在破除封建传统上,只不过借助了现代意义的词汇“爱情”“契约关系”“经济基础”等,来界定婚姻家庭生活中的男女关系,这依然是当时报刊媒介主编与作者引用各种新思想解释妇女社会生活问题的作法罢了。值得注意的是,在讨论的过程中,有些读者将自己的思想观点写成文字反馈给报刊,实现从读者的身份向作者的转变。这种转变,带来的是一种不同社会阶层参与构建女性主体性而推动社会性别关系变革的舆论空间的形成。B18
用艺术的力量去滋润读者是副刊的基本任务。《妇女周刊》在刊期间,都于每期的第三、四版刊登大量的妇女文学作品,其中诗歌最多。如涕克的诗歌《念慈》,把父亲描绘成慈爱而温存的形象,表达了作者通过父爱渴望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B19涤凡的《焚化在慈母灵前》以向逝去亲人的述说,痛斥世间对妇女的不公,期盼驱散妇女心头悲哀的光明社会早日到来。B20散文、短篇小说等题材的文学作品,同样表现出创作者怀抱着妇女解放的理想,渴望美好的生活,在真诚的歌颂与哭诉中传达出被唤醒的一代女性的心声和向现实社会表达男女不平等的愤慨。在《妇女周刊》主编的眼中,文艺作品显然可以与论说文体发挥同样的社会舆论效力,还可以经由自己创办的报刊把新的文艺作品推向社会,避免对文坛主流期刊的依赖。更有意义的是,《妇女周刊》还成为了当时河南为数不多的,具有现代女性文学思想的新知识女性创作早期文学作品成长的基地,后来成为著名女作家、编辑家、画家的赵清阁,正是借助主编《妇女周刊》的历史机缘,开始了她的文学之旅的。
五、结论
相比此时中国沿海大都市传媒业的发展,不论在时间与规模上,地处内陆的河南传媒业的发展都处在一个举步维艰的状态下,直到1933年河南才有第一个妇女专题报刊,在思想乃至社会开放程度上表现出沿海与腹地的巨大差距。B21《妇女周刊》对妇女解放的媒体言说虽是个案,但它体现了当时中国多数妇女副刊的样态。从形式来看,《妇女周刊》借助《河南民国日报》所提供的话语平台,真实地展现了地方公共舆论空间存在着的知识女性关于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谋求妇女解放的呼声。从内容上来看,《妇女周刊》讨论的妇女与社会性别议题,并不以痛批封建礼教为中心,而以三民主义原则下的民族主义为主线,突出对女性主体意识的解读。在民族存亡的时代背景下,《妇女周刊》诠释了民族主义与妇女解放的关系:妇女是民族国家的重要力量,妇女解放是民族解放的重要部分,妇女为争取民族解放而走出家庭,在参加民族解放的实际行动中获得了女性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并实现了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因此可以说,民族解放为妇女解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B22
注释
①蔡铭泽:《论中国国民党地方党报的建立和发展》,《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②沈建中:《最后的访谈——赵清阁答〈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摄影记者问》,《新文学史料》2001年第1期。
③赵清阁:《妇女解放的根本问题——代发刊词》,《河南民国日报——女子文艺》1933年2月5日第1版。
④赵清阁:《编者的话》,《河南民国日报——女子文艺》1933年2月13日第3版。
⑤叶红:《中国的妇女运动》,《河南民国日报——女子文艺》1933年2月5日第2版。
⑥痕石:《新时代女性应有的认识》,《河南民国日报——妇女周刊》1933年3月6日第1版。
⑦赵清阁:《当国难日迫的时候做妇女的责任》,《河南民国日报——妇女周刊》1933年3月27日第1版。
⑧赵清阁:《中国妇女教育与国货关系》,《河南民国日报——妇女周刊》1933年4月17日第1版。
⑨赵清阁:《产业革命及与妇女的影响》,《河南民国日报——妇女周刊》1933年3月20日第2版。
⑩赵清阁:《妇女运动初期的经过》,《河南民国日报-妇女周刊》1933年2月27日第1版。
B11赵清阁:《俄罗斯的妇女参与革命》,《河南民国日报——妇女周刊》1933年2月20日第3版。
B12赵清阁:《表现妇女问题的文艺》,《河南民国日报——妇女周刊》1933年4月3日第1版。
B13叶鼎洛:《女先驱玛丽》,《河南民国日报——妇女周刊》1933年3月20日第2版。
B14叶鼎洛:《天才的女性乔治桑》,《河南民国日报——妇女周刊》1933年2月27日第2版。
B15吾然:《中国女子教育的历来情形》,《河南民国日报——妇女周刊》1933年5月8日第1版。
B16赵桂芳:《一个时期的女子学校之生活写真》,《河南民国日报——女子文艺》1933年2月13日第3版。
B17赵清阁:《结婚与家庭》,《河南民国日报——女子文艺》1933年2月13日第2版。
B18B22侯杰、傅懿:《女性主体性的媒体言说——对20世纪30年代〈世界日报〉专刊〈妇女界〉的解读》,《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B19涕克:《念慈》,《河南民国日报——女子文艺》1933年2月5日第3版。
B20涤凡:《焚化在慈母靈前》,《河南民国日报——女子文艺》1933年2月5日第3版。
B21王天根:《1915—1937年中国报刊史探索的题旨情境及其书写》,《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责任编辑:何 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