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界》发稿说明
当前,果酒行业发展特点可以用小、散、乱、弱四个字总结。
年龄结构和文化属性决定消费行为,80、90后消费行为一定将带来整个果酒行业的需求迸发。
中国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决定了行业属性,双重标准下的市场经济必然造成寻租行为。
伴随资本市场的日益活跃,相信在2015年之后的果酒行业的产业并购和投资一定会动作频频。
果酒:坐看风起时
和君咨询高级咨询师 马涛
如果算在葡萄酒在内,果酒行业的整体容量将达到2000亿元;虽然还不及5000亿的白酒容量的一半,但果酒的后劲十足,2012年酒行业调整以来,其增长速度一直要高于白酒和啤酒行业。
不过国人对果酒的认识,其认知上尚未扭转,消费场合白酒和啤酒仍占大头,很少有人说“去喝酒”,然后拿出一瓶“梅子酒”来饮用的。这种品类上的尴尬是有源头的,一方面是白酒历史悠久,自古以来的酒文化绵延下来,在中国消费者的骨子里认知白酒才是酒,其他酒都是饮料酒;另一方面是果酒的推广比较晚,虽然果酒要早于蒸馏白酒发明于中国,但真正向大众推广却在改革开放之后;受当时生活水平限制下白酒和啤酒的普及速度更快一些,而果酒的发展真正走向快车道,还是在2000年之后。
其实,果酒的发展与白酒的发展是高度相关的,在上世纪90年代,有许多高瞻远瞩的名酒企业领导人就提出要发展果酒,与优质白酒向补充。其中,五粮液的王国春为代表,在97年的时候就成立了五粮液自己的果酒厂,无独有偶,茅台后期也组建了自己的葡萄酒公司。不过五粮液相对系统一点,其出发点是作为未来白酒消费高峰过后,作为酒类消费者的替代品,这是考验战略眼光的。不过,出乎意料的是,98年白酒行业经历了短暂的调整期,后来进入了漫长的“黄金时代”,长达十年时间,使果酒的发展相形见绌。果酒行业的成长受宏观环境和消费环境双重影响一直没有发展起来。
当前,果酒行业发展特点可以用小、散、乱、弱四个字总结。
小,行业规模小,加上葡萄酒(酒业内按白、啤、红、黄、紫划分行业,果酒属于紫类,葡萄酒被单划归红酒类)行业规模不足2000亿;企业规模小,良性经营的企业占比70%,大部分企业年营业不足1000万。
散,产业分布广,国内水果资源丰富,大江南北几乎所有水果品类都有相对应的果酒产品出品;果酒企业超过1000多家,龙头企业、品牌企业极少,而且大部分企业没有成熟的基础市场,产业集中度在10%以下。
乱,果酒企业起步较晚,大部分是从改革开发之后起家,尤其是90年代中后期注册的果酒企业较多,导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也较晚;行业规范难以统一,果酒品类多,生产标准不一,很难有一个统一的生产标准,行业内的协调机制缺乏,不仅生产端混乱,而且市场端更乱。
弱,行业技术起步晚,应用推广晚,国内每年水果深加工率不足3%,与国际深加工率60%相距甚远;而且产业配套不足,分散分布,上下游企业协同弱,运输距离长,成本管理能力弱;与国外果酒企业相比,国内的企业相形弱小,地方保护主义下独立生存能力较弱。无法参与国际化、市场化竞争。
问题的另一面是机遇,在2010年之后,果酒面临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一则来自于国家宏观经济的推动,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世界各国纷纷量化宽松、提高政府投资和消费占比。中国政府4万亿巨量投资下去之后,各地掀起新一轮的产业投资浪潮,期间由于白酒酿造扩能受限,许多投入到区域市场的资金开始转向相对潜力更大的果酒、露酒,因此08年之后,各地果露酒品牌异军突起,如枸杞酒宁夏红、预调酒锐澳等;加之品牌的进入,绿雾、俏雅、百人城还有百得家预调酒品牌冰锐等,国内外企业的进入,使得国内果酒行业供给市场竞争突然激烈起来。
另一方面,国内果酒需求市场也在不断升温,随着80后、90后一代进入职场,青春一代的酒类消费特点更加偏向理性、低度、健康、时尚的消费调性。酒业有一句话说“70后的白酒、80后的红酒、90后的饮料酒”。中国橄榄型的年龄结构下,80、90甚至00后的消费更加倾向于低度、健康的果酒消费,年龄结构和文化属性决定消费行为,80、90后消费行为一定将带来整个果酒行业的需求迸发。
但是,理想很丰满,预期中的果酒大势没有到来,仍然在区域竞争和消费萎靡的泥潭中苦苦蹒跚。相对酒老大白酒而言,论历史果酒比白酒的酿造时间要早得多,历史更加悠久;论供给,国内外品牌竞争激烈;论需求,前面也说了80、90一代的刚性追逐,为何行业风口迟迟不来呢?
归根结底是果酒的消费环境还未真正成熟。
这要追溯到酒行业的属性问题。中国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决定了行业属性,国家投资拉动型为主导的市场经济制度,造成了在市场资源配置中,两只手做决策,一只是“有形”的“市场”的手,一只是“无形”的“市场”的手;在双重标准下的市场经济必然造成寻租行为,于是奢侈品和精神消费品就会升值较快,原因是寻租需求旺盛。这就是08年之后,中国奢侈品和高档白酒市场价格年年翻番、总营业额年年翻番增长的背后根本动力。
在此情形之下,果露酒除非是具备高档品牌基因,具备持续涨价的市场基础,否则无法完成在“主流”市场需求下市场增长。所以,在09年之后的那一轮市场“发酒疯”中并没有果酒的身影存在。
不过,春天即将来临。2014年,笔者受邀去五粮液集团并参观了其旗下仙林果酒公司,在与时任果酒公司总经理交流的时候,可以明显感受到果酒行业发展的这种尴尬:果酒“前景”看好,但无奈老大哥白酒体量大,发展前景更好!——果酒的这种境况会一直持续下去么,笔者的答案是不会,正如跟仙林果酒交流时候的结论:果酒的春天来了,果酒企业的发展机遇期来了。
为什么?简而言之是果酒行业的发展面临着三个根本性动力:
首先,国家在经济领域“去行政化”的趋势明显。为市场经济的指导力量抽去了一只行政的手,经济反腐、行政反腐的力量在逐渐加强,因此市场寻租行为逐渐遏制。等同于市场环境更加公平,对白酒的畸形消费力量在逐渐退出。此消彼长,果酒的市场在扩大,白酒的市场在回落。
其次,市场在向年轻群体倾斜。一个“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行业是没有前途的,恰似白酒的消费动力来自60、70后的领导层,而果酒的消费力量在80、90后的青春一代,如今的酒类消费市场动力天平正在往果酒行业倾斜。80、90后占国内人口总数30%近4.5亿人,这个消费群体的市场容量足以造就几家世界级的果酒品牌。
第三,产业和资本的力量正在觉醒,正如前文五粮液投资果酒行业的逻辑一样,如今的白酒巨头正在加大对果酒、配制酒领域的投资,洋河、茅台、泸州老窖等老牌名酒企业正在携产业向青年一代靠拢,洋河的“滴诱”正在加紧研发上市,洋河的进口红酒已经破10亿;泸州老窖在澳洲并购酒庄正期待像1573那样布局中产阶级的消费需求。伴随资本市场的日益活跃,相信在2015年之后的果酒行业的产业并购和投资一定会动作频频。
当前,国内一批果酒领军企业也正在崛起,品类突破的宁夏红正在砥砺前行,潜行多年的锐澳2014年一飞冲天。2014年9月,国内预调酒品牌锐澳曲线“借壳”母公司百润股份实现上市,开启了股价的飙升之势,短短5个月时间,从18元/股翻了3翻,发文时已达83元/股,与白酒龙头股洋河齐头并进!以锐澳为代表的“非白酒”新势力,正在风起时分,这就是“趋势”的力量!
作者系和君咨询高级咨询师马涛
年龄结构和文化属性决定消费行为,80、90后消费行为一定将带来整个果酒行业的需求迸发。
中国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决定了行业属性,双重标准下的市场经济必然造成寻租行为。
伴随资本市场的日益活跃,相信在2015年之后的果酒行业的产业并购和投资一定会动作频频。
果酒:坐看风起时
和君咨询高级咨询师 马涛
如果算在葡萄酒在内,果酒行业的整体容量将达到2000亿元;虽然还不及5000亿的白酒容量的一半,但果酒的后劲十足,2012年酒行业调整以来,其增长速度一直要高于白酒和啤酒行业。
不过国人对果酒的认识,其认知上尚未扭转,消费场合白酒和啤酒仍占大头,很少有人说“去喝酒”,然后拿出一瓶“梅子酒”来饮用的。这种品类上的尴尬是有源头的,一方面是白酒历史悠久,自古以来的酒文化绵延下来,在中国消费者的骨子里认知白酒才是酒,其他酒都是饮料酒;另一方面是果酒的推广比较晚,虽然果酒要早于蒸馏白酒发明于中国,但真正向大众推广却在改革开放之后;受当时生活水平限制下白酒和啤酒的普及速度更快一些,而果酒的发展真正走向快车道,还是在2000年之后。
其实,果酒的发展与白酒的发展是高度相关的,在上世纪90年代,有许多高瞻远瞩的名酒企业领导人就提出要发展果酒,与优质白酒向补充。其中,五粮液的王国春为代表,在97年的时候就成立了五粮液自己的果酒厂,无独有偶,茅台后期也组建了自己的葡萄酒公司。不过五粮液相对系统一点,其出发点是作为未来白酒消费高峰过后,作为酒类消费者的替代品,这是考验战略眼光的。不过,出乎意料的是,98年白酒行业经历了短暂的调整期,后来进入了漫长的“黄金时代”,长达十年时间,使果酒的发展相形见绌。果酒行业的成长受宏观环境和消费环境双重影响一直没有发展起来。
当前,果酒行业发展特点可以用小、散、乱、弱四个字总结。
小,行业规模小,加上葡萄酒(酒业内按白、啤、红、黄、紫划分行业,果酒属于紫类,葡萄酒被单划归红酒类)行业规模不足2000亿;企业规模小,良性经营的企业占比70%,大部分企业年营业不足1000万。
散,产业分布广,国内水果资源丰富,大江南北几乎所有水果品类都有相对应的果酒产品出品;果酒企业超过1000多家,龙头企业、品牌企业极少,而且大部分企业没有成熟的基础市场,产业集中度在10%以下。
乱,果酒企业起步较晚,大部分是从改革开发之后起家,尤其是90年代中后期注册的果酒企业较多,导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也较晚;行业规范难以统一,果酒品类多,生产标准不一,很难有一个统一的生产标准,行业内的协调机制缺乏,不仅生产端混乱,而且市场端更乱。
弱,行业技术起步晚,应用推广晚,国内每年水果深加工率不足3%,与国际深加工率60%相距甚远;而且产业配套不足,分散分布,上下游企业协同弱,运输距离长,成本管理能力弱;与国外果酒企业相比,国内的企业相形弱小,地方保护主义下独立生存能力较弱。无法参与国际化、市场化竞争。
问题的另一面是机遇,在2010年之后,果酒面临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一则来自于国家宏观经济的推动,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世界各国纷纷量化宽松、提高政府投资和消费占比。中国政府4万亿巨量投资下去之后,各地掀起新一轮的产业投资浪潮,期间由于白酒酿造扩能受限,许多投入到区域市场的资金开始转向相对潜力更大的果酒、露酒,因此08年之后,各地果露酒品牌异军突起,如枸杞酒宁夏红、预调酒锐澳等;加之品牌的进入,绿雾、俏雅、百人城还有百得家预调酒品牌冰锐等,国内外企业的进入,使得国内果酒行业供给市场竞争突然激烈起来。
另一方面,国内果酒需求市场也在不断升温,随着80后、90后一代进入职场,青春一代的酒类消费特点更加偏向理性、低度、健康、时尚的消费调性。酒业有一句话说“70后的白酒、80后的红酒、90后的饮料酒”。中国橄榄型的年龄结构下,80、90甚至00后的消费更加倾向于低度、健康的果酒消费,年龄结构和文化属性决定消费行为,80、90后消费行为一定将带来整个果酒行业的需求迸发。
但是,理想很丰满,预期中的果酒大势没有到来,仍然在区域竞争和消费萎靡的泥潭中苦苦蹒跚。相对酒老大白酒而言,论历史果酒比白酒的酿造时间要早得多,历史更加悠久;论供给,国内外品牌竞争激烈;论需求,前面也说了80、90一代的刚性追逐,为何行业风口迟迟不来呢?
归根结底是果酒的消费环境还未真正成熟。
这要追溯到酒行业的属性问题。中国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决定了行业属性,国家投资拉动型为主导的市场经济制度,造成了在市场资源配置中,两只手做决策,一只是“有形”的“市场”的手,一只是“无形”的“市场”的手;在双重标准下的市场经济必然造成寻租行为,于是奢侈品和精神消费品就会升值较快,原因是寻租需求旺盛。这就是08年之后,中国奢侈品和高档白酒市场价格年年翻番、总营业额年年翻番增长的背后根本动力。
在此情形之下,果露酒除非是具备高档品牌基因,具备持续涨价的市场基础,否则无法完成在“主流”市场需求下市场增长。所以,在09年之后的那一轮市场“发酒疯”中并没有果酒的身影存在。
不过,春天即将来临。2014年,笔者受邀去五粮液集团并参观了其旗下仙林果酒公司,在与时任果酒公司总经理交流的时候,可以明显感受到果酒行业发展的这种尴尬:果酒“前景”看好,但无奈老大哥白酒体量大,发展前景更好!——果酒的这种境况会一直持续下去么,笔者的答案是不会,正如跟仙林果酒交流时候的结论:果酒的春天来了,果酒企业的发展机遇期来了。
为什么?简而言之是果酒行业的发展面临着三个根本性动力:
首先,国家在经济领域“去行政化”的趋势明显。为市场经济的指导力量抽去了一只行政的手,经济反腐、行政反腐的力量在逐渐加强,因此市场寻租行为逐渐遏制。等同于市场环境更加公平,对白酒的畸形消费力量在逐渐退出。此消彼长,果酒的市场在扩大,白酒的市场在回落。
其次,市场在向年轻群体倾斜。一个“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行业是没有前途的,恰似白酒的消费动力来自60、70后的领导层,而果酒的消费力量在80、90后的青春一代,如今的酒类消费市场动力天平正在往果酒行业倾斜。80、90后占国内人口总数30%近4.5亿人,这个消费群体的市场容量足以造就几家世界级的果酒品牌。
第三,产业和资本的力量正在觉醒,正如前文五粮液投资果酒行业的逻辑一样,如今的白酒巨头正在加大对果酒、配制酒领域的投资,洋河、茅台、泸州老窖等老牌名酒企业正在携产业向青年一代靠拢,洋河的“滴诱”正在加紧研发上市,洋河的进口红酒已经破10亿;泸州老窖在澳洲并购酒庄正期待像1573那样布局中产阶级的消费需求。伴随资本市场的日益活跃,相信在2015年之后的果酒行业的产业并购和投资一定会动作频频。
当前,国内一批果酒领军企业也正在崛起,品类突破的宁夏红正在砥砺前行,潜行多年的锐澳2014年一飞冲天。2014年9月,国内预调酒品牌锐澳曲线“借壳”母公司百润股份实现上市,开启了股价的飙升之势,短短5个月时间,从18元/股翻了3翻,发文时已达83元/股,与白酒龙头股洋河齐头并进!以锐澳为代表的“非白酒”新势力,正在风起时分,这就是“趋势”的力量!
作者系和君咨询高级咨询师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