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美术创新教育实践对聋儿能力发展的影响
于淼淼
【摘要】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广和深化,社会开始越来越关注教育的变化和发展,特殊教育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与此同时也暴露出特殊教育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基于此,主要针对聋儿美术教育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对如何在聋儿教育中更好地实施美术创新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相关工作者的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美术创新教育 特殊教育 聋儿能力发展 影响
一、聋儿美术创新教育的出现
1.聋儿美术创新教育的产生背景。创新性的美术教育,指的是采用创新的美术教学方式,利用视觉信息、身体语言以及其他感官来帮助那些不能通过常规学习方式学习的学生进行美术学习的教学方式。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人们生活环境的方方面面都体现着人文关怀,普通人在享受着平等尊重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社会上那些特殊的群体,他们受限于一些因素,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学习和生活,更加需要一个被公平对待的平台,一个表达自我的机会。随着美术创新教育的不断推广和实施,也会带动人们对于特殊儿童教育的关注程度,更有利于特殊教育打破瓶颈,实现进一步的发展。
2.聋儿美术创新教育的特殊性。对聋儿的美术创新教育,首先要做到对聋儿的身心发展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对聋儿所表现出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理解和接受。美术创新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促进聋儿的身心的发展和提高。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聋儿借助美术实践活动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思想感情,更有利于教师对其心理活动以及心理发展情况的把握,继而实现改善其心理和思想感情状况。此外,具体到美术学科本身,美术创新教育可以促进聋儿相关的美术知识学习及能力的改善,通过美术学习,使聋儿对于物体的造型,色彩的构成和运用得到进一步地提高,促进聋儿综合能力发展。美术创新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聋儿业余文化生活,增加了其与父母,朋友的沟通内容和渠道,为聋儿的生活添加了不一样的一抹色彩。
二、传统的聋儿美术教育模式的弊端
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都有的一个通病,在特殊教育中仍然存在,那便是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特别是对于聋儿这个特殊的学生群体,聋儿并不能像普通的学生那样依靠听觉来获取信息,聋儿接受外界的信息主要依靠视觉,长期借助视觉一方面发展了聋儿的形象思维,使得他们对于直观的事物具有更好的记忆和学习的能力,但是在另一方面,这种相对单一信息获取方式不利于聋儿抽象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因此大部分聋儿学生对于抽象知识的接受能力偏低。面对这种现状,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能力,但是沿袭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用笔为聋儿进行示范,聋儿参照教师所画内容进行机械地模仿,造成很多教师片面地认为聋儿缺乏自行创作的思维和能力。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没有对聋儿进行有效地引导,加之信息传递的不对等,使得实际教学并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完全没能调动聋儿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聋儿的相关思维没能得到有效的开发。
此外,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带来了一个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营造了一个过分“安静”的课堂。特殊人群的人口基数较小,一般交际的范围比较小,很多特殊人群希望同普通人交流沟通,建立朋友关系,但是往往由于自卑心理、人们的偏见等因素不能拥有同普通人交往的机会,使得他们在一些必须进行交流的情况下往往不能从容地应对。同样的,聋儿在现实生活中在与常人的交流中也存在很多的障碍,倘若不进行有效的训练,很可能将一辈子束缚于聋人的世界中。一个聋儿即使有着再高的天赋,不为人所知,也只能孤芳自赏,不能体会应有的赞美和快乐。所以,从某种角度出发,教会聋儿进行交流,实现其情感、心智等方面的發展,比传授学科文化知识更为重要。我们反观传统聋儿美术课堂,在教学中老师同聋儿之间很少进行沟通,即使在与聋儿进行交流时,由于沟通较少,很多教师往往不能做到同普通学生交流那样自然,在交流的过程中过分地强调聋儿的特殊群体身份,教师的这种表现所带来的危害可能是永久性的,聋儿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同常人进行交流,相较于熟悉的教师,在与普通人的交往中会更加关注自己的特殊身份,在沟通中遇到挫折的时候会本能地将原因归结到自己的特殊性上,这些客观的身体缺陷一般是无法改变的,这样会使聋儿对同常人的交流过程产生消极的情绪或心理,严重影响到其以后的发展。
三、有效开展美术创新教育实践的途径
开展美术创新教育,教师要首先理解传统模式的弊端,在教学中针对这些弊端进行逐一地改进。首先,传统教育模式没有发挥聋儿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为了实现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可以一开始从最简答的吹塑纸版画入手,并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增加教学内容的难度,后续可以进行木刻版画的教学,进行版画拓印等。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作,一开始可以为聋儿指定创作主体,并为其提供相应指导和帮助,借助这样的阶梯型教学形式,激发聋儿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激发聋儿美术学习的兴趣。
其次,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和聋儿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因此教师在践行美术创新教育的时候要看重同聋儿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但是这里需要进行特别地说明,虽然社会倡导对特殊人群的人文关怀,摘掉看待特殊人群的有色眼镜,但是在现实中与聋儿交往中便会发现,大多数的聋儿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问题,很多聋儿脾气暴躁、内心封闭,自卑情绪严重,加上其父母对其溺爱和社会部分人的歧视,教师要想与聋儿真正的进行平等的交流仍然有一定的困难。笔者认为,要想与聋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需要缓解聋儿的心理状态,只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接收到外界传递的正能量信号,接受来自于他人的善意。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聋儿在特定方面的特长,从而通过发展聋儿的特长建立聋儿交往的自信心。除此之外,教师要更多地领着聋儿走出教室,使聋儿更加熟悉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破除心理上的陌生感。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以一个积极阳光的形象与聋儿们站在同一位置上,切忌畏畏缩缩,刻意与聋儿们保持距离,伤害聋儿们的自尊心。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实践美术创新教育,教师要冲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枷锁,了解到传统教育模式所存在的弊端,要认识到聋儿及聋儿教育的特殊性,在具体的教学中发挥聋儿的主观能动性,激发聋儿的学习兴趣。要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尽量使每个聋儿都能在教学中寻找到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点,树立自信心,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好地同普通人进行沟通,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蒙喜华.特殊教育美术课堂中情境趣味化教学策略研究[A].教育理论研究[C].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8.
[2]王鹏.特殊教育中聋人美术教育的作用及现状研究[J].艺术评鉴,2018,(14):146.
[3]石雨菲,束霞平.浅析美术创新教育实践对聋儿能力发展的影响[J].文教资料,2011,(23):122.
[4]廖瑞,束霞平,张蓓蓓.创新性美术教育对聋儿心理方面的影响[J].文教资料,2011,(21):87.
[5]朱梦笛,束霞平.美术创新方式对聋儿健康成长的影响[J].文教资料,2011,(2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