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尹洁

[摘 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能力体现了团队内部从事创新活动的实施效果。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作为典型的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研究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创新能力评价提供概念模型。
[关键词]高校科技创新团队;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0-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4-0007-02
一、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概念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是以共同的科学研究为目标,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共同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组织,通常由技能互补、愿景一致、责任共担的教师与学生组成。[1]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科研目标往往具备交叉性、多元性,其成员来自不同学科,具备不同学科特长,需团队成员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努力、协同创新,产生1+1>2的协同效应以提升团队整体创新能力。[2]
“2011计划”即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3]随着“2011计划”不断推进,部级、省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纷纷挂牌成立,运行已日趋规范。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作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典型代表,能够体现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运行机制。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能力衡量了团队内部的创新绩效,能够有效评价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从事创新活动的实施效果。[4][5]因此,本研究将以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为例,研究如何评价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能力。
二、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创新能力评价
科学、合理地评价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协同创新能力与绩效,将为中心的管理、资助、表彰等提供科学依据,保证权威性与公正性,促进人才培养、团队建设,有利于创造公正、良好的发展氛围。同时,在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对其创新能力实时评价,了解协同创新能力现状,根据实际情况改进、调整。[6]
基于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的全面性、阶段性、动态发展性,同时由于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组织形式的特殊性,其能力、绩效评价有别于企业等其他一般社会组织。[7]本研究结合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实际工作情况,走访了江苏省内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深入了解了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组建、运行情况,面对面访谈了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学科带头人、成员、高校科研管理者以及相关领域专家,经过多轮评价、修改,按照规范化、科学化要求,以产出绩效、创新情境、科研水平、团队结构四个维度,构建了协同创新能力评估体系。考核模式采取同行评价方式,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
根据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定期评价其协同创新能力(建议以一年为一个考评周期),针对协同创新中心绩效,给予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充分激发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工作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提升科研素质与效率,促进科研任务顺利完成。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其中,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两点问题需要根据协同创新中心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第一,产出绩效、创新情境、科研水平、团队结构四个维度的标度应统一化。四个维度中,产出绩效、科研水平均为定量性指标,创新情境、团队结构(部分二级指标为定量性指标)采用同行评价方式进行定性式评分,需采用与定量化指标相同的标度以评分。第二,在本研究提供的科研水平维度二级、三级指标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细化各类科研成果的等级形式,在实际操作中,建议设置阈值以确定不同等级分数评定。
本研究针对江苏省部分校级、省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收集数据,采用本研究构建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评价总体协同创新能力。研究结论表明,本研究所设计的指标体系具备普遍适用性,所采样协同创新中心总体创新能力一般,产出绩效较低,可能存在的原因在于现阶段各协同创新中心建立时间较短,基本属于总体规划及初步实施阶段,各项成果不甚显著,其经济绩效、科研成果尚处于酝酿、积累阶段,因此对于本研究的实际数据采集造成了较大困难。
三、管理策略
1.协同创新中心以四年为一周期,建议考评以一年为一个周期。考核应采取分层考核,即上一层次负责下一层次的考核,避免跃层考核。
2.根据考评结果,针对协同创新中心成员进行物质、精神激励以提高成员工作积极性。
3.提高协同创新中心的环境协同能力。一方面,完善协同创新中心的基础设施平台,例如,完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以构架产学研合作信息桥梁,促进科技创新成果有效扩散。同时,积极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校企共建研发中心、专业孵化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公共技术研究平台,通过产业、高校、研究所、金融机构的互动以完善协同创新中心的创新模式,深入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其次,应积极深化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完善与协同创新中心发展密切相关的科技中介,保障产学研之间联系通道顺畅,实现中介机构的市场化独立运作。再次,完善多元化投融资综合体系,注重寻求资本市场支持,运用多样化投融资工具以支持协同创新中心发展。
4.提高协同创新中心创新合作氛围。首先,培育创新文化,选择适当的文化切入点,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创新性失误的新风尚,提倡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氛围。其次,营造合作创新氛围,建设学习型组织。
四、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1.由于现行协同创新中心尚处于总体规划与初步运行阶段,产出绩效、科研成果尚未充分体现,创新情境处于建设、培育阶段,为本研究指标体系的实证采集造成了较大困难。
2.协同创新中心以四年为一个建设周期,周期内的不同年限,体现的成果形式各有侧重,例如第一年,对于协同创新中心的总体规划、工作任务、预期成果等指标考核尤为重要。在未来研究中,可以针对周期不同年限,针对性的设计不同时期的考核指标体系,以更加全面性、动态性的针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创新能力给予评价。
[ 注 释 ]
[1] 张茂林,董泽芳.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数量与科技创新能力关系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4):151-155.
[2] 朱晓琴,廖萍.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评价指标的设计[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1):136-139.
[3] 谢蕾蕾.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发展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2014(10):28-29.
[4] 王晓蓬.浙江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创新能力的绩效评价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1.
[5] 章木林.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的ESP教学多元评价探讨[J].大学教育,2012(7):83.
[6] 吴绍芬.协同创新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J].高校教育管理,2012(6):16-19,29.
[7] 赵德武.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校科技,2014(Z1):14-16.
[责任编辑:钟 岚]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