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

杜娟
【摘 要】高职校园文化是传播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平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引领,高职校园文化又是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重要载体,二者辩证统一。当前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重技能轻人文素养培育等问题,只有坚持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网络文化“五位一体”协同建设,不断强化理想信念、内化规范意识、提升文化品位、优化校园环境、营造优良氛围,才能真正实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职院校全员全方位育人目标的双赢。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校园文化;融入;路径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07-0042-0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被高度提炼和概括为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成为新时期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最新导向。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换挡期,各种社会文化、思想理念不断交流、碰撞,多元化社会思潮此起彼伏,不断冲击着我国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高职校园文化作为学生思想文化集散的关键一环,是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平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助于高职院校实现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目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性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方向
从国家层面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价值追求的基本价值要素,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中国梦价值实现的重要环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引领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然更能凝心聚力,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内涵深入发展的同时,团结广大青年学生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P.92)从社会层面来说,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层面的要求,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必然要遵循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规范,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即将参与的社会活动中的基本规范、道德准则、价值要求的教育便成为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从个人层面来说,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选择的十字路口,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提出了个人应遵循的价值标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字字分明,为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深厚的力量源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能重塑高校师生的爱国之心、敬业之德、诚信之本、友爱之情。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我国人口众多,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对核心价值观念的认同程度参差不齐,但整体来说,高素质人群因其影响力大、活动范围广将成为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宣传的重点对象,高校包括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人群最具集聚性的区域,其校园文化建设将责无旁贷地成为宣传和弘扬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平台。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弘扬核心价值观提供环境载体。环境影响人,高职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历史传承与价值传播的时代任务,优美的校园环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校师生员工。二是为弘扬核心价值观提供实践平台。高职院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也被称为学生“第二课堂”,通过实践活动,不但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能实现校园与社会的有效对接。因此,社会实践活动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担任着重要角色。爱国主义主题演讲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诚信校园行”提升学生的诚信意识等等,正是在这丰富多彩而又主题鲜明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步步深入人心,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成为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不断前行的方向标。三是为弘扬核心价值观提供制度载体。高职院校的制度文化中不仅包括国家的法律法规等“硬制度”文化,也包含增强学生积极性,促進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师生共同进步的“软制度”文化,这些“软制度”文化规定了在校师生的学习、生活、交往等各个方面,影响广泛,作用明显,对广大师生形成了无形的约束力,因此,弘扬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支撑,校园文化建设为弘扬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制度平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强调专业技能和就业,轻人文素养培育
一方面,相较于其他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更加注重学习和科研来说,高职院校的学生则更加看重就业问题。确切来说,很多选择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其目标就是学一门技能方便就业,甚至有个别学校在育人理念、管理体制上都不断强调就业导向,给学生营造了一种“只要找到好工作,其他的都不重要”的错误认识。而事实上,高等教育的导向不应该是就业,或者说不应该只是就业,就业教育应该只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通过高等教育,让学生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担当,善于合作的时代品质,无愧于自身,无愧于社会、国家,这才是高等教育应该提倡的教育导向。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国家、社会、企业等对高技能水平人才的渴求越来越强烈,为了更进一步地贴近市场需求,许多学校建立了校企合作组织,部分学校将实用主义等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在学校管理上也逐渐趋同于企业管理模式,在育人理念,课程设计等环节更是向企业看齐,采用硬性的、易考核易量化的显性指标过分强调职业忠诚等等,甚至个别学校将其等同于校园文化,从而导致了学生在道德信念、人文素养方面的缺乏,核心价值观教育显得无足轻重,其教育功能被严重弱化。
(二)文化建设流于形式,弱化活动平台价值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在长期自身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多种外部因素日积月累,积淀而成的学校文化内核,折射着一所学校特有的个性与品味。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校广大师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为师生员工提供了特有的学习、生活的氛围和环境。然而,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某些地方无法进行明确的量化考核,这导致个别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心思用得不到位,功夫下得不够,多流于形式上的敷衍,丧失了明确的价值导向。
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方面制度的形式主义。在提倡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众多学校都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的建设方案、标准等,但个别学校却将这些方案、制度等束之高阁,仅仅停留在纸上,遇到上级检查时,积极地拉横幅、贴标语,宣传材料上大肆吹捧、弄虚作假,同时,部分学校在组织校园文化活动的时候宣传不到位,资金、人力投入不充分,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校园文化活动所应起到的凝心聚力的价值导向作用。除此之外,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也有一定程度的形式主义倾向,如学生社团方面,缺乏对社团建设的整体规划,成立了一些重复性高的社团,往往在收足了经费的时候半路夭折,在具体活动上更是敷衍了事,走过场,这些严重削弱了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也成了影响校园文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潜在负面因素,不能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搭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平台。
(三)精神思想趋向多元,主流意识受挑战
高校大学生作为最具有活力的时代青年,一方面从主观上来说,他们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成型时期,极为容易受到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从客观上讲,高校位于容易接触到各类一手信息、文化的前沿区域,是各类精神、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各类文化思潮此起彼伏传入高校,又传播出去。在这两种情况的作用下,一旦一些负面的、消极的非主流文化传播到广大青年学生中,很容易造成部分青年学生对现有的主流文化认知产生矛盾和困惑,甚至叛离,给其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道路上带来冲击和不良影响。[2](P.124)
同时,网络的迅猛发展在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因其开放性、虚拟性等特点,导致其容易诱导、难以监管、鱼龙混杂等情况的出现,使得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网络诸多负能量的冲击,也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新的困难。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强化理想信念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的理想信念、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本质的部分。理想信念作为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什么时候都不为过,可以说,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精神文化是高职院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一环。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作为精英人才或潜在精英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力量,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期望。高职院校有责任、有义务自觉将理想信念教育摆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位置,通过课堂教学、校风学风建设、办学理念渗透等途径,培养大学生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解决好大学生思想上的“总开关”问题,这是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内化规范意识
制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起着惩恶扬善的保障性作用,如果工作没有制度作支撑或保障,那其他方面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由此可见,加强校园文化的制度建设,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其叛逆心较重,当价值观承诺价值与现实情况相悖时,学生对价值观的认同度就高,价值观教育效果就差,[3](P.31)反之亦然。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内化规范意识就是要把核心价值观规范层面的内容转换为学校的规章制度,将其融入到学校的各个方面,尤其是贯穿到师生的行为准则之中。如敬业方面,不断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诚信方面,完善考试考核制度;民主、法治方面,不断推进依法治校、民主治校;友善方面,进一步完善学生管理制度等等,春风化雨中使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成为师生日常的行为规范。
(三)加强行为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品味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动态发展的行为过程,行为方式对价值观的形成有直接的反作用。因此,对高职院校来说,要实现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就要着力打造一批精品校园行为文化,在实际行动中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品味。
弘扬核心价值观,加强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一方面要寓教于乐,将核心价值观内涵深入到校园各类竞赛、社团、活动之中,以丰富多彩的形式为依托,积极打造一批特色鲜明、效果良好的核心价值观主题文化活动。升旗仪式激起同学们的国家自豪感,爱国主义主题演讲唤起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参观历史博物馆燃起同学们的民族情怀等等,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不仅能提升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品味,还能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更能有效增强同学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从而使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还要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以良好的行为表现、高尚的师德师风、严格的职业规范积极表率,身体力行地影响和带动同学们成为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四)加强物质文化建设,优化校园环境
校园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的各项空间布置、内部结构、各类建筑等有形的文化形式,是校园存在的物质基础。校园物质文化不仅承载着学校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更是一座无声的课堂,有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关键要不断优化校园环境。
首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的价值理念渗透到学校的标志性建筑之中,[4](P.109)如图书馆、主题教学楼、校史馆等,激发师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激发其建功立业的决心。其次,打造能够突出学校办学特点的特色建筑,学校特色既是学校的文化传承,也是学校的独特魅力所在,特色建筑能够强化学生专业归属感,更是最能体现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不断优化提升物质建筑的文化品位,从而拓展校园精神文化的物质内涵,这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后,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宣传,着力搞好校史馆、纪念碑、道路、教学楼名称等宣传性建筑,挖掘其中的人文价值,更好地发挥物质文化的精神育人功能。
(五)加强网络文化建设,营造优良氛围
根据中文互联网数据咨询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其中,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4.7%,在这之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4%,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仍然最高为25.1%。[5]由此可以看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已经成为深入影响师生学习、生活各个方面的“第三课堂”,俨然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崭新阵地,因此,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要不断提升校园网络平台的科学性,规范性,着力加强校网络平台的思想性、教育性,营造优良的网络氛围。
第一,加强网络平台建设。注重网络硬件建设,也要针对学校师生的特点和需求,开发吸引力强、影响力大的软件,大力开发核心价值观等理论传播网站,有效融入核心价值观的元素。第二,丰富网络文化内容。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新方法,提高网络中意识形态和人文素养教材的趣味性。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契机,在满足广大师生的吃穿住用行等基本生活用网需求以外,注重关注网络信息交流,深化网络正能量对大家日常的影响。第三,完善网络管理机制。选拔政治立场坚定、思想觉悟高、业务水平过硬的网络管理人员,制定合理的网络行为规范,及时加强网络监管,实现网络舆情的及时、有效引导。
参考文献:
[1]胡伯项,李江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 园文化建设论析[J].教学与研究,2017,(4).
[2]白炳贵,杜友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 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研[J].青海社会科学,2012,(2).
[3]赵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的进路思考[J],职教论坛,2014,(29).
[4]龙晓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 化建设的途径探析[J].新西部,2015,(26).
[5]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http://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8/
t2016083_54392.htm.
[责任编辑:马雅兰]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