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年一贯制培养中“后进生”教育的几点思考
戴亮亮
【摘要】针对五年一贯制培养中出现的“后进生”现象,笔者结合多年的教育经验,从“后进生”的内涵入手、深入分析了“后进生”的形成原因,提出了用爱的感化、平等对待,善于发现闪光点和持之以恒的教育,他人眼中的“后进生”是可以转变成优秀学生。
【关键词】后进生 教育 五年一贯制
一、“后进生”内涵的诠释
对于“后进生”,国内外教育界对其含义阐释很不统一,至今没有定论。本文意义上的“后进生”具有相对性,相对于“不差的学生”而存在,其内涵是依照特定的参照标准来说有欠缺和不足,相对于特定的范围来说存在着差距,具体的是指那些学习不努力、成绩较差、思想上不求上进、品德水平较低的学生。他们的智力属正常范围,但由于各自不同的原因,不能适应学校教育条件下的学习生活,最终导致“学业不振”或“学力不良”。“后进生”之“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求知欲望匮乏,学习能力低下。由于缺乏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与同年人相比,他们的思维能力发展较缓慢,学习能力较低下,无意于读书学习,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懒于观察和质疑,缺少钻研精神,主动学习意识差,上课提不起精神,常常睡觉或干脆逃课,因此学习成绩较差。
2.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淡薄。是非观念是指一个人对己对人的行为应该分清什么是美与丑、善与恶、荣与辱,并认识行为产生的社会影响。“后进生”容易犯错误的原因之一就是道德无知、是非不分,看待问题往往拾人牙慧、人云亦云。有的“后进生”还接受了社会上错误的道德观,敌友不分,以至干出损人利己、违法乱纪的事来。
3.行为习惯不良,意志力薄弱。“后进生”一般都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说则污言秽语,行则粗鲁庸俗,有的抽烟喝酒,有的上网成瘾。不少“后进生”屡犯错误、屡教不改就是由于受不良行为习惯驱使而产生的。所以,意志薄弱的“后进生”往往能说不能做,要做不能堅持,没有恒心,缺乏毅力。这是导致他们在转化过程中经常出现反复的原因之一。
4.既自尊自傲,又自卑自弃。“后进生”并不满意自己所处的落后地位,内心深处还会时常迸发出要求进步的火花。当他们因稍有进步而受到肯定和表扬时,就会兴奋不已,跃跃欲试。但是由于在他们的生活经历中,受到的指责多于赞扬,不是老师的批评、训斥,同学的讽刺、挖苦、嘲笑,就是家长的责备、打骂。因此,他们往往有较严重的自卑感。
当他们受到外因引诱重犯错误时,又会感到积重难返,难以自拔,出现自卑情绪。这种自尊自傲和自卑自弃心理在他们身上就这样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并使他们经常处于矛盾斗争之中。
二、“后进生”成因的分析
1.社会环境的不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上的各种不正之风、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一些不健康文艺作品的毒害,也随之而来,如自媒体时代,各种不良的文化垃圾迅速传播,毒害着学生的心灵;社会不良风气、不正之风,极易对学生产生侵蚀,从而误导学生盲从;再加上人与人之间不正常的交往关系等,都对学生的心灵产生着消极影响,埋下了不爱学习的祸根。
2.家庭教育的失误。五年一贯制的学生大多数来自于农村家庭,家长的责任就是提供经济保障。有的家长过分溺爱自己的子女,捧他(她)们为掌上明珠,对他们娇生惯养,包庇纵容;有的家长粗暴无知,对子女报抱有“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动不动就施加打骂,家庭缺乏温暖,或不报希望,听之任之,放任不管;有的家长本身道德败坏,自私自利,甚至纵容子女贪图享受,等等。这一切使不少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成绩直线下降。
3.学校教育的偏差。初中教育为了升学,不断进行分类、淘汰,致使一些学生丧失了信心,成了所谓的“后进生”甚至学习、品德都差的“双后进生”。另外,某些老师对待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对优生常产生心理定势,并予厚望,而对“后进生”产生厌恶心理。“后进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致使“后进生”从“以烂为烂,破罐子破摔”的失落感中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厌师拒学”。
4.学生自身的原因。自我控制能力差,对学校和家长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甚至有对立情绪,不愿接受教师和家长的正面引导,没有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习惯,沉醉于低级趣味的东西,甚至接受完全错误的东西,知错不改,胡作非为,破罐子破摔,自甘堕落,成了名副其实的“后进生”。
三、“后进生”转化的对策
1.热情关注,以爱心抚慰他们的心灵。“后进生”对爱的渴望,有时甚至超过对知识的追求。如果他们得到哪位教师的关爱,哪怕是一句简单的问候、一个自然的微笑或是一声无意的赞扬,也会自然而然地激发出对这位教师的爱,十分愿意接近他(她),愿意向他(她)袒露自己的思想,倾诉心里的秘密,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亲其师、信其道”,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良好的心境、愉悦的情绪来激发积极认知和意志活动,使学生看到自身的价值,产生向上的力量,进而自励进取。所以,在“后进生”的心中,一个富于爱心的老师远比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更具魅力。
2.平等对话,以诚心赢得他们的信任。以诚心赢得他们的信任,最后实现心灵相通,是必不可少的途径。有些老师习惯于严肃地摆出高高在上的架势,不愿意与“后进生”推心置腹地交流,没有他们讲话的权力。这样一来,老师虽然没有少说话,但只能说是“训话”,是“一言堂”,而不是“对话”。其实,高师学生大多已是成年人,他们有他们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也希望将自己的理解与他人分享,更希望自己的看法得到他人甚至是老师的认同。所以,作为老师,应该静下心来,把他们当作朋友,真诚地与他们交流。即使对屡教不改的,也切忌简单指责、当面呵斥、讽刺挖苦,可以平等地面对面沟通,或以书信形式交流,尽可能地拉近与他们的距离,努力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如此这般,你会发现,他们也是有思想的,心灵的天空同样充满阳光。
3.发现潜质,以信心激励他们的成长。教育者要转变教育观念,摒弃“无可救药”等观点,坚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信心,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后进生”。同时,还要努力挖掘他们的潜力,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表彰和鼓励,从内心深处注意发现他(她)们的难处和可爱之处,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使他们找回自尊、树立信心、增强毅力,使他们抬起头来走路。
4.长期教育,以耐心期待他们的转化。“后进生”易反复,这是教育中最一般的规律。因此,教育“后进生”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以一种平常的心态期待他们的转化。其实“转差”工作,与其它的所有事情一样,在没有达到一定的度和量时,事物的质是不起变化的。因此要使“后进生”出现变化,教师一定要有一种耐心,保持“南风”长吹不停,不能浅尝辄止。只要这样,“转差”工作才能会取得预期的效果。只要你不放弃信念,成功总是不远的。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请老师们坚信:“口吃的人经过奋斗可以成为演讲家,聋哑人经过拼搏可以舞出美丽而动人的旋律”。同样,“后进生”经过老师的教育和引导,也可以向优等生转化,练就出扎实的教育技能,成为合格的师范毕业生,将来能顺利地胜任小学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潞玲.“对‘自我了解、自我把握主题班会的思考”[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
[2]朱灶妹.试谈面对后进生[A].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论文集卷二——专题研讨[C].2018.
[3]李长安.职业教育须摆脱“后进生教育”的陷阱[N].深圳特区报,2019-05-06(A02).
[4]孙光友.摘掉“后进生教育”标签,靠什么[N].中国教育报,2016-09-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