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消食药教学技巧浅谈

    刘宇 王彦刚

    摘 ?要 在中药学消食药教学中,可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理解、运用及语言表达能力,培育中药文化情怀,在授课中突出语言魅力与文化感染力,使课堂成为弘扬传统文化、彰显课程思政的高地,从而收到满意的授课效果。

    关键词 中药学;消食药;中药文化;教学改革;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2 ?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18-0091-04

    Discussion on Teaching Skill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harmacy Digestives//LIU Yu, WANG Yangang

    Abstract In teaching proc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harmacy Dige-

    stives, students capabilities should be remarkably elevated in terms of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ral expression and

    cultiv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Classroom tea-ching could be transformed into heights of upholding traditional cul-

    ture and emphasizing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y means of highlighting language and cultural charm, thus registe-ring satisfying teaching effects.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pharmacy; digestive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teaching reform;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1 前言

    中藥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见中药性能、功效与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亦是高等学校中医药课程体系中“基础迈向临床”的桥梁与纽带。中药学的教学具有承前启后的突出地位,教学效果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今后综合运用理、法、方、药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1]。本文以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第十版,钟赣生主编)第十六章“消食药”为例,浅谈如何在教学设计及实践中制造亮点、创造惊喜,让学生激发兴趣、提升能力。

    2 教学目标上着力提升三种能力,培育一项情怀

    准确理解与合理运用本章药物的能力 ?“消食药”篇幅不多,涉及药物亦较少,但均为临床及生活中较为常见之品,且在疾病的治疗领域各具特色,在讲授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在熟练掌握食积气滞诸症临床表现的同时,能针对食积的不同类型(油腻肉食、米面薯芋等)选择恰当的药物;同时关注这些药物在其他领域(非脾胃病)的运用情况,增强学生对药物进行横向对比的能力和意识,有针对性地“回头看”,将学习过的、分散在不同章节的、具有相同或相似功效的药物及时进行对比复习,温故知新。对于小章节的学习,精髓在于使学生真正“跳出来”,以高瞻远瞩的视角、高屋建瓴的维度、高出一筹的能力,摆脱内容的局限,更深刻地思索药物的功用特点,做到以管窥豹、举一反三。

    语言表达及团队协作能力 ?“消食药”在多数高校中药学的授课实践中是教师较为公认的互动章节,由于理论难度不大,涉及药味不多,基本上没有十分晦涩难懂的理解性内容,故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彰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授课理念[2],将课堂的主动权交予学生,适当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而后由一名学生作为小组代表上台阐述观点。这样一来,学生既加深了对本章药物的理解程度,拓宽了视野,也提升了在团队中沟通协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在人前说话”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能力,增长自信,凸显了形成性评价的应有之义。

    对中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初步认识与理解能力 ?消食药的主治症状有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大便失常等,这些症状均提示出胃脘痛、痞满、吐酸、嘈杂、泄泻,或慢性胃炎、胃溃疡、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肠炎等中西医内科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通过对本章药物的讲解,可使学生初步了解和熟悉上述疾病的定义、临床表现、辨证分型及代表方药,为今后的深入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中药文化情怀 ?情怀的培养从来都非一日之功,是在长期的接触、学习和认真领会之后的由衷之感,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体现。中药文化是中药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与文学、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哲学等领域互相融合、交相辉映后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中药早已渗入炎黄子孙的血脉,成为历久弥新、永不磨灭的民族图腾。每一味中药的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符号,彰显着动人的文明元素,需要教师博览群书、尽力挖掘。在课堂上,如果能将中药文化的精髓用心、用力、用情地讲深讲透,必将在学生的心中升腾起深切的情感、深沉的情愫、深刻的情怀,使学生意识到中药其实并不遥远,就在人们身边,让人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它们的存在,成为人们战胜自然、却病疗疾的力量之源。看似平凡的本草,却忠诚地守护着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和繁荣昌盛,由此,学生心中对中药文化的博大精深之感便油然而生,从而实现专业能力与文化品位的双重提升。

    在包括“消食药”在内的中药学各论的讲解中,教师一定要深入挖掘和讲解中药背后的文化内涵[3],让学生在浩瀚千年的华夏文明中领略中药之美,着力打造具有十足文艺范儿的中药课。具体到本章“消食药”讲解,即是教师应尝试从历史文化(山楂)、生肖文化(鸡内金)、饮食文化(莱菔子)、酿酒文化(六神曲)等角度对药物进行独特而精细的解读,让学生耳目一新、豁然开朗,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最佳视听效果,增强中医药院校学子身上的“本草情怀”。

    3 教学内容上突出语言魅力和文化感染力

    中药学的学习内容繁多,所需课时漫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在课堂上难免有麻木、枯燥之感。授课教师应深入锤炼自己,不断积累,提升授课语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让时不时爆出的惊人之语在学生脑海和思维中留下深刻的印象[4]。如在讲授鸡内金课时下的中药生肖文化后,可以这样结尾:“生肖文化体现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彰显了一份精神上的追求。龙腾虎跃、快马加鞭,使人自强不息;甘为孺子牛、一唱雄鸡天下白,使人勤劳奋进。这份精神追求在药名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如以龙的神通突显龙胆清肝泻火之力,以马的自信彰显马鞭草祛邪逐瘀之效,以鸡的守信突出鸡血藤补血调经之功,以狗的忠贞体现狗脊强筋健骨之能……这些品质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也指导着后来的医家更加深刻地遣方用药、救死扶伤。”如此一来,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情感得到升华。下面简单介绍在“消食药”课堂实践中可采用的语言及表达技巧。

    山楂

    1)导入新课。首先,以“民以食为天”“饮食者,人之命脉也”等名言警句为切入点,指出一日三餐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地位;随后指出“多吃点”“吃好点”“趁热吃”为人们常挂嘴边的饮食误区,并嘱学生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分析解释其原因,并在副板书位置写出“‘多吃点的后果——饮食自倍,脾胃乃伤;‘吃好点的后果——膏粱厚味,足生大疔”,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最后,PPT展示消食药的定义,并在主板书显要位置书写其关键词句。

    2)山楂的引入。教师以朗诵甚至亲自吟唱歌曲《冰糖葫芦》的方式作为开场,定能瞬间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和激情,让学生对教师充满感佩,对所学药物产生期待;以手持山楂或其加工食用品(山楂卷、果丹皮等)的方式讲解其饮片特征,增强感性认识;在药物来源的讲解中,简单介绍山楂的古今名称的历史沿革;以PBL、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当堂用手机查阅冰糖葫芦的来源,而后选派代表上台发言,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对药物功效的印象。

    3)山楂主体部分的讲解。

    ①以生活中的经验入手。教师生动地讲解山楂善消油腻肉食之积的最突出特性,并鼓励学生尝试猜想容易感受肉食之积的人群,从而思考正确合理的生活与饮食习惯对健康的促进作用。

    ②以幽默而具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入。如在讲解完山楂的消食之功后,教师可以说:“同学们,如果你认为山楂只会消食这一招鲜的话,那就OUT啦!殊不知,小小的山楂早已完成华丽的转身,同样成为一味女科圣品!”而后讲解其活血化瘀之功在妇产科诸病中的应用。在讲解其化浊降脂功效之前,可以说“小小的冰糖葫芦在满足了我们口腹之欲的同时,还为大腹便便、血压飙升的患者带来了福音”,而后再行讲解,更能吸引学生。

    ③对名医名方的推介。化瘀之功应视为山楂在讲授中的特色和亮点。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印象,教师可适当引入中西汇通鼻祖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运用山楂治疗“女子至期,月信不来”的经验及治疗产后“儿枕痛”的名方——独圣散。

    4)山楂小结。尽量避免教科书内容的重复,可以用如下的语言作为结尾,既高度凝练,又生动幽默,愉快地为该药的学习划伤暂时的休止符:“几枚小小的山楂解决了宋光宗的燃眉之急,也让冰糖葫芦一下子飞入了寻常百姓之家(典故不妨自己查阅哈);作为消食第一品,山楂从不缺少人们关注和喜爱的目光——偷偷告你啊,油腻肉食之积,正中山楂下怀喽!不过,山楂在近代以来完成了华丽的转身——它的活血祛瘀之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成为一味调经要药!还能降脂、降压,对于大肚便便和面红耳赤的患者,别提有多好使啦!”

    六神曲 ?在教学中可分别以“六”“神”“曲”为切入点,深入讲授该药背后的文化(民俗学)内涵,具体可参考上海中医药大学杨柏灿教授主编的《药名文化——中药与文化的交融》中涉及六神曲的部分[5],内容可分为三个模块:药名之妙;神曲与酿酒文化;功用探微。此部分内容基本是学生闻所未闻的知识,会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课堂的文化氛围亦会达到高潮。

    麦芽

    1)在讲授中可运用药象学的思维模式,紧紧围绕“发芽”二字展开药性的解读,从疏肝之功拓展到疗症瘕之能,此时可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借喻麦芽的升发、疏散和推陈出新之力,使学生便于理解。

    2)富有詩意的艺术化语言的插入。在麦芽讲解结束后,可以这样的语句作为学习的结尾:“与大多数种子相比,麦子有不同凡响的地方。在深秋初冬时播种,刚冒芽不久,便匍匐在寒冷的地表,迎接北国冬季漫漫的飞雪。‘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霜雪对大多数植物而言是一种荡涤和劫难,而对麦子却是一种滋润与呵护。在交加的风雪中,麦子只管默默地把根扎在土里,静静聆听风雪的低吟与絮语,只要保持根须旺盛,来年必是颗粒饱满的收成。北方的麦子,栉风沐雨地经历了四时的往来,经过酷暑与严寒的历练,才展现出坚韧、温和、坦荡和大气的味道!”

    莱菔子 ?引入时以“子”入手,带领学生回顾前学的果实(或种子类)药物,并尝试归纳“子类药”的功用特点。在讲述莱菔子时,要紧紧围绕其降气之功展开论述,可以穿插“三钱莱菔子,换个红顶子”的历史典故和“秋冬萝卜小人参”的民谚进行详细解读。对于教材中提到的化痰降气名方三子养亲汤,可以从得名由来(韩飞霞《韩氏医通》)及其对饮食文化的影响(成语脍炙人口的深意及日本料理)等方面进行拓展教学,鼓励学生利用先进的网络资源开展小组讨论,得出对药性的深切体会,感受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

    鸡内金 ?鸡内金属于动物药,本身易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在讲授中应抓住两个要点:鸡属风木之禽,木可疏土,味甘色黄,胃家良药;“凡物弱于齿者,必强于胃”——鸡内金的功用精髓。以“乌鸡白凤丸的奥秘”为题,在课堂设置问题情境和讨论环节,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角度揭示鸡的生肖文化与中医中药的巧妙关联。

    4 在教学效果上将课堂打造成为两个高地

    弘扬先进文化的高地 ?学习中药,归根结底,学的是一种文化。中药学包罗万象、涵盖古今、承前启后、融会各行的学科特点,为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泱泱华夏五千年,悠悠本草成为其最动人的点缀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着力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与中药的形态、命名、产地、炮制、性效、沿革等内容有机结合,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绝佳效果。

    例如:在讲授中医治病“八法”中的“和法”及补虚药甘草时,可以渗透儒家文化平和中正的思想内涵;在讲授收涩药莲子心、诃子时,可适当推介其被誉为“佛门圣药”的深刻内涵;在讲解补阴药龟甲时,可以适时引入真实历史故事,介绍中药与文物考古及甲骨文明千丝万缕的关联;在讲授解表药菊花、化湿药苍术、温里药吴茱萸与花椒等时,可重点讲授中药在民俗文化中的密切联系;在讲授解表药生姜、理气药陈皮、消食药山楂与莱菔子、补虚药山药等“药食同源”之品时,不妨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嘱学生详细总结、挖掘、提炼中药在饮食(食疗)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独特作用;在主归脾胃经药物功效的阐述中,可以从“脾胃者,仓廪之官”入手,通过《孙子兵法》“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揭示古代兵家思想对中医“补土派”理论形成的影响和启发作用,使学生耳目一新,引发思索;在化湿药藿香、祛风湿药川乌、利水渗湿药茯苓、止咳平喘药苦杏仁等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中,可以酌情引入四大名著中的相关情节,使学生深刻领会中药与古典文学的“美丽邂逅”。

    在教学进程中,师生双方都应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努力挖掘内涵,提升素质,使中药学的学习真正成为一场精彩而有益的文化之旅。

    高等中医药院校德育(思政)教育的高地 ?在中医药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添加和渗透德育(思政)内容,是当前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改革的突出亮点[6],亦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的那样,每位教师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中药学的授课教师应坚持“深挖思政内涵、讲好本草故事”的原则,在课堂实践中逐步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接受精神的洗礼和启迪。

    例如:在中药概念及中药学发展史的讲述中,应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中药姓“中”,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瑰宝和国粹,并在世界人民的健康保健事业中屡建奇功,从而进一步坚定学生的爱国精神;对“神农尝百草”传说及当代著名药学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艰难历程的介绍,可使学生深刻体会历代先贤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对“大医精诚”的理念笃定于心;在讲授活血化瘀药时引入“络病理论”,在讲授清热药时介绍“浊毒理论”,可以使学生明确中医药学发展的灵魂在创新,唯有创新精神,才能驱动古老的医学走向新生、重塑辉煌;在中药炮制部分的讲解中,通过引入特殊名词、观看制药视频等方式,使学生深切体会到中药的简便廉验,将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深深地印在脑海,成为日后从事医疗工作的圭臬和准绳。

    以中药为媒介而引入的思政(德育)内容,既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掌握药性特征,又可深深触动学生灵魂深处,引发思索、引起共鸣、坚定信心、凝聚力量,使课堂成为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有效载体。

    5 结语

    中药学课程上承基础、下导临床,对师生的综合能力均提出相当高的要求,教师的授课水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专业自信,从教者应深感责任重大,不可有丝毫懈怠。在课堂实践中应时刻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多种教育技术手段[7],挖掘讲授内容的深刻内涵,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着眼于中医药综合思维模式及临证能力的培养与塑造,并努力使之与课程思政巧妙结合,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绝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劉宇,张一昕,韩雪.提高中药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探讨[J].药学教育,2018,34(6):39-42.

    [2]宁艳梅,杨韬.“以学生为中心”的中药学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4,31(1):80-82.

    [3]刘宇,韩雪,张一昕.开设《中药文化之旅》选修课的实践与探索[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20(4):75-77.

    [4]刘宇,张一昕.论《中药学》教学中艺术化的课堂呈现[J].湖南中医杂志,2018,34(10):115-117.

    [5]杨柏灿.药名文化:中药与文化的交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05-107.

    [6]田鸿芬,付洪.课程思政:高校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未来与发展,2018(4):99-103.

    [7]阎紫菲,李武.高校慕课平台医药类课程统计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5):35-37.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