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徐来芳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在保证正常教学的同时,要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始具备独立自主的判断能力,而此阶段的数学综合性、整合性更强,其多样性和丰富性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此,笔者对小学数学高段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进行了研究,提出三点建议。
一、预习引线,创新学习思路
我们在以往的教学中,都会要求学生做好预习,至于怎么做才算好,大多数教师鲜有提及。其实数学预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因为在预习过程中,数学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是未知的、全新的,学生要“从无到有”,需要经历一番探索,这个探索过程常常伴随着思维的创新。教师需要做的便是穿针引线,帮助学生确定预习方向,通过问题巧妙设置预习的创新点。
例如,在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时,笔者利用三项任务引导学生进行预习:任务一,说清楚什么是倍数。这一步让学生回顾倍数的概念,为思维创新打好知识基础。任务二,找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区别。任务三,用两种方法求出4和7的最小公倍数,这一步对学生的创新行为提出具体要求。三步走的形式为学生的预习活动列出了具体框架,学生带着任务进行预习。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教师应花十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进行预习经验交流,为学生搭建创新思路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二、练习磨剑,创新解题方法
小学高段数学综合性较强,各类知识的串联与整合较多,知识的应用也更灵活多样。利用这些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一题多解的专项训练,让学生在不断创新解题方法的过程中感悟创造的魅力,领会创新无处不在的道理。在开展相关练习活动时,教师还应适当引入竞争机制,或者组织小组合作,让学生的创新行为在竞争和合作中得到放大。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出了这样一道题目:“有一大一小两个正方体,大正方体的棱长是小正方体的3倍,体积多24立方分米,求小正方体的体积。”笔者将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四个小组开展竞赛,看哪组想出来的方法又多又好。为了拔得头筹,各个小组学生都铆足了劲进行演算。有的小组是这么算的:“设小正方体的体积为1,那么大正方体的体积就是3×3×3=9,9-1=8。因为实际上大正方体体积多了24,所以小正方体的体积是24÷8=3。”还有的小组是这样算的:“设小正方体的体积为x,已知大小正方体的体积比是9比1,所以■=■,求得x=3。”像这样利用一题多解引导小组竞争,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探究指路,创新实践方式
创新其实就是发现新问题,找到新方法,小学高段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教师的循循善诱,还需要学生的孜孜探求。教师要为学生设计一系列的探究实践活动,在探究活动中设计“关卡”,引导学生为了解决问题创新思路方法,创新实践方式,最终获得成功。值得注意的是,探究活动的设计一定要具有趣味性,让学生有探究欲望;探究活动的设计还要讲究适宜性,难易适中,能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分数乘法”时,笔者组织开展了这样的探究活动:生活中的分数——应用题编创比赛。以往我们的教学都是列出应用题让学生求解,但是分数乘法比整数乘法抽象一些,进行机械应用题训练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展现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分数知识进行生活中的应用题编创,则能大大增加练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为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空间。同时,编创生活中的应用题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学生编创的应用题可让同学之间互做互评,评出最具创意、最有趣的原创应用题。像这样组织生活实践,引导学生探究创新活动,给予学生创作空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有裨益。
小学高段数学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很大优势,但关键还要看教师能否充分赢得学生信任,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教学活动。因此,教师除了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优秀的教学设计,还应该多与学生沟通交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被学生接纳,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责 编 肖 飞)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