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焦虑外壳下自我意识的探索
崔竹云
〔关键词〕交往焦虑;自我认识;自我重塑;心理辅导
一、案例介绍
(一)个案自诉
晓晓,女,16周岁,汉族,高一年级学生,入学成绩优异,因担心班级生活中发生人际冲突,变得敏感、多疑,感到非常痛苦,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她所在班级班风正、学风纯,但是她很难融入集体生活,总是胡思乱想,无法投入课堂学习。
晓晓自诉过去一年感觉在班里生活很压抑,虽然同学们对她都挺好,但她却对同学热情不起来,害怕同学不接受她,又想引起同学的注意。脑子里常常幻想着和同学友好相处的情景,现实中又总想远离同学。她说自己总是胡思乱想,易受暗示,常常怀疑别人很烦她,上课什么也听不进去,感到压抑、孤独、无助、悲哀。
(二)生活背景
晓晓是家族中学习成绩最优秀的孩子,但父母因重男轻女对她不满意也不重视。从小她就是哥哥姐姐的“跟屁虫”,生活中扮演着旁观者的角色。她期望自己也能像哥哥姐姐那样自如、自在地表达自己。
(三)社会资料调查
为了进一步收集资料,核实求助者的实际情况,我和晓晓的班主任、同学及父母进行了交谈。
班主任认为晓晓古怪精灵,学习时反应很快,作文中带有一丝灰色,总喜欢写一个阳光的一个黑暗的,用来对比,观念有些极端和矛盾。
熟悉晓晓的同学认为她很善良,谨小慎微,敏感,总给人距离感。有一次同学和她开玩笑说:“你的车把总是油腻腻的,你爸妈是卖肉的吧?”晓晓对此事耿耿于怀,从那以后总躲着同学们。
晓晓的父母认为她喜欢琢磨事,总担心同学们不喜欢自己。
二、案例分析
第一次见到晓晓,感觉她文静腼腆,但精神颓废,黑眼圈非常明显,说话低着头,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思维非常清晰,有完好的自知力,知情意统一、主客观一致,个性稳定,求助愿望强烈。依据精神活动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来判断,晓晓精神正常。同时依据晓晓情绪上的压抑焦虑和交往中的退缩行为,诊断其为人际交往焦虑。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晓晓的交往焦虑呢?
首先,晓晓缺乏有力的支持系统。家族中重男轻女的观念,父母陪伴和沟通的缺失,这些家庭因素使得晓晓的自主性和独立意识没有得到积极的培养,加上缺乏交往经验,使得晓晓在心理上处于弱势,缺乏来自他人的理解、认同和支持。
其次,晓晓是针对人际交往问题来咨询的,但她的症结却不仅仅是人际交往技能的问题,她的不合理认知和性格中暴露出的退缩、自卑、矛盾等可能是造成她心理问题的真正原因。人际焦虑、情绪低落等是晓晓缺乏自我效能感和积极的自我意识引起的“派生症状”。童年期缺乏自主意识和同辈的认同感可能是导致其自我意识偏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咨询目标
与求助者一起分析,共同制定了以下咨询目标:第一,探讨自己的生活事件,探索问题的症结所在,接受和认同自己问题的真正原因;第二,探讨自己的不合理认知,主动接纳咨询过程中揭开的问题;第三,调整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从消极逃避的应对方式逐步向合理健康的应对方式过渡;第四,调整行为,步入正常的学习生活;第五,放飞自我,舒展心灵,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现实生活。
四、咨询过程
(一)思维训练
1.采用涉入性谈话法,澄清问题,面对自我
通过涉入性谈话,我收集了求助者的相关资料,和求助者建立了稳固的咨访关系,同时帮助求助者对自己所存在的问题作了初步了解。在了解了问题的实质后,晓晓对改变现状有了充足的信心。
2.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和认知疗法,处理问题,分析自我
通过生活事件归因、自我剖析等,使晓晓进一步对自己的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该阶段我们分享了晓晓的成长经历。晓晓涓涓细流般呈现着自己的故事,分析着这些故事。在空椅子游戏中,晓晓已经能够合理地认识它们。当提到“车把事件”时,晓晓坦然地微笑,表示将珍藏同学的这个“口无遮拦”的玩笑,而不是拿它来自惭形秽。
(二)行为训练
1.采用系统脱敏法消除晓晓的交往焦虑
采用系统脱敏法,旨在帮助晓晓摆脱交往焦虑。系统脱敏法是指在舒适的环境中,让求助者充分放松自己,然后逐渐使其接近所焦虑的事物或情境,通过提高刺激物的强度,逐渐减轻求助者对焦虑事物的敏感度,直至完全消失。
(1)学习放松肌肉的方法
在咨询室,我教给晓晓肌肉放松的指导语和放松的顺序,要求晓晓每天做一到两次练习,每次半小时左右,以达到全身肌肉能迅速进入放松状态的目标。
(2)建立焦虑等级层次
根据晓晓的情况,我为她制定了如下等级:第一级,接受同学的目光注视;第二级,自然地与同学对视;第三级,礼貌地与同学打招呼;第四级,给同学发邮件、打电话;第五级,和同学一起上体育课,一起参加体育活动;第六级,和同学一起上课;第七级,上课时积极倾听同学的发言,尝试发言;第八级,参加小组学习;第九级,尝试小组学习时的互动合作行为;第十级,认真倾听同学的热点话题,适时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3)实施系统脱敏
实施过程中,我们不断尝试建立更有挑战性的焦虑等级,并逐步进行脱敏练习,训练进行得很顺利。
2.采用团体训练法,增进晓晓的社会适应性
在完成系统脱敏的任务后,我引导晓晓参与到实际的交往情景中来。通过鼓励她参与团体辅导,希望晓晓可以以人为镜,学会赏识他人,悦纳自己,从而获得人际交往的愉悦感、满足感,逐步建立自信心。该团体活动分三次进行,具体方案如上页表格所示。
晓晓在团体活动中有了迅速的成长,她从角色扮演、表达训练、利他行为实践等多种活动方式中汲取营养,建立了积极的交往观念,培养了共情能力,掌握了必要的交往技巧和方法。
在咨询的巩固阶段,咨询师支持和鼓励晓晓积极投入到班级生活中,并适时引导晓晓主动学习人际交往的礼仪和技能。这个环节以晓晓自评的方式展开,通过布置心理作业、评估完成情况,激发晓晓参与人际交往的热情,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五、咨询效果评估
晓晓在咨询结束后,感觉人际环境并不像原来想象的那么糟糕,已经能够真诚、自如地和同学交往。
晓晓开始投入正常的学校生活,她的听课效率一点点好了起来,在学校里我多次看到她带着笑容和同学打羽毛球。她的父母也发现孩子快乐了起来,情绪稳定了,不再那么垂头丧气。
在咨询接近尾声时,我给晓晓做了自我认同感心理测试,分数无异常。她成长起来了,我由衷地为她感到高兴。
六、咨询反思和体会
从现象到本质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该个案的问题看似交往焦虑,实际上该现象背后是晓晓自我意识的健康成长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而导致的自我意识偏差和自卑。个体自我发展得顺利与否将会影响到其人格成长。一个有着健全自我的人可以更有效地学习、思考和观察,反之会妨碍自身的发展。德国著名作家约翰·保罗说过,“一个人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自己。”心理咨询师要有拨云见日的本领,即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同时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多方收集资料,分析原因
详实的调查资料可以为咨询提供准确的指向。调查资料一方面可以帮助咨询师更全面更准确地了解求助者的信息,以避免求助者提供的一些表面信息的干扰;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咨询师敏锐地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尤其是当求助者对自己的问题都很模糊,或是以一个能够自圆其说的分析和解释来咨询时,咨询师的认知很容易“受骗”,甚至诊断错误,这样从开始就注定了咨询的失败。
该案例中,晓晓自称自己的人际交往一塌糊涂,希望改善人际关系。如果仅通过这个信息将晓晓的问题确定为人际交往障碍一类,就会忽略问题的本质,也就没有更深层次的探讨,更惶谈帮助晓晓成长。而在调查基础上作出的判断,能够帮助咨询师克服将问题“表面化”的误区。通过全面的调查,敏锐地发现问题,一一排除干扰信息,准确地预测和诊断,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晓晓的老师和同学提供的信息来看,晓晓并不存在人际交往困难。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他人的评价和晓晓的主诉中发现她自我矛盾的一面,从而推测晓晓在自我意识发展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推动求助者作进一步的探索。
(二)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和教育治疗相结合对自我意识的矫正非常有效
首先,能促使求助者认识到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弱点。在自我认识的探讨中,求助者对消极的自我特征总是有很强烈的阻抗,不愿意给自己贴上消极的标签,因此帮助求助者认识自己、接受自己的弱点就显得很重要。我的体会是,涉入性会谈和生活事件归因、相互辩论、主动剖析探讨等方法在帮助求助者接纳自己方面非常有效。这些方法能够促进求助者思考,促使求助者主动认识自己,减少阻抗。
其次,行为矫正法可以改变求助者不恰当的行为方式。矫正求助者的自我意识偏差,就是要帮助求助者回归心灵和行为的正常轨道,因此行为上的调整是咨询的一个重要目标。通过行为训练、团体辅导,可以帮助求助者吸收、内化咨询效果,促进心理调适与行为调整的良性循环,有助于增强和健全求助者的自我意识,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
(三)争取家长、教师的配合,对改善求助者的外部环境和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有重要的辅助
作用
一个人的“自我”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随着个人的遗传基因和日常生活经验的交互作用发展的。可以说,“自我”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自我”的成长与经验的获得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学习可以促进自我的成长。家长、老师的经验和思维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学生的自我意识。在晓晓自我概念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父母缺乏对其自主性的培养,童年的生活环境没有给她提供一个主动的、自主的空间,学校生活中她常常扮演着“奴化”的自我角色,这些都不利于晓晓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因此,争取家庭和学校的配合,才能帮助晓晓获得成长空间,使她更加健康地成长。
(作者单位: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包头,014040)
编辑 / 丁 尧 终校 / 于 洪
五、咨询效果评估
晓晓在咨询结束后,感觉人际环境并不像原来想象的那么糟糕,已经能够真诚、自如地和同学交往。
晓晓开始投入正常的学校生活,她的听课效率一点点好了起来,在学校里我多次看到她带着笑容和同学打羽毛球。她的父母也发现孩子快乐了起来,情绪稳定了,不再那么垂头丧气。
在咨询接近尾声时,我给晓晓做了自我认同感心理测试,分数无异常。她成长起来了,我由衷地为她感到高兴。
六、咨询反思和体会
从现象到本质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该个案的问题看似交往焦虑,实际上该现象背后是晓晓自我意识的健康成长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而导致的自我意识偏差和自卑。个体自我发展得顺利与否将会影响到其人格成长。一个有着健全自我的人可以更有效地学习、思考和观察,反之会妨碍自身的发展。德国著名作家约翰·保罗说过,“一个人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自己。”心理咨询师要有拨云见日的本领,即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同时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多方收集资料,分析原因
详实的调查资料可以为咨询提供准确的指向。调查资料一方面可以帮助咨询师更全面更准确地了解求助者的信息,以避免求助者提供的一些表面信息的干扰;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咨询师敏锐地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尤其是当求助者对自己的问题都很模糊,或是以一个能够自圆其说的分析和解释来咨询时,咨询师的认知很容易“受骗”,甚至诊断错误,这样从开始就注定了咨询的失败。
该案例中,晓晓自称自己的人际交往一塌糊涂,希望改善人际关系。如果仅通过这个信息将晓晓的问题确定为人际交往障碍一类,就会忽略问题的本质,也就没有更深层次的探讨,更惶谈帮助晓晓成长。而在调查基础上作出的判断,能够帮助咨询师克服将问题“表面化”的误区。通过全面的调查,敏锐地发现问题,一一排除干扰信息,准确地预测和诊断,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晓晓的老师和同学提供的信息来看,晓晓并不存在人际交往困难。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他人的评价和晓晓的主诉中发现她自我矛盾的一面,从而推测晓晓在自我意识发展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推动求助者作进一步的探索。
(二)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和教育治疗相结合对自我意识的矫正非常有效
首先,能促使求助者认识到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弱点。在自我认识的探讨中,求助者对消极的自我特征总是有很强烈的阻抗,不愿意给自己贴上消极的标签,因此帮助求助者认识自己、接受自己的弱点就显得很重要。我的体会是,涉入性会谈和生活事件归因、相互辩论、主动剖析探讨等方法在帮助求助者接纳自己方面非常有效。这些方法能够促进求助者思考,促使求助者主动认识自己,减少阻抗。
其次,行为矫正法可以改变求助者不恰当的行为方式。矫正求助者的自我意识偏差,就是要帮助求助者回归心灵和行为的正常轨道,因此行为上的调整是咨询的一个重要目标。通过行为训练、团体辅导,可以帮助求助者吸收、内化咨询效果,促进心理调适与行为调整的良性循环,有助于增强和健全求助者的自我意识,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
(三)争取家长、教师的配合,对改善求助者的外部环境和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有重要的辅助
作用
一个人的“自我”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随着个人的遗传基因和日常生活经验的交互作用发展的。可以说,“自我”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自我”的成长与经验的获得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学习可以促进自我的成长。家长、老师的经验和思维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学生的自我意识。在晓晓自我概念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父母缺乏对其自主性的培养,童年的生活环境没有给她提供一个主动的、自主的空间,学校生活中她常常扮演着“奴化”的自我角色,这些都不利于晓晓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因此,争取家庭和学校的配合,才能帮助晓晓获得成长空间,使她更加健康地成长。
(作者单位: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包头,014040)
编辑 / 丁 尧 终校 / 于 洪
五、咨询效果评估
晓晓在咨询结束后,感觉人际环境并不像原来想象的那么糟糕,已经能够真诚、自如地和同学交往。
晓晓开始投入正常的学校生活,她的听课效率一点点好了起来,在学校里我多次看到她带着笑容和同学打羽毛球。她的父母也发现孩子快乐了起来,情绪稳定了,不再那么垂头丧气。
在咨询接近尾声时,我给晓晓做了自我认同感心理测试,分数无异常。她成长起来了,我由衷地为她感到高兴。
六、咨询反思和体会
从现象到本质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该个案的问题看似交往焦虑,实际上该现象背后是晓晓自我意识的健康成长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而导致的自我意识偏差和自卑。个体自我发展得顺利与否将会影响到其人格成长。一个有着健全自我的人可以更有效地学习、思考和观察,反之会妨碍自身的发展。德国著名作家约翰·保罗说过,“一个人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自己。”心理咨询师要有拨云见日的本领,即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同时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多方收集资料,分析原因
详实的调查资料可以为咨询提供准确的指向。调查资料一方面可以帮助咨询师更全面更准确地了解求助者的信息,以避免求助者提供的一些表面信息的干扰;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咨询师敏锐地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尤其是当求助者对自己的问题都很模糊,或是以一个能够自圆其说的分析和解释来咨询时,咨询师的认知很容易“受骗”,甚至诊断错误,这样从开始就注定了咨询的失败。
该案例中,晓晓自称自己的人际交往一塌糊涂,希望改善人际关系。如果仅通过这个信息将晓晓的问题确定为人际交往障碍一类,就会忽略问题的本质,也就没有更深层次的探讨,更惶谈帮助晓晓成长。而在调查基础上作出的判断,能够帮助咨询师克服将问题“表面化”的误区。通过全面的调查,敏锐地发现问题,一一排除干扰信息,准确地预测和诊断,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晓晓的老师和同学提供的信息来看,晓晓并不存在人际交往困难。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他人的评价和晓晓的主诉中发现她自我矛盾的一面,从而推测晓晓在自我意识发展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推动求助者作进一步的探索。
(二)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和教育治疗相结合对自我意识的矫正非常有效
首先,能促使求助者认识到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弱点。在自我认识的探讨中,求助者对消极的自我特征总是有很强烈的阻抗,不愿意给自己贴上消极的标签,因此帮助求助者认识自己、接受自己的弱点就显得很重要。我的体会是,涉入性会谈和生活事件归因、相互辩论、主动剖析探讨等方法在帮助求助者接纳自己方面非常有效。这些方法能够促进求助者思考,促使求助者主动认识自己,减少阻抗。
其次,行为矫正法可以改变求助者不恰当的行为方式。矫正求助者的自我意识偏差,就是要帮助求助者回归心灵和行为的正常轨道,因此行为上的调整是咨询的一个重要目标。通过行为训练、团体辅导,可以帮助求助者吸收、内化咨询效果,促进心理调适与行为调整的良性循环,有助于增强和健全求助者的自我意识,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
(三)争取家长、教师的配合,对改善求助者的外部环境和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有重要的辅助
作用
一个人的“自我”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随着个人的遗传基因和日常生活经验的交互作用发展的。可以说,“自我”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自我”的成长与经验的获得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学习可以促进自我的成长。家长、老师的经验和思维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学生的自我意识。在晓晓自我概念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父母缺乏对其自主性的培养,童年的生活环境没有给她提供一个主动的、自主的空间,学校生活中她常常扮演着“奴化”的自我角色,这些都不利于晓晓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因此,争取家庭和学校的配合,才能帮助晓晓获得成长空间,使她更加健康地成长。
(作者单位: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包头,014040)
编辑 / 丁 尧 终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