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创新性的数学课堂
段宏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成发展中的人。学生只有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教学才能充满创新的活力。
一、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
教师应精心创设学习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的主动建构。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善于结合实际,巧妙地设置悬念,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情境中,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的,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创造性教学不是教师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探究结论产生的过程,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并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例如:完成下列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
1+3=?
1+3+5=?
1+3+5+7=?
1+3+5+7+9=?
……
教学中,教师要先让学生思考:从上面这些式子中你发现了什么?随后,让学生观察每个算式和结果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之间的异同,归纳可能的规律,进而提出猜想。教师不要仅关注学生是否找到规律,还应注意学生的思考过程是否合理。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应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发现问题,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化和条理化。
三、注重开放题的教学
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开放题的教学,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给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施展聪明才智的余地。如:调查本校学生的课外活动情况。面对这个比较复杂的课题,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索和交流。学生要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用什么数据来表现课外活动的情况,结论是采用调查和收集数据的方式。第二个问题是应该怎样调查,对此,学生可能有很多的想法,对学生提出的想法,教师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认识到采用不同的办法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解决了上边两个问题后,还可以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从这些解释中,我们能做出什么判断?怎样证实或反驳由这些数据得来的结论?这是一个开放题,其目的在于通过探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处理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由于人的智力发展水平存在着差异,所以建构认知结构的方式必然是多元化、个性化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不同。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原因,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责 编 肖 飞)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成发展中的人。学生只有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教学才能充满创新的活力。
一、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
教师应精心创设学习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的主动建构。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善于结合实际,巧妙地设置悬念,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情境中,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的,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创造性教学不是教师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探究结论产生的过程,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并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例如:完成下列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
1+3=?
1+3+5=?
1+3+5+7=?
1+3+5+7+9=?
……
教学中,教师要先让学生思考:从上面这些式子中你发现了什么?随后,让学生观察每个算式和结果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之间的异同,归纳可能的规律,进而提出猜想。教师不要仅关注学生是否找到规律,还应注意学生的思考过程是否合理。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应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发现问题,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化和条理化。
三、注重开放题的教学
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开放题的教学,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给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施展聪明才智的余地。如:调查本校学生的课外活动情况。面对这个比较复杂的课题,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索和交流。学生要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用什么数据来表现课外活动的情况,结论是采用调查和收集数据的方式。第二个问题是应该怎样调查,对此,学生可能有很多的想法,对学生提出的想法,教师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认识到采用不同的办法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解决了上边两个问题后,还可以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从这些解释中,我们能做出什么判断?怎样证实或反驳由这些数据得来的结论?这是一个开放题,其目的在于通过探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处理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由于人的智力发展水平存在着差异,所以建构认知结构的方式必然是多元化、个性化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不同。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原因,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责 编 肖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