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衔接
李仕庭+郭建中
【内容摘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针对初中和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和初中与高中课程特点,从新课程标准、教与学方法、知识建构、能力培养、习惯养成等方面研究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街接,探索适应高一新生成长的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 初高中 物理教学街接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新课程的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内容比较开放、而且非常形象,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为生长点。高中物理教材是初中物理教材的进一步深化,具有模块结构的特点。教材内容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在形式上,注重物理与现代科学技术及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在编排上,关注实验和理论联系,主要体现物理的应用价值和学术价值。由于高一物理课时数安排的相对较少(每周最多两课时),这样以来,如果继续沿用旧的教学方法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所以必须树立与时俱进的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只有用这样教学理念才能真正的改进教学。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研究初中和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势在必行。
背景
当前,国内对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研究内容主要从学生由初三毕业到高一上学期这个时间段的过渡上,从初高中物理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来分析和论述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难的原因及一些应对策略,还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理论研究成果,有关的实验研究成果也比较少,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的研究,还仅限于教师的经验总结层面上。因此,从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方面系统地研究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也就势在必行。
一、影响初高中衔接的因素
(一)教材
初中物理课程基本上都是用描述性、概念性的方法阐述物理概念、物理方法、物理规律以及物理学原理的。但在很多情况下,定量关系仍然要涉及其中。初中物理教材内容相对比较具体、形象,大部分为定性的分析和一些简单的计算。而高中物理课程对物理概念、物理方法、物理规律以及物理学原理的讨论和阐述,要求在定性讨论的基础上,不但做出比较精确的定量分析,还要应用到相关的理论论证和数学推导,且相关物理习题的类型比较多,解每道题的技巧都是灵活多变的,这就体现了物理课程的“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
(二)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教材每课时安排内容少,习题类型较为单一,教学进度一般较慢。教师可以对各类习题进行讲解示范,对重点内容及疑难问题进行强化巩固。而高中物理课时紧,内容复杂,习题类型多,所以每课时安排内容都比较紧,即使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内容,教师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做反复的强调。教师一旦对一个问题进行适当的强调,则势必超出规定的时间限制。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内容只能点到为止,所有高一新生想取得好成绩实非易事。
(三)学生心理特征
初中学生的年龄都处在10~14岁之间。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此年龄阶段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幼稚性。学生们的情感态度是比较热情,而且容易动感情,很容易受感染,但情绪的转移是比较快的,通常都带有比较明显的极端热情与极端冷淡两极性,所以常常容易出现叛逆心理。而高中学生的年龄处在14~17岁。正处在青春期,学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趋于成人,其情感态度逐渐趋向比较深刻而且趋于稳定状态,自控能力有所提高,但在很多情况下还是不够成熟,一旦遇到挫折也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高中学生比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集中,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同时起作用,其最大特点是兴趣与奋斗目标有了联系,相比而言,间接兴趣起更大的作用,因而,动机和兴趣趋于稳定。
(四)学生思维方式
初中阶段学生虽然偏重于形象思维,但已处于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时期。初中学生在此阶段属于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阶段,这种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同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高中需要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要将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过渡到辩证思维。在物理学习中,需要学生具有高度的抽象概括性思维,能够用理论作指导,运用辩证思维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学生学习方法
1.由于心里特征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初中学生习惯于简单的记忆,不善于独立的去思考问题和认真钻研问题,缺乏一定的归纳和总结的能力。而高中学习则要求学生勤于思考问题,钻研问题,善于探索思考总结。因此,如果刚刚步入高一的学生还是沿用初中的学习方法,就很难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
2.升入高中后课程内容比较多,作业的量不但大而且难度更大,所以许多学生只能应付当天老师布置的各科作业。
3.高一新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善于思考问题,对概念意义、规律形成、定律理解不透彻。往往重结果轻过程,仅仅局限在会做题的范畴。缺少对物理方法(如等效替换、类比法、整体与隔离法,极限法,分析与综合法、控制变量法,假设法,模型)的研究。这样一旦题型稍有变化便不知所措。
二、解决衔接问题的方法
(一)研究课程标准
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涉及到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开发,教学实施变革,课程评价体系的重建。因此初高中教师都要认真学习整个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比较初高中的联系与差异,做到有的放矢,衔接得当。
(二)转变教师角色,改进教学方法
1.新课程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过度,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进而让学生掌握一种生存的本领。课堂上,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把讲堂变成学堂,把师生对立变师生对话,真正做到教师可以少讲,学生可以多学。积极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2.在物理教学中,初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此年龄阶段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幼稚性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试验和小组合作学习,确立他们的主体地位,满足他们想做“小大人”的体验。结合初中物理教材的阅读材料和课外实践活动,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复杂基本规律和物理概念,初中教学就要留有余地,引导学生发现初中课本中物理定义的局限性,为高中的学习做好铺垫。高中物理教师要了解初中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必须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进行分层教学,避免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产生厌恶感。由于此阶段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趋于稳定,教师在教学中适当的增加实验的趣味性以培养学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趣味性物理实验的开发。同时教师要有效的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以学生生活中的前概念和在初中所学的前科学概念要深化为契机,从知识层面实现学生由初中向高中的过渡。教学中,对必要的初中知识进行回顾,分散知识点,降低难度,不急于拓展,减少盲目训练,真正做到有效,进而实现高效。
3.初高中教师要结合学生思维特点,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在观察与实验中获得感性材料,继而经过抽象思维,得出物理概念和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思维由感性向理性的升华。
(三)教师引导学生转变观念、改进学法,提升思维能力
1.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态度。要将以前“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每一位学生学习物理并不是教师手把手教会的,而是学生自己学会的。在开始学习高中物理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是正常的。我们应当适当降低难度,找到最佳发展区,促使解决问题,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
【内容摘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针对初中和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和初中与高中课程特点,从新课程标准、教与学方法、知识建构、能力培养、习惯养成等方面研究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街接,探索适应高一新生成长的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 初高中 物理教学街接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新课程的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内容比较开放、而且非常形象,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为生长点。高中物理教材是初中物理教材的进一步深化,具有模块结构的特点。教材内容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在形式上,注重物理与现代科学技术及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在编排上,关注实验和理论联系,主要体现物理的应用价值和学术价值。由于高一物理课时数安排的相对较少(每周最多两课时),这样以来,如果继续沿用旧的教学方法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所以必须树立与时俱进的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只有用这样教学理念才能真正的改进教学。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研究初中和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势在必行。
背景
当前,国内对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研究内容主要从学生由初三毕业到高一上学期这个时间段的过渡上,从初高中物理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来分析和论述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难的原因及一些应对策略,还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理论研究成果,有关的实验研究成果也比较少,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的研究,还仅限于教师的经验总结层面上。因此,从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方面系统地研究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也就势在必行。
一、影响初高中衔接的因素
(一)教材
初中物理课程基本上都是用描述性、概念性的方法阐述物理概念、物理方法、物理规律以及物理学原理的。但在很多情况下,定量关系仍然要涉及其中。初中物理教材内容相对比较具体、形象,大部分为定性的分析和一些简单的计算。而高中物理课程对物理概念、物理方法、物理规律以及物理学原理的讨论和阐述,要求在定性讨论的基础上,不但做出比较精确的定量分析,还要应用到相关的理论论证和数学推导,且相关物理习题的类型比较多,解每道题的技巧都是灵活多变的,这就体现了物理课程的“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
(二)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教材每课时安排内容少,习题类型较为单一,教学进度一般较慢。教师可以对各类习题进行讲解示范,对重点内容及疑难问题进行强化巩固。而高中物理课时紧,内容复杂,习题类型多,所以每课时安排内容都比较紧,即使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内容,教师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做反复的强调。教师一旦对一个问题进行适当的强调,则势必超出规定的时间限制。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内容只能点到为止,所有高一新生想取得好成绩实非易事。
(三)学生心理特征
初中学生的年龄都处在10~14岁之间。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此年龄阶段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幼稚性。学生们的情感态度是比较热情,而且容易动感情,很容易受感染,但情绪的转移是比较快的,通常都带有比较明显的极端热情与极端冷淡两极性,所以常常容易出现叛逆心理。而高中学生的年龄处在14~17岁。正处在青春期,学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趋于成人,其情感态度逐渐趋向比较深刻而且趋于稳定状态,自控能力有所提高,但在很多情况下还是不够成熟,一旦遇到挫折也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高中学生比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集中,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同时起作用,其最大特点是兴趣与奋斗目标有了联系,相比而言,间接兴趣起更大的作用,因而,动机和兴趣趋于稳定。
(四)学生思维方式
初中阶段学生虽然偏重于形象思维,但已处于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时期。初中学生在此阶段属于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阶段,这种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同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高中需要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要将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过渡到辩证思维。在物理学习中,需要学生具有高度的抽象概括性思维,能够用理论作指导,运用辩证思维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学生学习方法
1.由于心里特征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初中学生习惯于简单的记忆,不善于独立的去思考问题和认真钻研问题,缺乏一定的归纳和总结的能力。而高中学习则要求学生勤于思考问题,钻研问题,善于探索思考总结。因此,如果刚刚步入高一的学生还是沿用初中的学习方法,就很难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
2.升入高中后课程内容比较多,作业的量不但大而且难度更大,所以许多学生只能应付当天老师布置的各科作业。
3.高一新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善于思考问题,对概念意义、规律形成、定律理解不透彻。往往重结果轻过程,仅仅局限在会做题的范畴。缺少对物理方法(如等效替换、类比法、整体与隔离法,极限法,分析与综合法、控制变量法,假设法,模型)的研究。这样一旦题型稍有变化便不知所措。
二、解决衔接问题的方法
(一)研究课程标准
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涉及到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开发,教学实施变革,课程评价体系的重建。因此初高中教师都要认真学习整个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比较初高中的联系与差异,做到有的放矢,衔接得当。
(二)转变教师角色,改进教学方法
1.新课程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过度,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进而让学生掌握一种生存的本领。课堂上,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把讲堂变成学堂,把师生对立变师生对话,真正做到教师可以少讲,学生可以多学。积极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2.在物理教学中,初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此年龄阶段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幼稚性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试验和小组合作学习,确立他们的主体地位,满足他们想做“小大人”的体验。结合初中物理教材的阅读材料和课外实践活动,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复杂基本规律和物理概念,初中教学就要留有余地,引导学生发现初中课本中物理定义的局限性,为高中的学习做好铺垫。高中物理教师要了解初中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必须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进行分层教学,避免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产生厌恶感。由于此阶段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趋于稳定,教师在教学中适当的增加实验的趣味性以培养学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趣味性物理实验的开发。同时教师要有效的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以学生生活中的前概念和在初中所学的前科学概念要深化为契机,从知识层面实现学生由初中向高中的过渡。教学中,对必要的初中知识进行回顾,分散知识点,降低难度,不急于拓展,减少盲目训练,真正做到有效,进而实现高效。
3.初高中教师要结合学生思维特点,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在观察与实验中获得感性材料,继而经过抽象思维,得出物理概念和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思维由感性向理性的升华。
(三)教师引导学生转变观念、改进学法,提升思维能力
1.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态度。要将以前“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每一位学生学习物理并不是教师手把手教会的,而是学生自己学会的。在开始学习高中物理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是正常的。我们应当适当降低难度,找到最佳发展区,促使解决问题,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