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读懂诗歌
白文红
诗歌鉴赏是近几年高考的必考点,涉及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等几个方面,因其对学生语文素养和鉴赏能力的考查全面而深受命题人的青睐,分值较高。但考试中学生此板块的得分普遍较低,究其原因,在于读不懂诗歌,思路不清晰,答题不规范,而读不懂是首要原因。
如何才能快速读懂诗歌呢?笔者以为,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思维习惯
《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 这是前人对诗歌本质的概括和总结:诗歌以抒情言志为目的。古人很少直白地宣泄情感,常委婉地加以表达,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借古讽今。胡应麟曾说:“做诗不过情景二端。”诗歌中情与景密不可分,而意象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是诗歌的情感赖以寄托的地方。所以从意象入手,展开想象和联想,是理解诗歌的必由之路。
在阅读时,我们可以按照“意象—意境—意义”的流程来解诗。具体地说,先看诗中选取了哪些意象,各个意象有何特点,然后调动相关知识储备,从色彩和意象的组合关系上明确诗歌创设了怎样的氛围(意境),进而把握诗歌的主旨(意义)。
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选择了藤、树、鸦、道、马等意象,这些意象分别用情感色彩浓重的 “枯、老、昏、古、瘦”等形容词来修饰,营造出秋天的风景,画面景象萧索,渲染了一种悲秋的气氛,表现出作者天涯孤旅的情思。
二、形成阅读意识
1.品味语言
诗歌以语言凝练见长,讲究一字传神,在短小的篇幅中表现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诗歌中有些词语(重点是动词、形容词、副词)表现力强,最能体现主旨、开拓意境,是管窥诗歌的窗口。抓住这些词就可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知晓作者的情感脉搏,所以对这些词要重点咀嚼品味。
如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中“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一联千古流传,最妙的当属“引”和“衔”二字,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大雁和山似乎懂得人的心意,把愁心带走,把好月送来的情境,表现了李白流放途中遇赦的喜悦心情。同时,诗歌中一些情感色彩很浓的词,对我们理解诗歌情感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一定要重点把握。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愁”,李白《菩萨蛮》中“寒山一带伤心碧”的“伤心”,王之涣《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的“怨”,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溅泪” “惊心”,直接点明了感情,有同样的妙用。
2.把握结构
诗词在写作中一般有相对固定的结构,理清结构,也是读懂内容的好办法。词一般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诗则讲究起承转合,就作用而讲,起一般是开端部分,作用在于扣题;承,指承接前文,对诗意进行陈述;转是诗意的转折部分,作用在于拓展诗境;合指收束主篇,卒章显志。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藏在“转” “承”中,这些诗句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三、抓住隐含信息
1.标题
标题是一首诗歌的“神”,是意的统帅,它不仅交代事件,而且对诗歌的内容与情感有或明或暗的提示作用,具体来说,标题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点明写作的时间、地点与事件,如《山居秋暝》《赤壁》。②表明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③点明写作对象,如《咏柳》《蜀相》。④直接揭示作者的情感,如《征人怨》《书愤》。
2.作者
由于所处时代与生活经历的不同,每个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立场、志趣追求也各有千秋,这在诗歌中都会有所反映,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要注意知人论世。知人就是在鉴赏诗歌时要结合作者的生平遭遇、思想主张、创作风格等方面的内容,如杜甫的忧国忧民,苏轼的豪放旷达,李煜的亡国之痛等;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了解这些,对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都很有帮助。
3.注释
出现在高考古诗鉴赏题中的所有信息都是有效信息,如诗词后面附有注释,一定要仔细审读,因为它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至关重要:有的提供创作背景,暗示主旨感情;有的介绍作者思想、生平等;有的解释重点词语,帮助理解诗词;有的注解典故,甚至还暗示题目答案。
诗歌鉴赏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在鉴赏时,要遵循以上方法,充分利用相关信息。读懂诗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是第一步,然后结合全诗进行分析评价,从多个角度有条理地进行鉴赏。答题时要注意步骤规范,表述明确。
(责 编 晓 月)
诗歌鉴赏是近几年高考的必考点,涉及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等几个方面,因其对学生语文素养和鉴赏能力的考查全面而深受命题人的青睐,分值较高。但考试中学生此板块的得分普遍较低,究其原因,在于读不懂诗歌,思路不清晰,答题不规范,而读不懂是首要原因。
如何才能快速读懂诗歌呢?笔者以为,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思维习惯
《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 这是前人对诗歌本质的概括和总结:诗歌以抒情言志为目的。古人很少直白地宣泄情感,常委婉地加以表达,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借古讽今。胡应麟曾说:“做诗不过情景二端。”诗歌中情与景密不可分,而意象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是诗歌的情感赖以寄托的地方。所以从意象入手,展开想象和联想,是理解诗歌的必由之路。
在阅读时,我们可以按照“意象—意境—意义”的流程来解诗。具体地说,先看诗中选取了哪些意象,各个意象有何特点,然后调动相关知识储备,从色彩和意象的组合关系上明确诗歌创设了怎样的氛围(意境),进而把握诗歌的主旨(意义)。
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选择了藤、树、鸦、道、马等意象,这些意象分别用情感色彩浓重的 “枯、老、昏、古、瘦”等形容词来修饰,营造出秋天的风景,画面景象萧索,渲染了一种悲秋的气氛,表现出作者天涯孤旅的情思。
二、形成阅读意识
1.品味语言
诗歌以语言凝练见长,讲究一字传神,在短小的篇幅中表现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诗歌中有些词语(重点是动词、形容词、副词)表现力强,最能体现主旨、开拓意境,是管窥诗歌的窗口。抓住这些词就可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知晓作者的情感脉搏,所以对这些词要重点咀嚼品味。
如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中“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一联千古流传,最妙的当属“引”和“衔”二字,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大雁和山似乎懂得人的心意,把愁心带走,把好月送来的情境,表现了李白流放途中遇赦的喜悦心情。同时,诗歌中一些情感色彩很浓的词,对我们理解诗歌情感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一定要重点把握。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愁”,李白《菩萨蛮》中“寒山一带伤心碧”的“伤心”,王之涣《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的“怨”,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溅泪” “惊心”,直接点明了感情,有同样的妙用。
2.把握结构
诗词在写作中一般有相对固定的结构,理清结构,也是读懂内容的好办法。词一般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诗则讲究起承转合,就作用而讲,起一般是开端部分,作用在于扣题;承,指承接前文,对诗意进行陈述;转是诗意的转折部分,作用在于拓展诗境;合指收束主篇,卒章显志。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藏在“转” “承”中,这些诗句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三、抓住隐含信息
1.标题
标题是一首诗歌的“神”,是意的统帅,它不仅交代事件,而且对诗歌的内容与情感有或明或暗的提示作用,具体来说,标题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点明写作的时间、地点与事件,如《山居秋暝》《赤壁》。②表明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③点明写作对象,如《咏柳》《蜀相》。④直接揭示作者的情感,如《征人怨》《书愤》。
2.作者
由于所处时代与生活经历的不同,每个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立场、志趣追求也各有千秋,这在诗歌中都会有所反映,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要注意知人论世。知人就是在鉴赏诗歌时要结合作者的生平遭遇、思想主张、创作风格等方面的内容,如杜甫的忧国忧民,苏轼的豪放旷达,李煜的亡国之痛等;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了解这些,对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都很有帮助。
3.注释
出现在高考古诗鉴赏题中的所有信息都是有效信息,如诗词后面附有注释,一定要仔细审读,因为它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至关重要:有的提供创作背景,暗示主旨感情;有的介绍作者思想、生平等;有的解释重点词语,帮助理解诗词;有的注解典故,甚至还暗示题目答案。
诗歌鉴赏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在鉴赏时,要遵循以上方法,充分利用相关信息。读懂诗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是第一步,然后结合全诗进行分析评价,从多个角度有条理地进行鉴赏。答题时要注意步骤规范,表述明确。
(责 编 晓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