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理论下“雨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①

    聂淼,刘炜

    

    

    

    [摘 要] 随着手持终端的普及和网络的发展,移动学习成为学习者开展自主学习的新形式。而“雨课堂”作为一款新型的线上教学工具,可以让授课者通过微信服务号,实现课前推送、实时答题、多屏互动、答疑弹幕及学生数据分析。学习者利用“雨课堂”进行大学英语的移动学习,满足了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从移动学习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雨课堂”的教学功能,挖掘“雨课堂”的教学特征,并从高校现有教学模式、授课者层次及大学移动学习环境三个角度分析“雨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关 键 词] 移动学习;“雨课堂”;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4-0028-04

    一、引言

    “Wireless Andrew”是由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在1994年开始实施的全球首个“移动学习”科研项目,开启了移动技术和人类学习的合作。很多国家紧随其后投身到移动项目研究中,其中英国和芬兰的M-learning和uniwap移动项目是最具代表性的,它们分别是由英国教育研究机构Ultra实验室和赫尔辛基大学开展的。但是由于技术条件及其他因素的制约,即使大部分教育机构对移动学习充满兴趣和关注,移动学习的发展仍然停滞不前。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各种智能移动终端如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技术变革日新月异,移动学习不断得到人们的关注并投以巨大的热情。移动学习是学习者不在固定的、预先设定的位置下所发生的任何类型的学习,或者是学习者利用移动技术所提供的优势带来的学习[1]。移动学习使大学英语学习方式多样化、个性化,引起学生自主性、自发性学习并延长了学习时间。但现有的移动学习大多是基于微博、微信、QQ等社交平台,因功能单一,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监控很难提供有效的支持,因此需要一个功能全面的教学平台。“雨课堂”为学习者展示了多样的学习资料,适应了移动时代背景下语言学习朝泛在性、移动性、高效性、交互性、共享性和个性化等趋势发展的需要。作为移动的微型媒体,“雨课堂”使用者可以不受地点和时间的制约,在移动的环境下利用非固定的学习方式进行碎片化学习。

    二、“雨课堂”教学功能及教学模式特征分析

    (一)“雨课堂”的教学功能

    课前,授课者会使用Power Point2010及以上版本制作课件,可插入视频、题库、讲义、语音等各种学习资源。同时,授课者可发送预习资料到学生微信客户端,并记录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课间,学生通过扫描课堂生成的二维码进入班级,并在微信上接受教师发送的课堂ppt并保存,有助于学生随时进行课堂内容的复习。授课者在课上也可随时收到学生的教学反馈,方便其调节课堂进程与重难点分析。“雨课堂”的双重功能可以实现教师全面掌控教学周期的数据精准采样,从课前预设、课堂互动和课后任务等层面,帮助教师分析课程数据和学生学情[2]。

    (二)“雨课堂”的教学模式

    “雨课堂”基于PowerPoint、微信和其配套插件,建构一个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移动化的学习环境。授课者在使用“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给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教授,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情境,添加结果反馈、互动环节和教学数据收集板块,适当地调节和优化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更好地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雨課堂”具有以下教学特征:

    1.依托PowerPoint、微信平台,操作方便、简单易学

    作为校园里的新鲜事物,“雨课堂”由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于2016年4月1日正式发布,短短时间内,已经有3000多所教育机构开始尝试使用,清华已有2000多人成为注册用户,并且仍具有广泛的吸引力。“雨课堂”使用并不复杂,教师在Windows 7及以上版本的电脑上操作,下载“雨课堂”插件,在编辑旧版的PPT的基础上,可插入慕课视频、网络视频、习题等,定制个性化的课件。“雨课堂”没有高端的硬件门槛,没有复杂的技术要求,简单易用。学习者可以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进入班级,就能获得学习资源进行移动化学习。在大学英语课堂使用“雨课堂”插件,就可以实现大学英语与移动学习结合。

    2.创建多元交流机制,促进师生关系的转变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学习是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建构活动,学习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作用过程”[3]。学习过程中,学生占据主要地位,并且学习活动的开展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将已有经验在学习活动中与学习知识相关联,进而达到学习目的。利用“雨课堂”插件,学习者可以随时获取学习资料,并可以提出问题与老师沟通。与此同时,授课者可依据学生接收和理解程度来调整教学策略和进程。同时,课间学生可使用弹幕功能,对老师授课内容进行评论和提问,从而增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由传统的课堂活动即老师单向单一授课转换为师生双向的课堂互动模式,建构了授课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之间多维度的交流机制,使教师帮助学习者提高了知识内化培养能力,培养了学习者的创造性和发散思维,深化了其自主学习、发现解决问题、团队合作的能力,从而强化了学习效果。

    3.包含全程推送记录功能,构建高效课堂学习环境

    学习者在移动学习过程中,如何能够避开阻挠因素和不良资源,进行高效的移动学习是移动学习研究的重点。授课者在“雨课堂”中利用PPT增加选择题模块,有利于授课者随时对教学效果进行检测。此项功能可以帮助学习者巩固学习内容,突出课堂重点,并能使授课者实时监测学习状况,调整授课节奏。“雨课堂”的推送功能覆盖课前、课中及课后每一个教学环节,课前推送预习材料,实现知识传递;课中激励学生与老师交互探讨,内化落实知识体系,尽可能高效实现知识有效传递,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达成率与教学过程丰富性相得益彰的最优效能。课前推送PPT,课程随时检测,这些定时定量的信息放送能帮助教师获知许多实时教学数据,客观记录学习者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环境,为自己后续课堂做好精准信息支持,推动教学数据化。

    (三)大学英语的“雨课堂”教学

    笔者在概念理解的基础上设计出如下基于“雨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图:

    三、“雨课堂”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教学模式分析

    利用多媒体的集中制授课结合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上的独立式学习是我国大多数高校采取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授课者须制作和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教授内容,学习者在其指导下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并结合教师的展示教学来进行学习。学生课后利用与教材配套的自主学习平台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外练习,并结合自身的学习进度和水平进行补充式学习。对比传统的授课方式,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图、文、声等各种元素,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习兴趣。而利用网络平台的自主式学习,实现了学习的自主化和个性化,但是这种教学模式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1.课堂设置不合理

    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是一种综合式的文化类学习。大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技能,并深入了解异域文化。现行的课堂教学仍以教师为主体,通过一名教师向多名学生进行说教式授课。这种“满堂灌”的授课方式相对封闭局限,内容形式缺乏创造力,拘泥于课本内容。就笔者所在高校英语课程设置而言,大学英语课程多采用“2+2+2”模式,由每周2课时的大学英语读、写、译综合课,2课时听、说课和2课时的网络自主学习课组成。虽然教学模式多样化,但在每节课40分钟的时间之内,教师能为学生讲授的内容有限,往往注重知识最优化的传递,忽略了学生的知识内化。同时,教师在课堂上拥有绝对话语权,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辨和质疑思维能力。学生可能因自身水平有限、教师指导下的网络语言实验室自主学习因时间地点的限制,或者与教材配套的内容不够丰富,也会导致自主学习的效果不够突出。

    2.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笔者以任教的二本院校为例,通过对2016级1769名新生的第一学期英语期末成绩进行统计发现,学生卷面成绩最高分数为91分,最低分数为23分。英语水平如此悬殊导致学生学习热情降低。在期末学生访谈中了解到,部分学生表示课堂内容难度较大,课外作业难以完成,英语水平停滞不前。教师熟练运用移动学习和英语教学结合的方式,给学生选择大学英语学习材料的自主权利,能实现英语学习的灵活性和自主性。“雨课堂”这一插件的运用,实现了移动学习和大学英语较好的结合,同时雨课堂所具有的个性化功能也给大学英语课堂缺陷提供了解决的可能性。

    (二)教师队伍分析

    通过对比2002年至2014年大学英语教师整体素质调查结果,我们不难看出,这部分人群无论其学科教学能力抑或学习发展能力较之以往都有明显的飞跃和提升。据2002年的一项调研显示,能够熟练操作电脑的外语教师仅占全体教师数量的9.6%,而不会利用网络新知来为自己教学助攻的老师占63.2%。到了2014年,大学英语教师整体素质和职业发展的调查研究提供的数据表明,不使用教育信息技术的教师仅为15.2%。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10年,大学英语教师借助了时代的优势,紧随时代步伐,发展业务素质,拓宽视野,提升学习能力,不但大面积地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更能熟练通过互联网、“互联网+”和云计算等先进手段辅助大学英语教学,更新自身的教学理论与技术。同样,在创新意识方面,大学英语教师能够结合自己语言学习经历,实现大学英语的创新性教学。因此,大学英语教师的这些特征为“雨课堂”的顺利使用提供了人力保障和技术支持。

    (三)学习环境分析

    本次的调研为保证数据的合理和公平,优先选用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的方式,辅以访谈和追踪调查。随机调查问卷共100份,回收100份,其中有效的问卷98份。发放时间从2016年9月到11月。问卷对象主要是湖北医药学院不同院系不同年级的学生人群。主要内容是调查大学生是否利用智慧型手机,尤其是微信应用来进行移动学习。问卷回收后,笔者使用SPSS进行数据录入,确实保证调查数据的有效性及客观性,最终得出实验结论。在本次调查中,为了了解大学生利用智能手机中的微信平台进行学习的现状,结合相关的文献和实际情况,设计了学生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有效。

    在“你的手机是否安装并注册了微信”的调查中,数据显示95%的大学生都安装了微信,且有62%的大学生选择了“较为经常用,与朋友交流或者查看咨询”,由此可见微信普及率相当高,为通过“雨课堂”进行移动学习提供了必要条件。在针对“你的学习生活范围是否可以连接到WiFi信号”这一问题中,85%的大学生选择了“一直可以连接”,说明大部分学生可以连接无线网络,为“雨课堂”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

    调查数据明确指出,在湖北医药学院的各院系各级大学生人群中,使用微信与朋友联系互动占95%,通过订阅号获取实时资讯占80%,游戏和购物功能使用占50%,而进行移动学习的仅占35%。这表明微信为大学生提供了各种生活娱乐的便利,但是进行移动学习的学生却屈指可数。

    另外,在本次调查的100名大学生中,愿意使用微信接受课程的学习动态和资源的大学生高达98%,认为能够跟学生分享资源、与老师互动的占73%,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有意愿使用“雨课堂”进行移动学习,并且表示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增强学习兴趣。

    在阻碍大学生利用微信进行大学英语学习的常见因素调查中,认为手机性能不够完善的占33%,担心手机上网花费较高的学生占78%,认为学习资源不够丰富、不够实用的占83%,担心没有效果的占28%,这说明阻碍使用“雨课堂”进行大学英语学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促进“雨课堂”的使用及普及要从多方面进行努力。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即使微信的普及率很高,但学生利用其开展移动学习的频率较低。虽然大部分学生对此持有很高的期望,但阻碍的因素较多,说明基于微信的“雨课堂”在大学生群体中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四、结语

    “雨课堂”作为移动学习的微型媒体,改变了单一单向的授课模式,为高效的大学英语移动学习环境构建提供了可能,同时大学英语学习者有条件利用“雨课堂”进行灵活有效的大学英语学习,授课者有技术和能力使用“雨课堂”创建多元化的互动交流机制,增强学习效果。综上所述,“雨课堂”与大学英语教学结合的可行性高、门槛低,但最大限度地运用“雨课堂”的各项功能,除了授课者的大胆尝试以外,还需要有关教学管理部门的技术支持和人力配合。同时“雨课堂”插件的各项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升級,也能保证大学英语的移动学习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张海榕.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大学外语教学[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4-6.

    [2]何高大.中国网络英语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6).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