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六化”为依托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文/董金宝+徐博函+王兆龙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北京林业大学以“六化”为依托,构建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大学生就业工作质量保持在较高水平。
科学设计,大学生就业指导类课程系统化
1.就业课程的系统设计。学校针对一年级学生进行了专业概论、专业认知、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对二、三年级学生开展了职业适应性指导、创新与创业教育等;对四年级学生开展了求职技能培训和指导、简历制作与面试等课程。
2.就业活动的系统设计。学校每年定期举办新生班长、团支书参加的骨干培训班、就业指导月和职业发展月系列活动,并打造了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面试大赛、简历制作大赛和大学生创业大赛等经典赛事活动。
3.就业实习实践的系统设计。学校广泛开展就业实习实践活动,大学生可以很好地锻炼能力,并逐步确定未来的职业和岗位,用人单位也可在实习实践中考察学生。学生缩短了适应期,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精心培育,就业工作队伍专业化
1.稳定的专职就业工作团队。学校就业服务中心设在招生就业处,下设5个部门。各学院也设立了就业服务中心,按科级干部配备专职人员。按要求,校级就业工作部门共有专职工作人员9名,各学院专职人员33名,要求必须接受专门的培训后才能持证上岗,形成了比较精干的专职工作队伍。
2.较高水平的兼职队伍。学校定期组织辅导员、班主任和导师参加各种类型的学习和培训;鼓励和支持就业工作人员到用人单位参加实训;设立就业工作专项课题,开展就业工作相关研究,提高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能力,努力建设一支相对稳定、高素质、专业化的兼职就业工作队伍。
3.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学校建立了分专业的课程大纲,不断总结、完善课程内容,增强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效性。成立就业创业指导教研机构,加强对就业创业规律的研究,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程质量,并积极推进就业工作标准化,按岗位、内容和时间节点等就业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保证工作能按质按量推进。
协调各方,就业工作全员化
1.“一把手”工程落实到位。把就业工作列入党委的议事日程,党委书记和校长作为学校就业工作第一责任人。主管校领导每年定期带领有关部门到各学院,开展就业工作调研,研究工作、解决问题。定期召开有关人员参加的就业工作例会,推动工作。
2.专兼职就业队伍发挥重要作用。逐渐形成了以就业专职人员为主导,班主任、辅导员等学生工作队伍为主力,导师、学科负责人、教研室主任以及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的全员就业工作格局。指导学生就业自助组织学生就业助理团,做好信息搜集发布,活动策划和组织、招聘会的接待和服务等工作。班级设有就业联系人,做好就业课程、活动和实习实践的组织和服务等工作。
3.分省联系责任制推进就业工作全员化。为了加强与各省市有关部门的联系,学校建立了各院主责,联系各省有关部门的就业组长分省责任制。校领导带队,专兼职就业工作人员和教师参加,走访各省市有关部门和企业,了解人才需求,征求人才培养的建议,建立密切联系。学校整理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林业、环保、园林、水利等主管部门的校友资源,开展定期、定点联系工作,进一步加强与主流行业和重点单位的联络。
尊重差异,就业指导与服务个性化
1.尊重学生就业的多元选择。学校根据学生毕业发展路径和去向的不同,以及个人情况的差异、家庭状况的差别,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服务,引导和鼓励毕业生依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就业成才的道路。
2.分专业就业指导。在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上,学校实行校院共同承担就业指导课程的模式,课程通识部分由学校承担,学院结合分专业就业指导大纲进行分专业教学。为了提高分专业指导的针对性,丰富和完善课程内容,各学院还结合各专业情况,把各专业对应的行业发展最新状况,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各专业历年就业的情况介绍给广大学生。同时,积极聘请企业导师参与授课,保证课程教学更有实用性,使学生受益匪浅。
3.按需求分类指导。学校已连续10年开展了“职业发展月”和“就业指导月”系列活动。邀请各方专家开展职业规划、技能培训、形势讲解、技巧辅导等讲座和指导。学院开展“校友面对面”和“职业发展从我做起”等班会座谈,举办职业辅导工作坊,按主题分年级和专业进行小规模交流,开展“学生骨干生涯规划培训班”和“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力提升训练”等活动。创新性地打造了“毕业季”和“理想季”两个特色项目活动。
4.加大个性化咨询指导力度。学校和学院分别设立个性化咨询信箱和网络预约平台,开展结合专业需求的个性化辅导。所有学生均可通过网上预约,实现与职业指导师的一对一咨询。个体咨询中对特色专业的毕业生加大引导力度。就业中心还联合学校老教授协会,成立职业生涯指导老教授服务团。通过老教授的学术专长、文化内涵和职业素养,从专业层面、个人成长层面、职业发展层面,给予大学生更切实的指导。
倍加关爱,特殊群体帮扶日常化
1.建立困难群体台账。各学院按困难学生类型,对心理困难学生、学业困难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技巧方法困难学生等分别建立台账,制定具体帮扶措施。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与学校心理中心联系,使之尽快得到心理援助;对于学业困难的学生,积极与任课教师联系,及时解决学习问题;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直接给予经济资助;对于求职技巧和方法困难的学生采取集中辅导和个性化的帮扶相结合。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困难群体毕业生,确保每人至少有两次被推荐择业的机会。同时,对困难群体毕业生开展了“就业力提升计划”,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2.建立帮扶基金。5年来,学校已对516名毕业生提供了近260万元的资金资助和就业技能培训。学校还与新加坡金鹰国际集团合作,设立了“陈江和”育鹰奖学金,重点帮扶就业困难学生顺利就业。学校教育基金会每年为经济困难毕业生发放求职补助金20多万元。
3.特殊类型特别帮扶。近年来,学校共为194名藏族定向生召开高规格欢送会,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为毕业生赴任送行,发放补助金近10万元。主管校领导连续多年带队赴西藏,与相关政府部门联络,解决毕业生就业实际问题,被西藏公务员局赞誉为“在内地高校中工作最好”的学校。对于国防生,主要校领导带队到林区、森警部队,听取对培养工作的意见建议,看望毕业生,关心他们的成长,送去学校的关怀。
借助新媒体,就业指导与服务信息化
1.学校就业信息网功能齐全。将就业信息发布、就业咨询指导、就业手续办理、数据统计分析等功能模块进行整合,有效地满足了用人单位及毕业生的多方面需求。例如,嵌入职业测评软件,方便学生的学习和职业的自我认知;开设就业创业政策栏目,方便学生查询;开设就业辅导栏目,方便学生对就业创业知识的学习;开辟网上预约和电话咨询,方便学生预约和寻求帮助。
2.自主研发软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搭建网上可视招聘的平台、建立全校毕业生网上电子简历、视频简历系统,实现网络资源共享。自主开发了招聘会管理服务系统,方便用人单位的参会报名、信息确认。用人单位可通过网络实时查看招聘会申请进展。针对大型、双选会用人单位报名和遴选工作,开发了双选会、招聘会服务系统,减少用人单位的报名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
3.新技术提升就业工作信息化水平。校院两级学生就业助理团作为就业“信息化部队”的主力,每天通过教育部及其他各部委网站、各省市自治区人社保网站,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网站,搜集用人单位和用人岗位信息,利用就业信息网、微信等多种渠道发布有关就业、创业活动信息,以及招聘会信息、实习单位信息、用人单位和岗位信息,确保各类信息能第一时间发送给毕业生。
[责任编辑:张 雯]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北京林业大学以“六化”为依托,构建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大学生就业工作质量保持在较高水平。
科学设计,大学生就业指导类课程系统化
1.就业课程的系统设计。学校针对一年级学生进行了专业概论、专业认知、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对二、三年级学生开展了职业适应性指导、创新与创业教育等;对四年级学生开展了求职技能培训和指导、简历制作与面试等课程。
2.就业活动的系统设计。学校每年定期举办新生班长、团支书参加的骨干培训班、就业指导月和职业发展月系列活动,并打造了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面试大赛、简历制作大赛和大学生创业大赛等经典赛事活动。
3.就业实习实践的系统设计。学校广泛开展就业实习实践活动,大学生可以很好地锻炼能力,并逐步确定未来的职业和岗位,用人单位也可在实习实践中考察学生。学生缩短了适应期,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精心培育,就业工作队伍专业化
1.稳定的专职就业工作团队。学校就业服务中心设在招生就业处,下设5个部门。各学院也设立了就业服务中心,按科级干部配备专职人员。按要求,校级就业工作部门共有专职工作人员9名,各学院专职人员33名,要求必须接受专门的培训后才能持证上岗,形成了比较精干的专职工作队伍。
2.较高水平的兼职队伍。学校定期组织辅导员、班主任和导师参加各种类型的学习和培训;鼓励和支持就业工作人员到用人单位参加实训;设立就业工作专项课题,开展就业工作相关研究,提高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能力,努力建设一支相对稳定、高素质、专业化的兼职就业工作队伍。
3.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学校建立了分专业的课程大纲,不断总结、完善课程内容,增强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效性。成立就业创业指导教研机构,加强对就业创业规律的研究,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程质量,并积极推进就业工作标准化,按岗位、内容和时间节点等就业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保证工作能按质按量推进。
协调各方,就业工作全员化
1.“一把手”工程落实到位。把就业工作列入党委的议事日程,党委书记和校长作为学校就业工作第一责任人。主管校领导每年定期带领有关部门到各学院,开展就业工作调研,研究工作、解决问题。定期召开有关人员参加的就业工作例会,推动工作。
2.专兼职就业队伍发挥重要作用。逐渐形成了以就业专职人员为主导,班主任、辅导员等学生工作队伍为主力,导师、学科负责人、教研室主任以及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的全员就业工作格局。指导学生就业自助组织学生就业助理团,做好信息搜集发布,活动策划和组织、招聘会的接待和服务等工作。班级设有就业联系人,做好就业课程、活动和实习实践的组织和服务等工作。
3.分省联系责任制推进就业工作全员化。为了加强与各省市有关部门的联系,学校建立了各院主责,联系各省有关部门的就业组长分省责任制。校领导带队,专兼职就业工作人员和教师参加,走访各省市有关部门和企业,了解人才需求,征求人才培养的建议,建立密切联系。学校整理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林业、环保、园林、水利等主管部门的校友资源,开展定期、定点联系工作,进一步加强与主流行业和重点单位的联络。
尊重差异,就业指导与服务个性化
1.尊重学生就业的多元选择。学校根据学生毕业发展路径和去向的不同,以及个人情况的差异、家庭状况的差别,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服务,引导和鼓励毕业生依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就业成才的道路。
2.分专业就业指导。在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上,学校实行校院共同承担就业指导课程的模式,课程通识部分由学校承担,学院结合分专业就业指导大纲进行分专业教学。为了提高分专业指导的针对性,丰富和完善课程内容,各学院还结合各专业情况,把各专业对应的行业发展最新状况,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各专业历年就业的情况介绍给广大学生。同时,积极聘请企业导师参与授课,保证课程教学更有实用性,使学生受益匪浅。
3.按需求分类指导。学校已连续10年开展了“职业发展月”和“就业指导月”系列活动。邀请各方专家开展职业规划、技能培训、形势讲解、技巧辅导等讲座和指导。学院开展“校友面对面”和“职业发展从我做起”等班会座谈,举办职业辅导工作坊,按主题分年级和专业进行小规模交流,开展“学生骨干生涯规划培训班”和“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力提升训练”等活动。创新性地打造了“毕业季”和“理想季”两个特色项目活动。
4.加大个性化咨询指导力度。学校和学院分别设立个性化咨询信箱和网络预约平台,开展结合专业需求的个性化辅导。所有学生均可通过网上预约,实现与职业指导师的一对一咨询。个体咨询中对特色专业的毕业生加大引导力度。就业中心还联合学校老教授协会,成立职业生涯指导老教授服务团。通过老教授的学术专长、文化内涵和职业素养,从专业层面、个人成长层面、职业发展层面,给予大学生更切实的指导。
倍加关爱,特殊群体帮扶日常化
1.建立困难群体台账。各学院按困难学生类型,对心理困难学生、学业困难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技巧方法困难学生等分别建立台账,制定具体帮扶措施。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与学校心理中心联系,使之尽快得到心理援助;对于学业困难的学生,积极与任课教师联系,及时解决学习问题;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直接给予经济资助;对于求职技巧和方法困难的学生采取集中辅导和个性化的帮扶相结合。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困难群体毕业生,确保每人至少有两次被推荐择业的机会。同时,对困难群体毕业生开展了“就业力提升计划”,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2.建立帮扶基金。5年来,学校已对516名毕业生提供了近260万元的资金资助和就业技能培训。学校还与新加坡金鹰国际集团合作,设立了“陈江和”育鹰奖学金,重点帮扶就业困难学生顺利就业。学校教育基金会每年为经济困难毕业生发放求职补助金20多万元。
3.特殊类型特别帮扶。近年来,学校共为194名藏族定向生召开高规格欢送会,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为毕业生赴任送行,发放补助金近10万元。主管校领导连续多年带队赴西藏,与相关政府部门联络,解决毕业生就业实际问题,被西藏公务员局赞誉为“在内地高校中工作最好”的学校。对于国防生,主要校领导带队到林区、森警部队,听取对培养工作的意见建议,看望毕业生,关心他们的成长,送去学校的关怀。
借助新媒体,就业指导与服务信息化
1.学校就业信息网功能齐全。将就业信息发布、就业咨询指导、就业手续办理、数据统计分析等功能模块进行整合,有效地满足了用人单位及毕业生的多方面需求。例如,嵌入职业测评软件,方便学生的学习和职业的自我认知;开设就业创业政策栏目,方便学生查询;开设就业辅导栏目,方便学生对就业创业知识的学习;开辟网上预约和电话咨询,方便学生预约和寻求帮助。
2.自主研发软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搭建网上可视招聘的平台、建立全校毕业生网上电子简历、视频简历系统,实现网络资源共享。自主开发了招聘会管理服务系统,方便用人单位的参会报名、信息确认。用人单位可通过网络实时查看招聘会申请进展。针对大型、双选会用人单位报名和遴选工作,开发了双选会、招聘会服务系统,减少用人单位的报名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
3.新技术提升就业工作信息化水平。校院两级学生就业助理团作为就业“信息化部队”的主力,每天通过教育部及其他各部委网站、各省市自治区人社保网站,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网站,搜集用人单位和用人岗位信息,利用就业信息网、微信等多种渠道发布有关就业、创业活动信息,以及招聘会信息、实习单位信息、用人单位和岗位信息,确保各类信息能第一时间发送给毕业生。
[责任编辑:张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