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方法探究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育工作者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更好地和作者进行交流,从而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还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所以,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更好地把握写作和阅读之间的关系,重视运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当前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和写作活动往往是独立的,这让学生无法从阅读中获得启发并运用在写作中。要想转变这种情况,教师就需要运用读写结合的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读写结合;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文章編号:2095-624X(2020)18-0073-02
引 言
语文作为一种具有交际性的语言工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语文教学可以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素养,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听、说、读的活动都在语文教学中有很明显的体现,只有写这个教学活动不能融入具体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是在写作课中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这导致学生可能阅读了很多的文章,但在写的时候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表达,写不出具有真实情感的文章,也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学生不知道写什么往往是他们在写作活动中遇到的一个很大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质量。要想切实增强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不仅需要对每个单元进行固定的练习,还需要从平时的阅读活动出发,有意识地寻找能够增强学生写作能力的切入点。阅读是一种吸收,而写作是一种输出,这也启示教师要在平时的阅读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本文就从这个角度出发,具体分析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方法,从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的现状
1.教师没有转变自己的教学模式
由于长时间的教学,教师往往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模式单一,如果想要改变这种固化的教学模式,会有一定的难度,这也阻碍了读写结合教学活动的开展。当前很多教师都还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背书、写作、阅读,而没有给学生讲解一些读写结合的阅读例子。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也是运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没有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内涵,因此,学生也只是被动地学习,没有实现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提升。
2.学生阅读的能力不足,阅读内容太过复杂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还没有具备很好的理解能力,这就导致他们的阅读能力有限。当前一些读物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不符合,导致学生不能理解文章内容,或者有的读物充斥着暴力等不良内容,容易影响学生对事物的判断以及思想观念的建立。
3.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一般情况下,为了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往往会给学生布置写日记的任务。但是因为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并不能认识到身边事物蕴含的意义,所以他们写的内容也多是一些简单的“流水账”。教师往往要求学生不要简单地记录,这就会给学生增加很多的压力,他们会认为写日记是一个任务,逐渐对写作失去兴趣,产生排斥的情绪。有时学生为了能够完成教师的任务而抄其他人的作品,无法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1]。
二、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策略
1.以读悟写,组织读写结合活动
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分析整个文章的结构、描写方法等,设置相关的环节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可以在具体的阅读活动中更好地感受作者的写作主题,自觉模仿句子的写作方法、顺序等,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
例如,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安排相关的问题,如白荷花为什么会在这些大圆盘里面冒出来,为什么用“冒”这个字呢?可以用“生”代替吗,为什么?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成立小组或者自主讨论一下自己的感想,说一说“冒出来”的巧妙之处,从而感受到这样写可以更好地体现荷花的动态美。学生通过实践,可以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巧妙之处,从而自觉地增强对词汇的运用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就可以更好地去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的方法,并通过阅读来积累自己的写作素材,避免在写作时无话可说。同时写作也可以促进学生的阅读。教师应多引导学生,鼓励他们多阅读,尝试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尝试着模仿写作,如写作的特点、顺序、手法等,从而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用写作来增强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两者之间相互促进,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阅读中进行思维的迁移,调动学生的写作欲望
阅读和写作活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通过阅读,鼓励学生进行思维上的迁移、情境构建、延伸等,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阅读内容,都是一些文采出众和内涵优美的文章,特别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在描述时往往能够给人很多的启发。教师应抓住这个特点,鼓励学生进行故事的续写,将读写结合在一起。
例如,在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这一部分时,学生就可以通过阅读了解文章的内容,想象主人公之后发生的事情。教师可给予学生更多的权利,鼓励他们大胆地进行创新,进行新故事的改编,以在增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上,增强他们的写作和阅读能力,实现两者相互促进的目的。
3.以读诱写,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
阅读的次数多了,文章中蕴含的思想也就自然而然地挖掘出来了。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结合阅读的内容,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不断地选择写作素材、立意,拓展自己的写作思维。不同的读者往往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事物,最后得到的结果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因为年龄比较小,理解能力较弱,所以在具体的阅读活动中,教师也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文章的内容,从而获得更多的启发。在这个基础上,教师也要不断引导学生优化知识结构,形成一种书面上的表达。教师运用读写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可以让他们更灵活地进行阅读,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习的潜能。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写作,习惯性地进行圈画,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从而实现两者相互促进的目的,提高阅读和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4.调动学生的情感,组织学生写读后感
读后感一般是学生将阅读完课文或者书籍之后的内心感受自发地写出来,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包括对一些文章的理解和文章对自己的触动。在阅读时,学生也可以从作者的情绪变化出发,将自己投入其中,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后,就可以给学生一些提示,让他们写写读后感。
例如,在教学《七律长征》这一部分时,教师就可以带着学生一起学习这首诗,先让学生进行领读、试读、分小组读后,再让学生分成小组说一说自己的理解。之后,教师再带领学生对相关的写作背景或者类似的文章进行分析,并对文章中的词汇和情境进行赏析。在课后,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来写一写读后感,说一说自己学到了哪些内容,以及自己在思想上发生了什么变化等。很多学生都写道:感受到了红军的艰苦和大无畏精神,也明白了当前的美好生活来自前人的奋斗。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也会了解到关于红军英勇事迹的描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一写读后感,并运用读写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2]。
5.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鼓励学生写日记
日记简单来说就是每天记录一下自己的生活,写的内容可以是自己经常遇到的一些事情。日记不能是简单的事情的记录,也不能是完全想象出来的内容,而应该建立在一定的情感和经验上,从而以阅读体验引发学生的生活感受,进而促进学生将读写结合起来。
例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这一部分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主动进行阅读,体会文章中运用的词语,如抖动、挣扎等,这些词语都可以生动地描述出小鱼儿从被钓上来到上岸的这个过程。在学生放假期间,教师也可以布置一些家庭作业,让家长带着学生去钓鱼,从而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更好地感受到钓鱼的快乐,体会钓鱼的整个过程,包括钓鱼的困难和快乐,然后以日记的形式来记录。由阅读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体验再到让学生写日记,这个过程就可以实现读写结合。阅读的最终目的也是让学生去运用,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也要多从阅读上下功夫。
6.在閱读中推导,引导学生从相似中找不同
如果学生只是学会了阅读,而不深层次地去思考,就会流于表面形式,不明白如何去想象,也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在开展语文阅读活动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进行改写的读写结合活动,让学生在思考中完成改写,增强自身的思维活跃度。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将原文的内容表达出来,或者体现出其中情感的转变,这样的难度往往不大。有创意的改写,往往也是读写结合的另外一种形式。
例如,在教学《北京的春节》这一部分时,就有一段是关于吃和放烟花的内容,而这些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是很有趣的,他们也有自己过春节的方式。那么,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从吃和玩这两个方面出发进行改写。因为每位学生的思维方法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对每个事物的感受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在进行语文教学活动时,教师可在教学了相似的情节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对它们的看法,然后进行读写结合的改写。这样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读写能力。
结 语
总而言之,读和写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读是一种输入,而写是一种输出,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学生才可以更加灵活地去阅读文章,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并更好地进行运用。语文教师应将读和写结合起来,用阅读的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张昕.谈读写结合落实于课堂实践的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20(15):11-12.
王志茹,满静.“读写结合”课程改革对英语写作能力提高的有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2020(21):288-289.
作者简介:肖全胜(1965.3—),男,江苏南京人,本科学历,校长,中学高级教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次评为南京市优秀教师、行知奖校长(名校长)、先进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