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学历史课的教学语言
徐向丹
【内容摘要】历史教学语言是历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面向特定的教学对象所使用的专业化语言,它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手段。历史教学语言的优劣已经成了衡量一个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规范使用历史课堂语言,要做到准确性、形象性、生动性、精炼性、深刻性、口语化兼顾。
【关键词】教学语言 历史教学语言 具体要求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不同的学科,因为自身的特点不同,在教学语言上的要求也不相同。历史课作为中学教育的基础科目,同样要求教师在这一环节上多下功夫,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历史教学语言的重要性
当今中学历史课堂中,教学语言的优劣已经成了衡量一个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为什么有的教师讲课生动形象、风趣幽默,引人入胜;有的教师上课却平淡无奇、索然无味,令人生厌呢?我想这与部分教师教学语言上的能力欠缺有着很大的关系。只有通过精心设计、反复推敲的教学语言,教师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积极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师生互动,发挥学生主体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历史教学语言的具体要求
1.准确性
准确性,即科学性。历史教师必须视准确性为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切忌信口开河,更不可错误地引导学生,致使他们偏离人生的正确轨道。具体而言,历史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读音要准
历史课的内容决定了它在教学中经常会碰到一些古今异读字,如果教师缺乏教学的严谨性,试图含混过关,势必会影响历史知识的正确性,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偏差。一般说来,常见的错误多和一些历史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官名等等有关。如齐桓公易错读成齐桓(heng)公,阿房宫误读成阿(a)房(fang)宫等。或许有的教师认为即便读错也无关紧要,其实这种观点危害极大,这不仅仅是教师自身素养、职业道德的问题,还关系到历史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真实性,尤其是影响到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2)用词要妥
作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还要求在遣词造句上格外注意,如“居里夫妇发现了镭元素”不能说成“居里夫妇发明了镭元素”;再如,很多教师在讲到历史人物的死亡时,总是千篇一律。殊不知,历史人物由于身份、地位、年龄、遭遇等的不同,在“死”这一方面有着不同的说法。像“逝世”、“夭折”、“暴毙”、“驾崩”、“薨”、“千秋”、“殁”、“殂”、“作古”、“羽化”、“牺牲”、“就义”等等这类词在历史上适用于不同的对象,教师讲课时应该对学生交代清楚。
(3)句法要严
历史教师在课堂上的表述要做到清晰连贯,语意通顺,不要前言不搭后语,让人摸不着边际。而要达到这点要求,就需要教师平时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口语,讲一句话之前,先仔细的想想,看有没有什么语病,如果有的话,则要再斟酌一番,以避免讲错话。教师要注意锤炼自己的“心语”,一旦“心语”明晰了,口头表达自然流畅自如。
2.形象性
中学历史教材由于受课时和篇幅的局限,文字上显得有点抽象。而要使学生对历史有感性的直观认识,作为教师应该学会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变抽象为具体,让历史更真实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形象生动的语言,是历史课能够吸引学生的魅力所在,也是历史教师展示自身教学实力的重要表现。如何达到这样的要求呢?取决于教师对语言的锤炼和积累,取决于教师对文本的钻研和探究,取决于教师对生活的投入和关注。
3.生动性
历史课要能吸引学生,有一点很重要,即教学语言上的幽默风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适时的运用幽默的语言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欢笑与快乐中完成知识的传授和情感的渗透。当然,课堂幽默不能简单理解为插科打诨,如果那样,课堂教学就会失去其严肃性,课堂的组织性也会松散。教师如何才能使自己的语言幽默生动呢?不外是平时的积累和锤炼。教师要广泛的阅读各类书籍,通过阅读,增加自身的底蕴,开阔眼界,厚积而薄发。教师要在语言修辞技巧上多下功夫,平时要多听课,要多收集一些优秀教师尤其是教育大家的课堂实录和反思,模仿他们的语言技巧,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
4.精炼性
历史课堂的语言要求简练、干净,不要拖泥带水。平时讲话就要注意,切忌养成坏的语言习惯,不要将土语、俚语、方言带入课堂,造成学生听觉上的疲劳,非但不“兴奋”,反而很“压抑”。教师要精研教材,要学会用精炼实用的语言概括知识内容,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如讲“中日《马关条约》”,一位教师仅用“割地(台澎辽),赔款二亿银,四口又通商,可以设工厂”一首诗来讲述其内容,既简明扼要,学生好记也乐记,可谓一举多得,妙不可言。
5.深刻性
对于历史课而言,除了“启智”的目标,还肩负着明德、怡情的使命和重任,所以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要生动形象的描述历史内容,还要及时地启发点醒学生,使之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明白事理,学会做人,健康成长。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能够给学生以一定的启示。如讲“金字塔的国度”这章时,最后我是这样描述的:“金字塔,这个曾被国王存放尸体,以期重生的建筑,曾经耗费了古代埃及无数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今却静静地屹立在尼罗河畔。历史是公正的,国王的尸体早就被盗墓者从塔内盗出,可无论如何,金字塔终究没有消失,它早已成为埃及文明的象征之一,埃及人的勤劳和智慧也由此得到体现。”或许叙述时逻辑性不强,但我相信深刻而富含感情的言语一定会打动学生,让他们受到教育和启发。
【内容摘要】历史教学语言是历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面向特定的教学对象所使用的专业化语言,它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手段。历史教学语言的优劣已经成了衡量一个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规范使用历史课堂语言,要做到准确性、形象性、生动性、精炼性、深刻性、口语化兼顾。
【关键词】教学语言 历史教学语言 具体要求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不同的学科,因为自身的特点不同,在教学语言上的要求也不相同。历史课作为中学教育的基础科目,同样要求教师在这一环节上多下功夫,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历史教学语言的重要性
当今中学历史课堂中,教学语言的优劣已经成了衡量一个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为什么有的教师讲课生动形象、风趣幽默,引人入胜;有的教师上课却平淡无奇、索然无味,令人生厌呢?我想这与部分教师教学语言上的能力欠缺有着很大的关系。只有通过精心设计、反复推敲的教学语言,教师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积极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师生互动,发挥学生主体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历史教学语言的具体要求
1.准确性
准确性,即科学性。历史教师必须视准确性为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切忌信口开河,更不可错误地引导学生,致使他们偏离人生的正确轨道。具体而言,历史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读音要准
历史课的内容决定了它在教学中经常会碰到一些古今异读字,如果教师缺乏教学的严谨性,试图含混过关,势必会影响历史知识的正确性,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偏差。一般说来,常见的错误多和一些历史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官名等等有关。如齐桓公易错读成齐桓(heng)公,阿房宫误读成阿(a)房(fang)宫等。或许有的教师认为即便读错也无关紧要,其实这种观点危害极大,这不仅仅是教师自身素养、职业道德的问题,还关系到历史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真实性,尤其是影响到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2)用词要妥
作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还要求在遣词造句上格外注意,如“居里夫妇发现了镭元素”不能说成“居里夫妇发明了镭元素”;再如,很多教师在讲到历史人物的死亡时,总是千篇一律。殊不知,历史人物由于身份、地位、年龄、遭遇等的不同,在“死”这一方面有着不同的说法。像“逝世”、“夭折”、“暴毙”、“驾崩”、“薨”、“千秋”、“殁”、“殂”、“作古”、“羽化”、“牺牲”、“就义”等等这类词在历史上适用于不同的对象,教师讲课时应该对学生交代清楚。
(3)句法要严
历史教师在课堂上的表述要做到清晰连贯,语意通顺,不要前言不搭后语,让人摸不着边际。而要达到这点要求,就需要教师平时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口语,讲一句话之前,先仔细的想想,看有没有什么语病,如果有的话,则要再斟酌一番,以避免讲错话。教师要注意锤炼自己的“心语”,一旦“心语”明晰了,口头表达自然流畅自如。
2.形象性
中学历史教材由于受课时和篇幅的局限,文字上显得有点抽象。而要使学生对历史有感性的直观认识,作为教师应该学会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变抽象为具体,让历史更真实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形象生动的语言,是历史课能够吸引学生的魅力所在,也是历史教师展示自身教学实力的重要表现。如何达到这样的要求呢?取决于教师对语言的锤炼和积累,取决于教师对文本的钻研和探究,取决于教师对生活的投入和关注。
3.生动性
历史课要能吸引学生,有一点很重要,即教学语言上的幽默风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适时的运用幽默的语言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欢笑与快乐中完成知识的传授和情感的渗透。当然,课堂幽默不能简单理解为插科打诨,如果那样,课堂教学就会失去其严肃性,课堂的组织性也会松散。教师如何才能使自己的语言幽默生动呢?不外是平时的积累和锤炼。教师要广泛的阅读各类书籍,通过阅读,增加自身的底蕴,开阔眼界,厚积而薄发。教师要在语言修辞技巧上多下功夫,平时要多听课,要多收集一些优秀教师尤其是教育大家的课堂实录和反思,模仿他们的语言技巧,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
4.精炼性
历史课堂的语言要求简练、干净,不要拖泥带水。平时讲话就要注意,切忌养成坏的语言习惯,不要将土语、俚语、方言带入课堂,造成学生听觉上的疲劳,非但不“兴奋”,反而很“压抑”。教师要精研教材,要学会用精炼实用的语言概括知识内容,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如讲“中日《马关条约》”,一位教师仅用“割地(台澎辽),赔款二亿银,四口又通商,可以设工厂”一首诗来讲述其内容,既简明扼要,学生好记也乐记,可谓一举多得,妙不可言。
5.深刻性
对于历史课而言,除了“启智”的目标,还肩负着明德、怡情的使命和重任,所以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要生动形象的描述历史内容,还要及时地启发点醒学生,使之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明白事理,学会做人,健康成长。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能够给学生以一定的启示。如讲“金字塔的国度”这章时,最后我是这样描述的:“金字塔,这个曾被国王存放尸体,以期重生的建筑,曾经耗费了古代埃及无数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今却静静地屹立在尼罗河畔。历史是公正的,国王的尸体早就被盗墓者从塔内盗出,可无论如何,金字塔终究没有消失,它早已成为埃及文明的象征之一,埃及人的勤劳和智慧也由此得到体现。”或许叙述时逻辑性不强,但我相信深刻而富含感情的言语一定会打动学生,让他们受到教育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