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下游戏软件开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王巍+李威+郑海旭+李笑牛+张恒博
[摘 要]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的实用型人才。如何培养游戏产业的高素质的游戏软件开发实用复合型人才是个重要问题。结合民族院校的特色和资源,将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教育,以及数字媒体、艺术教育融入计算机教育体系中,以学位论文检验游戏开发人才培养效果。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游戏软件开发;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4-0102-02
一、前言
目前,我国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在普通本科各个专业教学过程中,应该渗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
游戏产业是目前飞速发展的高新产业,但目前产业亟须的具有高素质、能够策划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游戏软件开发人才匮乏,这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本文主要探讨计算机科学领域游戏软件开发这个特色专业方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和构建模式。[2]结合我校民族院校的特色和资源,我们将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教育,将数字媒体、艺术教育融入计算机教育体系中。本项目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过程等方面进行具体论述。
二、游戏软件开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一)人才培养目标研究
我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掌握计算机学科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具有较好团队合作意识和职业素养、较强工程实践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能力,能够满足社会和经济建设发展需求,能够胜任软件开发和相关工作的高素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游戏软件开发实用复合型人才应具备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游戏软件开发的流程,具有一定的艺术基础与计算机专业素质、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具有一定创新设计能力,能从事游戏软件开发方面的工作。[1]
(二)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的定位以通识教育和程序设计类课程为基础,以游戏软件开发理论与技术为核心,构建一条以培养游戏设计开发能力为主线的核心课程序列,并将艺术教育、素质拓展等课程有机地贯穿到专业教学和实践过程中。[2]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引入图像处理软件、场景设计软件等场景设计类课程,注重艺术教育。同时引入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高阶课程,拓展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在游戏设计中加入人工智能元素。游戏软件开发方向课程如表1所示。
(三)专业能力培养体系建设
实践教学是培养实用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环节。目前,实践教学内容没有做到或者很少做到课程体系内不同课程的相互衔接。我校开展多种实践教学模式以解决目前实验教学的问题,同时提出传承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新概念。
1.传承式实践教学模式
工作室教学起源于德国的“作坊训练”,在国外的艺术设计类学院中有许多成功的教学经验。[3]工作室机制是通过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和学长的示范辐射作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开展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研究。工作室传承式教学模式借助工作室中的学生年级梯队,形成纵向学习和辅导梯队,突出团队协作的开发模式。这种模式结合工作室课题,以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的实践教学模式来推进学生学和做。实验内容以一个项目组的团队形式完成,高年级学生作为项目经理,负责整个项目的设计和分工,并根据项目组内学生学习状态和能力进行特色分工,督促项目按进度完成。实验内容的设计以当前教学内容知识点为基本要求,但具体实验内容以拓展到的综合性项目为准,包括游戏策划、游戏设计、UI设计和游戏逻辑。通过工作室中的梯队形式,高年级学生可以通过项目引领低年级学生熟悉项目开发,提高他们的开发能力。
2.游戏开发专题讲座
游戏公司开展一个游戏开发项目的第一件事就是市场调研,也就是说,游戏开发必须关注市场动态,了解前沿知识和技术。可以定期邀请游戏公司开发人员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使学生了解行业情况,了解就业形势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学生与游戏公司开发人员的直接对话与接触,学生能够了解自身状态,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向,在学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例如在目前国家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在国内游戏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局势下,海外市场成为中国游戏产业的重要增长来源。这种环境对开发人员的技术要求有哪些变化,这些都是学生需要了解的内容。同时,作为民族院校,我校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达到60%以上,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如何在游戏产业中发挥特色并进行传承、传播,也是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游戏开发人员如果能结合自身民族特色,将民族文化遗产渗透到游戏中,将民族游戏发扬光大,这既是一个新颖的游戏策划创意,又是民族产业信息化的良好契机。
3.毕业设计(论文)1+1模式
在每个游戏软件开发方向的大四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执行期间,都有一个大二或者大三学生跟从进行设计。大四学生的另一部分任务是指导跟从学生的学习,让低年级学生有参与项目和实践的机会。同时这也是解决游戏项目从资源收集到具体编码工作量繁多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因为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时间内,一个学生要独立完成一个游戏项目的开发,工作量过大。
4.与我校设计学院动画专业开展教学和实践对接。通过工作室交流、毕业设计题目合作、在线学习平台共享、开设Photoshop和3Ds max课程,邀请动画专业教师客座讲授和交流。
(四)游戏课群共享在线学习平台建设
课群共享学习平台不仅能够实现目前通用教学平台的所有功能,包括教学资源的上传下载、作业上传、在线交流等,还能实现整个游戏课程体系的融会贯通。此平台注重资源的存档和版本控制,有效实现了资料的传承和不同课程间的共享,为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下游戏软件开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技术支持。
(五)结合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的考核评价方式
工作室教学的内涵,是要对现行课程进行重新整合,打破课程间的独立性,建立课程之间的相互支持关系。[4]针对游戏软件开发课程特点及实践教学思路,我们提出不同权重的模块化考核机制,即不再以传统教学过程中多次课程实验的成绩和期末考试得分相结合的方式来评定学习成绩。而是以模块化,以一个游戏的策划、设计、开发、运行为一个模块的概念,从教学初步的简单游戏,到学习深入后的中型游戏开发,每个游戏的设计实现过程为一个考核评价模块。随着课程内容的深入,专业技术和开发能力成熟后可以实现原有项目的优化,以迭代式项目开发方式将之前的游戏重新架构,或者增加人工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智能模块,优化碰撞检测、寻找最优路径等方案,或者是加入全新游戏场景。教师可对游戏项目进行重新评估,并以此为模块化考核评价方式。最终成绩评价结果为多次模块化考核成绩×模块权重,再求和。
(六)学位论文检验游戏开发人才培养效果
在本科教育中,学位论文是学生学习效果的最终体现。学位论文的命题和检查需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鼓励学位论文的选题源于游戏开发,但要高于游戏开发,一般论文命题和任务布置中都加入人工智能或算法设计元素,以此激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
本文通过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等不同角度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结合专业特点,提出了我校计算机软件开发人才培养新思路。未来工作应以此研究为基础,积极探索符合我校实际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软件开发人才教学效果的优化、固化。
[ 参 考 文 献 ]
[1] 黄锐.游戏软件专业实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4):22-25.
[2] 于延,王建华.游戏软件设计专业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7):104-107.
[3] 张语捷.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工作室教学研究与实践[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4] 吴亚峰,杜化美,张月霞,索伊娜.Unity4 3D开发实战详解[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陈 明]
[摘 要]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的实用型人才。如何培养游戏产业的高素质的游戏软件开发实用复合型人才是个重要问题。结合民族院校的特色和资源,将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教育,以及数字媒体、艺术教育融入计算机教育体系中,以学位论文检验游戏开发人才培养效果。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游戏软件开发;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4-0102-02
一、前言
目前,我国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在普通本科各个专业教学过程中,应该渗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
游戏产业是目前飞速发展的高新产业,但目前产业亟须的具有高素质、能够策划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游戏软件开发人才匮乏,这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本文主要探讨计算机科学领域游戏软件开发这个特色专业方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和构建模式。[2]结合我校民族院校的特色和资源,我们将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教育,将数字媒体、艺术教育融入计算机教育体系中。本项目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过程等方面进行具体论述。
二、游戏软件开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一)人才培养目标研究
我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掌握计算机学科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具有较好团队合作意识和职业素养、较强工程实践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能力,能够满足社会和经济建设发展需求,能够胜任软件开发和相关工作的高素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游戏软件开发实用复合型人才应具备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游戏软件开发的流程,具有一定的艺术基础与计算机专业素质、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具有一定创新设计能力,能从事游戏软件开发方面的工作。[1]
(二)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的定位以通识教育和程序设计类课程为基础,以游戏软件开发理论与技术为核心,构建一条以培养游戏设计开发能力为主线的核心课程序列,并将艺术教育、素质拓展等课程有机地贯穿到专业教学和实践过程中。[2]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引入图像处理软件、场景设计软件等场景设计类课程,注重艺术教育。同时引入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高阶课程,拓展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在游戏设计中加入人工智能元素。游戏软件开发方向课程如表1所示。
(三)专业能力培养体系建设
实践教学是培养实用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环节。目前,实践教学内容没有做到或者很少做到课程体系内不同课程的相互衔接。我校开展多种实践教学模式以解决目前实验教学的问题,同时提出传承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新概念。
1.传承式实践教学模式
工作室教学起源于德国的“作坊训练”,在国外的艺术设计类学院中有许多成功的教学经验。[3]工作室机制是通过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和学长的示范辐射作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开展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研究。工作室传承式教学模式借助工作室中的学生年级梯队,形成纵向学习和辅导梯队,突出团队协作的开发模式。这种模式结合工作室课题,以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的实践教学模式来推进学生学和做。实验内容以一个项目组的团队形式完成,高年级学生作为项目经理,负责整个项目的设计和分工,并根据项目组内学生学习状态和能力进行特色分工,督促项目按进度完成。实验内容的设计以当前教学内容知识点为基本要求,但具体实验内容以拓展到的综合性项目为准,包括游戏策划、游戏设计、UI设计和游戏逻辑。通过工作室中的梯队形式,高年级学生可以通过项目引领低年级学生熟悉项目开发,提高他们的开发能力。
2.游戏开发专题讲座
游戏公司开展一个游戏开发项目的第一件事就是市场调研,也就是说,游戏开发必须关注市场动态,了解前沿知识和技术。可以定期邀请游戏公司开发人员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使学生了解行业情况,了解就业形势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学生与游戏公司开发人员的直接对话与接触,学生能够了解自身状态,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向,在学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例如在目前国家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在国内游戏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局势下,海外市场成为中国游戏产业的重要增长来源。这种环境对开发人员的技术要求有哪些变化,这些都是学生需要了解的内容。同时,作为民族院校,我校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达到60%以上,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如何在游戏产业中发挥特色并进行传承、传播,也是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游戏开发人员如果能结合自身民族特色,将民族文化遗产渗透到游戏中,将民族游戏发扬光大,这既是一个新颖的游戏策划创意,又是民族产业信息化的良好契机。
3.毕业设计(论文)1+1模式
在每个游戏软件开发方向的大四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执行期间,都有一个大二或者大三学生跟从进行设计。大四学生的另一部分任务是指导跟从学生的学习,让低年级学生有参与项目和实践的机会。同时这也是解决游戏项目从资源收集到具体编码工作量繁多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因为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时间内,一个学生要独立完成一个游戏项目的开发,工作量过大。
4.与我校设计学院动画专业开展教学和实践对接。通过工作室交流、毕业设计题目合作、在线学习平台共享、开设Photoshop和3Ds max课程,邀请动画专业教师客座讲授和交流。
(四)游戏课群共享在线学习平台建设
课群共享学习平台不仅能够实现目前通用教学平台的所有功能,包括教学资源的上传下载、作业上传、在线交流等,还能实现整个游戏课程体系的融会贯通。此平台注重资源的存档和版本控制,有效实现了资料的传承和不同课程间的共享,为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下游戏软件开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技术支持。
(五)结合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的考核评价方式
工作室教学的内涵,是要对现行课程进行重新整合,打破课程间的独立性,建立课程之间的相互支持关系。[4]针对游戏软件开发课程特点及实践教学思路,我们提出不同权重的模块化考核机制,即不再以传统教学过程中多次课程实验的成绩和期末考试得分相结合的方式来评定学习成绩。而是以模块化,以一个游戏的策划、设计、开发、运行为一个模块的概念,从教学初步的简单游戏,到学习深入后的中型游戏开发,每个游戏的设计实现过程为一个考核评价模块。随着课程内容的深入,专业技术和开发能力成熟后可以实现原有项目的优化,以迭代式项目开发方式将之前的游戏重新架构,或者增加人工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智能模块,优化碰撞检测、寻找最优路径等方案,或者是加入全新游戏场景。教师可对游戏项目进行重新评估,并以此为模块化考核评价方式。最终成绩评价结果为多次模块化考核成绩×模块权重,再求和。
(六)学位论文检验游戏开发人才培养效果
在本科教育中,学位论文是学生学习效果的最终体现。学位论文的命题和检查需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鼓励学位论文的选题源于游戏开发,但要高于游戏开发,一般论文命题和任务布置中都加入人工智能或算法设计元素,以此激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
本文通过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等不同角度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结合专业特点,提出了我校计算机软件开发人才培养新思路。未来工作应以此研究为基础,积极探索符合我校实际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软件开发人才教学效果的优化、固化。
[ 参 考 文 献 ]
[1] 黄锐.游戏软件专业实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4):22-25.
[2] 于延,王建华.游戏软件设计专业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7):104-107.
[3] 张语捷.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工作室教学研究与实践[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4] 吴亚峰,杜化美,张月霞,索伊娜.Unity4 3D开发实战详解[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