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细读、品读,各美其美

    苗淑丽

    摘 要:长久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投入在阅读与写作之上,在他们看来,阅读与写作占据语文试卷分值的“半壁江山”,理所应当引起足够重视,但是新课改提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对学生的评估并不能局限在考试分数上,而要从各方进行综合评价,其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就是重要的参考因素,而语文朗读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这两项基本技能,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进行探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训练 策略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也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朗读水平的高低也代表着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文章相互共鸣、可以培养语感、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和认识,可以增强审美能力,可以提高语文表达水平,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朗读只是语文教学的辅助性手段,并没有引起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视,为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扭转传统教学理念,意识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有效的开展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课文讲解多于课文朗读

    受传统理念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才是小学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为此在语文教学时,教师对课文的讲解非常详细,全面深入的分析文章内容,概括段落大意、寻找关键句、引导学生学习文章中的修辞方法,提炼文章中心思想等,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步骤,多数小学语文教师试图通过对课文的讲解,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内容,而朗读只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辅助性手段,忽视朗读就是放弃了朗读背后的教育价值,毫无疑问会让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片面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朗读训练形式大于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朗读训练频繁地出现在“公开课”上,为了给观摩者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小学教师会安排小组读、对话读、角色扮演读等各种方式,让语文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然而对于情感的引导,朗读时的轻重缓急、节奏的把握等,都没有合理的引导,这种朗读只能让学生读的开心,然而怎么读、如何能读好、如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却完全不知晓,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朗读教学,让朗读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二、语文朗读训练的策略探索

    (一)初读——端本正源,感受语言的正确之美

    初读是朗读教学的开始,通过初读要扫清各种障碍,掌握文章的大致内容,为接下来的细读、品读,夯实基础。初读、细读、品读是一个正常的认知过程,按照学生的认知接受能力所制定的、符合学生认知情况的朗读教学步骤,因此在初读过程中教师要有耐心,不可对学生期望过高,要把朗读的重点放在“扫清障碍”之上,而并不是要求学生读一次,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然而“拔苗助长”的心态普遍存在于小学语文教师之中,在初读时,教师通常会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初次接觸文章,并不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如何把感情融入其中呢?只有在细读和品读的过程中才可以把感情融入其中。在初读时,就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扫清阅读障碍”开始,有耐心的开展朗读训练,例如在教学《秋天》这首诗歌时,学生读几遍也读不好“嚷着”一词,基于此,从语义的不同含义给学生讲解,“嚷”有两个读音:rǎng,表示大喊大叫;而rang则表示比较情况较为混乱。学生根据词语的意思,不难发现“葡萄嚷着冷了”中“嚷”的读音。

    再比如,学生在朗读时,对于句子的理解不够彻底,不能快速的理解句子的意思,而不懂句子的意思,必然不能顺利的朗读,在朗读时出现顿挫、甚至串行的现象,节奏感、轻重读音根本无法体现,为此教师要在朗读训练之前,就找到难以理解的句子,把句子分层,逐层解释,让学生充分地理解句子含义,为流利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细读——心入于境,体会语言的情感之美

    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有感情朗读课文”是朗读训练的第二个阶段,即细读。只有学生“心入于境”,在理解文章大致内容的基础之上,把情感融入其中,让文章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去用心品味文章,才可以体会到文章语言的情感之美。比如在学习《草船借箭》时,教师就需要营造战争的氛围,合理的抛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来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可以体会到语文的情感之美。在初读时,学生已经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在此基础之上,教师给学生观看《三国演绎》中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影像资料,了解“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增强文章的代入感,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穿越时空,回到三国时期,成为一名“草船借箭”的参与者与见证者;接着教师向学生提问,《草船借箭》的故事我们已经很熟悉了,那么你们知道“草船借箭”的条件有哪些吗?让我们带着问题,继续朗读。在“质疑”的驱动下,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他们保持着高度的注意力,目的就是想在文章中找到“草船借箭”的前提条件,在细读的过程中,学生找到“草船借箭”的三个重要条件,“可以达到无法分辨彼此效果的大雾”“充分的掌握曹操多虑的性格”“愿意与自己执行计划的伙伴”,再仔细地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作者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赞美之情,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语言的情感之美。

    (三)品读——心领神会,回味语言的温度之美

    品读是朗读训练的“终极环节”,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回顾文章蕴含的“温度”,与作者实现心灵上的沟通,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再以《草船借箭》为例,在品读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心胸狭隘”的周瑜与诸葛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人的格局完全不同,作者描写周瑜把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交给诸葛亮之后的得意心态,正好衬托了诸葛亮的自信,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赞美之情。作者在人物的设置、语言的描述和环境的描写方面都不是“捕风捉影”“空穴来风”而都有着明确的目的和深刻的蕴意,而这些“画龙点睛”之笔,“温度”的美感,都需要品读之后才可以细致体会。

    结语

    朗读教学并不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方式,它本身具有较强的教育价值,小学语文教师要意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积极的研究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胡杨.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8):160.

    [2]段雯晴.初读、细读、品读,各美其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研究[J/OL].学周刊,2019(13):93-94.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