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说记叙文写作之照应

    高颂民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且需具备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的一种文体。记叙文开头的写作,作为总领全文的语段,方式多种多样,但有两种方式最适合学生学习,也有利于结尾与之照应。

    ⒈记叙文记叙一个事物,必先提出该事物,然后再把各部分分别写下去。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开篇点题,即“开门见山,开宗明义”。如余秋雨的《都江堰》一开始就说:“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开篇突兀起势,出语惊人。谁不知道,长城是中国历史的见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可是,这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万里长城在余秋雨先生的眼里还不如位居一隅的都江堰,这样独特别致的开头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直接告诉读者所写对象为都江堰,这个开头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直奔叙事主体。第一部分结尾:它,就是都江堰。第二部分结尾: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这两部分的结尾都与开头直接照应。

    ⒉记叙文叙述一件事情,可按照时间顺序,把事情的开端作为文章的开头,把事情的结局作为文章的结尾。如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

    第1节:“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当时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交代时间:七月;地点:费城;人物: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环境:一个闷热的日子。作者 用当时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因为玩弹子游戏玩腻了,都想找些新花样来玩,交代故事的起因,领起下文。

    第2节:“‘嗨!内德说,‘我们很久没有爬悬崖了。”到“我能办到的。我想。”(21节)是故事的经过(爬悬崖历险的过程)。

    第22节是结局:“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

    第23节用“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照应文题。此结尾蕴含哲理,惊醒读者。

    文章的结尾是文章末了带有总结性的话语。有个好的结尾,就好像行路的人遇到了一处适合的休息场所,在这里可以安心歇脚,舒舒服服地停止其进程。结尾虽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最忌的是真个完了。要含蓄,要文字虽完而意义还没有尽,使读者好像咀嚼橄榄,已经咽了下去而嘴里还有余味,又好像听音乐,已经到了末拍而耳朵里还有余音。能把读者的心带向悠远,带向一个无法言传的意境,那才是好结尾。如朱自清的《背影》结尾:“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仔细吟味,该句直接抒发对父亲的怀念之情,余音袅袅,情思绵绵,一个“再”字蕴含无限的情意。虽一句话,可包含的意义很多,所谓的“余味”、“余音”就是对这种情形而言。

    当然,结尾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适合学生学习的,那就是照应法,即回应前文,回扣话题,首尾呼应相合,使文章成为有机整体。其中也有两种方式适合学生学习:

    ⒈回顾开头的方式。极端的例子就是开头用什么话,结尾也用什么话。如林嗣环《口技》开头说:“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结尾说:“忽然抚尺一下,众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前后同用“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又如朱自清《绿》开头:“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结尾:“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这种回顾开头的照应方式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1)结尾与开头的照应。它使文章结构完整,主旨鲜明,能更好地抒发感情,渲染气氛。

    如张晓风的《行道树》开头:“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结尾:“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如朱自清《荷塘月色》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结尾:“——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2)内容与文题的照应。它揭示或强调标题的含义,突出文章的中心。如茨威格《伟大的悲剧》,写为完成别人有意留下未完成的事业,几个探险队员先后牺牲更显其悲剧的伟大。与文题照应,与文题相符。

    (3)前后文内容的照应。它制造悬念,使情节发展具有吸引力和戏剧性,结构更加完整。如《伟大的悲剧》,几个人的先后牺牲。内容上互相照应。

    (4)结尾与文题的照应。如老舍《济南的冬天》结尾:“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⒉妙用蕴语,结尾照应文题或前文。李渔曾说:“终篇之際,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笔留连,若难遽别。”所谓媚语,即富有文采、意蕴深刻的语言。有文采、意蕴深刻的结尾,耐人寻味。如《伟大的悲剧》结尾:“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结尾与文题照应。

    用照应法结尾,往往使读者有一种快感,就好像人在登山涉水之后,又重新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坐定下来,得以转过头来去温习一番刚才经历过的山水。这样也使文章首尾圆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作者单位:铜山县铜山镇中心中学)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