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改革开放历史的影像呈现

    唐佳希?刘梦妹

    【摘 要】“珠影”作为华南地区最重要的影像生产基地之一,拍摄了多部以改革开放为题材的影视作品,讲述了改革开放时期的“广东故事”。拍摄题材选取和表现了改革开放进程中重大历史事件,塑造和讲述了改革浪潮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和故事,呈现了改革开放时期广东城市及市民生活现代化转型。“珠影”影像中对改革开放整体面貌的勾勒,向世人展现和传播了广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广东;改革开放;珠影;影像;电影

    【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6644-(2019)02-0037-11

    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观念革新和社会转型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地处改革开放南大门的珠江电影制片厂(现改名为珠江电影集团,以下简称“珠影”),得风气之先,在改革开放之初,接连拍摄了多部以改革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向全国乃至世界讲述了發生在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故事”。比如,第一部反映个体户生活的电影《雅马哈鱼档》,随着影片风靡全国,“个体户”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选择,在全国掀起了下海经商、自谋职业的热潮。影片中的摩托车、歌舞厅、音乐茶座、早茶宵夜等成为新式生活方式的标志,被誉为“广东改革开放第一张亮丽的名片”。“珠影”对改革开放的影像叙事,塑造了“敢为天下先”的广东改革者的人物群像,树立了广东“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城市形象,向世人展现和传播了广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影像是公众感知和理解历史的重要方式。1988年,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首次提出影视史学概念。他认为“书写史学”是“利用口传的意象以及书写的叙述所传达的历史”,而“影视史学”则是“以影视的方式传达历史以及我们对历史的见解”。①然而,现有研究较少从影像传播的角度来深入研究广东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践。目前有关“珠影”影像的研究,也主要涉及青年题材、农村题材、都市题材的影视创作,较少开展“珠影”改革开放史题材电影的系统研究。本文以影视学为理论视角,从影像对历史的叙事和传播这个意义上,研究“珠影”对改革开放历史事件、人物形象、城市生活的呈现。当今改革开放进入深水期,广东面临新的经济转型,在城市竞争的背景下,研究“珠影”对改革开放历史影像再现的得失,对于今天我们以影像创作再现广东改革新征程,讲述和传播新的广东故事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研究样本:“珠影”广东改革开放题材影片

    本文依据拍摄方(“珠影”)、呈现时间(改革开放时期)、主要内容(改革开放题材故事)、地域(主要发生地为广东)等关键词,从珠江电影集团的官网(http://www.zj-movie.com/)首页“珠影呈现”频道的“经典作品”栏目所收录的95部影视作品中,选取了16部影片作为分析样本(筛选时间截至2019年1月9日),其中不少是获奖影片,具体如下:

    

二、“珠影”影像所呈现的改革开放历史

    上述影片以南粤大地上发生的真实故事为依据,记录了广东改革开放的历史,重点展现了广东在中国改革进程中具有开创性意义重大历史事件:广东经济特区建设、个体经济的兴起、“三资”企业的发展和广东成为全国最大的打工大省等。

    (一)广东经济特区建设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深圳作为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则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既为世界所瞩目,又对全国起示范辐射作用。“珠影”创作了《邓小平》《他在特区》《特区打工妹》三部影片,分别从改革总设计师、深圳蛇口工业区设建设总指挥、特区普通建设者三个层面呈现了深圳特区设计、创立和发展的历程。

    广东深圳、珠海经济特区的设立是国家行为,是中国改革总体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影片《邓小平》从国家领导人的层面呈现特区建设的历程和意义。这部影片由中共中央研究室邓小平研究组直接参与创作,并且得到了广电总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小组等多方的关注。①电影主要展现了改革开放时期的邓小平,其中有关广东的情节是邓小平对广东经济特区的构想、决策和支持。影片再现了提出广东经济特区构想的历史性场景。邓小平在与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的谈话中,首先从国际发展形势出发提出发展经济,引用外资、外国先进设备和技术的紧迫性,认为广东具有独特优势,可以率先突破。习仲勋提道:“在临近的港澳和沿海的一些地区,建几个像海外那样的出口加工厂。”邓小平回应道:“这个想法好啊。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搞个特区。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这段对话表明,邓小平结合中国革命的经验和整体改革规划提出了广东经济特区的设想。

    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率先在广东深圳蛇口拉开,蛇口开发区筹建后半年,深圳经济特区开始建立。特区成立初期,主要委托国营开发机构进行蛇口、上步等工业项目建设,大型国企在深圳特区建设之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蛇口工业区建设的总指挥袁庚就是影片《他在特区》主人翁郑杰的原型,他是招商局集团原常务副董事长,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和招商银行、平安保险等企业创始人,被誉为改革开放实际操作第一人。①影片以他主持建设通讯站、码头港口,招商引资、全国招聘人才等一系列真实历史事件为线索,重现了袁庚在改革实践中的勇气和探索。影片一开始,郑杰目睹边防兵堵截一批逃港人员,这是以1970年代广东等地如宝安县愈演愈烈的“逃港”风潮②为历史背景的,郑杰感慨道:“同志们,感觉到自己肩上的担子了吗,那些人用逃跑的方式去躲避贫穷和困难,前途是黯淡的,而我们要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用开发和建设特区消灭贫穷。”“逃港”事件成为特区建设之初经济社会背景的一个重要注脚,揭示了袁庚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建设口号的深层动因。蛇口工业区是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典型,影片通过整体改革蓝图中的一个具体绘制场景,呈现出广东经济特区建设的全新实践。

    如果说电影《他在特区》是从开拓者、指引者的角度来描绘特区建设,那么电影《特区打工妹》就是从普通建设者的角度来呈现特区经济改革和发展。1980年代到1990年代,深圳产业发展从口岸经济向“三来一补”工业化转型,主要发展电子制造等工业。影片中的打工妹就是在港资电子厂组装配件,从她们工作的紧张和生活的快节奏这一角度,展现出特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高效和速度。时任重大革命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组长的丁峤观影后评价说:“谁要了解特区请看《特区打工妹》!”③

    这三部电影从设计、执行、建设三个层面呈现了广东经济特区发展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着重表现深圳特区的示范意义、开创探索、工业发展和惊人的建设速度。

    (二)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兴起

    广东自古商贸发达,省会广州是千年商都,广东人务实、重商。1980年,广东省工商局出台全国第一个鼓励支持个体经济发展的文件《关于城镇个体工商业若干政策暂行规定》,明确只要愿意从事个体经营,政府就可以颁发营业执照,在注册资本场地管理等方面基本上没有要求,这使得个体经营出现了爆发性增长。广东省个体经营工商户由1979年底的1.56萬户,发展到1982年底的25.16万户。④截至2004年底,广东共有个体工商户200万户,位居全国首位。⑤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率先开放了鱼鲜、水果、蔬菜、三鸟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市场,当时全国多地还在凭粮票买东西,广东街头已经可以自由买卖商品。广州高第街诞生了共和国第一批个体户。影片《雅马哈鱼档》中的主角之一海仔的扮演者黎志强就是在高第街开皮鞋档的个体户。

    在研究样本中,“珠影”1980年代拍摄的8部改革题材影片,有7部以个体经济的放开和发展为历史背景,分别是《雅马哈鱼档》《花街皇后》《女人街》《街市流行曲》《给咖啡加点糖》《太阳雨》《商界》,其中前六部主要围绕个体户的经营活动和个人成长而展开。在我国,国有或集体所有制企业、民营企业无疑是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但是从样本影片来看,“珠影”表现个体经济的影片数量是最多的,只有1989年《商界》这一部较为全面展现了不同所有制企业的经营活动,讲述了个体户、民营贸易小公司老板曾光荣,国有穗光实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汉池和集体所有制的街道工厂东喜公司总经理廖祖泉之间的商业故事。影片反映了在改革开放初期,个体经济是广东经济领域最先突破、最有活力的一部分,也是人民群众感受最直观的领域。个体经济的发展对打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上述影片中的个体经营主要涉及补鞋等个体手工业,鱼档、花档、服装店等个体商业,烧腊店、肠粉店、艇仔粥等个体饮食业,摩托车、出租车等个体运输业,摄影、广告绘制、公共小姐、模特等其他个体服务业,影片通过故事讲述,介绍了个体经营政策、执照申办、经营管理和行业协会这些新生事物,反映了1980年代广东个体经商热潮,把广东经济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呈现在世人面前,在全国引起了热烈的反响。1984年上映的《雅马哈鱼档》以每张2元的票价斩获了8000万的惊人票房,1985年获文化部优秀故事片二等奖和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奖。

    广东民营企业很多都脱胎于早期的个体户,他们在商品经济大潮中不断历练,发展壮大。1988年上映的《花街皇后》中,阿好一开始只是花农兼卖花女,通过不断发展,最后成立了花木联合公司。1989年上映的《女人街》中的个体商户已经不满足于单打独斗,开始雇用店员,向规模化、专业化的私营企业发展。个体户起家的白燕与阿雄合伙开服装店,还雇用了河南、四川籍的店员,她对朋友说,“看,这是我的店,我早就不卖烧鹅了,你看我现在!”而白燕的竞争者欧阳穗红,服装生意越做越大,申办了私营企业牌照,从个体服装店升级到从设计、制衣到销售一条龙服装公司。影片反映出广东个体经济发展的历程。按照当时的国家规定,单个个体经济雇工人数不能超过七人,否则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和剥削。①对此,广东率先进行理论突破,提出了全新的“私营经济”的概念,为个体经济的扩大发展保驾护航。1981年,中央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若干政策性规定》,正式承认了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自此,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均成为民营经济的两个组成部分。

    “珠影”对个体经营的记录和刻画,既体现了广东先行一步的经济改革历程,也体现了广东作为个体经济、民营经济发展重镇的鲜明特色。全国8300万家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广东一省就占了1000万家。②而广东在保护个体、民营经济上也走在全国前列,正是在一系列的政策扶持下,很多个体工商户逐渐发展为民营企业,成为推动广东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三资”企业的发展

    197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标志着外资可合法进入中国,此后,“三资”企业③成为我国经济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1979年至1988年,我国共签订利用外资协议16377个,协议总金额达785.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77.3亿美元。其中港澳地区的投资始终占主要地位,签订协议投资额202.1亿美元,占协议外资总额的25.7%。④广东利用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承接亚洲“四小龙”产业转移,吸引外资尤其是港资,发展外向型经济。1985年广东省政府明确规定,对外商兴建的“三资”企业,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减免征地税,对华侨、港澳同胞投资兴办工厂企业,所得税减免幅度可适当放宽。①1992年在改革开放关键时期,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时指出,特区姓“社”不姓“资”,深圳公有制仍然是主体,外商投资只占四分之一,多搞点“三资”企业,不要怕。②

    “三资”企业为广东经济迅速发展乃至领跑全国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深圳、东莞、广州等沿海城市地成为外商投资热点。电影《他在特区》《特区打工妹》《女人街》《沧海雄风》《所有梦想都开花》从不同侧面呈现了“三资”企业在广东的发展历史。《他在特区》中出现的蛇口工业区华益铝厂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铝加工企业,也是深圳特区最早投资的重点企业之一,主要生产设备和工艺从日本、德国和英国引进,股东为香港招商局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有色金属进出口总公司、香港益大金属厂有限公司。1984年邓小平专程赴华益视察工作。影片中蛇口工业区建设负责人和工程师郑杰、方兰在招商引资的酒宴中,向外商介绍工业区的建设规划如深水码头、现代化的邮电通讯中心以及特区边检海关等,描绘港口投资的前景。针对外商顾虑的办事效率问题,郑杰说,“你们今后有办理手续、申请证书、解决纠纷类等等,你们直接找我,只要是在我们权限之内的,我们是尽力而为。只办事,不拿钱。”《女人街》中经商有道的欧阳穗红与港商合作,成立了“新时代服装公司”,把生意拓展到海外。《所有梦想都开花》的故事发生地在港资企业扎堆的东莞,主人公林芳在一家港资企业任车间经理。《沧海雄风》讲述中外石油公司在南海合作开采石油,外方投资开发了钻井平台并负责技术管理。《特区打工妹》中女工工作的飞鹏电子有限公司,就是港商投资兴建的工厂,一个典型的“三来一补”③的工厂,工厂的老板、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设备等都来自香港,来自农村的打工妹主要是在流水线上进行组装等劳动。影像所呈现的这些“三资”企业,不仅带来了资本,还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管理和理念,是经济发展的“助力者”,还是打工者实现梦想的地方。

    影片在呈现“三资”企业的侨商、港商及工程师等形象时,均以正面塑造为主。《他在特区》中的侨商顾先生提到故土时老泪纵横,他心系祖国,一直有回国办厂的夙愿。《特区打工妹》中香港工程师江浩是公司董事长的儿子,他尊重女工,视她们为“同胞姐妹”,为厂里的打工妹落实住宿问题,还去夜校给她们上课。他对杏子说,“香港的青年人在爱国这一点上,和内地的朋友是完全一致的。”而他的父亲对此也表示认同和支持,他说:“你爸爸不是那种唯利是图的人,我是爱国投资,我一定要文明办厂。”《所有梦想都开花》中的港商黄总裁刚刚接手父亲留下的公司,对公司条例和业务不太熟悉,但是他平易近人,愿意与员工沟通,及时解决员工的困难,还组织全体员工资助病重员工,是一个人性化的企业管理者。

    (四)广东成为全国最大的打工大省

    改革开放以后,全国流传着“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的说法。广东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三资”企业的蓬勃发展,为外来人口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改革开放早期,广东产业发展主要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为主,大量农村廉价劳动力成为加工制造企业的生力军。珠三角成为打工者首选地区和外来工最密集的地区。1985年,深圳市宝安县外来劳动力16万人,东莞市外来劳动力15万人,南海县外来劳动力12万人。④拍摄影片《特区打工妹》时,深圳特区人口二百多万,临时工就有一百多万,绝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女性。⑤

    电影《特区打工妹》《我正年轻》《安居》《所有梦想都开花》等影片都涉及外来务工人员,这些影片主要聚焦赴粤打工的农村女性,吸纳她们的大多是工厂和服务行业。电影《我正年轻》中的金霞从农村到城市当环卫工人,《安居》中的珊妹则从农村到城市来当钟点工。《特区打工妹》是典型的农民工题材电影,讲述了第一代农民工在特区打工创造财富的故事。而《所有梦想都开花》则讲述新一代农民工在城市扎根融入的过程。影像记录了改革开放后经济大省广东对全国劳动人口的吸引力,也记录了外来务工人员对于广东经济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珠影”聚焦上述重大历史史实,展现了广东改革开放的历程和特点。影像体现出电影创作的时代敏感度和强烈的现实主义关照。经济特区设立不久,《他在特区》即上映。广东第一批个体户刚出现,《雅马哈鱼档》就创作出来。私营企业刚诞生,《女人街》等作品就面世了。1980年代商品经济大潮涌起,实践领域还处于探索阶段,“珠影”就敢于面对这一生疏、变幻的领域,拍摄了电影《商界》,影片涉及金融、货币、信贷、税收、外汇、倒买倒卖等商业操作,囊括了四五十个人物,通过四个家庭成员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的生活轨迹,展现了当代商界复杂画卷。不过,样本中类似《商界》的题材仅有一部,? “珠影”对广东改革开放中的农村、国有企业、金融、公共事业等方面的发展还关注不足。三、“珠影”影像对改革开放人物形象的塑造

    改革开放是重大历史转折,中国经历了体制转型、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文化转型等全面变革,新旧制度、观念交锋碰撞,各种冲突矛盾激荡,正是影视创作以矛盾冲突为驱动塑造人物形象的现实素材。“珠影”影像的独特史料价值在于,影视历史叙事主要是通过塑造历史主体即人物形象来实现的,通过人物故事展现时代变迁。样本影片的分析表明,“珠影”广东改革开放题材影片主要塑造了三类人物形象,一是改革开放的引领者,二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自我实现者,三是从农村走向城市的打工妹。

    (一)改革开放的引领者

    改革开放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出现问题和曲折在所难免。“珠影”影像塑造了改革开放的领袖邓小平、先锋干将郑杰和服务基层的党员干部唐荔红、王所长等,他们是改革开放领导者、引路人和服务者,他们的身份都是各级党、政府或行业协会的工作者,象征着党领导改革开放的合法性。

    1. 改革开放的领袖

    影片《邓小平》再现了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最高决策者邓小平亲自倡议并创立经济特区的历史,塑造了一个总体规划、敢于放权、坚定支持改革的领导人形象。影片中,邓小平从全局意义上对广东改革进行规划和定位,他说,“广东有自己的优势,要想办法先走一步。东部沿海地区要先发展起来,到一定时候带动西部落后地区的发展。这是两个大局。”对于特区发展,他充分授权,他说“中央没有钱,但可以给一些政策,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在特区发展受到争议和质疑时,邓小平发表重要的“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判断标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做了全面明确的阐述,为改革开放护航,鼓励改革者“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影片中,邓小平来到深圳国贸大厦参观。深圳国贸大厦是深圳历史性地标建筑,它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见证了深圳经济特区的快速崛起。邓小平在这里发表了改革再出发的寄语:“要继续发展,要使人民的生活继续提高,他才会相信你,才会支持你。两只手都要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只手抓精神文明和民主法治。”谈话既坚定人们继续改革的信心,也引导人们解决前进中出现的新问题。最后邓小平在蛇口码头准备登船离开,对前来送别的时任深圳市委书记李灏说:“你们要搞快一点!”这一细节既符合历史史实,也体现了邓小平对特区建设的殷切期望。

    2. 改革开放的先锋干将

    电影《他在特区》郑杰的人物原型袁庚,是“蛇口模式”的创立者,深圳精神之父。影片通过对比叙事,塑造了一个在新旧体制变革中,冲出桎梏,勇闯禁区,为改革探索引路的实干家形象。影片第一个场景就是众人的推诿与郑杰的担当对比,在一场马拉松式的会议中,一群人就码头塌方事故责任互相推诿。郑杰果断地结束了这场无休止的争执,表示一力承担,他说“十亿人民是原告,我郑杰是被告!”在对待人才的态度上,郑杰不拘一格求贤若渴,从全国招揽人才,却被说成是“乱七八糟,搞了一个资产化阶级的世界”。他亲自去内地招聘女工程师方兰,而当时,这位高级建筑工程人才的工作竟是工会会费管理员,想搞革新还被她的局长斥责为清高自傲,不安心工作。郑杰实行员工激励机制和用工改革,与造船厂一万人却只有三千人干活的体制形成了鲜明对比。妻子卫冰担心郑杰,劝他放手回北京。郑杰却义无反顾地说:“船也开出去了,就算风浪再大,也要闯出去。”影片也刻画了僵化体制中维护部门利益、人浮于事的官僚形象,如邮电部门负责人老北。在蛇口通讯站建设论证中,老北先提出没钱、没地、没设备等重重困难,在得到郑杰的解决方案后,又说“没有三年估计是搞不起來”。郑杰只好提出自己施工建设,老北回答“不行,没有这个先例。这么干还得重新研究”。影片对这些人物做了类型化的处理,把他们归类到旧体制下的产物,以突显改革的必要性和改革家的正确性。

    3. 服务基层的党员干部

    电影还塑造了一批传达和践行政府方针政策,引导和帮助人们创业经营,为改革开放事业服务的基层干部形象,如《雅马哈鱼档》中拘留所王所长、个体经营协会负责人葵妹,《特区打工妹》中协助特区企业在乡村组织集体招工的农村政委,《荔枝红了》中的年轻村支书唐荔红,《女人街》中为个体商店老板和港商合作牵线搭桥的工商管理工作人员等。

    《雅马哈鱼档》主人翁阿龙原本是待业青年,拘留所的常客。个体户政策出台后,王所长鼓励阿龙从事个体经营,葵妹指导他进货的技巧。阿龙与朋友海仔在生意中以次充好短斤少两,导致鱼档关门,阿龙一蹶不振,海仔重回街头招摇拐骗。关键时候,王所长和葵妹伸出援手,指引阿龙回归正确的经营之道。影片《荔枝红了》塑造了一个大公无私,先人后己,德才兼备的新一代农村党员干部唐荔红的形象。她在雨季荔枝滞销和老支书自觉观念落后力不从心的背景下出任新一届村支书。在村民因修路砍树与村委会产生矛盾时,她带头用党员干部家的果树赔偿村民;为帮助其他村民售卖荔枝,她办农户联合体,带领农民共同致富。影片中也出现了少数腐化落后的基层干部形象,如吃拿卡要的个体经营执照审批员于得粦和暗中破坏修路、欺骗外地商人的副支书田盛光等,但在新旧善恶的对比叙事中,他们成为反衬主题的功能性叙事角色。而田盛光后来通过党员学习,也完成了思想意识的转变。

    (二)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自我价值实现者

    改革开放以后,广东不仅成为经济最活跃的地方,也成为现代都市意识和个体自我意识较早觉醒的地方。《雅马哈鱼档》《街市流行曲》《给咖啡加点糖》《太阳雨》《女人街》这些影片不仅是关于个体青年追求财富和爱情的故事,更是像《雅马哈鱼档》的编剧章以武所说,是关于时代巨变中如何做人,如何赚钱,如何张扬人的价值、体现人的尊严的问题。①

    改革开放初期,知青返城,国家不再为高中毕业生分配工作,产生了一大批像《雅马哈鱼档》里阿龙、海仔和珠珠这样的待业青年,他们脱离单位和集体,彷徨无助,无所事事,甚至误入歧途。影片开头,珠珠问阿龙:“你什么时候才能像个人?”影片中阿龙也反复问自己:“我也想活得像个人!”“我是什么人?”这是新时期年轻人发出的价值理性的追问——我是什么人,我的价值何在?

    影片中的年轻人没有停留在只提出这个问题,而通过不同的选择和行动去实现自我价值:赚钱、出名、实现个人梦想,彰显他们不同的个性和意志。阿龙说:“像个人还不容易,只要我有钱。”《女人街》的欧阳穗红对父亲说:“你那代人不是为了钱,到老了,连房子也买不起。我们可不愿意像你们那样。”当时这种对财富毫不掩饰的肯定在以往的电影中是极为少见的。《街市流行曲》中阿媚想考乐队当歌星,妈妈和邻居六叔认为那是旧社会的歌女,而阿媚坚持道:“我就要大声唱,大声跳。”《太阳雨》中的高中生孔令凯拒绝接受读书深造的规劝,为做模特而放弃考大学。这些年轻人追求自我价值时表现出与父辈和传统价值决绝的叛逆姿态,具有现代启蒙的色彩。然而,影片不仅张扬人的个性价值和个性解放,还把个人理想和时代洪流结合在一起,让主人翁在实践中去检视和重估价值理性。

    《雅马哈鱼档》的阿龙最初把赚钱作为衡量“一个真正的人”的最高标准,为了赚钱而不择手段,强占葵妹的地盘,投机取巧,蒙骗顾客,导致生意失败。《女人街》的白燕为了抢生意,派卧底刺探商业情报,甚至铤而走险,卖假冒名牌商品,她说“做生意哪有不想赚钱的”,最后商店被工商局查封。《给咖啡加点糖》和《太阳雨》都流露出在现代工业社会和商品经济中,人们精神上的漂泊、孤独和困惑。在喧嚣嘈杂的都市中打拼的刚仔,选择了跟农村来的“上一世纪的女孩子”林霞恋爱,在一种传统乡村田园风味的氛围中找到精神慰藉。这些影片对片面追求物质财富的价值理性的反思,是直到今天中国改革和现代化转型依然面临的核心命题。阿龙最终在葵妹的帮助下,学会了做人和做生意的道理,完成了自我道德的救赎。欧阳穗红面对白燕的恶性竞争坚守正途,生财有道。她要办私营服装公司,扩大规模向纵向一体的产业化发展,已经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是一种对自我价值的极致追求。她对父亲说:“我总觉得还有好多能量没有发挥出来。以后我就是要不断验证自己,到底有多大能量。”

    影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对价值理性的思考,给当时迷茫无助的年轻人指明了自我奋斗、自我实现的方向,激励他们放下思想包袱,追求物质财富,热情投入改革开放大潮,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位置。章以武在谈到《雅马哈鱼档》启示意义时说:“内地的许多年轻人是看了这个片子后,向往广东,到广东圆创业梦的。”

    (三)从农村走向城市的打工妹

    农民工题材在样本影像中占比较高。1980年代拍摄的《花街皇后》和《给咖啡加点糖》,塑造了两个以个体商业和手工业为生的农村女性,分别是卖花女阿好和补鞋妹林霞。1990年代的《特区打工妹》《所有梦想都开花》《我正年轻》和《安居》中的打工妹,有“三资”企业员工、民办学校教师、镇展览馆讲解员,还有城市环卫工人和家政服务人员等,有的从事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甚至有的做公司老板,在此为了论述方便把她们统称为打工妹。

    对于南下务工这个群体,“珠影”为什么主要刻画了农村打工妹的形象?从《特区打工妹》导演张良的阐述中可见一斑:“改革开放,把那些本该承袭祖辈足迹,只能当婆姨的姑娘们,一下子从穷乡僻壤推到了特区改革的前沿,把这群农村妹变成现代工人。这是跨世纪的足迹。”①创作者显然是以现代启蒙的视角来看待打工妹的命运变迁的。农村女性是受传统农业社会和思想观念束缚最多的群体,她们的现代性转型具有特殊的意义,更凸显改革开放给社会带来的巨变。打工妹在农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农业与工业、家庭与个人的裹挟中所承受的冲击和断裂,是值得影片探索的。

    影片中,她们首先经受来自原生环境的质疑。《特区打工妹》中,老家哥哥劝阻杏子说:“你要出去打工,就永远别回这个家。你对得起全家吗?爸爸说叫我一定要把你抓回去。”《给咖啡加点糖》中,林霞因为逃避家庭安排的“换亲”只身来到遥远的广东。城市的繁华令打工妹向往,婷妹说:“特区和咱山区比,可算是天上地下了。山里实在太穷了。”可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又让她们感到隔膜和疏离。《我正年轻》中担任环卫工人的农村妹受到城市人的歧视和欺辱,甚至被怀疑成小偷送进了警察局。《安居》中大城市的阿喜婆赶走了三个钟点工,她说:“我信不过这些外来妹。”城市的不接纳、不理解,让远离家乡和亲人的她们倍感孤独。而从农业生产到工业生产的转变也让打工妹极不适应。集体生活、高强度的流水线作业和严苛的工厂管理制度等,让她们觉得自己像机器般没有人的尊严。但是,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管理以及由此产出的财富,又让她们看到传统农业生产与现代工业生产的巨大差距。杏子感叹说:“这就叫现代化,咱们农村的小农经济将来也得朝这方向改变。”这些受到现代启蒙的打工妹难以再回到贫穷落后的农村,彩云、春花、金霞都主动结束了与过去恋人的恋情,不想回到农村过结婚生子男尊女卑的生活。一些人想嫁给特区人留在城市,结果却被欺骗感情;另外一些人在工厂坚持老实本分的工作,而婷妹、杏子等人,主动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提升自己,回家乡办厂或是在城市做出自己的事业,转变为真正的现代女性。2000年之后的影片《所有夢想都开花》中,以全国第一个农民工代表胡小燕为原型的主角林芳,代表着新一代农民工已经融入了城市,并且获得了这个城市的认可。他们不仅在城市扎根,还有了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的话语权。

    这些影片反映了广东外来务工者的真实生存境遇和命运变迁,更在思想意识层面激发和改变着更多农村青年尤其是女性的观念世界,为他们从农村走向城市改变自我命运提供了正面的示范。2010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汪洋邀请100位外来务工人员一起观看了电影《所有梦想都开花》。①清远市市长徐萍华也曾经到江滨公园与农民工一起观看这部电影,表示外来工的诉求也是市政府的工作重心。②在兰州城关区招聘会上,30余家用工单位免费给农民工播放电影《所有梦想都开花》。③显然,随着改革推进和劳动力资源短缺,这些影像成为全国各地吸引外来务工人员认同的重要资源。四、“珠影”影像对广州都市生活的呈现

    16部样本影片中有8部都是以广州这个城市为背景的,它们以非常生活化的影像语言呈现了改革开放后的广州城市生活,展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岭南风情,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时代精神。

    影片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呈现改革开放以后广州市民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摩登的时装、油光晶亮的皮鞋、美轮美奂的婚纱、珠光宝气的首饰和香港舶来化妆品,琳琅满目的商品充斥观众的眼帘。人们的居住空间摆放着西式家具、冰箱、电视、DV机、沙发、电话、花鸟虫鱼等现代化陈设。出行的工具从公交车、巴士、的士、小轿车、摩托车不一而足。其中,最活色生香的还是影片对食材食物的表现,热闹喜庆的菜市场里堆叠着鲜活的瓜果蔬菜、生猛海鲜、河鱼虾蟹、鸡鸭肉、龟蛇鳝贝;熙熙攘攘的街道上,茶楼、烧鹅档、鱼蛋粉档、拉肠档、水吧、宵夜摊、西饼屋,食肆林立。光是成珠茶楼喝早茶一幕就出现了虾饺、牛肉丸、烧卖、蛋撒、凤爪、沙琪玛、蛋挞、萝卜糕、猪肚、裹蒸粽、小凤饼等十几种广式美食。影片《花街皇后》借普通的士司机阿威的口,说出了广州人对美食的讲究,他说在陶陶居最地道的茶是乌龙,最好的点心是鲜虾水饺,纯正的基围虾拌冬菇,韭黄火腿做馅,鲜甜爽口。故事场景是有广州地方特色的街市和消费场所:成珠茶楼、沙基涌的艇仔粥、芳村的塘鱼水上交易所、西濠二马路的夜市、上下九的陶陶居、繁华的中山五路、新火车站、中国大酒店等。①影像展示了开放搞活后的商品社会,人们物质生活的极大满足和享受,这对当时生活物资还极为匮乏的大多数中国老百姓而言无疑是人间天堂。②难怪北京学子观影后高呼:广州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③

    影片还展现了都市多彩的文化生活。影片中的年轻人在音乐茶座欣赏港台风的歌舞表演、时装表演,在歌舞厅跳舞,唱卡拉OK,在发廊美容美发,打台球,喝咖啡,玩乐器,展现了工作之余精彩的休闲文化生活。除此之外,影片中多次出现图书馆、学校、电视台等公共文化教育空间,歌星、个体户、农民工看书、写文章、读夜校,学英语,表现出年轻人对文化知识的追求。

    “珠影”主要选取了改革开放历程中特区建设、个体经济兴起、“三资”企业发展和农民工来粤打工潮几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为题材,制作了紧扣时代脉搏的影片,塑造了改革开放的设计者、引领者和具有现代启蒙意义的城市青年和农村打工妹的形象,主要从城市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场景来营造改革开放后的城市意象。这些影像讲述的广东故事为传播广东“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形象,起到了重要的文化推动作用。

    从制作及故事表现的历史时间来看,“珠影”主要讲述了1980年代至1990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前期的广东故事。改革开放初期,广东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为全国改革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广东经验。而这时期的“珠影”影像,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对改革开放的美好想象和实践热情。然而,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珠影”改革开放影像的生产和影响力呈逐年递减趋势。其中原因,当然有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国产电影开始步入低潮期,“珠影”与中国国内其他老牌电影制片厂一样,面临着新的转型。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随着改革开放在全国不断推进,广东与内地省市在生产生活方式、开放程度、经济水平、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巨大差距正在不断缩小,广东改革开放故事的独特性正在减弱。在广东经济步入转型的新时期,本土影视创作如何转变思路发掘题材,讲述新的广东故事,提供新的广东经验,是影视和文化创作所面临的难点。

    任何时代的文化作品都不可避免要受到当时历史观念和思潮的影响。“珠影”对城市、生产、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影像呈现体现出西方启蒙主义历史观,将改革开放理解和阐释为一种向西方学习和靠拢的现代化的进程。在我们反思这种现代性思潮的今天,如何通过影视创作探索根植于中国经验的现代化,是未来影视创作面临的更深层的问题。

    ①张广智:《影视史学:亲近公众的史学新领域》,《人民日报》2016年2月22日,第014版。

    ①丁荫楠:《饱含崇敬与真情——拍摄电影〈邓小平〉的几点感想》,《人民日报》2014年8月10日,第 016版。

    ①趙炜:《袁庚:改革开放中承上启下的历史人物》,《改革与开放》2015年第1期。

    ②涂俏:《袁庚传:改革现场1978—1984》,作家出版社2008年版,第38页。

    ③刘建扬:《特区人盛赞〈特区打工妹〉》,《电影评介》1991年第7期。

    ④李文、魏凯:《改革开放四十年 广东民营经济政策创多个全国第一》,《南方都市报》2018年11月6日,第AA10版。

    ⑤李凤荷: 《广东个体工商户全国最多》,《人民日报》2005年1月14日。

    ①李文、魏凯:《改革开放四十年 广东民营经济政策创多个全国第一》,《南方都市报》,2018年11月6日,第AA10版。

    ②李文、魏凯:《数读:广东民企的“56789”和四个第一》,《南方都市报》2018年11月6日。

    ③“三资”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这三类外商投资企业统称为“三资”企业。它是经我国有关部门批准,遵守我国有关法规规定,从事某种经营活动,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国外(港澳地区)投资方与我国投资方共同经营或独立经营,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④李露华主编:《中国商业外经统计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年版,第419~420页。

    ①蔡兵:《改革开放先行区》,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46页。

    ②陈锡添:《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深圳特区报》1992年3月26日,第1版。

    ③三来一补:“三来”指来件装配、来料加工、来样定制,统称为对外加工装配,“一补”是指补偿贸易。这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并实施的一种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贸易方式。

    ④路平:《珠江三角洲农村经济模式剖析》,《科技管理研究》1987年第1期。

    ⑤刘建扬:《特区人盛赞〈特区打工妹〉》,《电影评介》1991年第7期,第2页。

    ①章以武:《电影〈雅马哈鱼档〉诞生记》,《世纪》2018年第4期。

    ①张良:《坚持深入生活 走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当代电影》1991年第6期,第31~33页。

    ①胡建、岳宗:《汪洋邀外来工进省委看电影》,《羊城晚报》2010年8月8日,第A06版。

    ②《清远市长徐萍华与外来工一起看电影》,《南方日报》2010年8月25日,第PC2版。

    ③《招聘会上农民工免费看电影》,《兰州日报》2011年1月10日,第5版。

    ①张良:《用创新的电影语言塑造新人——〈雅马哈鱼档〉导演体会》,《电影艺术》1985第2期,第48~56页。

    ②袁瑾:《〈雅马哈鱼档〉:都市文化的启蒙》,《粤海风》2014第5期,第77~79页。

    ③章以武:《电影〈雅马哈鱼档〉诞生记》,《世纪》2018年第4期,第17~19页。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