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天,有你相伴不孤单
牛艳平
从百花争艳到滴水成冰,从懵懂探索到坚定执着,这一年365天一路走来,“语文主题学习”散发着迷人的芳香。它就像一面旗帜,引领我们在教育教学的困境中不断突围。我们立足于学生的需求和选择,精心设计“突围路径”,和学生共同成长,和家长随时分享,和同伴们相互鼓励,以实现心中的梦想——创建教师、学生向往的课堂,让每一个学生喜欢语文,爱读书,会读书。
一、咬定读写不放松——观念突围
李希贵校长说过:“改革过程中最大的阻力来自于我们的内心,最关键的是观念和内心的改变。”那么,怎样改变自己的观念呢?
首先是学习课标,研读教育名家专著,借鉴别人的方法。通过反复阅读与“语文主题学习”相关的书籍,我们充分认识到: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小学阶段学生成长的核心素质就是阅读情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支离破碎的分析讲解、挖地三尺的精雕细刻,是导致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主要原因。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读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也不是只靠多做练习做出来的。语文教学要十分重视朗读背诵的基本训练,重视学生文化底蕴的积累,要通过让学生大量阅读、广泛阅读,最终实现厚积薄发。我们不必担心学生对所读的东西现在还不太懂,无数事实证明,读得多了,感受自然就会丰富;积累多了,认识自然就会深刻。
其次是听名师讲课,积累感性认识。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想方设法让我们去参加教师培训,与课改专家面对面交流;约请“语文主题学习”的名师、专家到林州来,向他们请教。我们深深感到:语文课堂必须改,走“语文主题学习”的道路,一定能改好。
最后,要坚持阅读写作不离分。阅读和写作永远是一对孪生姐妹,相辅相成。在大量深层次的阅读后,教师必须督促学生多练笔,把习作话题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他们在多读多写的过程中学会不同的写作方法。
二、立根原在扎实中——方法突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反复阅读教育专著后,在多次听过于永正、魏书生、窦桂梅、李虹霞等名师的示范课后,我有醍醐灌顶之感,语文教师只有打造自己的“金刚钻”,才能上出鲜活的语文课来。于是,我把读书列为每天的必修课,课上、课下和学生一起读,利用零碎时间读。读教育专著,如《给教师的建议》《陶行知教育文集》等;读文学名著,如四大名著、《茅盾文集》等;读不同学科的书,以积淀自己的文化底蕴,增加自己的知识广度。
对教学进行反思,写博客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每天写博客,也是在写人生,谈教学得失,写读书感悟。校信通博客记录下了我们课改的点点滴滴,见证了我们成长的足迹。时不时会有一些写得有点意思的文章被《语文主题学习》杂志发表,更提高了自己写博客的兴趣。
我们的课堂上,没有了烦琐的课文分析,就是立足于学生的“学”,简简单单地教,课前精心设计导学案,课上精选读点、讲点、练点、辩点。学生有了充足的读书时间,在自由的阅读中,读出了趣,读出了味。我们还引导学生将读书延伸到课外,于是,学生晨诵、午读成为习惯,松树下、操场上、栏杆旁,总是有学生手捧各类书籍专心致志地研读,成为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除读丛书以外,每学期初我都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动员学生在班里建立图书角。我还和学生一起制订周读书计划、月读书计划和学年读书计划,绝对保证每天的读书时间和读书质量。
我们也把读后的写作落实到了课堂,进行以文章为载体的写作训练,或仿写,或补写,或续写,或写读后感,这样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能力得到了提升。通过每学期大量读书笔记的积淀,很多学生有了扎实的写作功底。
为了创建学生向往的课堂,我不断学习。在我们课改的团队里,有一批志同道合的同伴,我和同伴们一起研修、一起切磋,分享彼此的智慧,分享智慧互动带来的快乐,经常走进彼此的课堂,互相学习实践经验。我们痴心聊课,勇于晒课,积极评课,大胆洗课,不懈磨课,自信出课,努力变革自己的教学方式,打造个性化语文课堂,我先后设计了“拥抱山水,寄情自然” “握住时间的手” “徜徉诗歌百花园”为主题的语文课。在不断的磨砺中,自己的教学水平在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课堂上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发展。
一年来,参加“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使我的语文课堂焕发了生机,充满了生命活力。在每一个40分钟里,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动手写作的能力都得到全面发展,读书兴趣越来越浓,阅读习惯越来越好。在这片天地里,我和学生共同读书,共同写作,共同成长。让我们继续与“语文主题学习”相伴,借助大量阅读, 让语文教学芬芳满园。
(本栏责编 莫 荻)
从百花争艳到滴水成冰,从懵懂探索到坚定执着,这一年365天一路走来,“语文主题学习”散发着迷人的芳香。它就像一面旗帜,引领我们在教育教学的困境中不断突围。我们立足于学生的需求和选择,精心设计“突围路径”,和学生共同成长,和家长随时分享,和同伴们相互鼓励,以实现心中的梦想——创建教师、学生向往的课堂,让每一个学生喜欢语文,爱读书,会读书。
一、咬定读写不放松——观念突围
李希贵校长说过:“改革过程中最大的阻力来自于我们的内心,最关键的是观念和内心的改变。”那么,怎样改变自己的观念呢?
首先是学习课标,研读教育名家专著,借鉴别人的方法。通过反复阅读与“语文主题学习”相关的书籍,我们充分认识到: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小学阶段学生成长的核心素质就是阅读情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支离破碎的分析讲解、挖地三尺的精雕细刻,是导致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主要原因。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读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也不是只靠多做练习做出来的。语文教学要十分重视朗读背诵的基本训练,重视学生文化底蕴的积累,要通过让学生大量阅读、广泛阅读,最终实现厚积薄发。我们不必担心学生对所读的东西现在还不太懂,无数事实证明,读得多了,感受自然就会丰富;积累多了,认识自然就会深刻。
其次是听名师讲课,积累感性认识。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想方设法让我们去参加教师培训,与课改专家面对面交流;约请“语文主题学习”的名师、专家到林州来,向他们请教。我们深深感到:语文课堂必须改,走“语文主题学习”的道路,一定能改好。
最后,要坚持阅读写作不离分。阅读和写作永远是一对孪生姐妹,相辅相成。在大量深层次的阅读后,教师必须督促学生多练笔,把习作话题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他们在多读多写的过程中学会不同的写作方法。
二、立根原在扎实中——方法突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反复阅读教育专著后,在多次听过于永正、魏书生、窦桂梅、李虹霞等名师的示范课后,我有醍醐灌顶之感,语文教师只有打造自己的“金刚钻”,才能上出鲜活的语文课来。于是,我把读书列为每天的必修课,课上、课下和学生一起读,利用零碎时间读。读教育专著,如《给教师的建议》《陶行知教育文集》等;读文学名著,如四大名著、《茅盾文集》等;读不同学科的书,以积淀自己的文化底蕴,增加自己的知识广度。
对教学进行反思,写博客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每天写博客,也是在写人生,谈教学得失,写读书感悟。校信通博客记录下了我们课改的点点滴滴,见证了我们成长的足迹。时不时会有一些写得有点意思的文章被《语文主题学习》杂志发表,更提高了自己写博客的兴趣。
我们的课堂上,没有了烦琐的课文分析,就是立足于学生的“学”,简简单单地教,课前精心设计导学案,课上精选读点、讲点、练点、辩点。学生有了充足的读书时间,在自由的阅读中,读出了趣,读出了味。我们还引导学生将读书延伸到课外,于是,学生晨诵、午读成为习惯,松树下、操场上、栏杆旁,总是有学生手捧各类书籍专心致志地研读,成为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除读丛书以外,每学期初我都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动员学生在班里建立图书角。我还和学生一起制订周读书计划、月读书计划和学年读书计划,绝对保证每天的读书时间和读书质量。
我们也把读后的写作落实到了课堂,进行以文章为载体的写作训练,或仿写,或补写,或续写,或写读后感,这样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能力得到了提升。通过每学期大量读书笔记的积淀,很多学生有了扎实的写作功底。
为了创建学生向往的课堂,我不断学习。在我们课改的团队里,有一批志同道合的同伴,我和同伴们一起研修、一起切磋,分享彼此的智慧,分享智慧互动带来的快乐,经常走进彼此的课堂,互相学习实践经验。我们痴心聊课,勇于晒课,积极评课,大胆洗课,不懈磨课,自信出课,努力变革自己的教学方式,打造个性化语文课堂,我先后设计了“拥抱山水,寄情自然” “握住时间的手” “徜徉诗歌百花园”为主题的语文课。在不断的磨砺中,自己的教学水平在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课堂上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发展。
一年来,参加“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使我的语文课堂焕发了生机,充满了生命活力。在每一个40分钟里,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动手写作的能力都得到全面发展,读书兴趣越来越浓,阅读习惯越来越好。在这片天地里,我和学生共同读书,共同写作,共同成长。让我们继续与“语文主题学习”相伴,借助大量阅读, 让语文教学芬芳满园。
(本栏责编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