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区心理健康视角的变态心理学教学改革
杨勋
[摘 要]社区心理干预是心理卫生问题的有效干预措施,然而目前社区心理服务存在专业人员以及专业技能缺乏的主要问题。变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的核心课程,对培养心理学专业人才起到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变态心理学课程重理论轻实践,不能满足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变态心理学课程应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异常心理的识别、病人和家属的照顾等环节加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并且在教学考核、教学评估以及实践教学环节加以配合,培养符合社区心理服务需求的心理学专业人才。
[关键词]变态心理学;教学改革;社区;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4-0086-03
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又称为异常心理学,是研究异常心理与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分支学科。我国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将变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此外,变态心理学也是心理咨询师考试的必考内容之一,以及部分高校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自主招生考试的必考科目。从我国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应用心理学的专业要求,以及劳动部和卫生部关于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的必备基础技能来看,该课程具有概念多、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等特点。这是一门既重视异常心理的基础理论,又重视实践应用的学科,并且,将理论应用于异常心理防治实践是该门课程的重要目标。如何用理论和实践两条腿走路,是变态心理学教学实践和改革面临的重大挑战。目前,社区心理服务的专业人员存在巨大缺口,现有人员存在专业技能缺乏的主要问题。本文根据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探讨变态心理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考核、教学评估以及实践教学等环节的教学改革,以期培养符合社区心理服务需求的心理学专业人才。
一、社区心理服务的迫切需求
精神卫生问题是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约有1600万人,神经精神疾病约占我国疾病总负担的20%,排名首位。此外,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的17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约有3000万。精神病人来源于社区,治疗后又回归社区。而目前研究发现,社区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以仇剑崟[1]对上海社区的心理健康调查为例,该研究调查了上海街道1317名社区居民,发现15.9%的社区居民存在各种心理问题,且无业、待业下岗和退休人员,低文化者,城市贫困者,精神或心理疾病罹患者的家属成员等为心理问题发生的高危人群。重症精神病患者返回社区后,社会地位低下,经济状况差,而社区中精神卫生服务形式单一。[2]另一项研究直接调查了社区的心理卫生服务需求,该研究对昆明514名社区和学校人员进行了调查,发现社区居民迫切需要了解精神卫生服务的相关信息,但是居民需求并未得到基本的满足。[3]
社区精神卫生的服务质量与管辖范围内居民心理健康水平息息相关。大量研究发现,目前社区心理服务的困难集中在人员缺乏和相关的知识技能的缺乏上。[4]对北京、哈尔滨和卡拉玛依市区的调查发现,三个城市心理卫生服务人员对抑郁症的正确识别比率分别为79.6%、60.7%、43.6%[5],研究提示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人员对心理疾病的识别能力以及专业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均有待提高。另一项研究调查了成都市2个区的23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这些机构均开展了精神病患者系统管理和心理咨询服务,但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相关专业人员,心理咨询服务开展较差。[6]
目前国内外研究均认为社区康复干预是心理卫生问题的有效干预措施,一方面有助于患者病情改善, 能减轻残疾程度,有助于病人提高社会功能,对帮助病人重返社会和家庭十分有益;另一方面可以减轻家庭、社会经济负担,并且在稳定社会因素方面,有着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研究发现,经过规范的社区管理后130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规律服药率由28.5%增加到56.2%,最近一次随访病情平稳率由36.9%上升至74.6%。[7]此外,多项研究发现社区干预后,患者的病情改善率、生活质量也有显著好转。[8] [9]如何建立社区心理服务的稳定、专业化的队伍是目前社区心理服务和康复干预的重大问题。
二、传统变态心理学教学“重理论轻实践”,不能满足社区心理服务需求
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变态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不能满足我国目前社区心理服务的需求。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变态心理学这门课程时,更多是从个体或微观的视角看待病患及其所患精神障碍,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对个体精神障碍的识别诊断与测量治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所学内容大多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不能从实际的接触中了解和识别精神障碍,对从社会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精神障碍形成的原因,缺乏对异常心理和现象的感性认识,对如何从应用心理学的视角进行干预,更是无从下手,这显然与我校应用心理学教育向基于专业胜任能力的应用方向发展的趋势不相符。因此,在变态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更应该侧重对异常心理的实践能力的掌握,即侧重对解释、评估、识别等基本技能的掌握。然而,目前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这些技能相当的难度。如何打破传统教学方式,探索新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满足社会对变态心理学人才的需求成为变态心理学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三、针对社区心理服务需求进行变态心理学教学的改革
异常心理乃至精神疾病的康复治疗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既有生物学因素,也有心理和社会等因素。在变态心理学的教学中,应把握心理服务的主线,并且划分与临床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界限,有的放矢地进行变态心理学教学和服务工作。针对当前社区心理服务缺乏专业人员、专业知识欠缺、不能有效识别异常心理问题和开展社区心理服务的现状,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变态心理学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改革。
(一)减轻病耻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重性精神疾病病人伤人事件频发,公众对精神疾病存在误解。针对变态心理学问题,尤其是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焦虑障碍等,诊断一旦成立,给患者本人或家属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压力。社区是病人植根的地方,也是病人康复回归之所。可以说,社区兼具异常心理和疾病的预防以及康复的双重功能。因此在社区开展精神疾病知识的普及和教育,特别是淡化社区居民以及病人和家属对精神疾病的病耻感,对于疾病的康复至关重要。
因此,在教学内容中,要强调病耻感对病人和家属的伤害,通过结合团体辅导技术、小组学习等方式,首先在课堂上淡化学生对疾病的恐惧,减轻疾病的污名化,树立对疾病的正确的观念和态度。同时,可以以“病耻感”为题,让学生设计相应的社区心理教育、家属减压活动方案,从而训练和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
(二)重视心理评估技巧,掌握症状识别技能
最好的治疗就是早期预防,及时发现亚健康状态人群,防止心理状况进一步向障碍恶化,是减轻个人、家庭和社会损失的关键一环。异常心理最重要的地方在于需要早发现、早治疗。2012年10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精神卫生法,精神卫生法明确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司法行政、公安需要履行精神疾病防治的任务,相关人员应该学习精神卫生知识,学校需要对学生进行精神卫生知识教育,精神卫生知识教育中症状的了解是重要的一部分,这就需要训练学生利用好应用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然而,由于心理疾病本身的原因,心理疾病与躯体疾病相比具有内隐性,而且因许多精神疾病存在共病的问题,降低了对人们异常心理问题的有效识别。此外,心理问题对大多数人而言具有污名化的现象,存在严重的病耻感,当事人的刻意隐瞒或者对病情的掩饰,都将导致服务人员不能及时、准确地对患者的病情做出识别和诊断。在实践中,心理疾病的有效识别率低[5],这将影响病人的及时治疗和康复。
因此,在变态心理学的教学中,要把握症状识别的主线,强调心理评估技巧,掌握抑郁症、焦虑症、心境障碍等疾病的核心症状。在教学技巧上,采用体验式教学的思想,借助案例讨论、小组学习、机构实习、变态心理相关电影赏析等灵活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异常心理的症状表现和标准。案例教学不重视寻找标准答案,而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判断能力,可以明显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掌握复杂的临床症状和表现有很好的帮助。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公布的精神卫生法明确了精神疾病诊断和治疗的资质和相关规定,因此在症状识别的教学中一定要强调症状的识别和症状的诊断之间的界限,反复强调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心理治疗的人员不得从事精神障碍的诊断。有关心理障碍,特别是涉及精神病学的内容,强调适时转介非常必要。
(三)关注家属照料和药物管理,参与社区心理康复
对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来说,坚持服药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此外,精神患者因为本人没有或只有部分自知力,出院后服药情况无法把握,社科医生应提醒家属监督患者服药。尤其首发患者家属虽然关心治疗却不知如何下手,他们对精神病知之甚少,十分茫然。可见,关心患者也要关心患者家属,特别是对首发患者家属更应关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社区心理工作人员要定期的对精神病患者进行家访,询问病人服用药物情况,要让患者的家属切实认识到服药对患者控制病情、恢复健康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够让患者进行良好的配合。此外,可以通过情景复演等方式,设置可能的问题情境,提高精神疾病知识宣传教育,以及对家属的心理支持的技能。
(四)适当补充社区知识,为心理卫生服务助力
传统精神疾病的治疗的模式更多的是“治病不治人”的模式,新兴的变态心理学的趋势是充分将人体与社会、环境、心理相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人们工作压力大,家庭结构易改变,各种身心疾病日趋增加,给社会、家庭、单位和个人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同时,社区邻里以及社区工作人员是发现精神疾病患者的重要力量。由于课程时间有限,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社区,并且发放一些相关的社区资料以便学生课后学习,让学生了解社区的机构设置和结构环境,在进行心理服务时,能够有效利用环境优势,并且将环境因素融入心理工作中,这也是未来社区心理服务是否成功的关键之一。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要实现通过变态心理学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技能,还需要进行相应的教学考核、教学评估以及组织实践教学环节。[10]在教学考核中应结合理论和实践两个环节,突破传统教学只考核理论知识,忽略实践技能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考核中,应减少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机械的考核方式,通过增加案例解析等题型,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在教学评估中,可以通过学生在学习变态心理学前后知识、技能的变化来评估教学效果,也可以结合实践单位对学生相关能力的考核中的他评进行评价;当然,通过到精神病院、监狱等机构进行实践教学,更可以丰富学生对异常现象的感性认识,提高实践操作技能。
总之,通过对变态心理学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丰富教学内容与创新教学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更好地掌握变态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增强学生对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异常心理的识别、病人和家属的照顾等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理解,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优秀的社区心理工作人才打下基础。
[ 注 释 ]
[1] 仇剑崟,王祖承,谢斌.上海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上海精神医学,2006(2):65-68.
[2] 胡晓华,徐汉明,何向军.精神病患者返回社区后状况的调查[J].医学与社会,1999(6):14-15.
[3] 韩慧琴,曾勇,刘彩萍,赵旭东,谢斌.昆明市社区居民精神卫生服务需求调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1):1258-1260.
[4] 吴均林,周指明,巫云辉,陈劲,何艳,李淼.城市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现状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4(4):389-390.
[5] 冯姝,孙娜云,张雯露,吴均林.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人员心理疾病识别能力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4(5):563-565.
[6] 高博,任晓晖,刘丹萍,张亮,李宁秀.成都市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现状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0(6):1051-1054.
[7] 卢智胜,唐燕芳,黄翠珊.130例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成效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4(4):600-601.
[8] 黄劲梅,许家锵,蒋丽仪,陈小青,曾金生,陈宇辉.精神病社区干预的效果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02(2):223-224.
[9] 许宗军.社区干预对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效果及生存质量分析[J].实用预防学,2012(9):1420-1421.
[10] 肖怡虹,杨渝川.社会工作专业变态心理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1):138-141.
[责任编辑:钟 岚]
[摘 要]社区心理干预是心理卫生问题的有效干预措施,然而目前社区心理服务存在专业人员以及专业技能缺乏的主要问题。变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的核心课程,对培养心理学专业人才起到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变态心理学课程重理论轻实践,不能满足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变态心理学课程应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异常心理的识别、病人和家属的照顾等环节加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并且在教学考核、教学评估以及实践教学环节加以配合,培养符合社区心理服务需求的心理学专业人才。
[关键词]变态心理学;教学改革;社区;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4-0086-03
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又称为异常心理学,是研究异常心理与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分支学科。我国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将变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此外,变态心理学也是心理咨询师考试的必考内容之一,以及部分高校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自主招生考试的必考科目。从我国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应用心理学的专业要求,以及劳动部和卫生部关于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的必备基础技能来看,该课程具有概念多、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等特点。这是一门既重视异常心理的基础理论,又重视实践应用的学科,并且,将理论应用于异常心理防治实践是该门课程的重要目标。如何用理论和实践两条腿走路,是变态心理学教学实践和改革面临的重大挑战。目前,社区心理服务的专业人员存在巨大缺口,现有人员存在专业技能缺乏的主要问题。本文根据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探讨变态心理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考核、教学评估以及实践教学等环节的教学改革,以期培养符合社区心理服务需求的心理学专业人才。
一、社区心理服务的迫切需求
精神卫生问题是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约有1600万人,神经精神疾病约占我国疾病总负担的20%,排名首位。此外,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的17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约有3000万。精神病人来源于社区,治疗后又回归社区。而目前研究发现,社区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以仇剑崟[1]对上海社区的心理健康调查为例,该研究调查了上海街道1317名社区居民,发现15.9%的社区居民存在各种心理问题,且无业、待业下岗和退休人员,低文化者,城市贫困者,精神或心理疾病罹患者的家属成员等为心理问题发生的高危人群。重症精神病患者返回社区后,社会地位低下,经济状况差,而社区中精神卫生服务形式单一。[2]另一项研究直接调查了社区的心理卫生服务需求,该研究对昆明514名社区和学校人员进行了调查,发现社区居民迫切需要了解精神卫生服务的相关信息,但是居民需求并未得到基本的满足。[3]
社区精神卫生的服务质量与管辖范围内居民心理健康水平息息相关。大量研究发现,目前社区心理服务的困难集中在人员缺乏和相关的知识技能的缺乏上。[4]对北京、哈尔滨和卡拉玛依市区的调查发现,三个城市心理卫生服务人员对抑郁症的正确识别比率分别为79.6%、60.7%、43.6%[5],研究提示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人员对心理疾病的识别能力以及专业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均有待提高。另一项研究调查了成都市2个区的23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这些机构均开展了精神病患者系统管理和心理咨询服务,但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相关专业人员,心理咨询服务开展较差。[6]
目前国内外研究均认为社区康复干预是心理卫生问题的有效干预措施,一方面有助于患者病情改善, 能减轻残疾程度,有助于病人提高社会功能,对帮助病人重返社会和家庭十分有益;另一方面可以减轻家庭、社会经济负担,并且在稳定社会因素方面,有着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研究发现,经过规范的社区管理后130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规律服药率由28.5%增加到56.2%,最近一次随访病情平稳率由36.9%上升至74.6%。[7]此外,多项研究发现社区干预后,患者的病情改善率、生活质量也有显著好转。[8] [9]如何建立社区心理服务的稳定、专业化的队伍是目前社区心理服务和康复干预的重大问题。
二、传统变态心理学教学“重理论轻实践”,不能满足社区心理服务需求
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变态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不能满足我国目前社区心理服务的需求。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变态心理学这门课程时,更多是从个体或微观的视角看待病患及其所患精神障碍,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对个体精神障碍的识别诊断与测量治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所学内容大多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不能从实际的接触中了解和识别精神障碍,对从社会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精神障碍形成的原因,缺乏对异常心理和现象的感性认识,对如何从应用心理学的视角进行干预,更是无从下手,这显然与我校应用心理学教育向基于专业胜任能力的应用方向发展的趋势不相符。因此,在变态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更应该侧重对异常心理的实践能力的掌握,即侧重对解释、评估、识别等基本技能的掌握。然而,目前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这些技能相当的难度。如何打破传统教学方式,探索新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满足社会对变态心理学人才的需求成为变态心理学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三、针对社区心理服务需求进行变态心理学教学的改革
异常心理乃至精神疾病的康复治疗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既有生物学因素,也有心理和社会等因素。在变态心理学的教学中,应把握心理服务的主线,并且划分与临床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界限,有的放矢地进行变态心理学教学和服务工作。针对当前社区心理服务缺乏专业人员、专业知识欠缺、不能有效识别异常心理问题和开展社区心理服务的现状,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变态心理学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改革。
(一)减轻病耻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重性精神疾病病人伤人事件频发,公众对精神疾病存在误解。针对变态心理学问题,尤其是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焦虑障碍等,诊断一旦成立,给患者本人或家属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压力。社区是病人植根的地方,也是病人康复回归之所。可以说,社区兼具异常心理和疾病的预防以及康复的双重功能。因此在社区开展精神疾病知识的普及和教育,特别是淡化社区居民以及病人和家属对精神疾病的病耻感,对于疾病的康复至关重要。
因此,在教学内容中,要强调病耻感对病人和家属的伤害,通过结合团体辅导技术、小组学习等方式,首先在课堂上淡化学生对疾病的恐惧,减轻疾病的污名化,树立对疾病的正确的观念和态度。同时,可以以“病耻感”为题,让学生设计相应的社区心理教育、家属减压活动方案,从而训练和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
(二)重视心理评估技巧,掌握症状识别技能
最好的治疗就是早期预防,及时发现亚健康状态人群,防止心理状况进一步向障碍恶化,是减轻个人、家庭和社会损失的关键一环。异常心理最重要的地方在于需要早发现、早治疗。2012年10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精神卫生法,精神卫生法明确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司法行政、公安需要履行精神疾病防治的任务,相关人员应该学习精神卫生知识,学校需要对学生进行精神卫生知识教育,精神卫生知识教育中症状的了解是重要的一部分,这就需要训练学生利用好应用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然而,由于心理疾病本身的原因,心理疾病与躯体疾病相比具有内隐性,而且因许多精神疾病存在共病的问题,降低了对人们异常心理问题的有效识别。此外,心理问题对大多数人而言具有污名化的现象,存在严重的病耻感,当事人的刻意隐瞒或者对病情的掩饰,都将导致服务人员不能及时、准确地对患者的病情做出识别和诊断。在实践中,心理疾病的有效识别率低[5],这将影响病人的及时治疗和康复。
因此,在变态心理学的教学中,要把握症状识别的主线,强调心理评估技巧,掌握抑郁症、焦虑症、心境障碍等疾病的核心症状。在教学技巧上,采用体验式教学的思想,借助案例讨论、小组学习、机构实习、变态心理相关电影赏析等灵活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异常心理的症状表现和标准。案例教学不重视寻找标准答案,而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判断能力,可以明显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掌握复杂的临床症状和表现有很好的帮助。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公布的精神卫生法明确了精神疾病诊断和治疗的资质和相关规定,因此在症状识别的教学中一定要强调症状的识别和症状的诊断之间的界限,反复强调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心理治疗的人员不得从事精神障碍的诊断。有关心理障碍,特别是涉及精神病学的内容,强调适时转介非常必要。
(三)关注家属照料和药物管理,参与社区心理康复
对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来说,坚持服药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此外,精神患者因为本人没有或只有部分自知力,出院后服药情况无法把握,社科医生应提醒家属监督患者服药。尤其首发患者家属虽然关心治疗却不知如何下手,他们对精神病知之甚少,十分茫然。可见,关心患者也要关心患者家属,特别是对首发患者家属更应关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社区心理工作人员要定期的对精神病患者进行家访,询问病人服用药物情况,要让患者的家属切实认识到服药对患者控制病情、恢复健康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够让患者进行良好的配合。此外,可以通过情景复演等方式,设置可能的问题情境,提高精神疾病知识宣传教育,以及对家属的心理支持的技能。
(四)适当补充社区知识,为心理卫生服务助力
传统精神疾病的治疗的模式更多的是“治病不治人”的模式,新兴的变态心理学的趋势是充分将人体与社会、环境、心理相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人们工作压力大,家庭结构易改变,各种身心疾病日趋增加,给社会、家庭、单位和个人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同时,社区邻里以及社区工作人员是发现精神疾病患者的重要力量。由于课程时间有限,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社区,并且发放一些相关的社区资料以便学生课后学习,让学生了解社区的机构设置和结构环境,在进行心理服务时,能够有效利用环境优势,并且将环境因素融入心理工作中,这也是未来社区心理服务是否成功的关键之一。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要实现通过变态心理学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技能,还需要进行相应的教学考核、教学评估以及组织实践教学环节。[10]在教学考核中应结合理论和实践两个环节,突破传统教学只考核理论知识,忽略实践技能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考核中,应减少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机械的考核方式,通过增加案例解析等题型,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在教学评估中,可以通过学生在学习变态心理学前后知识、技能的变化来评估教学效果,也可以结合实践单位对学生相关能力的考核中的他评进行评价;当然,通过到精神病院、监狱等机构进行实践教学,更可以丰富学生对异常现象的感性认识,提高实践操作技能。
总之,通过对变态心理学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丰富教学内容与创新教学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更好地掌握变态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增强学生对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异常心理的识别、病人和家属的照顾等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理解,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优秀的社区心理工作人才打下基础。
[ 注 释 ]
[1] 仇剑崟,王祖承,谢斌.上海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上海精神医学,2006(2):65-68.
[2] 胡晓华,徐汉明,何向军.精神病患者返回社区后状况的调查[J].医学与社会,1999(6):14-15.
[3] 韩慧琴,曾勇,刘彩萍,赵旭东,谢斌.昆明市社区居民精神卫生服务需求调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1):1258-1260.
[4] 吴均林,周指明,巫云辉,陈劲,何艳,李淼.城市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现状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4(4):389-390.
[5] 冯姝,孙娜云,张雯露,吴均林.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人员心理疾病识别能力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4(5):563-565.
[6] 高博,任晓晖,刘丹萍,张亮,李宁秀.成都市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现状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0(6):1051-1054.
[7] 卢智胜,唐燕芳,黄翠珊.130例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成效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4(4):600-601.
[8] 黄劲梅,许家锵,蒋丽仪,陈小青,曾金生,陈宇辉.精神病社区干预的效果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02(2):223-224.
[9] 许宗军.社区干预对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效果及生存质量分析[J].实用预防学,2012(9):1420-1421.
[10] 肖怡虹,杨渝川.社会工作专业变态心理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1):138-141.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