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与《百万英镑》中的讽刺艺术比较

    袁茵

    摘 要:《孔乙己》和《百万英镑》都是广为人知的反映现实、讽刺社会的短篇小说著作,也是体现鲁迅和马克·吐温写作风格的代表性作品。二者的讽刺艺术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二人都将讽刺与幽默相结合,也都意图在讽刺现实,以及都是借旁人的态度呈现讽刺效果;不同之处在于二者讽刺对象、讽刺手法的不同。

    关键词:《孔乙己》;《百万英镑》;讽刺;比较

    鲁迅(1881-1936),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弃医从文后不仅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还是幽默讽刺上的语言大师。他擅长用诙谐、风趣的笔调,辛辣地讽刺封建制度和腐朽的思想文化。马克·吐温(1835-1910)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著名演说家,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写作风格以幽默讽刺见长。鲁迅和马克·吐温在艺术上均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幽默风格。但是由于鲁迅和马克·吐温具有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不同的个性、经历和世界观,因而,二人的幽默讽刺艺术又具有明显的差异。本文旨在通过《孔乙己》与《百万英镑》中的讽刺艺术分析鲁迅与马克·吐温讽刺艺术的异同。

    1 《孔乙己》与《百万英镑》中的讽刺艺术的相同点

    1.1 讽刺风格

    鲁迅和马克·吐温都是著名的幽默讽刺大师,《孔乙己》与《百万英镑》也都是通过幽默讽刺的表现手法呈现。《孔乙己》中的幽默主要是冷幽默和黑色幽默,如孔乙己的名字来历,“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他说“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孔乙己给孩子们分茴香豆吃,孩子们吃了还想要,可是碟子里的豆子不多了,孔乙己自言自语“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上述几例足以体现文章的幽默讽刺风格。《百万英镑》中,在亨利去服装店买衣服受到极端对待时对店主的神态描写,“他瞥了一眼手里的鈔票,他的笑容立刻凝固了,脸色大变,就像你在维苏威火山上看到的那些波浪状、蠕虫状的凝固熔岩一样。”;以及见到钞票后店主虚伪的说辞:“上帝!快看,绝对完美——真是绝了!我干这一行干了一辈子,从没见过这么出彩的衣服!”,作者通过幽默的表达讽刺了店主的拜金主义。

    1.2 讽刺载体

    《孔乙己》与《百万英镑》都是通过借助他人这一载体来体现讽刺效果。《孔乙己》的讽刺主要体现在旁人的态度上,用众人的哄笑与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对比,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面对孔乙己悲惨的遭遇和伤痛,旁观者不是同情的态度,而是取笑,以此来反映当时封建社会对人心的荼毒。在封建社会的统治下,大众的爱心、同情心被扼杀,变得麻木不仁,自私冷漠。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样处于倍受压迫的社会底层,所以他们对孔乙己的不幸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知道哄笑取乐,在他们劳累而苦闷的生涯中寻求片刻的快乐。

    《百万英镑》的幽默与讽刺主要体现在伦敦人得知亨利是富翁前后的态度大反差上。如文中的这一片段:主人公亨利去服装店买衣服,销售员刚开始对他置之不理,然后让他等了许久后给他挑了一套已经显旧的衣服,想要拖延付账时店员极其刻薄的嘲讽他,然而在看到他的钞票后,态度立刻发生了转变,“满面笑容,有皱纹,还有螺旋纹,就像你往塘池扔了一块石头后所见到的一样”。通过鲜明的对比生动的体现了受资本主义腐蚀的拜金形象。

    2 《孔乙己》与《百万英镑》中的讽刺艺术的不同点

    2.1 讽刺对象

    《孔乙己》主要表达对封建制度的憎恨,对社会的批判,对孔乙己这一类迂腐守旧的旧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黑暗的若有若无的希冀。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和普通的生活细节,塑造了一位被处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在辛亥革命前受到封建思想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孔乙己》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的精神状态以及社会对不幸者的冷酷,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百万英镑》主要通过主人公的一场奇遇展现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心丑恶,把各种角色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贫民百姓,在金钱面前的丑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作者用漫画笔法勾勒了不同人物在“百万英镑”面前的种种丑态,幽默滑稽,就如同一幅世态讽刺画。《百万英镑》幽默地讽刺、抨击了当时社会上所流行的“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

    2.2 讽刺手法

    2.2.1 以真映实与以虚映实

    《孔乙己》中的主角孔乙己,据鲁迅先生亲口所说,是确有此人的,此人姓孟,常在咸亨酒店喝酒,人们都叫他“孟夫子”,其行径与《孔乙己》中描述相差不多。通过真人真事来反映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这是《孔乙己》的讽刺艺术——以真映实。

    《百万英镑》的故事完全是虚构的,情节荒诞夸张,如故事起源于两个有钱人打赌,给落魄的亨利一张面额高达百万英镑的钞票看他会有什么结果,出于满足富人兄弟的好奇心而开启下列故事就偏离了现实。故事情节似乎与现实脱轨却又给人真实的感受,这就是《百万英镑》的讽刺艺术——以虚映实。

    2.2.2 喜剧与悲剧

    《孔乙己》不是一个纯粹的悲剧小说,而是一个具有喜剧性元素的社会悲剧。主人公孔乙己的性格是一个悲剧和喜剧的矛盾交织物。孔乙己的可笑是小说的喜剧性元素,而他对自己的“可笑”毫无感受便是其悲剧性,因此孔乙己最终以悲剧收场。以悲剧结尾沉重的抨击了封建社会、封建制度及其影响下的封建思想,发人深省。

    《百万英镑》中,从故事开端,富家兄弟对赌从而给了亨利一张百万支票就让整篇故事充满了喜剧氛围,以及后来亨利的种种遭遇,如买衣服遇到的前后极端对待,身无分文者救了一个矿主并因此真成了百万富翁等,可见小说中喜剧元素贯穿始终,重点是亨利的诚实善良的人物设定也决定了他的喜剧性结尾,最终亨利不仅获得了一份工作,而且拥有了美满的婚姻。以喜剧结尾一边讽刺了旁人可笑的拜金主义,一边暗含了马克·吐温对美好社会的憧憬。

    结语

    《孔乙己》和《百万英镑》的讽刺艺术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讽刺风格方面,两书都是采用幽默讽刺的表现形式;以及讽刺载体方面,都是通过旁人的态度来体现讽刺效果。不同之处在于讽刺对象方面,前者讽刺封建制度和以其为基础的封建意识形态;后者则讽刺了美国资本主义社会荼毒下的拜金主义。以及在讽刺手法方面,前者通过摹写真实的故事刻画现实,后者则借虚设的人物反射现实;前者以悲剧结尾映衬悲剧社会,后者则以喜剧结尾表达对现实的讽刺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两位作者都共同讽刺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对讽刺文学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M].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

    [2](美)马克·吐温.《百万英镑》[M].丁丁,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

    [3]陈炬.鲁迅与马克·吐温小说中幽默讽刺的比较[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02):201-202.

    [4]杜淑华.鲁迅小说与讽刺[J].曲靖师专学报,1984(01):47-53.

相关文章!
  • 北京电影学院

    校训:尊师重道 薪火相传北京电影学院是一所有着电影历史传承和深厚电影文化积淀的高等艺术院校,学校的前身是1950年创建的表演艺术研

  • 中央音乐学院

    中央音乐学院由1940年建立的国立音乐院等几所音乐教育机构于1949年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培养高级专门音乐人才的高等学府,全国艺术院校

  • 中央美术学院

    学院概况中央美术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唯一一所高等美术学校。现设有中国画学院、造型学院、 设计学院、建筑学院、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