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多方位体验 让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喜欢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喜欢有趣的不枯燥的课堂,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创造思考、表现的机会,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获得成功,进而让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

    关键词:体验;活动;兴趣;数学思想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16-0058-02

    引 言

    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应用,只有学会应用,才能发展学生的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1]。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可持续发展。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积极有效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得到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一、重视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参与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特点,而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些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从不愿意学变为乐于学[2]。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新知识,笔者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设计了“猜一猜”的游戏活动,具体的游戏过程如下。

    师:看,谁今天要和我们一起学习。(课件出示喜羊羊、美羊羊)

    师:你猜老师接着会贴谁?(学生猜,教师贴)

    经过几轮游戏后,学生逐渐掌握了规律,能够较为准确地猜出来。

    师:奇怪了,一开始大家都猜不准,为什么后来越猜越准?

    生:喜羊羊、美羊羊是有规律排列的。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纷纷说出自己的猜测,课堂气氛高涨。学生在猜想中感知规律的同时,初步了解了规律的价值。

    再如,在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时,为了提高学生计算的兴趣和准确率,笔者设计了玩卡片的游戏——对手赛,先让两位学生站起来,之后出示一张卡片,谁先说出答案谁就赢,输的学生坐下,赢的学生再和另外一位学生比赛,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胜利者。通过这样的教学游戏,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掌握了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又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对策问题”时,笔者在课堂导入环节進行了如下安排。

    师:你们听过田忌赛马的故事吗?我们一起走进2000多年前,看看发生了什么。(播放视频)

    师:在第一场比赛中,田忌为什么输了?

    生:齐王的上等马对田忌的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

    师:齐王为什么赢了。

    生:齐王同等次的马都要比田忌的马强。

    师:齐威王以三局三胜,赢了田忌。可是孙膑说有办法帮助田忌赢,他没有让田忌换马,只是改变了马的顺序就反败为胜了。今天我们一起研究田忌的应对策略,看看他是怎么反败为胜的。

    这样的导入,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

    二、创设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重在体现“玩中学、做中学”的新教学理念。笔者以“听会忘,看能记住,做才能学会”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设计了多种教学活动。首先通过“动作接龙”这一游戏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动作也是有规律的,然后让学生完成“摆一摆”活动。笔者准备好学具,让学生动手摆学具,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发现和总结游戏规律,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学生通过动手摆,对“规律”的感知、体验得到了加强,也能分析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有用的。因此,这样的活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又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的理念[3]。之后,进行闯关游戏。通过“选一选”“填一填”的练习,学生感受到有时只有一种规律存在,如只有颜色或只有形状有规律;有时有几种规律同时存在,如既有颜色规律又有形状规律,为学生学习和总结多种规律及开成发散思维做好铺垫。最后,在学生探索出各种规律后,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寻找和归纳日常生活中的规律,让学生动手画有规律的作品,在运用中实现再创造,使数学经验生活化,进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动力。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平移与旋转”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在课前制作学具,为后面的学习积累经验。

    环节一:制作学具——转盘、陀螺、风车。

    有效课堂离不开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活动经验的积累。由于课堂的空间与时间是有限的,教师需要把有限的探索时间和空间延伸到课外去,再把课外实践的真正体验引进课堂。这样,学生会因为课前的游戏、学具制作、亲身体验等,在课堂上操作起来得心应手,进而更好地丰富他们的认知和经验。

    环节二:举例和动手操作活动。

    师: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平移现象,黑板的左右移动就是平移(教师走到黑板旁推拉黑板使其左右移动),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呢?

    学生举例。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察平移现象,把你们的数学书从左边移到右边,再移到下面。想一想,你能用你桌面上的其他东西做平移运动吗?

    ……

    这样的活动可以提供给学生多次创造体验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手、脑参与学习活动,使教学课堂变为人人参与并乐于参与的课堂,培养了学生的空间变换观念,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三、注重方法指导,让学生善于参与

    学习方法是数学课的灵魂,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由“学会”发展到“会学”[4]。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笔者对学生的指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规律表述的指导。学生虽然掌握了规律但总结不出“重复出现”这一词汇,可能会说到“按这样的顺序”。如果学生能够表达出“按这样的顺序出现”,从而教师就可以直接告诉他们可以表述为“重复出现”,从而让学生学会用数学化的语言表达规律。二是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的灵魂,加强数学思想的教学,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看一看、摆一摆、猜一猜、推一推等活动,可以发现事物形状、颜色、动作、声音等的排列规律,提高观察、推理、语言概括等能力。

    小学阶段常见的数学思想包括对应思想、转化思想、模型思想、假设思想、数形結合、符号化思想、分类比较思想、推理思想[5]。

    例如,在教学“搭配”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写出主食和饮品的名称,连线进行搭配,也可以提示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图形分别代表每种主食和饮品,进行搭配,或用数字和字母代表每种主食和饮品。这样,学生在探究搭配规律时会更便捷,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此外,在探究其他搭配规律时,学生可以使用符号法,从而更容易发现搭配规律,使比较复杂抽象的排列、组合知识更加直观明了。

    再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瓶子的容积”一课时,学生会质疑:空气形状是不规则的图形,没办法求空气的体积,也就办法求瓶子的容积?

    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可以出示学习单(见表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使他们通过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对比学习单中的信息,发现瓶子平置与倒置时瓶子的容积、水的形状、水的体积及空气的形状、空气的体积之间存在变与不变的关系。瓶子平置时,不规则的空气体积通过倒置转化成了规则的体积,这样,学生的困惑解决了,瓶子容积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结 语

    综上所述,学数学不仅是学知识,还是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数学学习需要学生经历思考、探索、实践、反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多种能力会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让他们真正地学起来[6]。

    [参考文献]

    黑艳菊,司慧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探究[J].学周刊,2020(17):33-34.

    杨艳利.寓教于乐,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183.

    赵晓婷.小学数学教学实施“主动参与”模式初探[J].学周刊,2019(25):23.

    刘艳平.试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8(47):135-136.

    周健.在找规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商不变规律”一课为例[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04):120+122.

    林忠.“问题解决式”教学的解读——以“找规律”一课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09(23):41-42.

    作者简介:丁锐(1981.10—),女,新疆石河子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职称,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