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
顾红云
随着教育研究的深入,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发生了改变,课程意识逐渐增强,幼儿园课程正向“更加贴近幼儿的学习特点,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更加贴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靠近。但在生成课程中,许多教师对于如何照顾到幼儿多样化的、富于变化的兴趣仍感到困惑。
事实上,教师需要对幼儿层出不穷的兴趣作价值判断:哪些是对幼儿的发展有意义的,是否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幼儿可能在哪些方面获得发展,等等。同时,教师还要对拟开展的主题活动进行分析:幼儿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他们是否有相关的经验储备?他们可能遇到的困难集中在哪些方面?这种源于幼儿兴趣、基于教师判断、由幼儿和教师共同生成的主题活动,实现了个人兴趣与发展目标的有机融合。
由于不同幼儿已有经验和兴趣等方面的差异,教师不可能要求全班幼儿在探究活动中“齐步走”。那么,教师如何兼顾探究过程中幼儿五花八门的兴趣和各种出人意料的想法呢?我的建议是:第一,拟定计划,分步实施。比如,教师可引导幼儿就“车”的话题进行充分讨论,把大家想知道的问题全部罗列出来作分析筛选,有些问题可能通过幼儿同伴间的互相学习就可以解决,其余问题则根据大家感兴趣的程度逐一寻求解答。此举可引导幼儿逐渐养成做事前先计划且随时进行反思和调整的良好习惯。第二,支持幼儿分组探究,集中分享。教师可引导幼儿根据各自的兴趣组成探究小组,围绕不同的问题深入探究,然后将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在集体中分享。这有助于幼儿明确自己的探究目标,同时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不是空洞的口号,教师既要充分尊重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又要善于将个体差异转化为教育资源,从而促进班級幼儿的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