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高歌

    摘 要:郑板桥的绘画作品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他的绘画理论也使后人受益匪浅。他的画学与美学思想各有特色,“以少胜多”,“敢云少少许,胜人多多许”更是广受赞扬。本文便是通过分析郑板桥本人及其绘画作品来研究“以少胜多”这一绘画理论的。“以少胜多”,其实就是以质胜量。“少”实际上就是指“精”,是经过提炼以及删选达到最优质的状态。

    关键词:郑板桥;绘画创作;以少胜多;诗书画印

    0 引言

    郑板桥绘画方面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当然他的绘画理论也是十分丰富的,“师法自然”“造物为师”“定则化机”“以少胜多”等都很有名,其中这个“以少胜多”就是板桥书画作品里所运用的一个典型性的艺术手法。“敢云少少许,胜人多多许?努力作秋声,瑶窗弄风雨。”这几句话引用自板桥的一首画作题诗,画面中仅有一根竹竿,数片竹叶,整幅作品就是体现出了“以少胜多”。

    1 郑板桥生平及其对画竹的热爱

    1.1 郑板桥生平简述

    郑板桥在康熙年中秀才,雍正年中举人,乾隆年中进士。他曾分别在山东境内范县和潍县担任县令,在任职期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罢官之后又住在扬州,主要以卖画为主,是公认的“扬州八怪”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郑板桥的绘画生涯中主要以画竹、兰、石、菊为主,他的古诗及书画作品被世人以“三绝”称号 ,他是清代相对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之一。郑板桥的家庭可以说是一个书香世家,按理说会有很好的文化条件,可是本应享受这样环境的板桥却因他父亲这辈家境较清贫,所以他从小生活比较艰难。而可怜的是板桥的生母汪夫人也在他三岁时便逝世了,所以板桥全是凭借勤劳善良、坚强淳朴的乳母费氏抚养长大的,乳母对板桥的成长是有很大作用的。长大后的郑板桥也像大多数的文人墨客一样想要考取功名利禄,但官途却又一直不太顺利,因此直至44岁方考中进士,年近半百时才任山东县令。板桥当官十二年,为官期间,本想利用平生所学为百姓做出点事情,但他却是个不善迎合、不愿谄媚的倔人,再加上自己屡次顶撞上司,所以在61岁便被责令返乡了。远离朝堂后的他又重归“故乡”扬州,以给他人绘画来谋生,而这个时间的郑板桥已经声名远扬,与他以前落魄扬州卖画时的境况大不一样了,不仅没有失意带来的苦闷与惆怅,反而更像是脱离了束缚的鸟儿一般随心随意的抒发释放自己的个性,也使得索画、求画的人日益增多,令他应接不暇。

    1.2 郑板桥的生活时代背景

    扬州城在清代时期就已经很是繁华,位置优越,水路交通便利,一直以来都属于文化、商业、政治的中心,文人墨客皆是纷纷偏爱居住于此地,当然板桥也毫不例外。扬州的天然优势使得这里是分外繁华,行人川流不息,船舶车马接踵而至,富贾商人数不尽数,尤其是盐商。當财富增多时,人们便纷纷注重起了衣食住行,由此更是带动了当地的文化产业,于是在这样的背景影响下文人画的地位得以被更多的人所认可。而板桥曾向石涛,八大山人学习,同时从徐渭等画家的艺术思想中汲取了部分化为己用,但他又不完全沿袭前人,敢于创新,勇于独创,追求自然与真实,表达原本的真相,与当时的流行可谓不同,所以被当时的一些画家称之为怪,而且他的画作多以竹、石、兰为题材,这种君子题材在当时是非常受到人们喜爱的。并且郑板桥在辞官之后也已经名声在外,后来又长时间住在扬州以卖画为主,于是慢慢地成为了扬州八怪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去研究,郑板桥的绘画,成名是毋庸置疑的。

    1.3 郑板桥绘竹的起源

    后世很多艺术爱好者大多都听说及研究过郑板桥,这是因为他的墨竹画非常闻名,当然大家也是被其高超熟练的艺术手法所折服的。而关于为什么板桥会如此喜爱绘竹,也与他所生活的环境有着重大关系的。板桥出生在浙江兴华一带,他居住的房屋附近有片竹林,板桥幼时有记忆起便经常在竹林里玩耍,所以竹子对他来是经常可见的。并且他自己家的院中也种了些许青翠的小竹林,导致板桥从小就感受到了竹子的无处不在。在冬天到来的时候,板桥的乳母费氏就会用竹竿做成窗格,再往上面糊上白纸,这样就会既透风,又防风、聚暖。板桥幼时居住的房间窗边放置有一张书桌,当阳光透过窗纸,将窗外竹子的影子映在窗上,仿佛一副墨竹图,随着风吹动和光的移动,这幅墨竹图也变化多端、生动有趣,他便想用纸临摹下来,绘制出一幅实实在在的墨竹图,一幅勾好了,比照欣赏一下,换上张窗纸继续勾描。因此他曾言“凡吾画竹, 无所师承, 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于是就这样后来闻名于世的墨竹创作便起步了。

    2 郑板桥绘画理论之“以少胜多”

    2.1 “敢云少少许,胜人多多许”

    郑板桥喜爱竹子人竹合一。首先就得益于板桥认为竹子是很坚韧的,经过那么多风吹雨打的磨砺仍然毫不“弯曲”,也因此竹子的品格与板桥的性格很相似,所以他画的的竹子大都是傲然挺立,超尘脱俗,枝叶较少却浓淡交错,疏密有序,其实这些也都是借此表达了板桥自己内心的心境。观其一生虽然起伏困难不断,但依然壮志不减,不放弃自己的追求,依旧注重对生活的描述和对现实社会的揭露,更是借自己的作品赞扬底层劳动人民的坚强不息及淳朴的性格。其中他的代表作《墨竹图》(如图1)就是画了十一棵竹子,在右边有三棵粗壮的竹子下笔有劲,竹节坚韧,却没有一片竹叶,左边有几棵均匀不等的竹子,仅有稀疏几片竹叶。整幅画想要表达的是竹子饱经沧桑之后的坚韧、不屈、向上。这也与郑板桥的一生相契合。正如他的诗中称赞道:“不过数片叶,满纸俱是节。万物要见根,非观半截,风雨不能摇,雪霜颇能涉。纸外更相寻,干云上天阙。”

    研究郑板桥的生平与他的绘画作品不难发现“以少胜多”是郑板桥书画创作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艺术规律了。他其实还将自己所敬佩的石涛与八大山人进行比较,以此说明这一观点,他说石涛也是很擅长画画,与八大山人相比不相上下,那么为什么石涛只在扬州出名,而八大山人却是闻名天下。板桥认为原因还是在于八大山人作画采用减笔较多,而且八大也没有别名,石涛相对比来说名号就很多了,让大家很难记住他。于是八大的“少”就胜于石涛的“多”,由此可见映证了以少胜多这一理论。其实板桥是很崇拜石涛的,但他又主张在学习传统和古人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个人特点,要将个人追求融入其中。石涛的绘画题材极为丰富,但板桥主张绘画练习要专一且精,不能只靠博,所以五十余年来主要就竹子、兰花和石头为主。郑板桥在乾隆十六年所作画竹的诗中就提到,画竹叶要疏淡自然,不必太过于层层叠障,造成繁琐。他在1962年所作的《兰竹图》中,绘制了四五棵竹子傲然挺立,枝叶疏淡有序,寥寥几笔就表现出了竹子的孤傲与勃勃生机。郑板桥把大半生命都用来描绘竹石,“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时熟时。”这是郑板桥的诗画作品《竹》中所写,这首诗就很形象地说明了他画竹非常刻苦、认真、孜孜不倦,白天的时候挥笔进行创作绘画,到了晚上的时候又开始思考,一天的时间几乎都用在绘画上面,并且还是四十多年来都始终如一,这得多有耐心和韧性才行的;而且他又写到了要将冗杂、繁复的都去掉,将事物本质保留下来才是精妙的选择,画者要善于从中凝练出精华,去除冗余,以此达到“以少胜多”的境界。

    2.2 郑板桥画竹之以少胜多的运用

    “种竹不需多,多则乱耳目。萧萧二三竿,自然清风足。” 板桥的竹,正如他诗中所说不需要太多,多了并不一定就画的好,反而可能会扰乱画面。他的绘画似乎很是随意,有时两三枝,有时七八枝,枝叶之间,看起来是没有任何安排,实际上却是步步留意。他本人曾说:最起先画竹子,只能尽量少画不能多画,到了后来却得要多画而不能少画。直到60岁时,他才总结出减枝减叶的技法,绘画中的每组枝叶都要有存在的意义,多余的都是需要去除的,这就是他的“以少胜多”规律,也是他作画时“简”的运用。画六竿竹:“竹林七竹如何六?两阮原应共一枝。”《竹石图》中就很形象的绘制了几枝粗细不一的竹子,画面左侧就有几竿仿佛长于一体,整体分布疏密得体,简洁清淡,以少胜多。画三竿竹:“挥毫已写竹三竿,竹下还添几笔兰。总为本源同七穆,欲修旧谱与君看。”《修竹图》(如图2)这幅画面画了三只细竹、少许竹叶,尽管看似弱不禁风,但实则坚硬有力,细劲瘦竹,完完全全便是板桥以少胜多的典型画法。画两竿竹:“磊磊一块石,疏疏两枝竹。佳趣少人知,幽情在空谷。”《托根乱岩》(如图3)中就在画面右侧绘制了陡峭山石的一侧,而两枝竹子也是自画面右下长出,竹竿细长,在画面左侧作者又用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块石头,给人感觉竹子坚强的从峭壁岩石中生长出来,随风摇曳、百折不挠,表现出了作者自己刚正不屈,顽强坚定的品格。

    其实所谓以少胜多,其实就是以质胜量。“少”实际上就是指“精”,是经过提炼以及删选出来最优质最适合的。所以“少”仍需以一定的“多”为前提的,只有在达到一定量的基础后,才有达到质的机会。所以两者是同样重要的,也要重视量的积累,过去的一切是在为未来做准备,时机成熟了就会达成精簡精炼的事物。

    简,可以突出事物的特色;简,才有利于给观看之人留下思考的空间。“以一抵十”、“以少少许胜多多许”这是郑板桥个人艺术风格的典型体现,“少一多一少”,这也是由低的简到高级的简的发展规律。郑板桥的艺术理论及践行,为大家提供了许多可贵的经验。

    以少胜多,其实就是简练。通过解析、优选、锤炼、升华,把多余的去除,将次重的精简,留下最重要的;把最形象、最感人、最精彩、最精粹、最精简的东西表明出来。这样,便可以举一反三,以一抵十,以少而胜多。尽量用较少的东西体现较多的内容,最大限度地表达出所期望的效果。

    3 结语

    郑板桥的绘画与传统的文人画家不同,他不再是随波逐流的去复制自然风光,不再是以往艺术家的临摹,更不是仅追求笔墨而忽略生活的,而是具有属于自己及时代风格的,能够体现他的创新精神。他的诸多作品中都表现出了中国传统诗、书、画、印四种文化相辅相成的特点,使它们成为不能分割的艺术,由此也形成了他自己独有的一种风格。郑板桥书画中的竹子是与自己以及人民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他用各式各样的题跋表达出自己的绘画理论,表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并且画面布局“少不疏,多不乱”。虽然书画合一是文人画的传统,但郑板桥成功的开创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和绝妙的绘画理论,继承了传统的同时他又成功的超越了传统,实现了自我。总之,郑板桥在诗、书、画创作里,勇敢探索,另辟蹊径,是里程碑式的存在,他的创作理念与艺术构思对后世的诸多艺术家都产生了深厚的影响,这也启发着我们绘画作品只有具备个性、创新,才会具有生机与活力。

    注释

    [1]请参见郑板桥:《题书斋联—赠君谋父子》.

    [2]于栋涛:《《墨竹图》观国画的墨竹情怀》,《青春岁月》,2013,(11).

    [3]对于这句诗可见{清}郑燮:《题画竹》,《郑板桥诗词选集》,网络.

    [4]可参考见岁寒松柏:《板桥画竹—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新浪博客》,2012.

    [5]可见{清}郑燮:《郑板桥集》,华雅士书店,2002.

    [6]对于这两句诗的探讨可见肖志娅,张冰:《郑板桥书画鉴赏》,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28.

    参考文献

    [1]杨樱林,黄幼钧.郑板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4.

    [2]王同书.郑板桥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22.

    [3]肖志娅,张冰.郑板桥书画鉴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113.

    [4](清)郑燮(著);毛妍君解评.郑板桥集[M].太原:三晋出版社,2008,115.

相关文章!
  • 北京电影学院

    校训:尊师重道 薪火相传北京电影学院是一所有着电影历史传承和深厚电影文化积淀的高等艺术院校,学校的前身是1950年创建的表演艺术研

  • 中央音乐学院

    中央音乐学院由1940年建立的国立音乐院等几所音乐教育机构于1949年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培养高级专门音乐人才的高等学府,全国艺术院校

  • 中央美术学院

    学院概况中央美术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唯一一所高等美术学校。现设有中国画学院、造型学院、 设计学院、建筑学院、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