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地名》教学设计

    

    

    ● 创新整合点

    ①课前利用网络导学资源实现自主化学习。本堂课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前学生根据自主学习任务单、微课、武汉教育云平台等网络导学资源进行自学,并通过家校帮APP在班级群分享有关地名的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

    ②课中利用互动课堂创设情境个性化学习。课中学生通过学习小组,创设情境,借助互动课堂中的随堂直播、随堂拍照、屏幕广播、互动试题、投票等工具个性化地演说、唱说、戏说、辩说地名。新媒体技术辅助地名讲解,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

    ③利用线上线下交流倡导混合式学习。课后在人人通空间发布班级讨论,引导学生留意身边的语文知识,树立尊重、保护老地名意识。线上线下交流打破时空限制,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开放式、生长式的语文课堂。

    ● 教材分析

    《有意思的地名》出自鄂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以介绍“卓刀泉”地名来历为例,要求学生能了解一些有意思的地名的来历,并且能生动有趣地说给别人听,旨在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引导学生关注本土文化。本话题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能够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课程资源也比较丰富。笔者基于学生的需求,大胆地进行了课程整合,将它变成一节综合性学习课,要求学生紧密联系生活,灵活运用新媒体技术,通过自学、合作学习呈现有意思的地名文化和历史。

    ● 学情分析

    地名在学生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对地名的来历了解清楚的学生并不多,特别是一些有意思的地名来历是学生想知道但并不知道的。探索地名可以综合考察学生发现问题、反思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词汇和知识积累,对地名解说也有浓厚的兴趣。同时,笔者所在学校是翻转课堂实验校,学生有一定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能够熟练操作iPad上的学习软件。互动白板与电子书包的使用,能够激发他们重构课堂的意愿,为信息技术和学科融合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利用网络、访问、调查等方法搜集、查阅和整理相关地名资料;发现中国地名命名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小组活动中,通过信息技術和语言运用,在唱说、辩说、戏说、演说地名的过程中获得口语表达、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保护老地名的意识;培养文化自信。

    ● 教学环境与准备

    录播教室,宽带网络,鸿合触控一体机,互动课堂,学生平板,安装百度、酷狗音乐APP,学生手绘地名标志牌。

    ● 教学流程

    1.前置学习:课前自主学习

    课前教师通过家校帮APP给学生发送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如下表)和微课。学生在家观看微课《地名与文化》,了解教师归纳的历史地名、山水地名、数字地名、建筑地名、谐音地名等五种类型地名的含义、特点及历史小故事。

    观看微课之后,学生在家完成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并通过家校帮APP提交。

    设计意图:微课、自主学习任务单是实现翻转课堂的优化方式,将知识传授置于课前,学生依靠网络资源在线自主学习,为课内学习做准备。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在线自学的情况提前了解学情,以学定教。

    2.课内学习:课中合作学习

    (1)互动试题,激趣课堂

    师:人有人名,地有地名,地名就是一个地方的地理标志。天下之大,无奇不有,你知道哪些有意思的地名呢?怎样才能记住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地名呢?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猜地名游戏。

    教师在平台上发布互动试题——猜地名游戏,要求学生在平板上连线、提交,然后使用抢答工具,让学生解释选择的理由。

    东 南 北? ? ?武汉

    四季花开? ? ?西藏

    拿枪的兵? ? ?长春

    设计意图: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猜地名的游戏导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及年龄段特点。大数据直观反映学生的完成进度及正确率,云平台提高课堂学情的测评效率;抢答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度,加强师生互动。

    (2)观看微课,体验搜索

    师:课前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有意思的地名,可能会有大家熟悉的地名。请大家看《世界奇葩地名》,如果有你不知道的地名,可以用百度百科查询或搜索百度地图。

    微课以快闪形式介绍世界、中国、武汉的有意思的地名,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地名,接着学生利用百度地图APP搜索武汉有意思的地名,在虚拟网络中直观体验武汉的地理位置。

    设计意图:微课短小精悍,用简洁的语言、有趣的动画给学生讲世界、中国、武汉等的标志性的有趣地名更能激活课堂氛围,激发学习乐趣。学生对搜索地图并不陌生,课堂上利用百度地图等新媒体技术可突破时空限制,让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感受地理位置,同时也在课堂上掌握了检索信息技术。

    (3)观看花絮,票选小组

    师:课前同学们形成了地名小组,在小组合作分工中搜集了许多有趣地名的资料并通过家校帮上传到我们的班级圈。接下来我们来浏览班级圈,观看小组花絮并进行投票,选出你的心动小组。

    花絮建议各小组用小影软件拍摄,主要是记录小组课前准备中最具特色的小片段,每组时间不超过8秒钟。看完之后,学生通过教学助手投票,选出自己的心动小组。

    设计意图:浏览班级圈可以有效检测学生课前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播放短小的花絮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观看完花絮之后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投票,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现课堂的生成。

    (4)活动展示,技术助力

    各个小组根据票数依次上台展示。展示过程中需要分工明确,地名资料充实,借助信息技术讲解地名来历。教师协助小组活动。

    设计意图:翻转课堂的课中教学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组织学生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培养能力。小组介绍地名活动,给了学生说话表达的舞台,培养了台下学生认真聆听的习惯。为了把地名介绍得更加形象、直观、有趣,他们自己尝试运用一切新媒体新技术,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呈现方式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

    (5)多元评价,总结反思

    小组展示完之后,完成课中学习任务单——小组评价表(如下图)。除了书面评价之外,师生之间交流本节课的收获与不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作出判断和评价,培养鉴赏和归纳能力。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重在发挥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逐步让学生感受地名的有趣,明白地名的意义,升华课堂的主题,体现大语文观。

    (6)感受历史,迎接军运

    教师结合时政,利用屏幕广播播放武汉城市地名宣传片,学生在短片中感受武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以东道主的身份迎接军运会。

    设计意图:十月武汉将迎来一个世界级的大赛——军运会。学生在短片中感受武汉这座城市的悠久历史,增强了文化认同和自豪感,届时可学以致用,向国际友人介绍我们的武汉。

    3.课外研学:课后巩固拓展

    教师总结:地名,特别是一些老地名,往往孕育着一个历史故事,一种文化传说,一份抹不掉的乡音记忆。作为后人,我们凭借这些地名来触摸一座城市变迁的刻痕印记,来聆听一段时过境迁的烟雨故事,来传承独一无二的华夏文明。

    利用人人通空间在班级讨论中发布两个线上讨论:①补充其他有意思的地名;②随着城市高楼大厦的迅速崛起,一片片老城区被拆除,很多老地名迅速消失或者被更改,对于这种现象你怎么看呢?学生二选一。

    设计意图:设计线上交流作业既检测和巩固了课堂内容,同时减轻了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开放式的话题更能点燃学生讨论的热情,地名废除和修改则是课堂内容的拓展,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身边的语文知识。

    ● 教学反思

    1.基于教学模式——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本堂课借助信息技术,采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这是师生的一次大胆尝试。翻转课堂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时序的翻转,实现从“课上老师讲,课后学生做”到“课前学生学,课上老师根据学情组织活动”的模式转变,真正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本次教学设计不再拘泥于教材,同时也突破了40分钟的时间限制,将地名知识的传授置于课外,学生借助微课、自主学习任务单进行自学,课内则是学生探究、消化和吸收知识的过程,以便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课后线上交流是一个开放的话题,让学生愿意说,敢于说。本次教学设计,始终关注学生视角,重视学生发展,一切学习活动都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及信息技术素养为目标,教师不再扮演讲师角色,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学生也不再仅是聆听者,而是学习的发现者、探究者。

    2.基于学习方式——未来教育的信息化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我们的教育也发生了变革。对教师而言,使用微视频、云平台、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可以丰富课堂内容,提高课堂效率;对学生而言,教育的信息化则更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例如,数字地名组,利用班级圈里的图片、文字给大家介绍武汉带有数字的地名,并且他们将从一到千的地名编成快板,好玩又好记。山水地名组,开启酷狗音乐,创编《梁子湖》歌曲,通过演唱的方式讲解梁子湖地名的由来,好听又好记。历史地名组,以历史剧的形式讲解古琴台地名由来,向大家演绎了一段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好看又好记。谐音地名组,用随堂拍照软件上传照片,借助互动白板中的画笔颜色讲清地名音变过程,如鲫鱼桥为何为积玉桥,发现了汉语言文字的魅力,好懂又好记。

    从以上活动可以看出,使用信息技术不再是教师的特权,学生也可以玩转新技术,只要引导到位,教育信息化的学习方式似乎更能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相信5G时代的到来,会助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步伐。

    点? 评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助推教育改革与创新,为每个学生搭建了个性化发展的平台。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五小学杨园老师的课例《有意思的地名》,通过采用多种信息技术,实现了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构建了自主高效、开放有趣的翻转课堂。

    1.技术支持助推课堂精彩

    多媒体技术的综合运用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杨老师运用了多种信息技术,可谓精心设计独具匠心,将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杨老师在课前通过微课、云平台、家校帮APP等网络导学资源进行自学;课中运用随堂直播、随堂拍照、屏幕广播、互动试题、投票等工具个性化地演说、唱说、戏说、辩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信息化学习平台,助推了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的深度融合,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课后通過人人通空间发布班级讨论,营造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开放课堂。互动白板、电子书包、鸿合触控一体机等先进教学工具的融合运用,增强了课堂的生动与灵性。特别欣赏“观看花絮,票选小组”和“活动展示,技术助力”这两个环节,既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又实现了课堂生成与互动,可谓“绽放思维,精彩纷呈”“学评一体,妙笔生花”。

    2.课程整合关注核心素养

    课程整合是本节课堂的又一亮点。本节课在基于学生需求的前提下,进行了两次课程整合。第一次课程整合是变简单的口语交际为综合性课程,目标是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这是杨教师基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智慧。第二次是课前自主学习阶段,学生在自主选择地名后,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形成地名小组,通过分组合作,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次整合的巧妙之处在于尊重了学生的主体选择和探究兴趣的初衷,很好地保护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接下来的合作探究——创意展示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体现了学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由此可见,基于学生发展需要关注提升核心素养的课程整合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也是当今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这节课,亮点有很多,但也有值得商榷之处。一是问题提出的适切性和问题解决的迫切性。例如,《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中的问题“思考地名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虽然设计巧妙,但课堂中的评价反馈不够突出。二是“感受历史,迎接军运”环节,如果能增设一个小组创作海报活动,并在组织班级展示交流之后,再观看教师准备的宣传片,会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在综合比较中丰富认识、拓宽思维。

    (点评人:2019年度全国教师信息素养提升交流活动评委/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实验中学 李安臻)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