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包容文化滋润开放发展
张占仓
摘 要: 世界四大文明发祥地唯有中华文明延绵不断、有序传承,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特质。包容文化在坚持自己传统特色的同时,以开放的胸襟,不断吸收与借鉴外来文化的滋养,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形成了博大精深风格,特别讲究“君子和而不同”。无论是从中国经济由高速度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历史需要分析,还是面对逆全球化的思潮沉渣泛起、全球贸易战影响政治经济格局演变来看,进一步倡导与弘扬包容文化对推动全球开放发展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主动提出四个方面的重大举措来推动高质量扩大开放,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进一步促进投资和贸易便利化,进入高质量开放发展的3.0时代,将为新的全球化注入新的动力。习近平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也正在全球快速扩散并在各地落地生根。由此可见,包容文化是促进开放发展的思想基础,中国已经开启高质量开放发展新时代,要积极推动更高水平的全球化,而新的全球化需要包容文化的滋润。
关键词: 包容文化;开放发展;中国开放发展3.0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3-0751(2018)09-0024-07
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今天,中国人民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面向未来,我们要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纽带。习近平重要讲话为我们指明了进一步弘扬包容文化,促进开放发展的历史方向。
一、弘扬包容文化意义重大
1.深刻理解包容文化的内涵
包容文化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互动交流中形成的一种动态的文化融合与创新发展形态。包容文化以自己独有的文化品格,既坚持自己的传统特色,又不断吸收与借鉴外来文化的滋养,具有特别优异的传承性与稳定性,对人类文明传承发挥了巨大作用。
中国是世界包容文化的发祥地。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有容乃大,大乃久。文化上的包容性使中国文化在内部形成丰富多彩、主流价值观明确的特质,在外部则向世界开放,不断接受外来先进文化的滋润和营养,从而使自身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和可持续性。世界四大文明发祥地唯有中华文明延绵不断、有序传承,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这是中华文化的特质和一大优势。正是这个原因,使中华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兼容并蓄,既博大精深,又海纳百川,特别讲究“君子和而不同”,崇尚“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基本理念,自始至终贯穿着“和为贵”的思想轴线。正因为有这样的传统文化基础,在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历来都能够和睦相处,各展其长,并善于沟通交流、文明互鉴,实现合作共赢。历史上,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将首都主动由大同迁到洛阳, 不仅与汉文化成功融合,而且发展出影响很大的中国佛教文化,更体现出源于中原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草木有情皆长养,乾坤无地不包容。”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表述大自然的包容现象。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求同存异,吐故纳新,主要指人文之间的包容。而人文层面的包容源自对大自然现象的深刻感悟,是我们的先辈在认识大自然过程中智慧积淀的重要成果。容天地者掌乾坤,则是人文包容与自然包容思想的有机统一。
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两家都强调温柔敦厚、天地人和的文化理念。中国自古就推崇“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国虽大,好战必亡”等和平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因而一直积极倡导社会和谐的观念,“和为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君子和而不同”的儒家理念在千年的传承中掷地有声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也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和谐社会的崇尚,是中国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文化基础。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
2.包容文化是开放发展的基础
无论是源自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源于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还是19世纪中后期德国的创新发展以及二战以后美国的快速崛起,都与当时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包容文化密切相关。所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包容促进开放,开放带来进步,进步才能够造福于人民,实现国泰民安。而妄自尊大,或者零和博弈,甚至冷战思维,只能够导致自我封闭,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将直接降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最终导致人民遭殃。
中华文明5000年延绵不断的历史,曾经长期坚持包容开放的传统文化,并不断發扬和创新丰富包容文化的内涵,因此创造了一系列开放发展的繁荣时代,形成长时间的太平盛世文明,为世界进步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鸦片战争之后,文化的包容性降低,逐步走向闭关锁国,是导致近代落后的重要根源。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思想进入中国以后,在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过程中产生了影响中国发展历史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的最好例证。2014年,习近平曾明确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包容文化本身对外来的先进文化不拒绝,持欢迎态度,并积极学习与借鉴,最终转化为自己发展的新营养。但是,“海纳百川终为海,中融八方仍为中”。外来的文化,只有在文明互鉴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够在中国大地上成为促进发展与进步的强大力量。
3.弘扬包容文化有利于开放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以特有的文化包容性面对经济水平差异很大的全球,与各国开展多种方式的深层次交流与合作,才又一次历史性地促进了我国的全面开放与长期持续高速发展。40年来,按照可比价格计算,我国GDP年均增长约9.5%;以美元计算,我国对外贸易额年均增长14.5%。我国人民生活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我们用近14亿人民40年的伟大实践再一次证明,弘扬包容文化,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而和谐才能够稳定,稳定有利于促进开放,开放才能够发展,发展是人民幸福的基础。
习近平强调,当今世界,开放融通的潮流滚滚向前。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推进互联互通、加快融合发展成为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他在上合组织青岛峰会重要讲话中指出:“上海合作组织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强劲合作动力,根本原因在于它创造性地提出并始终践行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国际关系民主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安全稳定是人心所向,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共同愿望……面对世界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上合组织必将高扬“上海精神”风帆,为地区乃至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但是,由于全球文明格局的重大变化,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等逆全球化的思潮沉渣泛起,确实影响了人类文明的正常进程。所以,进一步弘扬包容文化,成为促进中国乃至全球开放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中国开放发展进入新时代
1.中国开放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中国人民用勤劳的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习近平指出: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极大解放和发展了中国社会生产力;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上下求索、锐意进取,成功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与时俱进、一往无前,充分显示了思想引领、制度保障和13亿多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力量;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敞开胸襟、拥抱世界,用包容与开放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发展业绩。
“超级激动。”在2018年博鳌论坛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演讲之后,美国房地产企业莱纳国际总裁马林对记者这样形容自己的心情。他表示,中國改革开放成果显著,创造了巨大奇迹。“我相信,任何人回头看中国过去40年间取得的成就都会感到惊讶,我希望中国继续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
“40年之后回头看,改变和转变是非凡的,实实在在的,影响了中国的每一个角落”,“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是20世纪70年代世界上最重大、最有影响力和最受关注的事件之一”,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大学东方学院学者安里·沙拉波夫如是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快速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增强,中国民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他同时表示,中国坚定支持经济全球化,主张自由贸易,积极参与和完善全球治理,致力于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与其他国家一起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中国开放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面对当今世界出现的逆全球化潮流,习近平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在扩大开放方面,习近平宣布中国将采取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主动扩大进口等4个方面的重大举措,并强调将尽快使之落地,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努力让开放成果及早惠及中国企业和人民,及早惠及世界各国企业和人民。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时间节点上,习近平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将扩大开放,既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又脚踏实地、掷地有声,体现了习近平作为负责任的大国领袖坚定不移推动全球化、增进各国人民福祉的决心与诚意,得到国内外高度评价。
习近平阐述的中国对外开放即将采取4个方面的重大举措,是中国推动进一步开放发展的动员令和战略部署,是应对目前经济全球化受到恐怖主义、民粹主义、保护主义威胁的中国态度,为全球化持续推进注入了强大动力。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在博鳌论坛上重要讲话精神,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于2018年6月28日以第18号令,发布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以下简称《2018年版负面清单》),自2018年7月28日起施行。发布实施《2018年版负面清单》,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外开放战略部署,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深入推进高水平开放、进一步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的重大举措。新一轮开放将为扩大吸引外资、促进市场竞争、增强创新力量注入新动力,促进高质量发展、深层次改革,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有力支持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2018年版负面清单》具有三大特点:一是全方位推进开放。一、二、三产业全面放宽市场准入,涉及金融、交通运输、商贸流通、专业服务、制造、基础设施、能源、资源、农业等各领域,共22项开放措施。二是大幅精简负面清单。《2018年版负面清单》保留48条特别管理措施,比2017年版63条减少了15条。清单条目少了,相应地将进一步缩小外商投资审批范围。三是对部分领域开放作出整体安排。《2018年版负面清单》列出了汽车、金融领域对外开放路线图时间表,逐步加大开放力度,给予相关行业一定过渡期,增强开放的可预期性。
同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8年6月28日发表《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白皮书,这是中国首次就这一问题发表白皮书。中方表明自身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律体系、履行货物贸易领域开放承诺、履行服务贸易领域开放承诺、履行知识产权保护承诺、履行透明度义务等方面为履行承诺付出了巨大努力。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确实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效益,货物进口总额从2001年的2400多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1.9万亿美元,年均增长13.5%,为全球年均进口增幅的2倍。同期中国服务贸易进口从393亿美元增至4676亿美元,年均增长16.7%,为全球服务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联合国统计,2017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30%。
以习近平在2018年博鳌论坛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进一步扩大开放重大举措,并于6月28日国家有关部门发布《2018年版负面清单》为实质性跃升点,中国开放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从学理上分析,如果说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开放发展的1.0版本的话,那么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成为WTO成员,与全世界WTO成员之间进行全面的互惠互利开放,促进中国经济在更大领域的开放发展,则成为中国开放发展的2.0版本。面对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巨大变化,尤其是逆全球化潮流泛起的新形势,针对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内在历史性需要,也为了更加全面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大胆提出更加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标志着中国开放迈入高质量发展的3.0时代。
中国开放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必须要有新作为。我们虽然面临更多发展中的挑战,但必须在提升国民经济发展质量方面再攀新的高峰,必须以中国博大精深的包容文化对全球和平与发展为主旋律的现代文明与进步作出新贡献。面对规模空前的中美贸易战,我们需要的是冷静与智慧,并科学、理智、有力地进行应对。历史会给出客观的答案,谁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更多,谁就会得到全世界更多人民的拥护与支持,谁就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3.中国开放发展将为全球作出更大贡献
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共同繁荣;摒弃冷战思维、集团对抗;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不断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體系。习近平在上合组织青岛峰会重要讲话中已经为我们指出了努力的方向。
习近平表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中国不打地缘博弈小算盘,不搞封闭排他小圈子,不做凌驾于人的强买强卖;同时强调要把“一带一路”打造成为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最广泛国际合作平台;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不断迈进,共创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这是我们国家基于合作共赢理念推动新一轮全球化的载体,而且自提出倡议5年以来,已经有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确实说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滚滚向前,势不可挡。
习近平强调,从顺应历史潮流、增进人类福祉出发,我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并同有关各方多次深入交换意见。我高兴地看到,这一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欢迎和认同,并被写进了联合国重要文件。我希望,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携手前行,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丽的亚洲和世界。
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以开放包容的博大情怀,从中国改革开放40年创造世界发展奇迹的实际出发,站位负责任大国政治领袖的战略高度,既表明了中国坚定不移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心与信念,展示出中国开放发展的新高度、新境界、新愿景,也阐明了依托“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新一轮全球化的具体路径,并勾画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前景,为未来全球化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
三、以包容文化滋润全球开放发展
1.包容文化是世界文明高地
全球化发展的一系列事实充分说明,包容文化是世界文明高地。谁倡导并弘扬包容文化,谁就可能站在文明高地,引领世界发展。反之,谁就会与全球化背道而驰。当今世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依然突出,各国之间、各民族之间、各利益群体之间均需要更多包容、更多相互理解与支持,而不是战争与制裁!人类文明进步到今天,物质并不匮乏的部分发达国家仍然使用战争的大棒指挥世界,经常让普通百姓因战争造成大量伤亡,确实缺乏最基本的文明,更不用说现代文明。
我们都知道,小到一个家庭,多一些包容,多一点相互理解,善于察人之难,补人之短,扬人之长,谅人之过,而不嫉人之才,鄙人之能,讽人之缺,责人之误,就容易和谐相处,就会带来更多幸福与快乐;大到一个国家或民族,提倡包容,形成浓厚的包容文化氛围,就能够促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睦相处,竞相发展,以文化的多元与互鉴,加强人们内心深处的沟通与交流,才能够形成更多的克难攻坚的团队合力,迸发出更多创造力与创新力,共同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繁荣。
美国总统特朗普一直强调“美国优先”,不顾其他国家与民众的实际利益,在全球到处打贸易战,似乎又回到希特勒时代的思维模式,与希特勒所提倡的大德国主义如出一辙,是影响全球稳定与安全的重大隐患。针对美国总统特朗普挑起的全球贸易战,《华盛顿邮报》认为,美国的做法是至今为止特朗普“美国优先”策略中最冒险的一步。英国《金融时报》称,美加征关税行为将伤害本国企业。作为有着117年历史的“百年老店”,美国哈雷-戴维森准备将部分产能转移至海外的事件清晰地表明,在当今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链与价值链格局中,特朗普政府奉行的“美国优先”保护主义政策不仅无法为美国制造业提供“保护”,反而正在直接伤害美国制造业,逼迫美国制造业企业出走。《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罗伯特·J.萨缪尔森(Robert J. Samuelson)指出,特朗普毁灭性的新孤立主义言论或许很流行,但绝对不实用。全球化已经枝繁叶茂、根深蒂固,特朗普无法摧毁,但是他所推行的保护主义政策将毁坏并削弱全球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也表示,美国采取的单边贸易行动具有破坏性,不利于全球经济和贸易体系运行。曾经以包容文化著称的美国,现在怎么了?这句话成为新的时代之问。
2.中国进一步开放发展必须站位更高
历史总在关键时刻绽放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光芒。在当今全球逆全球化暗流涌动、未来形势阴晴不定的特殊背景下,习近平明确指出:“我认为,回答这些时代之问,我们要不畏浮云遮望眼,善于拨云见日,把握历史规律,认清世界大势。”“开放还是封闭,前进还是后退,人类面临着新的重大抉择。”“共创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丽的亚洲和世界。”中国坚持开放发展的态度非常明确。“我高度赞赏习近平主席发表的主旨演讲,特别是中国将坚定推进改革开放的积极信息,为当今世界增加了确定性和希望。世界需要像中国这样的领导力量”,IMF总裁拉加德说。习近平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包容性特质,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政治智慧,持续明确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站位全球道义高地,为人类现代文明进步与开放发展指明了方向,确实是全球治理理论的重大突破,为全球化进入新时代带来了新的希望。
中国是文化包容发展最集中的地区,是全球主要的包容文化之源。中国多民族国家+周易“天地人和”思想+儒学“中庸思想”+大一统体制是包容文化形成的特殊因素。中,既是中国包容文化的文字标志,也蕴含浓厚的“中庸”思想。我们要深刻认识中国文化包容性的根本性特征,并不断发扬光大,进一步打造包容文化的品牌。包容文化,海纳百川,尊重人性,容得下差异,倡导机会平等,推崇共享发展成果,最能够形成最大公约数。和而不同,文化因百家争鸣而生命力更加顽强。兼容并蓄,各种文化相互影响与借鉴,更容易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特别有利于促进创新发展,并通过开放放大创新的效应。多民族的全球拥有多样化文化,需要相互包容才能够融合,相互融合才能够促进共同发展,只有可持续发展才能够真正造福于人民。
正是基于我们深厚的包容文化基础,在美国挑起全球贸易战的宏观背景下,中国却提出4个方面的新的重大开放举措,还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在开放发展方面迈出空前的大步伐。这是我们站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需要,站位“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包容情怀,站位坚定支持多边主义、积极参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顺应历史潮流之作。
3.以包容文化之光引领开放发展
尽管国际风云变幻莫测,但当今中国已经和平发展了半个多世纪。按照历史演变规律分析,在中国这个曾经经历战争比较频繁的国家,一般和平发展60年,就进入了太平盛世发展阶段。拥有近14亿人口的中国,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69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持续40年的开放发展,进入了全民族期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特殊时期,绝大部分中国人民不愁吃、不愁穿、期盼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是中国目前发展的整体状态,也是广大老百姓普遍的内心需求。那么,在太平盛世干什么?我们都知道,盛世修志,因为盛世有大量可歌可泣的事迹需要记入志书;盛世兴文,文化上会有更多的重要创新与创造,造就出一系列新的反映时代特色的文化盛事、文学作品和文学名著;盛世出经典,处在盛世的一代人将有机会利用盛世资源充沛、文化繁荣、个性彰显、公众创造的特殊机遇,创造新的影响未来的若干重大事件,为国家发展贡献智慧,为人类文明再创奇迹。习近平2013年明确讲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因此,我们以盛世思维看待当今世界,战略思维将会更加开阔,内心深处也会更加平静,干大事、干高水平、高质量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事情的决心与信心将会更加坚定不移。
基于盛世思维,我们要以善于长期战略思维取向的文化习惯面向未来,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继续韬光养晦。对待全球变化的风云,我们要更加明确地以动态、长远的观点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分析世界、把握世界。牢记顺势者昌、逆势者亡,历史规律不会改变。我们要更着眼于长远的稳定与发展,处变不惊,根据新的世事世情长远谋划,按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逐步搭建一个新的互信互助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平台,积极创造新的国际关系文明,促进全球和平与发展,让更多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按照这种思维逻辑,中国要发挥传统文化优势,在国际舞台上以更加开阔的胸襟持续弘扬包容文化,引领包容文化创新发展,进一步树立博大开放的文化情怀,力求在和平崛起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无论世事如何变幻,世界需要现代文明,需要包容性发展。包容才能和谐,和谐才能稳定,稳定才能加快发展,包容性发展是未来全球化的主旋律。我们要充分利用包容文化巨大的吐故纳新能力,推动全球更高水平的开放发展,创造新的更多的现代科学文明与商业文明,让中国包容文化之光照亮全球开放发展的未来!
四、结论
1.包容文化是促进开放发展的思想基础
包容文化讲究和而不同,倡导海纳百川,善于吐故纳新,是促进全球开放发展的文化支撑。在全球化历史上,凡包容文化盛行的时代,都是开放发展取得重要成果的时代;凡倡导包容文化的国家,都会在互利合作中获得更多发展机会。相反,逆全球化潮流盛行,不利于开放发展,甚至阻碍开放发展,最终必将影响自己的发展。历史规律非常清楚,进一步弘扬包容文化,将為全球化持续推进助力,为更多普通民众创造实实在在的福利。习近平基于包容文化的开放发展思想内涵深刻,从坚持主动开放、共赢开放、双向开放到高质量开放,为我们进一步开放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
2.中国进入开放发展的3.0时代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从改革开放之初物质严重短缺时代到1998年进入初步自给有余时代的跃升,之后又经过20年的持续开放与发展,进入目前各种产能结构性过剩阶段,未来确实需要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完成从多到好的跨越。高质量发展,需要更高水平的开放。只有更加开放,我们才能够获得更多的发展动能。以2018年4月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新的重大开放举措并迅速落实为标志,中国开放发展进入与以往不同的3.0时代。这是中国高质量开放的时代,是中国与全球化协同发展的时代,是中国坚定不移跨越“中低收入陷阱”的时代,是中国反对任何形式贸易保护主义的时代。
3.新的全球化需要包容文化滋润
纵观全球,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同时,人类也正处于一个新的挑战层出不穷、各种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各国之间人类生活的关联性前所未有,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程度之深前所未有,进一步开放发展的历史诉求前所未有,让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过上好日子的现代文明需求更是前所未有。面对这种大变革的特殊时代,全球各种社会思潮交锋激荡,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新的全球治理理念,破解“人类何去何从”的时代之问。2013年3月,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第一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7年年初,习近平在达沃斯和日内瓦发表两场重要演讲,围绕“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进一步深入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一年之后,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总干事穆勒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世界上落地生根”。2018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写入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容,标志着其成为我们国家的意志。2018年6月,在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上经各方协商一致,“确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理念”被写入《青岛宣言》,成为上合组织8国最重要的政治共识和努力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引领新的全球化的核心理念。先进理念能凝聚引领人类变革的强大力量,在于其科学把握了世界进步的大趋势,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历史潮流。人类命运共同体切中问题根源,被视为“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唯一未来”。世界各国文化多样性长期存在,只有通过包容文化的滋润,相互之间多一些包容,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厚,多一些合作,多一些真情的拥抱,少一些尔虞我诈,少一些贸易霸凌主义,才能够共同迈向和衷共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化的未来才能够充满阳光与希望,更多普通民众的日子才会越过越好。
摘 要: 世界四大文明发祥地唯有中华文明延绵不断、有序传承,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特质。包容文化在坚持自己传统特色的同时,以开放的胸襟,不断吸收与借鉴外来文化的滋养,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形成了博大精深风格,特别讲究“君子和而不同”。无论是从中国经济由高速度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历史需要分析,还是面对逆全球化的思潮沉渣泛起、全球贸易战影响政治经济格局演变来看,进一步倡导与弘扬包容文化对推动全球开放发展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主动提出四个方面的重大举措来推动高质量扩大开放,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进一步促进投资和贸易便利化,进入高质量开放发展的3.0时代,将为新的全球化注入新的动力。习近平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也正在全球快速扩散并在各地落地生根。由此可见,包容文化是促进开放发展的思想基础,中国已经开启高质量开放发展新时代,要积极推动更高水平的全球化,而新的全球化需要包容文化的滋润。
关键词: 包容文化;开放发展;中国开放发展3.0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3-0751(2018)09-0024-07
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今天,中国人民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面向未来,我们要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纽带。习近平重要讲话为我们指明了进一步弘扬包容文化,促进开放发展的历史方向。
一、弘扬包容文化意义重大
1.深刻理解包容文化的内涵
包容文化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互动交流中形成的一种动态的文化融合与创新发展形态。包容文化以自己独有的文化品格,既坚持自己的传统特色,又不断吸收与借鉴外来文化的滋养,具有特别优异的传承性与稳定性,对人类文明传承发挥了巨大作用。
中国是世界包容文化的发祥地。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有容乃大,大乃久。文化上的包容性使中国文化在内部形成丰富多彩、主流价值观明确的特质,在外部则向世界开放,不断接受外来先进文化的滋润和营养,从而使自身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和可持续性。世界四大文明发祥地唯有中华文明延绵不断、有序传承,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这是中华文化的特质和一大优势。正是这个原因,使中华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兼容并蓄,既博大精深,又海纳百川,特别讲究“君子和而不同”,崇尚“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基本理念,自始至终贯穿着“和为贵”的思想轴线。正因为有这样的传统文化基础,在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历来都能够和睦相处,各展其长,并善于沟通交流、文明互鉴,实现合作共赢。历史上,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将首都主动由大同迁到洛阳, 不仅与汉文化成功融合,而且发展出影响很大的中国佛教文化,更体现出源于中原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草木有情皆长养,乾坤无地不包容。”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表述大自然的包容现象。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求同存异,吐故纳新,主要指人文之间的包容。而人文层面的包容源自对大自然现象的深刻感悟,是我们的先辈在认识大自然过程中智慧积淀的重要成果。容天地者掌乾坤,则是人文包容与自然包容思想的有机统一。
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两家都强调温柔敦厚、天地人和的文化理念。中国自古就推崇“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国虽大,好战必亡”等和平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因而一直积极倡导社会和谐的观念,“和为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君子和而不同”的儒家理念在千年的传承中掷地有声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也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和谐社会的崇尚,是中国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文化基础。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
2.包容文化是开放发展的基础
无论是源自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源于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还是19世纪中后期德国的创新发展以及二战以后美国的快速崛起,都与当时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包容文化密切相关。所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包容促进开放,开放带来进步,进步才能够造福于人民,实现国泰民安。而妄自尊大,或者零和博弈,甚至冷战思维,只能够导致自我封闭,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将直接降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最终导致人民遭殃。
中华文明5000年延绵不断的历史,曾经长期坚持包容开放的传统文化,并不断發扬和创新丰富包容文化的内涵,因此创造了一系列开放发展的繁荣时代,形成长时间的太平盛世文明,为世界进步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鸦片战争之后,文化的包容性降低,逐步走向闭关锁国,是导致近代落后的重要根源。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思想进入中国以后,在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过程中产生了影响中国发展历史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的最好例证。2014年,习近平曾明确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包容文化本身对外来的先进文化不拒绝,持欢迎态度,并积极学习与借鉴,最终转化为自己发展的新营养。但是,“海纳百川终为海,中融八方仍为中”。外来的文化,只有在文明互鉴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够在中国大地上成为促进发展与进步的强大力量。
3.弘扬包容文化有利于开放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以特有的文化包容性面对经济水平差异很大的全球,与各国开展多种方式的深层次交流与合作,才又一次历史性地促进了我国的全面开放与长期持续高速发展。40年来,按照可比价格计算,我国GDP年均增长约9.5%;以美元计算,我国对外贸易额年均增长14.5%。我国人民生活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我们用近14亿人民40年的伟大实践再一次证明,弘扬包容文化,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而和谐才能够稳定,稳定有利于促进开放,开放才能够发展,发展是人民幸福的基础。
习近平强调,当今世界,开放融通的潮流滚滚向前。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推进互联互通、加快融合发展成为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他在上合组织青岛峰会重要讲话中指出:“上海合作组织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强劲合作动力,根本原因在于它创造性地提出并始终践行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国际关系民主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安全稳定是人心所向,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共同愿望……面对世界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上合组织必将高扬“上海精神”风帆,为地区乃至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但是,由于全球文明格局的重大变化,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等逆全球化的思潮沉渣泛起,确实影响了人类文明的正常进程。所以,进一步弘扬包容文化,成为促进中国乃至全球开放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中国开放发展进入新时代
1.中国开放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中国人民用勤劳的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习近平指出: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极大解放和发展了中国社会生产力;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上下求索、锐意进取,成功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与时俱进、一往无前,充分显示了思想引领、制度保障和13亿多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力量;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敞开胸襟、拥抱世界,用包容与开放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发展业绩。
“超级激动。”在2018年博鳌论坛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演讲之后,美国房地产企业莱纳国际总裁马林对记者这样形容自己的心情。他表示,中國改革开放成果显著,创造了巨大奇迹。“我相信,任何人回头看中国过去40年间取得的成就都会感到惊讶,我希望中国继续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
“40年之后回头看,改变和转变是非凡的,实实在在的,影响了中国的每一个角落”,“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是20世纪70年代世界上最重大、最有影响力和最受关注的事件之一”,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大学东方学院学者安里·沙拉波夫如是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快速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增强,中国民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他同时表示,中国坚定支持经济全球化,主张自由贸易,积极参与和完善全球治理,致力于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与其他国家一起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中国开放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面对当今世界出现的逆全球化潮流,习近平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在扩大开放方面,习近平宣布中国将采取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主动扩大进口等4个方面的重大举措,并强调将尽快使之落地,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努力让开放成果及早惠及中国企业和人民,及早惠及世界各国企业和人民。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时间节点上,习近平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将扩大开放,既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又脚踏实地、掷地有声,体现了习近平作为负责任的大国领袖坚定不移推动全球化、增进各国人民福祉的决心与诚意,得到国内外高度评价。
习近平阐述的中国对外开放即将采取4个方面的重大举措,是中国推动进一步开放发展的动员令和战略部署,是应对目前经济全球化受到恐怖主义、民粹主义、保护主义威胁的中国态度,为全球化持续推进注入了强大动力。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在博鳌论坛上重要讲话精神,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于2018年6月28日以第18号令,发布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以下简称《2018年版负面清单》),自2018年7月28日起施行。发布实施《2018年版负面清单》,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外开放战略部署,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深入推进高水平开放、进一步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的重大举措。新一轮开放将为扩大吸引外资、促进市场竞争、增强创新力量注入新动力,促进高质量发展、深层次改革,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有力支持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2018年版负面清单》具有三大特点:一是全方位推进开放。一、二、三产业全面放宽市场准入,涉及金融、交通运输、商贸流通、专业服务、制造、基础设施、能源、资源、农业等各领域,共22项开放措施。二是大幅精简负面清单。《2018年版负面清单》保留48条特别管理措施,比2017年版63条减少了15条。清单条目少了,相应地将进一步缩小外商投资审批范围。三是对部分领域开放作出整体安排。《2018年版负面清单》列出了汽车、金融领域对外开放路线图时间表,逐步加大开放力度,给予相关行业一定过渡期,增强开放的可预期性。
同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8年6月28日发表《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白皮书,这是中国首次就这一问题发表白皮书。中方表明自身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律体系、履行货物贸易领域开放承诺、履行服务贸易领域开放承诺、履行知识产权保护承诺、履行透明度义务等方面为履行承诺付出了巨大努力。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确实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效益,货物进口总额从2001年的2400多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1.9万亿美元,年均增长13.5%,为全球年均进口增幅的2倍。同期中国服务贸易进口从393亿美元增至4676亿美元,年均增长16.7%,为全球服务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联合国统计,2017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30%。
以习近平在2018年博鳌论坛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进一步扩大开放重大举措,并于6月28日国家有关部门发布《2018年版负面清单》为实质性跃升点,中国开放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从学理上分析,如果说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开放发展的1.0版本的话,那么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成为WTO成员,与全世界WTO成员之间进行全面的互惠互利开放,促进中国经济在更大领域的开放发展,则成为中国开放发展的2.0版本。面对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巨大变化,尤其是逆全球化潮流泛起的新形势,针对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内在历史性需要,也为了更加全面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大胆提出更加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标志着中国开放迈入高质量发展的3.0时代。
中国开放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必须要有新作为。我们虽然面临更多发展中的挑战,但必须在提升国民经济发展质量方面再攀新的高峰,必须以中国博大精深的包容文化对全球和平与发展为主旋律的现代文明与进步作出新贡献。面对规模空前的中美贸易战,我们需要的是冷静与智慧,并科学、理智、有力地进行应对。历史会给出客观的答案,谁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更多,谁就会得到全世界更多人民的拥护与支持,谁就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3.中国开放发展将为全球作出更大贡献
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共同繁荣;摒弃冷战思维、集团对抗;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不断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體系。习近平在上合组织青岛峰会重要讲话中已经为我们指出了努力的方向。
习近平表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中国不打地缘博弈小算盘,不搞封闭排他小圈子,不做凌驾于人的强买强卖;同时强调要把“一带一路”打造成为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最广泛国际合作平台;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不断迈进,共创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这是我们国家基于合作共赢理念推动新一轮全球化的载体,而且自提出倡议5年以来,已经有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确实说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滚滚向前,势不可挡。
习近平强调,从顺应历史潮流、增进人类福祉出发,我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并同有关各方多次深入交换意见。我高兴地看到,这一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欢迎和认同,并被写进了联合国重要文件。我希望,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携手前行,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丽的亚洲和世界。
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以开放包容的博大情怀,从中国改革开放40年创造世界发展奇迹的实际出发,站位负责任大国政治领袖的战略高度,既表明了中国坚定不移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心与信念,展示出中国开放发展的新高度、新境界、新愿景,也阐明了依托“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新一轮全球化的具体路径,并勾画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前景,为未来全球化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
三、以包容文化滋润全球开放发展
1.包容文化是世界文明高地
全球化发展的一系列事实充分说明,包容文化是世界文明高地。谁倡导并弘扬包容文化,谁就可能站在文明高地,引领世界发展。反之,谁就会与全球化背道而驰。当今世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依然突出,各国之间、各民族之间、各利益群体之间均需要更多包容、更多相互理解与支持,而不是战争与制裁!人类文明进步到今天,物质并不匮乏的部分发达国家仍然使用战争的大棒指挥世界,经常让普通百姓因战争造成大量伤亡,确实缺乏最基本的文明,更不用说现代文明。
我们都知道,小到一个家庭,多一些包容,多一点相互理解,善于察人之难,补人之短,扬人之长,谅人之过,而不嫉人之才,鄙人之能,讽人之缺,责人之误,就容易和谐相处,就会带来更多幸福与快乐;大到一个国家或民族,提倡包容,形成浓厚的包容文化氛围,就能够促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睦相处,竞相发展,以文化的多元与互鉴,加强人们内心深处的沟通与交流,才能够形成更多的克难攻坚的团队合力,迸发出更多创造力与创新力,共同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繁荣。
美国总统特朗普一直强调“美国优先”,不顾其他国家与民众的实际利益,在全球到处打贸易战,似乎又回到希特勒时代的思维模式,与希特勒所提倡的大德国主义如出一辙,是影响全球稳定与安全的重大隐患。针对美国总统特朗普挑起的全球贸易战,《华盛顿邮报》认为,美国的做法是至今为止特朗普“美国优先”策略中最冒险的一步。英国《金融时报》称,美加征关税行为将伤害本国企业。作为有着117年历史的“百年老店”,美国哈雷-戴维森准备将部分产能转移至海外的事件清晰地表明,在当今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链与价值链格局中,特朗普政府奉行的“美国优先”保护主义政策不仅无法为美国制造业提供“保护”,反而正在直接伤害美国制造业,逼迫美国制造业企业出走。《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罗伯特·J.萨缪尔森(Robert J. Samuelson)指出,特朗普毁灭性的新孤立主义言论或许很流行,但绝对不实用。全球化已经枝繁叶茂、根深蒂固,特朗普无法摧毁,但是他所推行的保护主义政策将毁坏并削弱全球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也表示,美国采取的单边贸易行动具有破坏性,不利于全球经济和贸易体系运行。曾经以包容文化著称的美国,现在怎么了?这句话成为新的时代之问。
2.中国进一步开放发展必须站位更高
历史总在关键时刻绽放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光芒。在当今全球逆全球化暗流涌动、未来形势阴晴不定的特殊背景下,习近平明确指出:“我认为,回答这些时代之问,我们要不畏浮云遮望眼,善于拨云见日,把握历史规律,认清世界大势。”“开放还是封闭,前进还是后退,人类面临着新的重大抉择。”“共创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丽的亚洲和世界。”中国坚持开放发展的态度非常明确。“我高度赞赏习近平主席发表的主旨演讲,特别是中国将坚定推进改革开放的积极信息,为当今世界增加了确定性和希望。世界需要像中国这样的领导力量”,IMF总裁拉加德说。习近平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包容性特质,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政治智慧,持续明确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站位全球道义高地,为人类现代文明进步与开放发展指明了方向,确实是全球治理理论的重大突破,为全球化进入新时代带来了新的希望。
中国是文化包容发展最集中的地区,是全球主要的包容文化之源。中国多民族国家+周易“天地人和”思想+儒学“中庸思想”+大一统体制是包容文化形成的特殊因素。中,既是中国包容文化的文字标志,也蕴含浓厚的“中庸”思想。我们要深刻认识中国文化包容性的根本性特征,并不断发扬光大,进一步打造包容文化的品牌。包容文化,海纳百川,尊重人性,容得下差异,倡导机会平等,推崇共享发展成果,最能够形成最大公约数。和而不同,文化因百家争鸣而生命力更加顽强。兼容并蓄,各种文化相互影响与借鉴,更容易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特别有利于促进创新发展,并通过开放放大创新的效应。多民族的全球拥有多样化文化,需要相互包容才能够融合,相互融合才能够促进共同发展,只有可持续发展才能够真正造福于人民。
正是基于我们深厚的包容文化基础,在美国挑起全球贸易战的宏观背景下,中国却提出4个方面的新的重大开放举措,还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在开放发展方面迈出空前的大步伐。这是我们站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需要,站位“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包容情怀,站位坚定支持多边主义、积极参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顺应历史潮流之作。
3.以包容文化之光引领开放发展
尽管国际风云变幻莫测,但当今中国已经和平发展了半个多世纪。按照历史演变规律分析,在中国这个曾经经历战争比较频繁的国家,一般和平发展60年,就进入了太平盛世发展阶段。拥有近14亿人口的中国,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69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持续40年的开放发展,进入了全民族期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特殊时期,绝大部分中国人民不愁吃、不愁穿、期盼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是中国目前发展的整体状态,也是广大老百姓普遍的内心需求。那么,在太平盛世干什么?我们都知道,盛世修志,因为盛世有大量可歌可泣的事迹需要记入志书;盛世兴文,文化上会有更多的重要创新与创造,造就出一系列新的反映时代特色的文化盛事、文学作品和文学名著;盛世出经典,处在盛世的一代人将有机会利用盛世资源充沛、文化繁荣、个性彰显、公众创造的特殊机遇,创造新的影响未来的若干重大事件,为国家发展贡献智慧,为人类文明再创奇迹。习近平2013年明确讲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因此,我们以盛世思维看待当今世界,战略思维将会更加开阔,内心深处也会更加平静,干大事、干高水平、高质量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事情的决心与信心将会更加坚定不移。
基于盛世思维,我们要以善于长期战略思维取向的文化习惯面向未来,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继续韬光养晦。对待全球变化的风云,我们要更加明确地以动态、长远的观点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分析世界、把握世界。牢记顺势者昌、逆势者亡,历史规律不会改变。我们要更着眼于长远的稳定与发展,处变不惊,根据新的世事世情长远谋划,按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逐步搭建一个新的互信互助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平台,积极创造新的国际关系文明,促进全球和平与发展,让更多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按照这种思维逻辑,中国要发挥传统文化优势,在国际舞台上以更加开阔的胸襟持续弘扬包容文化,引领包容文化创新发展,进一步树立博大开放的文化情怀,力求在和平崛起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无论世事如何变幻,世界需要现代文明,需要包容性发展。包容才能和谐,和谐才能稳定,稳定才能加快发展,包容性发展是未来全球化的主旋律。我们要充分利用包容文化巨大的吐故纳新能力,推动全球更高水平的开放发展,创造新的更多的现代科学文明与商业文明,让中国包容文化之光照亮全球开放发展的未来!
四、结论
1.包容文化是促进开放发展的思想基础
包容文化讲究和而不同,倡导海纳百川,善于吐故纳新,是促进全球开放发展的文化支撑。在全球化历史上,凡包容文化盛行的时代,都是开放发展取得重要成果的时代;凡倡导包容文化的国家,都会在互利合作中获得更多发展机会。相反,逆全球化潮流盛行,不利于开放发展,甚至阻碍开放发展,最终必将影响自己的发展。历史规律非常清楚,进一步弘扬包容文化,将為全球化持续推进助力,为更多普通民众创造实实在在的福利。习近平基于包容文化的开放发展思想内涵深刻,从坚持主动开放、共赢开放、双向开放到高质量开放,为我们进一步开放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
2.中国进入开放发展的3.0时代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从改革开放之初物质严重短缺时代到1998年进入初步自给有余时代的跃升,之后又经过20年的持续开放与发展,进入目前各种产能结构性过剩阶段,未来确实需要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完成从多到好的跨越。高质量发展,需要更高水平的开放。只有更加开放,我们才能够获得更多的发展动能。以2018年4月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新的重大开放举措并迅速落实为标志,中国开放发展进入与以往不同的3.0时代。这是中国高质量开放的时代,是中国与全球化协同发展的时代,是中国坚定不移跨越“中低收入陷阱”的时代,是中国反对任何形式贸易保护主义的时代。
3.新的全球化需要包容文化滋润
纵观全球,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同时,人类也正处于一个新的挑战层出不穷、各种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各国之间人类生活的关联性前所未有,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程度之深前所未有,进一步开放发展的历史诉求前所未有,让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过上好日子的现代文明需求更是前所未有。面对这种大变革的特殊时代,全球各种社会思潮交锋激荡,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新的全球治理理念,破解“人类何去何从”的时代之问。2013年3月,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第一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7年年初,习近平在达沃斯和日内瓦发表两场重要演讲,围绕“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进一步深入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一年之后,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总干事穆勒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世界上落地生根”。2018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写入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容,标志着其成为我们国家的意志。2018年6月,在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上经各方协商一致,“确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理念”被写入《青岛宣言》,成为上合组织8国最重要的政治共识和努力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引领新的全球化的核心理念。先进理念能凝聚引领人类变革的强大力量,在于其科学把握了世界进步的大趋势,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历史潮流。人类命运共同体切中问题根源,被视为“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唯一未来”。世界各国文化多样性长期存在,只有通过包容文化的滋润,相互之间多一些包容,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厚,多一些合作,多一些真情的拥抱,少一些尔虞我诈,少一些贸易霸凌主义,才能够共同迈向和衷共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化的未来才能够充满阳光与希望,更多普通民众的日子才会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