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童谣的小学语文教学
摘 要:童谣是我国古老的儿童文学体裁,内容简单,富有艺术性,符合低年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在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合适的童谣,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创作,使学生在童谣的辅助下,促进自身语文学科素养的发展。在本文中,笔者将以童谣在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为切入点,详细介绍将童谣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年级;童谣;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16-0048-02
引 言
童谣是儿童心灵的游戏,内容简单、节奏明快、朗朗上口,且具有艺术性,符合低年级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在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强的应用价值[1]。低年级小学生活泼好动,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时,难以将注意力长时间放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上。学生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学生的发展特点,选择适宜的方式提升教学的趣味性,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此过程中,笔者发现了童谣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并将童谣应用到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欣赏、编创。
一、在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童谣的作用
童谣是重要的小学语文教学资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发挥辅助作用。教师在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童谣,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尤其在编创童谣时,学生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提升自身语文素养。在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正视童谣的作用,挖掘教材中现有的童谣资源,联系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拓展童谣教学,使童谣真正成为辅助语文教学的手段。例如,在拼音教学时,教师利用童谣,可以让学生在朗朗上口的语句诵读中认识字母,在具体的语境和语句中记忆韵母、声母的组合,提高音节学习的效率。
童谣编创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将童谣作为教学内容,通过多样的方式驱动学生交际、表达、创造,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体验童谣编创的乐趣,从中汲取语文营养,发展各项能力。因此,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将童谣看作辅助教学的手段,还可以将其看作一种可以开发和利用的教学资源。在应用童谣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不必拘泥于童谣的诵读和歌唱,还可以以编创童谣为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性,编创童谣,让学生成为童谣教学的参与者,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此外,低年级小学生刚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幼儿园教育中,学生每天参与多种多样的游戏活动,从中获取了乐趣。但到了小学阶段,学生需要在课堂上学习基础知识,无形中削减了学习乐趣。《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教学要求。所以,将童谣应用到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实现传统教学方式的转变,更好地满足小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还可以使学生在诵读、编创童谣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顺利地从幼儿园阶段过渡到小学阶段,为有效参与小学教育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童谣的策略
1.诵读童谣,获取乐趣
诵读童谣是将诵读融入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童谣内容简单,形式多样,既能够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以使小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增强记忆。同时,引导学生诵读童谣,可以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笔者在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中,常常采用如下策略将童谣融入语文教学中。
(1)韵律阅读,渗透素养
童谣是一种儿童文学,与其他文本相比,有着一定的独特性,最为突出的特點是具有节奏性和韵律感[3]。低年级是小学生形成语感的关键时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发挥童谣的特点,使学生通过生动的朗读,潜移默化地感知语言特色特性,发展语言的连贯性,为学生形成语感、提升语言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因此,在开展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时,笔者会立足童谣的韵律,引导学生进行诵读,根据学生的日常生活,编创“安全上下楼梯”“健康饮食”等童谣。
(2)玩转童谣,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有效开展教学的基础和保障。兴趣是学生在进行学习活动时形成的积极的心理倾向。在这种心理倾向的驱动下,学生会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深入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学有所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之一,学生是在已有知识储备的辅助下,通过与环境互动,或接受他人帮助,有意义地建构知识的。所以,教师应立足童谣的特点,在组织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活动时,要采取适宜的方式营造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童谣的引导下融入课堂,感受学习的乐趣。
以“一起做游戏”为例,在参与此次口语交际活动前,学生学习了课文《小猴子下山》。为了使学生积极地进入游戏状态,笔者围绕《小猴子下山》引导学生诵读童谣,并将《小猴子下山》这篇文章改编为童谣:“大山下,真热闹。小猴子,下山来……”在笔者读出童谣后,学生会联系文本,自主接出下一句。这样诵读童谣,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对课文进行了编创,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锻炼其语言运用能力。
(3)歌唱童谣,积累语言
语文是语言学科,教学活动的首要目的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背诵教材内容,使学生积累语言。但机械被动的记忆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记忆效果也不理想。尽管童谣相对简单,笔者在编创童谣时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既可以使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积累语言,又可以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为提升其语文素养奠定基础。因此,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立足童谣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使学生自然而然地积累语言。
2.编创童谣,开启想象
语言学家刘国正曾说:“语言的获取是以语言实践为基础的。”语文核心素养的首要维度内容是建构与运用语言。语言的运用是以建构语言为基础的,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语言的理解[4]。同时,学生在想象力的作用下,可以对现有语言进行灵活创造,潜移默化地提升语言能力和想象能力。尽管语文教材中涉及许多童谣,但要想真正借助童谣促进学生发展,除了引导学生诵读现有的童谣,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编创童谣。
(1)围绕教材编创童谣
教材是教师组织语文教学活动的依据。教材中的童谣为教师开展童谣教学提供了便利。学生可以在长期诵读、歌唱童谣的过程中积累语言知识。积累语言的目的是灵活运用语言。因此,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立足学生的语言积累情况,围绕教材,鼓励学生自主编创童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例,在解读文本后,笔者指导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瘦身”,发挥想象力,将其改编为歌谣。具体而言,笔者先带领学生对第一自然段进行改编:“小蝌蚪,大大脑袋,灰色身子,长长尾巴,游来游去。”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地对其他段落进行改编。当学生遇到改编问题时,笔者会提出相应问题,指出改编的方向。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改编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2)课外编创童谣
新的教学观念指出,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成为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虽然可以根据教材引导学生改编童谣,但是长期使用教材内容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指出,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入生活内容,丰富教学资源。对此,笔者在引导学生编创童谣时,不仅会利用教材内容,还会利用课外童谣资源驱动学生进行改编。随着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笔者还会布置编创任务,驱动学生自主进行编创。
例如,在教学中,笔者向学生播放了《小螺号》这首耳熟能详的童谣。这首童谣曲调轻松,在反复歌唱的过程中,学生仿佛置身在广阔的大海边,眼前出现振翅高飞的海鸥、滚滚翻腾的浪花,从而感受到童谣中的意境美。在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后,笔者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按照这首童谣的内容、方式,编创以上课铃声为主题的童谣。因为上课铃声是生活中十分熟悉的素材,学生早已建立了深刻认知。在编创童谣时,学生会自主联想已有的生活经历,获取创作素材,同时在现有童谣的辅助下,将自己和其他同伴听到铃响后的反应展现出来,体现出自己的情感。
(3)组织实践活动
童谣的诵读和编创贯穿于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始终。简单地说,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诵读、编創歌谣,还要组织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丰富学生体验,使学生继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编创童谣,展示童谣,从中获得学习满足感,提高学习效率。基于此,在日常小学语文教学中,笔者会组织“童谣伴我行”主题活动,要求学生发挥自主性,搜集各种各样的童谣在班级里诵读,并提出任务,要求学生自主编创,根据学生的创作情况,评选优秀作品,给予学生相应的鼓励。
结 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立足该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充分发挥童谣的作用,引导学生诵读、编创歌谣,使学生在歌谣的辅助下积累语言、运用语言,锻炼想象力、创造力,提高语文学习效率,为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谭梅,杨叶.核心素养视阈下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8,32(11):21-27+124.
徐金秋.新童谣让语文学习活动弥散文化味[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8(Z1):103-105.
刘超.浅谈童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与应用[J].中国教师,2017(S1):36.
仲崇娟.深度介入,探索童谣教学突破契机——小学低年级儿童歌谣欣赏与创作摭谈[J].小学教学研究,2016(20):81-82.
作者简介:朱静(1989.6—),女,江苏扬州人,二级教师,区教学能手、区优秀少先队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