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职学校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时林兵
【摘 要】 一直以来,笔者始终都认为,在具备同等专业知识的情况下,在具备同等教育资源的环境里,我们每个教师,凭借什么来取胜,就是要靠“交心”、要靠“爱心”、要靠“多表扬、会批评”、要靠“多点幽默、来点欢笑”。有了以上这些付出,走入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就更容易和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在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上,如果有了以上看似“诗外”的这类交流,那么,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行为习惯;交心;多表扬;会批评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4-00-01
在谈到中职学校学生行为习惯培养时,笔者认为,对于中职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应保持一种“功夫在诗外”的心态。正如平常作诗一样,既作诗,也不能一味地光看和诗有关的书籍,其它的文体也应该涉猎一些,这样诗才才不至于枯竭。而引申到学生的管理,也不能一味地去约束学生。有些时候,要反其道而行之,和他们先培养感情,建立友谊,慢慢地,关系融洽了,自然也就好管理了。针对中职学校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一、用心和学生交心
所谓用心,是指老师心中一定要有爱,要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这一点,我认为,是学生管理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首先,要对学生有一种欣赏的态度,带着欣赏的心态去关心、爱护学生,这也是近些年常常提起的“赏识教育”。在《教育的智慧》中有一段话,说的很好:“学会赏识,就是学会爱。学会爱,首先要有真爱。教育的本质就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没有爱不行,仅有爱不够。要爱,更要会爱!”
在“首先要有真爱”的标准下,就要求老师和学生进行爱的交流。只有用心和学生交心,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做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要能做到让学生不愿把心事告诉父母的,却希望让老师知道。这样的老师,才是和学生“交心”交成了的。笔者曾遇到一名优秀的教师,班上有一个女生,因为父母离异,不愿意呆在家里,说是一刻也不想跟父母在一起了,想离家越远越好。该老师了解了女生的家庭情况后,没有粗暴地指出离家的不对,而是结合她的家庭情况,委婉地开导她,问她现在会干什么?出去后又能干什么?现在在学校,还没有学到一技之长,学业不能就这么早早地荒废了的。再说啦,不就是想離开家吗!你现在住校,跟离开家又有什么区别,礼拜六和礼拜天也可以不会家,正好可以利用这两天在学校附近的小餐馆打打工,也算是勤工俭学。等学好了技术、毕了业,工作后,可以名正言顺地离开家,毕竟是亲生父亲,何必非要搞的那么僵呢!工作了,家里还是不如意,你就大可不必再回家,逢年过节打个电话也就可以了……该老师从做人、做事和女生谈了很久,女生豁然开朗,以后在校认真学习,专心读书,也找到了不错的工作。最主要的是,女生都毕业很多年了,还一直惦记着老师,每每回家,都还要来看看老师,免不了又提起以前的往事。
像这种能和学生进行交心的老师,笔者认为还有什么可耽心学生的行为习惯呢?你爱学生,学生更爱你,你再说什么,学生能不服你吗?学生服了你,你的行为习惯,你的工作方式,学生自然也就得到认可。一个被学生认可的老师,一个让学生可以倾诉心声的老师,他们的行为习惯老师还要过多的操心吗?
二、多表扬、会批评
在中职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上,还应做到多表扬、会批评。做为老师,应多用褒词,让学生感受到,你是真的在表扬他。至于批评,要做到“会批评”。这一点,也许就不好做到了,要批评,还要“会批评”,还要批评得他心服口服,点头应允,这就要看批评者的策略水平了。
针对刚入校的新生,笔者认为“多表扬、会批评。”要多用、常用,特别是彼此不太熟悉的时候,一定要对学生多表扬,而针对冷作工而言,在第一个学期,主要是识图、放样,在画图时,刚开始一定不能打消新生的学习兴趣,要慢慢地引导。比如说画图时,画错了,或许是明显地少画了两条线也或许是明显地多画了线,这个时候,我就笑着,进行着我的所谓“批评式表扬”,也就是会批评。行啊!你还多画了两条线,有才!画少了,我也笑着,能干,这都能省略,更有才了,快!快!你们都告诉我一下,我也学学你们的先进画法,这么好的方法,我画了大半辈子还都没有用过这种方法,把书拿来,咱们对照一下,若你们的画法比咱这本书上的都好,咱们也出本书,那就都有名气了。
每回我都用这种方法,常常把他们都逗笑了。这种处理方式,也在传递着一个信息,那就是在轻松、友好的气氛里,让学生知道了自己的失误。即使学生再问你,他心里也显得轻松多了。比一味地听到“错了!”、“画的啥子哦!”、“不对,咋又错了!”肯定要好的多。兴趣,特别是新生的第一个学期,学习的兴趣一定不能扼杀掉!如果一个班都喜欢学习,一个班的学习兴趣都很高,这个班的行为习惯还用操心吗?笔者觉得,“多表扬、会批评”、就是对他行为习惯一种无声的培养。
三、来点幽默、多点欢笑
做为老师,比如说,在课后,在晚自习时,如果条件许可,我倒是觉得,应该来点幽默、多点欢笑。大可不必板着面孔,让学生仍对你避而远之。这个时候,应和学生“打成一片”。我经常是在晚自习引导学生自读一些书籍,并把我读到的好的短文也告诉学生,如这段“一个人要有伟大的成就,就必须天天有些小成就,因为大成就,就是由小成就不断累积的结果。假如你现在还没有成功的话,那一定是你在努力的过程中还没有成功。你只要每一个过程都是成功的,结果必定成功!”又如,我在网上看到了有关张海迪的这段小幽默,我上学时,就做过这道题,一下子,又把我带回了学生时代。我就给大家说,来看一段幽默,看你们有没有这么有才,说以下四句话用关联词语连接:
(1)张海迪姐姐瘫痪了;
(2)张海迪姐姐顽强地学习;
(3)张海迪姐姐学会了多门外语;
(4)张海迪姐姐学会了针灸。
作为励志教育应该这样说:“张海迪姐姐虽然瘫痪了,但顽强地学习,不仅学会了多门外语,而且还学会了针灸。
结果有一个孩子写:虽然张海迪姐姐顽强地学会了针灸和多门外语,可她还是瘫痪了。
但有一个更有才的学生是这么写的,这个时候,大家都很认真地听着我的答案,我就说,这个有才的学生这么说:张海迪姐姐不但学会了外语,还学会了针灸,她那么顽强地学习,终于瘫痪了!
等我把最后的结果告诉大家后,好多同学都笑的趴在了桌子上……
一直以来,笔者始终都认为,在具备同等专业知识的情况下,在具备同等教育资源的环境里,我们每个教师,凭借什么来取胜,就是要靠“交心”、要靠“爱心”、要靠“多表扬、会批评”、要靠“多点幽默、来点欢笑”。有了以上这些付出,走入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就更容易和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在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上,如果有了以上看似“诗外”的这类交流,那么,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观点,若有不妥之处,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