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心理问题探析
徐莲珍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而这些务工人员的子女也随其进入城市生活。然而,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可以发现这些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相比本地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更差,过重的心理问题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学习和身心造成了不良影响。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的分析,探索并提出相对应的教育措施。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心理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B844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2-052-001
一、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心理问题形成的现状分析
(一)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心理问题形成原因
造成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从外部环境来看,首先是子女随父母进城后,生活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适应新环境;其次是父母的职业和收入,决定了子女在城市中的生活场所,及其接触的社会圈子,容易让儿童被不良外部因素影响;再次就是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为解决农村流动人员子女在城市上学的问题,开设了专门的打工子弟学校。这类学校普遍教育质量较差,无法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最后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以前在学校接受的教育水平和现在的教育存在差距,而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更看重成绩,而忽视了子女的德育教育。从内在因素来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城市的年龄、接受的教育、形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以及性别都是影响他们心理状态的因素,一般来说进入城市的儿童年龄越小、懂得的知识越多、文明知礼更易被人接受。
(二)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心理问题表现出的来常见类型
1.敏感、自卑型。受家庭经济和多次搬迁的影响,这类型的孩子的性格通常表现为胆小、沉默、闷闷不乐。容易在内心滋生出低人一等的自卑感。
2.学习焦虑型。这类型的孩子有想要学习的心,但是由于(1)长期随父母流动,知识容易出现断层;(2)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无法给予家庭帮助;(3)原本接受教育的地方与城市教育有较大差距;(4)心理自卑,不敢主動和教师或同学沟通;(5)教师的不当指责、同学的排斥以及家长过高的期望等外部因素,致使这些学生在学习上承受了很大压力,又得不到有效的纾解,从而在学习上产生严重的焦虑。
3.言行偏激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相比女生,男生更容易出现冲动、散漫、行为习惯差等问题。再次就是男生更希望通过突出的表现,吸引他人的注意。
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健康心理养成措施
根据上述问题来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随父母来到城市生活后,需要一个长久的过程来适应新环境和生活,在其适应过程中,又会因为各种因素让他们产生自卑、焦虑、孤独等情绪,导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心理健康上出现问题,无法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问题,帮助其树立一个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就是我们急需解决的。
(一)从学校、家庭出发
1.健全学校教育制度。从外部教育环境来说,我国教育机构应改善现行的属地管理的教育体制,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拥有更多进入本地普通学校就学的机会,享受一样的教育资源。或者加强对民工子弟学校的资金、资源投入,提高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学质量,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能在更加健全的学校教育中获取知识以及德育教育。
2.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主要场所,学生的时间大部分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营造一个友善、和谐的教学氛围,对帮助学生更快适应学校环境,排解学生在陌生环境下出现的孤单、害怕、无措等情绪具有良好抚慰作用。学校从加强教职工人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意识出发,让教职工人员在日常校园文化生活中,能在教学上和课堂下给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多的辅导与交流,了解他们的发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帮助他们在学习上尽快跟上其他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尊重、信任、关心、公正的态度与他们建立友好关系,让他们信任并接受教师的指导;其次是教师可以利用班会课、集体活动等为全体学生开展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道德教育,改变本地学生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偏见,用良好的伙伴关系和集体力量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班级中。
3.改善家庭环境。家庭在儿童人格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儿童的性格、行为、道德意识最初都是向父母看齐的。因此,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再教育,提高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意识,就是解决其子女心理健康问题时一个必须面对的难题。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互联网平台等与父母及时沟通,传授正确教育子女的观念和方式,从而让外来务工人员重视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性的家庭教育模式。
(二)从学生出发
1.开展心理辅导。心理辅导是专业的心理辅导工作人员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巧,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学生制定出有针对性和效用性的心理辅导方法及活动。从专业的角度上,更准确的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问题,并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2.树立信心。受生存环境的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相比本地学生具有勤快、能吃苦、勤俭节约等优良品质,教师可以通过班集体活动或表扬鼓励的方式将他们身上这些闪光点表现出来,让其他学生认同并肯定他们,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信心,排解他们的自卑和孤独感。
3.课堂教育。除了课堂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还可以在日常学科教学中引入适量的健康心理教育知识,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和语文教学中,通过结合教材本身进行课堂讲授,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印象。
三、结语
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克服心理健康问题,让其适应城市生活及教育环境,培养其成为一个拥有健康人格的人,是当今社会、学校和家庭不可推卸的责任。三者都需要从自身出发,互相协调,互助合力,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身心发展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引导他们尽快融入新生活。
参考文献:
[1]倪银权.浅谈外来务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魅力中国,2010(19):33-33
[2]陈卉.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负面心理疏导的实践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1(33):13-15
[3]陈美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人格特征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6(01):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