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晚期对唯物史观的伟大贡献与理论创新

    杨鑫 王璐瑶

    摘 要: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十九世纪中叶合作撰写的《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著作坚实了唯物史观理论的基础。在马克思与世长辞后,唯物史观受到了资本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侵袭,恩格斯对教条主义者、伪唯物主义者、国家永恒论者歪曲唯物史观的言论进行强烈驳斥。坚定的捍卫马克思唯物史观,通过对原始社会深入的剖析,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唯物主义历史观;恩格斯;“两种生产”理论

    19世纪中后期,随着资产主义社会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完成,资产阶级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这对无产阶级运动无疑是沉重的打击。资产阶级使用了许多手段潜移默化的影响无产阶级的思想,如提高工人的工资,改善工人的居住环境等,从而消磨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动力。此时,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席卷而来,以恩特斯为代表的德国社会民主党“青年派”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猛烈抨击,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的恩格斯无疑担负起了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责任,同时指导国际无产阶级工人的革命运动,在此基础之上完善和发展唯物史观。

    1 恩格斯丰富了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

    1.1 家庭思想对唯物史观的完善

    在原始社会的初期与中期,家庭作为利益集团的象征在这两个时期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也是唯物史观的重大范畴之一。继马克思研究的《人类学笔记》后,恩格斯通过对陆续出版的大量原始社会的实际考察的材料分析,深入研究了古代社会史。

    恩格斯继承了马克思对巴霍芬、摩尔根等人关于古代社会家庭理论的吸收其积极部分的理论成果,结合大量现实材料,撰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一重要著作。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系统的分析和阐述了“两种生产理论”,概括了原始社会历史的研究。“两种生产理论”蕴含的哲学意义完善了唯物史观。第一,揭示了劳动及生产力对社会制度的影响。在动态中分析各个范畴之间所蕴含的关系,如劳动、家庭、亲属等之间的内在联系。生产力低下,劳动减少就会增强血缘关系对社会制度的制约。相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效率的提高,私有制无形之中产生,阶级对立的出现会是家庭利益集团对社会制度的影响力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所有制。第二,揭示了生活资料、人口生产和工具生产对不同发展阶段所产生的意义。在原始社会初期,生产工具的能力低下,生活资料稀少,大部分依靠自然提供的资料生存,这时人口生产就占有决定性的地位。自然属性就占有主导地位,血缘关系之间的继承,影响着社会结构与联系。从两者之间的阐述便可明确,无论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还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1.2 深入研究私有制起源

    在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较早的提出关于“部落所有制”,所谓私有制就是从“部落所有制”演变而来的。私有制的含义表示,一旦某些资料被个人所占有就被成为私有。工具、物品、土地的逐渐私有化就形成了私有制。

    第一,私有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人类制作出石器、骨器等耐久性的劳动工具, 为了避免相互之间的争斗导致劳动工具的磨损或破坏,每个团体之间便有了一项规定,制造出劳动工具的人对工具有使用权和拥有权。如果工具共有,就必然会出现一些人不爱惜使用工具的现象,增加对工具的损耗,或者由于工具之间做工的差异性使人人抢夺好用工具的现象。工具的私有化也促进人们在闲暇时间更多的生产工具,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更加先进的工具。

    第二,在人类发明出工具之后,就开始了衣物、饭碗、容器等剩余物品的生活资料的制作。在私有制中,有一项要求,即持久的生活物品应由个人拥有。同样也是为了避免冲突和纠纷,延长这些日用品的使用寿命。当氏族社会由母系氏族公社进入父系社会,形成了二元婚姻家庭或个體家庭时,生活资料的私有制包含了越来越多的商品。各个家庭的房屋、武器、劳动工具等成为当时社会制度认可的私有财产。 马克思指出:“武器和衣服最早成为私有财产的对象。”恩格斯阐述道:“在氏族社会,男女分别是自己所制造的和所使用的工具的所有者,男子是武器、渔猎用具的所有者,女子是家庭用具的所有者。”

    第三、土地、牲畜等作为稀有的劳动对象和生产对象,私有化有着必然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家庭模式也在发展,由低级到高级,有原始部落到个体家庭。这些生产对象与劳动对象从而归个体家庭所有。

    1.3 对阶级、私有制及国家永恒化的论述进行批判

    马克思曾强调,想要深入的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强烈的矛盾冲击的产生,已经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就必须将资本主义社会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论证。这就表明,考察国家生产的过程是第一步。恩格斯对于国家、阶级的起源、本质有深刻的说明。

    第一,恩格斯认为,国家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并且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由于利益的冲突,会产生代表着不同利益集团的对立面。这些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为了缓和矛盾,就需要一种凌驾于一切之上的“秩序”,在“秩序”的束缚中,削弱矛盾冲击以避免在斗争中使社会消失。国家应运而生,但国家并不是所谓道德观念的现实,而且也无法起到决定性作用。

    第二,恩格斯揭示了国家阶级的实质。在他看来,国家只是统治阶级为了镇压和剥削处在底层的劳苦人民大众的统治手段。为了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而产生的。在一些资产阶级唯心论的学者以及庸俗的唯物主义历史学家的表述中可以看到,他们认为国家是凌驾于一切的最强大的力量,经济的发展要以国家为基础,私有制将是永恒的所有制。恩格斯对此说法进行了彻底驳斥,国家的实质是统治阶级为了获得权力产生的,当新的阶级出现就会通过革命的手段代替旧的阶级。当阶级消失时,国家也随之消失。

    2 恩格斯捍卫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2.1 严肃批判教条主义,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方法

    第一,对党内机械论和宿命论的批判。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工人政党内出现了以魏德迈和左尔格为领袖的美国工人党的教条主义倾向。到了九十年代,更多的青年大学生、青年文学工 作者和年轻资产者加入了德国社会民主党,但是他们并未能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而宣扬机械论和宿命论,所以对党产生了极坏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恩格斯提出:“德国的许多青年著作家将‘唯物主义当作标签贴到各种事物上去,并不做进一步的研究,就是说以解决问题为前提,用该标签解决罢了。”恩格斯为了强调科学把握唯物史观更是明确指出,不能把唯物史观当作现成的“公式”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

    第二,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恩格斯晚年在在《致保· 恩斯特》这封信中谈到:“在说到你若是尝试使用唯物主义解决问题,那我向你提前说明:如果不将唯物主义作为研究对象,而是单纯使用其解决问题,使用它来裁定某样历史事件,那将向反方向发展。”该书信中提出了一个针对唯物史观的新思想,这便是“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恩格斯批评了恩斯特,指出他把马克思主义当成现成公式将会把马克思主义引向它的相反方向。同样在恩格斯写给康·施米特的信中提到:“德国的许多青年著作家将‘唯物主义作为套语使用,并直接当作标签贴到各种事物上去,并未做深入了解。但是我们的历史观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南,并不是按照黑格尔学派的方式构造体系的诀窍。”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并非教条而应是行动的指南。

    2.2 打击“经济唯物主义”,强调了上层建筑具有能动作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社会发展的阶段里是辩证统一的。无论何时,在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中,经济因素都是起决定的作用。恩格斯说:“马克思和我一直都对此十分肯定,若是人在这提出异议,说唯一决定性因素只有经济基础,那他就是将这个理论变成了抽象的空话。经济状况只能作为基础,但是上层建筑将会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由此可见,恩格斯认为经济基础是决定性的因素,而上层建筑则是从属于它,历史的发展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且以国家政权为例再次证明,上层建筑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同时恩格斯在书信中持续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并对作为社会历史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作了深入剖析。恩格斯在给致康·施米特一信中说道:“生产才是归根结底决定性的东西。”这就闡述了经济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在同一封信中又提到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虽然物质的存在方式是一切的开始,但从思想层面对此会产生反方向的影响。”恩格斯将物质思想作为两种不同性质的能力,但是历史上事件发展经济的、政治的、 文化的综合结果,但这些因素所起到的效果并非相同。经济基础将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而上层建筑则是决定历史发展进程。恩格斯在谈及此事时常常使用“归根到底”这一词汇,首先表明经济因素具有根源性和最终性,即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源”所在; 其次表明经济的作用并不唯一,“枝”和“节” 也将对事件的发展产生影响作用。唯物史观没有对细微的社会变化和事件去寻找事件的根本原因。恩格斯的一系列言论不但对资产阶级唯心史观进行了反驳,也点明了当时德国党内的唯物主义是庸俗的、机械的。

    2.3 明确阐述意识形态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在之前的唯物史观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更突出经济等因素对意识形态的决定性作用。恩格斯认识到唯物史观对意识形态作用论述不足的短板。于是恩格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辩证地提出并强调了意识形态领域中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理论。

    第一,意识形态能够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能动的反作用。意识形态的各个因素之间是存在相互作用的,恩格斯在批判了人的意识和隔断经济关系的论点后,认为意识形态是能够在某种限度内改变经济基础的。

    第二,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恩格斯认为,由于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在一个具体的社会形态中,意识形态未必会与社会的经济政治发展方向相同,有时甚至会背道而驰。发达国家的意识形态可能十分落后,而经济水平较低的国家在哲学、政治、法律、道德等方面也许有着先进的思想。

    第三,意识形态同样也具有历史传承性。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意识形态以后,历史的进程中,思想认识总是继承并且批判了前人的思想成果发展而来的。每一个新时期的人类思想都会对前人的成果进行提升,有力地佐证了意识形态的演化是前承后续的。

    3 恩格斯对唯物史观进行理论创新

    3.1 劳动能够促进人自身的发展

    恩格斯认为,劳动能够促进人类自身的发展,在人进化的过程中占据核心位置。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为学者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其中最重要的成果——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使历史学家们能够根据自然科学本身的事实研究问题。第一,恩格斯提出了,劳动是人类直立行走的最重要的因素。人类从古猿进化而来,由于需要长期从事生产活动而保证种族生存,手越来越频繁的使用为人类直立行走带来了可能。第二,人类在从事生产活动时,需要语言进行交流,人类是群居动物,相对于大自然中庞大的生物而言,人类个体弱小,并不具备较强的力量。因此,相互之间形成团体,为了生存合作狩猎。这就为语言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第三,在语言的影响下,人类的各个器官都在无形进化,与此同时,大脑的发育为人类带来巨大的福利。从树枝、石头、山洞这些天然形成的工具到制作骨器、石器等人造工具,工具的进步时的人类摄取的食物种类更加丰富,为人类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营养。人脑不断的开发扩展了劳动的多元化,从居无定所到圈地种粮。人类自身的发展与劳动多元化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3.2 社会的发展依靠无数人“合力”的力量

    唯物史观明确指出,人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恩格斯在晚年提出的社会“合力”论,是对这一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在恩格斯还未提时,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是如何支配并转化为人类社会实践,从而促进社会发展的,还缺乏深入具体的理解和认识。而恩格斯提出的合力论全面的回答了这个问题。他提出的“平行四边形”理论一方面指出,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从事着生产活动,有自己的目标、理想、意志。无数个人都在朝着自己的目标发展,但处于不同利益集团的人的需求之间也许会相互冲突,造成相互抵消的成分就导致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期许的目标。这些有自我意识、自我思想、追求着不同目的的人之间无形之中就产生密切编织在一起的力量,力量得总和就促使社会朝着力量推动得方向发展,每个人的意志都参与其中,但却不会以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另一方面,恩格斯在论述社会“合力”论时强调了杰出个人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分析人类社会历史时,研究发现杰出的个人可以为社会的发展带来明显的积极作用,这些贡献是一般个人无法做到的,如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对某个革命的发起以及指导。但是杰出人物也包含了一般的人民群众,无数个普通人物力量的总和也对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力。

    3.3 透过偶然性去看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纵使历史发展带有客观的必然性,它也同样充满偶然性。这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恩格斯在晚年提出了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关系,认为应该在历史的研究中通过偶然性去挖掘必然性。在研究中,恩格斯将偶然性和必然性分别理解为曲线和中轴线,研究曲线所代表的偶然性,通过其变化,说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研究的历史时间跨度越广、范围越大,就越能说明偶然性的内在蕴含着必然性的发展规律,而必然性亦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恩格斯同时也强调研究历史的发展重点就在于找出这些规律,通过历史发展的偶然性挖掘必然性。在这样的社会发展里,历史发展的偶然性是历史发展必然性的一种表现方式,也是历史发展必然性的一种特殊形态。正如经济运动的必然性也是通过偶然性实现的一样,社会历史发展的偶然性为必然性拓宽了发展道路,促使社会向前发展的进程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

    [3]吴皖林.论恩格斯关于历史发展是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统一的思想观[J].哲学研究,2009(2).

相关文章!
  • 北京电影学院

    校训:尊师重道 薪火相传北京电影学院是一所有着电影历史传承和深厚电影文化积淀的高等艺术院校,学校的前身是1950年创建的表演艺术研

  • 中央音乐学院

    中央音乐学院由1940年建立的国立音乐院等几所音乐教育机构于1949年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培养高级专门音乐人才的高等学府,全国艺术院校

  • 中央美术学院

    学院概况中央美术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唯一一所高等美术学校。现设有中国画学院、造型学院、 设计学院、建筑学院、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