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课堂科学探究活动不跑偏
摘 要:由于探究任务不明确、时间安排不合理、要求不严格、材料的结构性有问题、只关注了学生的“做”而轻视了学生的“思”……学生经常在课堂科学探究过程中跑偏。因此,教师可以从合理把控时间、明确分工安排、材料控制进程、适时引导思维、巧用即时评价等角度来防止探究活动跑偏,从而在有限的时间里、在理性的操作中提升探究活动的效益。
关键词:课堂教学;科学探究;教学进程
中图分类号:G42?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16-0046-02
引 言
笔者前不久到一所学校听科学课,一位教师执教“水珠从哪里来”。在课堂的前半段,学生基本依照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学习;到了探究“水珠是不是从杯子里来的”环节时,教师给了学生一些冷冻过的干玻璃珠来探究。原本学生应该将这些玻璃珠放入杯子再密封杯子以观察杯壁外面是否有水珠,可是几个调皮的学生趁教师不注意偷偷拿这些玻璃珠玩。等教师发现时,玻璃珠已经被体温焐热了。
课堂探究活动跑偏的情况并不少见,原因无外乎教师的探究任务不明确、时间安排不合理、要求不严格、材料的结构性有问题、只关注了学生的“做”而轻视了学生的“思”等,当然也不排除个别学生顽皮好动,有做小动作的习惯的原因。在课外,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已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探究,可以“玩一玩”;但在课堂上,教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把时间用在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上或聚焦在已确定的研究方向上,删减那些与课堂目标无关的活动。那么怎样防止课堂探究活动跑偏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角度来考虑。
一、合理把控时间
不少探究活动会跑偏与教师的时间安排有关。在课堂上,教师所给的探究时间大大超出了学生探究所需的时间,导致学生无所事事,自然会利用手上的器材玩起来。那么教师如何精准地把控探究时间呢?
1.提前把准探究时间
教师只凭着估算是不能准确把握实验所需时间的。有些实验看起来简单,按步骤完成却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教师应亲自动手做一做,以便比较准确地掌握实验所需时长。因为学生认知水平、熟练程度与教师有着相当大的区别,教师可能只需要五分钟就能完成的探究活动,而学生需要八分钟甚至十分钟的时间才能完成。所以教师自己动手做实验后,再根据学生学情适当延长一些时间,基本可以合理规划实验的时间。
有的教师给学生留出的探究时间大大超过了学生探究所需的时间,这是教师没有准确把握探究用时所致。由于教师自己没有动手,也没有了解学生学情,同时各部分教学环节所需时长已经确定好了,在课堂上,即使学生完成了探究活动,教师也要拖到预定时间才能结束这一环节。有了多余的时间,又没有新的任务,学生就容易自顾自地玩耍。
2.及时了解各组探究情况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不能只关注一个活动小组,要及时了解各组的探究进度,做到心中有数,待各组基本完成时就可以喊停,从而随时把控探究时间,不让探究活动跑偏[1]。
3.均衡各小组实力
同样一个实验,每个人因动手能力的差别,所需的时间也不尽相同,因此小组如果用时太长,应该从小组成员方面寻找原因。各小组的组员的实力不一样,就很可能会出现先完成的小组无所事事,学生的手边有器材,又有多余的时间,玩起来就一点也不奇怪了。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合理分配组员,尽量做到小组实力均衡。一般来说,实力均衡的各个小组开展探究活动的所用时间是比较接近的。
二、明确分工安排
在探究活动中,一个分工明确的活动小组必然比没有分工的小组用时少。一个未分工的小组因为谁做什么不明确,往往会出现组员一起动手或者争夺动手机会的情况,从而使本来用于探究的时间被用于解决内部矛盾了。
一般来说,在二人活动小组中,一名学生当组长和操作员,另一名学生当观察员和记录员;在四人活动小组中,小组可以安排一名组长、一名操作员、一名观察员、一名记录员;在六人小组里,操作员与观察员的人数再增加一位。非特殊情况,一般不安排六人以上的活动小组。当然,这样的安排不是一成不变的,组员的角色要经常改变,以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操作机会。
三、材料控制进程
兰本达教授说:“材料引起经历。”学生通过操作实验材料来收集数据、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形成概念,探寻规律。可以说,材料是支撑探究的基础。有经验的教师可以通过结构性的材料来把控探究进度,防止探究活动跑偏。
例如,一位教师执教“点亮小灯泡”一课时,在课前已经将小灯泡、电池、导线、开关放在了桌上。上课伊始,部分学生就只关注器材而不认真听讲了。到了探究小灯泡内部结构的环节,教师要求学生拿出小灯泡观察其结构。学生粗略观察了一会儿后就偷偷拿起灯泡、线和电池接了起来,“亮了”“亮了”的喊声此起彼伏。教师要求观察的小灯泡内部结构的学习任务早被学生丢到脑后了。
出现这样的情况的原因是教师课前将所有的材料都放置在实验桌上。在学生眼里,“做”是第一位的。电池和灯泡是学生感兴趣的材料,教师把这些材料全给了学生,他们怎么会不想玩呢?一旦学生玩起来,教师再想去制止就很难了。对于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材料,何时发放、怎么发放教师都必须考虑清楚,这样探究活动才会有序进行。
再如,一位教师执教“水珠从哪里来”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一个装有冰块的密封瓶子,随着时间的推移,瓶子外面有了许多小水珠。这时,教师提出问题:“小水珠从哪里来的?”学生有不同的回答,如“瓶口漏出来的”“瓶壁渗出来的”“瓶子外面来的”。对“瓶口漏出来的”这个回答,教师让学生把这个瓶子装满水,倒过来后观察瓶子漏不水漏,结果发现瓶子不漏水,说明瓶子外面的水不是从瓶口漏出来的;对于猜测“瓶壁渗出来”的这个回答,教師用蓝色的冰块替换原来的冰块,结果发现瓶壁外还是有水珠,而且水珠是无色的。这时,学生产生了两种意见:一是否定“瓶壁渗水”,理由是如果瓶壁渗水的话,渗出来的水应该是蓝色的;一是坚持“瓶壁渗水”,因为水渗出来了,颜色却没有渗出来。对此,教师又给出了新材料——干的冰玻璃珠,学生观察后发现玻璃珠上也有了水珠,说明水珠的确不是瓶子里面渗出来的,只能是外面来的。
这节课上,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材料有装着冰块的密封瓶、蓝色的冰块、干玻璃珠,而且后面两个材料不是随意出现的,是在学生探究出现困惑及需要新材料支撑其探究时出现的。这些前后联系、层层递进的材料,串起了整节课。随着探究的深入、材料的适时出现,学生的探究欲望会被调动起来,思维、研究也会随之深入。
四、适时引导思维
在科学课堂上,有的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做”而轻视学生的“思”。同时由于各组、各人的速度不一样,在没有明确思维任务的情况下,学生很少自觉思考,而多余的时间学生就会用于玩乐,课堂教学跑偏的问题就会发生。
事实上,浮于表面的探究、蜻蜓点水式的提问等“浅探究”式的课堂并不少见。曾宝俊教师说:“一堂课上完,探究的‘小鸟在孩子们的‘天空飞过,却没有留下什么‘痕迹,学生成了课堂的匆匆‘过客。”鉴于此,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依据学生探究的进度及时抛出问题。
例如,在“空气的成分”这节课中的探究环节,学生将罩在燃烧的蜡烛上的饮料瓶盖子拧上,一会儿蜡烛熄灭了,瓶子里的液面上升。这時,教师要求学生将瓶外的水加到与瓶内的水持平的位置。在学生加完后,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学生被问住了,沉默了一会儿后,有位学生给出了答案:“要是不加到一样平,一会儿打开瓶盖,在大气压力的作用下瓶内高出的水柱就会回落,外面的空气就会填补进来。”教师表扬了他后,接着提问:“为什么不能让瓶外的空气进来呢?”学生纷纷回答:“瓶外的空气进来了实验就失败了”“瓶外的空气进来了就不是燃烧剩下来的气体了”“瓶外的空气进来了检测就不准了”。适当的提问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也能让提前完成探究任务的学生把精力集中在思考的问题上,防止学生分心。在这一“留白”处,学生融合已有知识与观察到的现象,能使无趣的数据符号在他们头脑中变成立体的图案,抽象的数据还原成具体的实验过程,从而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用心体会和领悟科学的真善美。
五、巧用即时评价
即时评价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个体表现做出的实时评估,通过调整、控制受评者的后继行为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是一种有效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教学手段。
在课堂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的即时评价有正负之分,及时正面的评价既能起到表扬、激励的作用,又能对正在发生、即将发生的课堂跑偏现象起到引导和榜样示范的作用。除常规的课堂及时评价外,科学教学中特有的关于探究的品质、思维的深度、操作的规范程度、小组成员间合作的协调程度也应该被纳入评价范围。比如,在探究活动汇报交流环节,A小组的学生听得非常认真,这时教师就可以评价该小组:“在听取汇报的时候,A小组的同学听得非常认真,既尊重了别人,又展现了小组的风貌!”其他小组中不认真听取汇报的学生此时也会集中注意力,进而纠正了他们的跑偏行为。
即时评价要真诚,勿虚伪;要激励,勿讽刺;要针对,勿应付。另外,即时评价使用的次数要合理,过多、过滥的即时评价只会降低它应有的效果。
结 语
当然,关注课堂探究活动中学生的跑偏现象不是要让所有的学生循规蹈矩、按部就班,而是关注课堂上浪费时间的、无效的探究现象,预防这种现象的发生。细节决定成败。从课堂的整体组成来看,关注课堂探究活动中学生的跑偏现象属于课堂的细节问题。因此,教师应当关注探究细节,合理规划探究时间,防止探究跑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在理性的操作中提高探究的效益,在数据分析中体悟实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姚亮.对科学课堂探究实践活动的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20(09):52-53.
作者简介:刘剑(1977.4—),男,江苏南通人,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